天津医科大学 储信炜
高校本身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为了提升教育管理的效果,当前需要应用激励理论,以此促使高校建设水平得到提升,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进而使得自身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从社会层面来看,高校教师的基本收入普遍都不低,但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整体经济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些大城市的消费水平水涨船高,部分教师的收入已经无法支付高房价、高物价、子女教育以及赡养老人等费用。正是这一特点,导致教师的个人薪酬和实际工作付出未能形成正比关系,进而对未来的教育工作以及科研活动的开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工作积极性持续下降。
高校教师普遍个人素养较高,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因此自尊心也很强。他们希望运用自己毕生所学,处理力所能及的问题,从而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而教师则是其中的执行人。为了确保教育活动足够先进,教师需要认真学习,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基于马斯洛提出的层次需求理论,自我实现是所有社会人员的最高需求。当人们的自尊得到满足之后,自我实现就成了最为重要的基本需求。教师普遍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有效发挥,教书育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才,所以,他们渴望自己的付出能有收获,尽可能将自身潜力全部展现出来。
1.改善教师的物质条件
其一,普遍提升教师的基本薪资。相关数据表明,与电信行业相比,中国教师行业的平均薪资只有其47%,连一半都不到。特别是一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高素质人才,其薪资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很难保证生活质量。由于自身薪资低,部分教师就会逐步转变态度,将注意力放在一些其他能为自己带来更高收益的行业。为此,只有继续提升其基本待遇,让其无后顾之忧,才能在教学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其二,设立“等级链”分配制度,高校需要基于自身的发展特色、财务水平以及教师的基本能力,重新调整工资分配方案,不仅有多个层次,而且形式也要丰富。除了基础工资,还要实行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福利体系。同时还要保留职务薪资和年薪资份额,促使广大教职工的基本需求得到保障。以此为基础,针对内部管理者以及后勤工作者单独设置津贴制度。如此一来,利益差距就会形成,而且极为合理。
2.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
对教师群体来说,除了物质需求之外,精神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作为高素质群体,他们渴望探求创新,对外界活动以及心灵认知都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十分注重自己的名誉,也爱惜个人形象,一旦有机会,都愿意参与到学术交流之中,针对这一情况,学校管理者理应对教师群体给予有效支持,并对其个人需求给予尊重和理解,从而尽可能创设条件,满足各方面基本需求。
1.提升实现目标的期望
期望值主要指基于个人早期的经验,针对某个目标具体实现的概率予以估算。若期望值高,实现的概率也就更高,自然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但是,若一个目标虽然有着较高的价值,但期望值偏低,很容易让教师群体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即便自己如何努力,最终都无法实现,从而慢慢失去自信;反之,若目标值偏低,教师群体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完成,又会让自己内心的成就感无法得到满足。由此看出,无论目标太高或者太低,都会对积极性的激发造成影响。所以,学校在制定激励目标的时候,理应注重可行性,让所有教师一同参与进来,不但能保证目标有着较高的科学性,维持一定的期望值,而且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目标内容,让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进而提升目标效价的综合值。
2.提升目标的效价
效价主要指在完成目标之后,对实现个人需求的价值大小。为了提升个人价值的基本需求,学校在日常管理的时候,理应对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予以协调。由于每个人的情况有所不同,自身需求、期待以及能力也都完全不一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和集体目标产生矛盾。所以,在设定目标的时候,管理者理应从整体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尽可能包容所有人的目标。只有在集体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个人目标也能得到实现,才能激发教师潜在的积极性。
3.应用公平理论
人类在做出成绩并获取报酬后,不但会关心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其中的相对量。只有足够公平,才能让人保持平衡的心态,从而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反之,如果内心有一种不平衡感,就会变得十分苦恼,渐渐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因此,管理者就需要融入公平理论,尽可能消除教师群体内心的不公平感,以防其积极性受到影响。
1.满足成绩和权力的需求
早期社会理念要求,个人需要无条件服从集体,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忽视个人的需求。当前,我们需要在保证实现组织目标的基础上,尽量满足每个人的实际需求,以此使其积极性得到激发,充分展现个人能力,确保人力资源最大化得到发挥。在整个组织之中,需要有效完成权力分配,保证每个人都能认识到权力和利益,当自己脱离组织之后,个人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这其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让职工人员一同参与管理工作,让其充分体验上级的信任,并逐步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进而为目标实现创设优良基础。
2.满足社交的需求
学校管理者理应努力创设优良的外部氛围,让所有组织成员之间可以形成和谐友爱的关系,彼此之间可以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同心协力,一起渡过难关,组织的凝聚力就会得到提升。当人们处在舒适的环境中时,自身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激发。
3.完成动机的转化
外在动机主要指由他人推动,为了获取成功而形成的动机,由于需要外在因素,因此该动机极为被动。尤其是一些人在学习的时候,只能依靠外界推动,但凡外力不见了,可能自己的行为就会立刻停止。而内在动机则是基于个人想法的动机,当人们产生了这一动机之后,就会自主设立目标,并持续激励自己,进而努力达到预期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不需要任何人进行监督或者鼓励,同样可以做到持之以恒,进而达成预期效果。通常来说,这种内在动机极为稳定,而且非常持久,有着很强的自我约束力,激励效果极佳。
综上所述,在现代管理工作之中,激励机制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伴随教师体制的改革,许多学校在管理工作中也都开始应用激励机制。如此,不但能满足不同教师的基本需求,而且可以促使教师自身潜在的动力全部激发出来,让其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充分挖掘学校的人力资源。如此一来,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就能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