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2022-03-02 23:48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实验小学宋克平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课文素养语文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实验小学 宋克平

核心素养作为当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点关注内容,在很多学科中受到了极大重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需要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文章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这对促进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在不断的阅读中,小学生对不同情感的理解能力将得到很大程度提升,这对他们之后学习更深层次的语文知识有非常大的帮助,不仅如此,良好的语文自主阅读能力还可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爱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得到培养。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一)语言构建与应用

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在教学活动期间,教师要创设真实语境,设计多样化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多种表达,如书面文字表达和口头交流表达。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知识积累上,进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语言与思维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语言的组织、构架与应用需要借助思维的创新。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用全新教学方式,锻炼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传承及理解

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是文化的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两者并行,发挥教学育人的作用与优势,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要将思维打开让语文课堂更开放、更丰富,进而让学生更加便捷和全面地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促使其健康和全面发展。

(四)审美鉴赏及创造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最能突出审美鉴赏及创造这一核心素养,通过深入学习古诗词学生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对学生的情感表达、个性化理解、创造能力有很好的帮助。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学生能体会不同韵味,感受作者的万千情感,品味作者所描述的意境,能提升学生的个人品位和文学气质,使其学会鉴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从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在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有效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定,不能只用成绩来定位。同时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清主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主次划分不是很明确,难以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感,导致教学目标缺乏深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不新颖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依然会有部分教师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下面的学生被动听讲,有的教师还会在讲台上一个人“自问自答”,经常会上演一个人的“独角戏”,这样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失去主体性和话语权。教师并没有将目光放在学生的实际需求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降低,核心素养的培养无从谈起,在教学模式上体现不出创新性,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渐渐地失去兴趣。

(三)仍然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

在传统语文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会让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对所学字词、课文、古诗词等内容反复背诵,甚至提前背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方式,并不能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其目的就是应付考试,一旦学习新的知识,这些靠死记硬背记住的知识就会被一点点遗忘。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这种记忆方式只能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学习压力,不能全面理解知识。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注重知识衔接,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逐渐从应试教育中脱离出来,使语文教学内容得到有效延伸和拓展,主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综合性,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延伸和扩展,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在一篇优秀的文章中可以引入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人文特色,深入挖掘课本中的内容,使学生的眼界得到拓展。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占据了重要地位,也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与作者相关的其他文章进行学习或比对,还可以围绕一个单元进行群文阅读,通过对比进一步归纳总结,使学生的阅读思路更加清晰明确,阅读的效果更好,从而体会文章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艺术内涵。

语文学科更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与其他学科之间密切相连,有一定的衔接关系,适度的跨学科学习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让学生感知不同学科有不同维度的阅读和理解。以教材中《太空一日》这篇课文为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相关的物理知识进行导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以此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另外,在小学阶段,有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理解能力。这就需要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增加其阅读量,在阅读中不断积累知识,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二)把握教材内容,提升单元整合能力

想要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是先决条件。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了解教材内容,理解教材编者的用意,从中提炼出重点内容,围绕“单元主题”来开展教学,将每个独立的单元进行有效衔接,明确单元主题的教学目标,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透彻分析。一定要掌握好每个“单元”与“内容”之间的结合点,找准定位,发挥其作用,尤其是课文中的内容,要求教师能正确理解,知晓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手法,设置一条“单元主线”进行内容整合,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是以单元的形式呈现的。课文内容之间既具有关联性,又因其主题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用“整体和局部”的观念综合分析每篇课文,研究哪些课文的主题一致,确定教学目标,开展整体深度学习。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单元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整理出单元重难点。其次,教师在课堂预设和单元教学目标的结合下,找到切入点,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

例如,在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中,共有三篇课文,分别是《七律·长征》《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不难发现,这些课文的主题是爱国主义,这也是该单元整体解读的主题。教师在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第一,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题和思想;第二,分析文中对人物的描写,感受人物之间的异同;第三,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体会文中传递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情感;第四,以情感共鸣进行课文分析,表达爱国主义。从以上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升,教学效果显著。

(三)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的内容、布局、设计等都结合了学生年龄特点、成长规律,一些略有难度的知识会穿插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为学习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中的内容创设真实情境,使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多元化,让学生融入生动的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获取真实的体验感和深刻的感悟,保持热情饱满的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营造学习的氛围,环境的构建能带动人心,和以往的教学模式比较,情境教学更加人性化,是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创新手段。通过情境的创设,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以及学习欲望激发出来,使其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了兴趣的支撑,学生课堂专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就能有效提升,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

例如,在学习《端午粽》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真实情境,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伟大诗人屈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可以根据课文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相关的背景知识,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包粽子的技巧。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共同参与包粽子的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其获得更多的感悟,有效提高学习动力。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四)问题引导教学,带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问题是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通过问题的引入,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思考和讨论中,在思考中不断摸索、不断尝试,积极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有效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转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没有形成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习惯性求助他人,甚至只会等待最终结果,这样的学生依赖性非常强,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引入问题,通过问题的创设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摸索,有效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思考中解决实际问题。问题的创设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问题中进行“假设”,并验证“假设”,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来进行推理和验证,体验学习这一过程,而不是直接得到结果,从而收获更多的知识。同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深度思考的能力,使其对文章有更好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阅读思考的综合能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黑板上写一个“脚”字,让学生加以想象,思考一下哪些动物有脚?动物的脚能起到怎样的作用?那植物是否有脚呢?爬山虎的脚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这样相互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上不断思考,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在思考中想象、在思考中摸索。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只有让学生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点亮课堂。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拓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学生在课上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的能力。学生之间相互探讨,能化被动为主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性,打造开放性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深度钻研教学内容,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在学习阶段能学有所获,在人生画卷涂上一抹文学的色彩,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

猜你喜欢
课文素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背课文的小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背课文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