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勾国宇
本节课程基于成都市“基于大概念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课题,以大概念为指导,结合单元内容,确定核心问题和子问题群,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梳理次位概念,进而上升至重要概念,体现大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境,结合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的构建,活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自行构建知识框架,并学会迁移至新的问题情境,实现活学活用。
1.以大概念为核心,利用子问题群串连课堂
大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重要概念:细胞各部分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
次位概念:细胞都由质膜包裹,质膜将细胞与其生活环境分开,能控制物质进出,并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立足教材,紧扣生活,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详细阐述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通过流动镶嵌模型、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概念模型构建,培养模型与建构、归纳与概括、交流与讨论的能力。通过流动镶嵌模型建立过程的梳理,培养批判性思维。结合本节内容,对实际问题做出理性分析和判断,关注生物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人工透析、污水净化和海水淡化等,树立生态保护意识,主动参与环境保护。
3.尊重学生基础,关注学生,以学定教
通过对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整体学习,学生已初步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高中二年级学生已具备较强的归纳与概括、交流与讨论和模型建构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对问题进行自主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以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为例,包括“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等知识点,建立在前一部分“组成细胞的分子”的基础之上,又为后续复习“物质的跨膜运输”及“细胞的生命活动”铺垫了必要基础,同时又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科学探究历程,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4.活用教学技术和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任务驱动法:将大概念转化为核心问题,再分解成若干子问题群,以问题串连课堂,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梳理知识脉络,形成知识框架体系。
直观演示法:设立若干问题情境,用直观的视频和图片穿插其中,利用希沃上课助手投屏展示细胞膜的自制物理模型,将微观的结构呈现在学生眼前;用拍照上传的方式展示学生构建的概念模型,学生自主讲解完善,提高课堂的生成性。
讨论法:在建立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概念模型时,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再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完善,突破难点,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血液透析的三维动画演示,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说出半透膜。引出复习内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问题引导,展开新课
教师可通过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归纳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类型,并由教师补充细节。
3.知识反推,延伸新课
由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糖蛋白和糖脂的模型并引发学生思考:
磷脂为什么是双分子层,为什么磷脂分子的亲水头部朝向膜内和膜外,疏水尾部夹在中间?
由学生通过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明确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内涵。
4.模型建构,归纳总结
最后教师通过对以上概念模型的梳理,使学生明白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事实,这也是细胞作为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前提条件。接着,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享半透膜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透析疗法、污水处理、海水淡化。
其中,污水处理、海水淡化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可以净化城市污水、将海水转化为淡水,供应我国西北地区,缓解淡水资源压力。但是对保护生态环境,人们不能仅仅依赖于科学技术,主动保护、从我做起的意识更加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强调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随堂小练习。
本节内容是“大概念”教学的落实,将大概念转化为核心问题,再分解成若干子问题群,以问题串连课堂,以教材为本,立足学生基础,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节内容的设计思路来源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生物学课程标准》),旨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而“大概念”包含的内容具有整体性和统摄性,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明确大概念包含的重要概念,再定位至次位概念,将大概念转化为核心问题,再分解成若干子问题群,以子问题群的解决梳理次位概念,使课程内容符合结构化的要求。
本节内容的设计立足于学生,重在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培养模型与建构、归纳与概括、交流与讨论的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关注生物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养成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整体思路清晰,由血液透析引出并完善细胞膜的功能,由细胞膜的功能和物理模型推导细胞膜的结构,再将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构建概念模型。利用子问题群作主线,以学生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讨论为主要形式,将问题延伸至生活实际,辅以必要的多媒体技术,最后上升到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了课堂的各个环节。
本节内容的设计紧扣《生物学课程标准》,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好,充分体现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但仍有可再精进的余地。如本节前两部分基础“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的结构”,可采用课堂随练的方式进行及时落实;板书的设计应该更加精细翔实,充分照应整堂课的思维;对学生的回答应进行更加详细地总结和引导,问题过渡更加连贯;在建立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概念模型后,由次位概念上升至重要概念、大概念的引导应更加明确。这些,在未来的教学中,都可以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