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华忠
(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
办好我国高等教育、推进高校院系可持续高水平发展,有赖于高校院系内部有效治理体系和高水平治理能力提升,有赖于构建起一套支撑保障高校院系发展的有效内部治理制度体系。高校院系内部治理制度体系建设是推进院系内部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重大命题,也是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从高校院系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构建的精神理念、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等维度分析要构建什么、如何构建,以期推进高校院系治理现代化。
院系是高校的最基本组织,也是高校功能使命的主要直接承担者,是基本的学术育人共同体、典型的“底部沉重”组织和多利益相关者组织。大学办学规律逻辑本身决定了院系理应是具有一定自主性、主体性的实体性组织,尤其是现代大学规模大、学科众多、内外事务繁杂的综合体特征更决定了院系不是纯粹学校决策的执行行政机构,而是遵循自身规律,具有一套运行机理的典型多利益相关者办学组织,由此才有了院系属于大学举办之意义上的“大学办院系”观点和办好院系才能办好大学之意义上的“院系办大学”的观点。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并逐步发展到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的推进,院系治理问题也日益成为高校内部治理的薄弱点和关键点,也是高校内部治理深化改革和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点和瓶颈点。
院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赖于学校整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其基础在于具有一定办学自主性院系自身。而实现院系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突破点和基本点就在于“构建院系治理制度”[1]。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2]。规矩就是制度,就是国家、社会、组织为实现某种功能和目标要求遵守的规程。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问题是更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3]一套好的院系治理制度是实现理顺各种关系、释放院系活力的艰巨工程[4],是能推进治理现代化,更有效、更适宜保障院系可持续高水平健康发展,从而推进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后,在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的总体背景下,制度化建设在高校也得到了有力推进,但存在院系内部治理制度的体系化、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建设不足:有的院系对校院关系和院系的性质、特点理解不深、思考不明,院系治理中的一些基本范畴及相互关系认识不清、研究不透,以致院系内部制度制定的科学性不足;有的院系存在领导依附上级指令思想、办学思想理念缺乏、情怀境界不高、愿景使命感不足、与之有关的学校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多种因素,致使有效转化上级要求并保持院系自身发展定力而内生性主动制度构建的动力和能力不足;有的院系内部制度零碎性、东敲西打而系统性的顶层谋划设计缺乏;有的院系内部制度制定程序和内容与追求的办学价值导向存在“两张皮”现象,制度之间不衔接、不配套而致同向合力不够,甚至相互冲突内耗;有的院系内部制度的科学性、可行性、规范性不强,制度执行落实不力,甚至存在要么没有制度,要么制度只用来应对上级检查等现象。
虽然21 世纪以来,我国现代大学制度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但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关照学校层面,从微观层研究二级学院治理的研究成果不多[5]。“当前我国院系治理问题存在‘三多和三少’的现象,在国家的政策文件中对大学治理领导体制、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政策规定多,而对大学院系的领导体制、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的政策规定少;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关于大学治理的研究多,而关于院系治理研究较少;在大学内部,对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及完善大学的治理结构的关注多,而对院系领导体制及治理结构的关注少”[6]。关于院系治理制度的理论研究聚焦于党建制度和决策制度开展论述相对较多,而其他研究相对不足。有学者指出,现代院系制度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权力运行制度化,应明确党政机构、学术组织、教代会等治理主体的权责、构成、决策方式和议事规则。[7]有的学者认为,院系是一个以学术权力为引领、以政治权力为导向、以行政权力为保障、以经济权力为杠杆、以象征性权力为精髓的学术团体,通过理顺五种权力关系推进制度建设为基本内容。[8]也有学者认为,院系制度一般包括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院务会议制度、教授委员会工作制度、教师会会议制度,此外还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日常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以及制度之间的关系。[9]总体而言,对于院系内部治理制度的研究基本还停留在从某方面的制度建设角度,或各类权力之间关系和治理主体之间相互关系角度,或治理院系全方位的管理制度角度进行抽象性地描述,而缺乏对院系治理制度构建的原则、具体内容、构建方法等整体性研究。
现代大学“重视多元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是我国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取向”[10]。高校院系是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监督权力、咨询权力等各类性质权力交错的复杂场域,也是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院系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是保障院系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面的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运行的规矩规则体系,是院系治理办学的统领性制度、一般性制度和各项工作具体制度的有机组合,具有系统性、逻辑性、一体性、协调性特点。科学有效的院系治理制度体系的构建需要既把握时代国情特点和发展趋势,又把握高校院系组织本质规律和发展方向;既把握院系治理的基础性制度和不同层级的具体制度内容及相互关系,又把握院系治理制度体系构建的各类实践要求。
组织的科学合理有效的治理制度体系应是从组织的性质特点、使命目标、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发展水平等基础上内生性演化而成的结果。因此,构建有利于推进办院系质量和水平的科学有效治理制度体系需要体现时代、国情、高校院系特点和符合院系发展实际的精神理念。
我国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立足于新时代和中国大地办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院系发展之路,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院系治理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国情、制度和文化所决定的,是院系保持正确办学方向和实现优质办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我国高校院系发展的最大制度优势和最为鲜明特征。通过院系治理制度体系来实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实现“四为服务”,把党的要求贯穿于高校院系治理的全过程之中,并有效转化为院系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院系是大学基本的学术育人共同体。学术性是院系保持自身活力、确立与外界环境之间关系的内在根源,也是区别于其他组织的边界。高校的学术性是其本质和灵魂之所在,是其一切问题的根源。[12]院系是为学术而生、为人才培养而成,其一切工作围绕学术育人而展开,是一个文化、思想、学术积淀与传承,精神传递与坚守的地方,是一个新文化、新思想、新学术不断被创造的地方,也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精神家园。其治理制度体系要遵循学科建设、学术发展、教育教学、学生成长、知识分子工作、组织运行规律;要与学术的殿堂、育人的摇篮之性质相契合;追求的是学术育人共同体之本质所决定的精神文化,体现的是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创造的激情、求是的态度、正义的责任、仁爱的家园,塑造的是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学术研究与教书育人和谐统一的良好学术育人环境。
大学的原形具有世界精神。大学要摆脱文化的制约,中古大学的神学就是跨文化、跨国界的,现代科学则更是跨国界与文化的,现代大学较之其他的组织体系,总是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国际性[13]。大学本质上就是一个世界性的机构,“大学组织冲破了它的出生地城市的范围……它的成员是来自所有可能国家的教师和大学生,由于它的活动性质,是没有国界的科学,由于它的眼界开阔,主张普遍教学的自由。”[14]所以,优秀院系一定是有国际视野,善于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的。但是,“大学是一个具有坚固的民族根基的国际组织机构”[15],优秀院系又一定是本土化的,正如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所说,中国高校不仅是“办”在中国,而且要“长”在中国。因此,院系内部治理制度体系只有与我国的制度、独特历史文化、独特国情和学校院系的传统实际相匹配、相契合,才能真正发挥其效能,否则就是南橘北枳,甚至是南辕北辙。
院系是高校学术育人共同体本质特性的实战地,也是一线直接动员、组织、凝聚、服务师生的实践地。这决定了院系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构建需把握好三个内在关系。一是管控、强制性治理与服务、引导性治理的关系。美国康奈尔大学资深校长弗兰克·罗德斯指出,“学术共同体有一个值得记住的方面:可以引导、鼓励它,却不可以管理它。在制造领域,以大众管理模式为基础形成许多管理方法,而全面采用这些方法是不能解决学术界所面临的迫切问题的。”[16]可见,面对院系这样学术性组织,既要有一般性组织的管控、强制性治理,更需要服务、引导性治理,在治理中体现服务引导,在服务引导中体现治理,“人与人之间靠理解和尊重;靠对真理的崇尚和对美好的向往;靠人格的高尚和互动的心灵;靠不息的激情和至诚的精神等,而这一切都与权力无缘”。[17]二是行政性治理与学术性治理的关系。学术性治理需要行政性治理作用发挥来实现,行政性治理要保障学术性治理作用发挥以促进学术发展。总而言之,不管是哪类治理,都要尊重学术育人规律、服务于学术育人活动,形成符合院系实际的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统一、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结合的有效治理制度体系。三是投票性治理与协商性治理的关系。知识分子具有个性突出、思想自由的特点,决定了院系是最讲民主、自由的地方。其内部治理不仅需要投票性民主,更需要院系利益相关者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协商,体现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的协商民主。即使涉及投票性民主,也要是经过全过程协商民主后才会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高校院系各有自己历史、传统、文化和风格特质,历史悠久的院系有自己的传统和文脉,历史短暂的院系也有既成的事实氛围,有的院系有宽松民主气息,有的院系存在很重“学霸”气息;有的院系很讲究资历、辈分关系,有的院系则具有人与人之间宽松平等氛围。人文社科、理工医等不同类别学科存在不同的差异性特点,实验类与非实验类、基础与应用学科都有不同规律特点,由此相应的院系运行规律和方式就会有所不同,其师生思维方式、学习和工作方式也有所差异,进而表现出人的风格、行为习惯、话语系统等差异。随着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的影响越来越迅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再加上在时代快速变化和社会变迁中,师生不同经历、不同环境成长所形成的思想、心理、性格和行为习惯也会存在差异,进而形成师生构成结构的不同,这些因素也将直接影响高校院系治理模式。
软法之治与硬法之治是相辅相成的,软治理与硬治理是合力互补的。软治理注重通过心治、发挥文化等作用来治理国家和社会以及其他组织,实现人的内在作用、自觉行动,达到组织的无形治理效果,进而通过久而久之引导人、塑造人,“造成环境,形成共识,形成传统,深入人心。于是,人们的行为在经过了设计、体验、强化、定型等一系列环节之后,就由不习惯走向习惯,由不自觉走向自觉。因而,在行为质的方面表现为自觉性、持久性、抗干扰性”[18]。院系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既内涵着硬治理制度本身,承载和体现着院系优秀思想文化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要求通过硬治理来强化保障软治理的实现;也内涵着软治理本身的制度性要求,通过软治理制度来助力硬治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实现硬治理与软治理同向一体化协同贯通。
高校院系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是相互匹配、相互支撑、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全方位制度系统,而不是互不关联,更不能是相互矛盾的措施堆积;是不同层次的制度体系结合而成的逻辑整体,而不是偶然、随意、混搭的芜杂混合;是由基础层制度向外层扩散延伸、从宏观总体抽象化到中观微观具体化的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制度圈;是同层面系列制度和不同层面系列制度相互关联的制度集;是以章程式制度为基础的保障院系办学治理实现其功能使命的规则体系。
章程是大学治理的“宪法”,“是大学得以存在和运作最为重要的规则,也是大学自主地位的体现”[19]。我国高校院系虽然不是独立法人,但作为高校中具有一定办学自主性的基本实体办学单位,其有效治理理应有一个相当于章程的基本制度。院系章程式基础制度在于规定院系办学理念和特色、发展目标和战略、领导体制及运行机制、治理结构和模式、治理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包括院系内的学科性组织和研究平台、党政管理机构、学术评议组织、群众组织等组织的性质要求和职责关系在内的院系治理的系列基础性问题。
1.明确院系治理的目的、宗旨和根本要求
基本制度应当明确规定院系的性质及功能,即强调其是学校下属的以教学与研究为基本内容的学术育人共同体,在国家和学校规定下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项工作;应当规定办学追求和建设目标,即根据每个院系自己的特点和条件,对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提升育人品质,增强服务国家和社会能力,传承与本学科相关的优秀文化等要求内容;应当明确院系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等方面的规定。重点解决构建院系整个治理体系的指导思想、整体定位和贯穿的精神内涵。
2.明晰院系治理主体与内在学术育人共同体的结构关系
院系治理主体是参与院系治理的机构、组织和人员。学术育人共同体是承担科研、教学任务的正式或非正式组织,越往下学术性越突出,院系下设的纵横学术育人共同体不是一级行政组织,它一般只保留纯学术教学专业性业务工作,带有决策引领性、行政性、管理性、服务性功能一般应集中于院系层面,从而推进院系扁平化结构。在基本制度中,需按院系规模和内部学科跨度,明确院系治理主体与学术育人共同体的职责和权限,从权力配置上重点解决保障院系上下有效运转机制,做到既有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服务,又能激活学科性组织和研究平台的内在动力,从而有利于学科性组织和研究平台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其中明确把党组织有机纳入院系治理框架,以推进学科性组织的党支部和虚体研究平台的功能性党组织发挥应有作用,重点在体制机制上实现党组织作用有形全覆盖和有效全覆盖,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3.理顺院系内在学术育人共同体的结构关系
大学是以学科为根基搭建起来的学术组织。[20]学科是大学这个大厦的基地和框架,先有学科的出现,然后才有一个专业、一个系、一个学院。学院、学系、研究所等机构都是在学科分化与综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学术基层组织存在的理由就是学科及其发展。在多元学科制度下,大学教师与学生被分割在诸多相对独立的学术组织里面,从事专业性的工作,保证了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自律性和高效率。[21]基本制度应在横向形成以学术发展趋势和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甚至跨院系、跨校的研究平台以及其他灵活多样的多元组织结构;在纵向形成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和自身特点的学科性组织结构,从而构建起纵横交错的院系合理学术育人共同体结构。与此相应,厘清我国高校传统习惯使用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负责人范畴相混淆而出现的制度设计困扰,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行政壁垒、人事固化和学科负责人职位往往实质上终身化的现象。重点解决院系上下左右各类承担功能载体形成合力问题,激发教师学术育人的活力和成长的动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新生长点的拓展。
4.廓清院系治理主体的内在结构关系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曾提出,大学是一个不同层面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组织[22]。基本制度应明确规定党政班子、党委会、党政联席会等党政管理机构,学术委员会、学位分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评议机构,教代会、工会、团学联、校友会等监督机构和咨询建议机构以及其他外部支持机构的基本定位及相互关系。重点解决各治理主体的职权边界及各治理主体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关系,确定党政分工、共同负责的领导体制和民主集中、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形成院系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监督权力和咨询权力的协商共治结构。
高校院系既有其自身的精神传统、办学要求、目标使命,是具有一定自主办学的独立单位,又是高校各项功能使命实现的一线实践地和基层主战场。其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是以章程式基本制度为基础,涵盖办学办院系全方位工作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具体治理制度体系。
1.学科学术建设制度体系
学科学术建设是院系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院系实力和品质提升的关键。构建这一制度体系的目的在于:遵循学科学术规律,巩固和发展学科力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新兴学科生长以及学科质量水平的提升。为此,院系要有明确其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基本功能和相关人员的权利、义务,规定新学科设立和人事柔性跨界路径方法等内容的学科性组织运行管理办法;要有研究平台的设立、运行和评价规则,加强重点基地建设和辐射带动功能,实现既大力推进内部学科的交叉融合,又大力推进与院系外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孕育产生新学科研究方向的研究平台管理运行办法;要有完善的院系资源分配机制和提升科研水平的科研激励办法等制度,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科研人员活力。
2.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制度体系
人才培养是院系的根本使命,是院系生存发展的立身之本。从院系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建立招生、培养、毕业等环节的具体制度和方案,建立课程体系、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质量、导师遴选、考核奖惩和监督评估等环节的人才培养质量内控制度,形成学生工作队伍和任课教师合力育人制度,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建设,建立人才培养协同效应的有效运行制度体系。
3.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是院系的基础工作,其实力和水平关乎院系发展之根本。在高等学校的总体政策下,院系建立招聘引进人才制度、博士后管理制度、青年教师培育制度、国内外访学和学术休假制度、教师岗位聘任和晋升制度、助理助教制度、教师待遇提升制度、分配激励制度、教职工荣誉制度等制度,形成对教师既能有效管理又能促进其潜力发挥的机制,全面营造尊重教师、关心教师、提升教师尊严感和荣誉感的氛围,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安心学术育人、立志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环境条件。
4.管理服务和资源保障制度体系
管理服务和资源保障能力水平是院系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各类治理主体建设管理制度基础上,制定管理服务系统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制度,健全各类业务功能服务、人事管理、财务和物质资源管理、办公各类流程管理等制度,为院系的治理决策、执行服务提供保障。同时,建立拓展办学资源制度,提升院系多渠道筹措办学资源能力,以保障院系持续高质量发展。
5.国内外合作交流制度体系
交流合作是院系发展视野格局和实力提升的重要助力,是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有利于传播中国故事和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建立推进国内外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交流合作项目制度,既要注重国内外交流合作的战略性安排,又要注重交流合作的具体布局和层次;既要做好院外资源推进院系学术活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教育培训等工作,提升院系办学能力和服务社会水平,又要有利于扩大院系的影响力和国家推进人类命运共体的构建。
6.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
党的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是院系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既体现上级规定性要求,又体现实际创新性安排,既体现过去的优良传统,又探索新的发展空间,既体现思想性和指导性,又体现务实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既体现系统性和整体性,又体现特殊性和灵活性精神出发,形成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实现高质量党建带动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的格局,引领保障院系事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治理制度体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院系治理的优劣,好的治理制度体系的构建既需要遵循正确的精神原则和办学办院系的规律,又要有清晰的理念思路和科学谋划设计及执行操作的实践要求。
1.高站位、宽视野,循规律、明大势
治理制度体系所蕴含的理念发挥的是导向和评价作用,保障治理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决定着院系治理的效能和院系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由此,院系治理制度体系的构建要站在高山之巅、以宽阔的视野看明历史和现实,把握党的精神特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纵观人类和高等教育历史和发展趋势,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办学治院系规律,在坚定方向中做到动态灵活性,在遵循规律性中做到实践多样性,在坚持原则性中做到实施的策略性。
2.整体谋划设计,稳步推进实施
院系是高校内部机构中的基本综合体,其治理制度体系也是一个复杂综合体。构建治理制度体系既需要树立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又需要具备务实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综合院系与学校、学校与社会、高教与时代、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当下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等多要素基础上,院系要梳理原有各类制度,统筹谋划,把握先与后有序逻辑、已有条件和创造条件、思想舆论准备与群众基础、抓住时机还是培育时机等多因素;既要按综合治理逻辑,推进全面系统的重建,又要按重点治理逻辑,聚焦院系制度改革完善。[23]同时,做到该完善的推进完善,该新制定的推进新制定,该重新整合的推进整合,逐步构建起以章程式制度为基础的一整套决策、执行、监督等有序有效治理过程的分层系列制度体系。
1.实现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相衔接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处于不断发展和变革中。[24]现代大学的院系不是传统的象牙塔,其已不断地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必然地与校外不同组织、不同人员进行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在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员流等方面的互动;院系是高校内部的子系统,其有效治理必然是在高校治理体系下展开贯彻学校层面的要求,又需要得到学校层面的大力支持。进而言之,院系有效治理制度体系必然要聚焦院系自身建设目标,坚守自身事业发展,遵循自身发展轨道,保持自身发展定力,对接党和国家及学校要求,与学校各类制度和政策相联接,与学校和院系文化及学科特点相匹配,把上级要求有效转化为院系自身治理的制度政策,与政府管理部门、社会有关组织、校友会以及根据需要成立的由校外成员组成的咨询组织、支持组织等作用体系相衔接,实现内外联通,从而把外在要求和资源有效转化为院系自身治理的制度性资源,达到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相衔接。
2.注重历史整体性与系统性的贯通
有效的院系内部治理制度体系一定与院系自身发展历史阶段的文化、规模、水平、要求相契合。院系每一历史阶段从推进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建设,到各项制度、政策、决策和执行等环节的落实,都需要全方位实现系统贯通,围绕每个时期特点和共同目标,形成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同向发力的治理制度体系。鉴于院系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历史使命,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历史整体性来谋划推进治理制度体系的构建。随着有效治理制度体系实施推进院系发展进入新阶段,相应地又需要进一步根据新阶段、新情况深化改革,推进内部治理制度体系的完善,从而实现院系内部治理制度体系的稳定性与开放性、固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3.遵循办学治院系的伦理价值导向性
“任何一种制度都有着深刻的伦理底蕴,制度与其本身所蕴涵的价值具有伦理一致性”,“制度的制定、实施、创新和发展等过程都必须以一定的伦理价值体系为依托”。[25]治理制度体系必然蕴含其核心的价值体系,反映的是一个院系主要价值理念的活动。因此,治理制度体系既要遵循制度本身的规范性价值导向,又要遵循制度本身所蕴含的办学治院系价值导向性;既要遵循制度制定程序的规范性价值导向,又要遵循制度实体内容的科学性价值导向,从而保证治理制度体系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确保制度体系所蕴涵的价值导向不偏离正确航向,也有利于有效实施运行。
1.建设坚强有力的院系党委是保证
院系党委要始终成为院系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构建的推进者、保障者,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师生凝聚力、院系号召力,在谋划中把握全局,发挥“把方向”作用;在决策中驾驭全局,发挥监督作用;在协调中化解矛盾,发挥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在落实中展现实效,发挥保证作用,做到谋划思考到位、宣传动员到位、思想工作到位,保障院系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构建的有效、有序、高质推进,切实担当起党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责任,使党委始终成为院系治理制度体系构建的主心骨。
2.建设优秀的党政领导班子团队是关键
党政领导班子是构建院系内部治理制度体系的策划者、推进者、决策者、施工者,要做到讲政治守纪律、善学习能团结、有格局行务实、扬正气敢担当、懂学术明育人、想做事会做事、有公信力有感召力。领导班子的格局、境界、眼界、品味会直接影响院系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构建的品质。因此,班子团队作为谋事者要考虑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和历史缘由,作为推进者和完善者,要领会制度体系背后的精神理念和现实可行性。班子团队推进制度体系始终要站位高远、推进有力,做到顺大势而为,即时性与历史性贯通,不折腾、不反复,从而推进院系内部治理制度体系的发展,不断适应院系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