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可雅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信懋小学)
网络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微”力量的触发下,笔者致力于“微习作”开发,以激活学生的习作兴趣,促成学生习作能力的“快”生长。
“微习作”是一种内容集中、篇幅短小、表达灵活的即兴习作模式,它主要以微内容、微表达等优势帮助学生解决习作中“写什么”“怎么写”的难题。“微习作”既可用于日常记录,丰富习作素材库,还可搭建读写桥梁,提高学生习作支援力,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习作能力“快”生长。
微记录,指的是学生的只言片语,大多篇幅短小。笔者希望通过形式各样的微记录,为学生打造一个习作资源库。
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记录的好习惯,教师专门在作业记录本中开辟出微记录空间——“三言两语话生活”。在这里,学生记录的字数随意,几个词语,几句描述,能说明问题即可;主题随意,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喜怒哀乐,皆不受限制。
“小金桔越来越大了,我真想让它马上跑到我的嘴里。”
“因为疫情,我已经很久没有去看过大海了。作为我们班的‘科学小达人’,我决定亲手制作海水:黑枸杞放入水中,再加入小苏打,水就变蓝了,仿佛自己造出了海水。”
……
这些个性张扬的精彩的微记录,通过作业记录本的形式被及时保存了下来,在学期结束后,家长帮助学生将“三言两语话生活”裁剪下来,做成一份份简报,留存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学生在文字记录中感受了生活化文字的魅力,也在生活记录中逐渐丰盈了自己的作文素材库。
如果说文字是生活最常见的记录方式,那么绘画就是一种更自由、更形象的表达。在纯文字微记录之外,笔者鼓励学生通过创作漫画,将生活的故事寄托于笔尖,再现于画纸之上,再配上恰当匹配的文字就是生活情景最好的解说员。在漫画记录生活中,笔者引导学生链接美术等学科,将文字与图画相融合,将自己的生活小故事绘制成小小连环画,并通过组织“漫画生活分享会”等活动进行展示与分享。这种漫画生活的微记录方式打通了学生大脑里的语言通道和图示通道,在表达的时候,学生既能选择语言,又能选择图式,既激活了思维,也让“微习作”的成果更具趣味性、可看性、可读性。通过漫画记录生活,学生拥有了一本本独创的生活绘本。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随时随地记录生活变得轻而易举。手指点开手机的录音录像功能,就能将生活中有意义的情景留存。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讯飞语记”“搜狗语音转化”等新型手段,将学生的精彩发言及时地转化为文字,进行展示与留存,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素材的易获得。从课堂走向生活,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语音文字转换技术,在眨眼间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述之于口,并及时转化成语言段落。这种奇妙而又快捷的“习作方式”也在一定意义上实现学生的习作自由。
微练习,指的是任务轻、时间短、操练频的一种练习模式。笔者认为减轻学生习作压力,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提高学生习作支援力,而微练习就是通过课堂中的情境化练笔、图示化思维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大习作前的预练习,为大习作提供内容、形式上的支援。
搭建情境支架能够启动学生的记忆和想象,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比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时,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场面的热闹繁华和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凄凉贫穷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情景想象、换位思考补全父子内心独白。“这孩子从小就受苦,好不容易出来见世面,我却只能让他吃冷粽子。不行,我一定要带他去吃一碗热乎乎的豆腐脑。”“家里已经给我花了很多钱,而且父亲挣钱那么辛苦,自己吃冷粽子,却要给我买热豆腐脑。谢谢您对我的爱,亲爱的父亲!”这样的内心独白就自然而然现于笔尖,诉说着父子之间的脉脉温情。
情境支架唤醒的不仅仅是生活感受,还有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学习古诗文《长相思》时,笔者引导学生将理解的诗词大意转变成纳兰性德写给家人、爱人的家书。学生带入情境,将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蕴藏文字之中,也将自己的语言积累自然而然地表达了出来。更有喜欢阅读古文的学生用文言的方式进行表达:“亲亲吾爱,边疆苦寒,战事吃紧,但吾辈定会手握红缨,力守疆土。”
习作的学习不单单是从课堂中习得方法,还要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催生新的创意,多彩的生活需要创意的表达。笔者通过组织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语言积累的再创造。
李白是统编教材里“出镜率”较高的诗人,自由奔放的性格、浪漫绮丽的想象让他在小学生群体中拥有一大批粉丝。每当读到李白的诗,学生总是能沉浸在浪漫的想象之中。因此,笔者顺势组织主题活动,在班级圈推出“假如没有我”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开展诗意的跟帖活动,“如果没有我,也许小学生就可以少背很多诗词。没有我的‘举杯邀明月’,也就没有了苏轼的‘把酒问青天’;没有我的‘请君试问东流水’,也就没有了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如果没有我,许多旅游景点的名气就会下降,甚至会少很多的旅游景点,比如蜀道、黄山、天台、峨眉、黄鹤楼……”。在诸如此类的表达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微速度是较为快捷的记录速度、短时的反应时间,能与现实生活达成同频共振。
偶尔的灵光闪现,如果没有及时记录,就会化作绚烂的流星,转瞬即逝。等到想写的时候,却再也回忆不起来。教师要鼓励、帮助学生及时地记录生活中的精彩时刻,抓住瞬间的表达灵感,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
校园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美好与惊喜,可能是雨后一道美丽的彩虹;可能是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也可能是跑进教室的一条流浪狗……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眼疾手快地抓住每一次写作机遇,让文字像摄像机那样将美好生活瞬间进行及时留存。
在微时代,快节奏下,人与人的交流互动更加频繁。学生紧跟潮流,熟练应用各种APP,比如每天的随手生活记录放在朋友圈,就会引发众多互动。
“对排比走火入魔的我:春的使者带着她的魔法棒走来了。她朝冰冻的河面挥一挥魔法棒,河面开始缓缓流动;她朝天空挥一挥魔法棒,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魔法棒指向远处的竹林,竹笋这时也探出了头。”一个学生在朋友圈写下自己对排比句的感受,瞬间引起了同伴们的回应。“我也陷入了排比的漩涡:每到春天,红得如火的木棉花,粉得如霞的芍药花,白得如玉的月季花竞相开放。它们有的花蕾满枝,有的含苞初绽,有的昂首怒放。”
学生用自己的文字记录着生活,用潮流的方式分享着生活,更在一来一往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将一个人的生活扩成一群人的情绪,将一个人的心事变成一代人的青春故事。
信息爆炸,渠道多样,也赋予了这个时代少年特别的可能,他们追逐热点话题,关心潮流时尚,也心系国家,关心时事。
冬奥之火点亮“双奥”北京,学生们在微信群里热烈地讨论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智能黑科技、东奥选手灵魂一跳等冬奥热点话题。“真是一墩难求呀!我们一家人每人拿一部手机准备抢购,可还是一无所获。谁抢到了,能不能偶尔借我欣赏一下?”“同一个世界,同一种经历——抢购冰墩墩失败。”
在“回归”主题作文中,学生联想到了美丽的台湾,提笔就记录下了心中所想,“台湾,在外漂流这么久,你一定很孤独吧。那你就早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吧,我们等你。台湾,你是美丽的,你有举世闻名的日月潭,还有台北故宫博物院,你的回归会让中华更美丽,也会让自己变得更繁荣。台湾,我们一起共同实现华夏儿女强国之梦吧。”
微速度顺应时代而生,它能让学生捕捉有利时机,留住自己生活瞬间的灵感;也能让学生在便捷频繁的互动中,实现与群体相融并进;还能让学生在当下热点话题的讨论中,实现与时代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