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玲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北京 100020)
农产品“安全、优质、营养、健康”,既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需求的重要内容,也深刻影响着产业发展、国民健康等多个方面。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的需求越来越高,科普工作亟需紧跟时代要求,积极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知识普及,同时在绿色农业发展理念传播、科学文明健康生产生活方式实践养成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共治共享氛围形成等方面积极发力。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期,也处于科学理念和良好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与青少年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联系密切,与科学、生物、地理等课程学习有着天然的联系。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校园科普,有利于让绿色发展理念根植青少年心中,引导形成合理膳食健康生活习惯,还有助于搭建起知识传播桥梁,把科学生产、健康生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知识传递给家长,带动家庭形成良好氛围。本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校园科普的现实意义、实践做法、模式内容和措施路径进行研究。
(一)贯彻落实大食物观的实践举措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大食物观”提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顺应人民群众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确保民众吃得安全健康、营养均衡[1]。“大食物观”需要从科技找出路,也需要科普来跟进传播。校园是教书育人、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科普资源相对集中,而且青少年时期受到的科学知识普及,对人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校园科普,可以让青少年从小了解食物营养、食物生产、食品科技的未来发展趋势,科学认识食用农产品多样化,关注新食物资源开发和多元化高质量农产品相关新技术、新产品,了解新食物资源的安全性、营养性和功能特征,引导其形成对“大食物观”的认识,有助于青少年从小树立科学的食用农产品消费理念与消费方式,也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
(二)提升青少年食品安全与营养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1章第5条规定,国家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内容,普及食品安全科学常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2021年,我国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将“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作为“十四五”时期实施5项提升行动中的首个行动[2]。《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指导指南2021》显示,当前我国学生存在着营养不足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情况。虽然我国儿童营养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膳食结构仍不合理,突出表现在蔬果、水产品、蛋类、豆类、奶类摄入量很低,未达到膳食指南推荐标准,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尤为不足[3]。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校园科普可以推动青少年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营养健康优质化观念,从认识上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膳食。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涉及自然教育、生态教育和生活教育,是新形势下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重要方面,也与教育部最新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项目安排吻合[4],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形成求真务实、辩证理性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锻炼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交流的有效途径作为风险分析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交流已经成为国际通行的做法[5]。风险交流不仅能将科学的风险分析结果传递给公众,平息舆情热点事件,还能促使各方对风险认知达成共识,减少错误认识。《“十四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提出,组织监管部门、科研院校、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参与风险交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活动,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氛围[6]。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校园科普,可帮助青少年提升风险认知水平,引导青少年科学辨识谣言,在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时,更加客观、理性,同时,还能使青少年从风险交流信息接受者转变成积极主动的信息传播者,把科学知识传递给家人[7],促进风险交流效率提升。
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工作的推进展开,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基地(工作站、试验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化业务技术机构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校园科普积极创新实践,探索了一些具体做法。
(一)“专题讲座+现场解答”形式通过走进校园或开展“实验室开放日”等形式,开展面向青少年的专题讲座,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学常识,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形成合理膳食健康生活习惯,并现场就青少年关注的问题进行交流解答。例如,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知多少”活动,为同学们详细讲解水产品种类以及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危害因素,介绍水产品中农兽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分析技术,并通过现场演示和提问互动,普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引导健康消费。
(二)“互动实验+知识分享”形式组织开展参与度高、体验性强的科普实验,带领青少年亲自动手、真实体验,增强青少年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知识的了解。例如,苏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走进当地小学,与同学们一起开展了蔬菜中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大米中淀粉类型判定等丰富多彩的科普小实验,直观生动地解开农产品科学“奥秘”;北京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开展水果糖度大比拼、奶制品营养大比拼等互动小实验,并进行闯关大挑战知识问答,让青少年在趣味活动中收获农产品安全与营养知识。
(三)“科普读物+科普动画”形式组织编写和推广科普读物,普及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控制、品质特性、选购技巧等知识,科学解答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热点问题,引导科学探究,帮助提升谣言辨别能力。如近年来编写的《小学生食品营养与安全探究》《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知识百科(植物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知识百科(动物产品》等科普读物,均适合在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活动中推广应用。此外,多家科普基地聚焦“反季节蔬菜营养”“西瓜爆炸科学真相”等关注热点,创作推广了科普动画和科普图文,积极满足青少年对科普作品知识性和趣味性要求。
围绕青少年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实际需求,基于近年来各地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校园科普需聚焦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方法的培养、科学精神的浇灌,全方位、多形式地为青少年提供科普服务。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优质化科学知识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学知识具有跨学科、内容多等特点,针对青少年成长阶段实际需求及特点,可以将3方面知识内容纳入科普知识重点。
1.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知识。通过普及农产品生长发育特性和其生产过程中产地环境、生产过程、采后处理、贮藏、运输等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环节
,引导青少年科学认知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2.农产品营养健康科学知识。通过讲解不同农产品品质特点及营养成分,使青少年注重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引导青少年形成合理膳食习惯。
3.针对谣言舆情的科学知识。针对青少年可能关注的谣言问题,及时澄清谬误,解疑释惑,引导青少年不信谣、不传谣,善于用科学思维和科学知识来抵御“科学流言”。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优质化实操感悟体验针对青少年群体,可以探索组织体验式、趣味性的科普活动,在沉浸式体验中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1.全程质量控制农事体验。结合农业生产开放度高、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复杂的特点,组织青少年走进大自然,参与病虫害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体验,记录生产档案,实地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管控。
2.检验检测方法认识与操作。带领青少年知晓评价农产品质量状况的科学方法,现场动手操作农产品快速检测,切实感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科学严谨。
3.农产品品质品鉴评价。指导青少年对农产品外形、色泽、气味等感官指标进行比较,对不同品质农产品的风味特征进行品鉴,加深青少年对农产品品质特征的科学认知。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优质化基本技能培塑从科学认知入手,引导青少年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生活基本技能,用科学新风引导现代文明风尚。
1.农产品标签标识辨认技巧。普及名特优新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等安全优质农产品标识,引导青少年正确辨识农产品标志,通过标识便捷获取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
2.农产品选购和营养搭配技巧。结合农产品生物学特性,讲解如何通过颜色、气味等感官指标挑选优质农产品;针对不同农产品营养成分特点,介绍营养搭配和保持农产品营养价值的食用方法,促进营养均衡。
3.农产品贮存保鲜技巧。介绍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保鲜方法,指导青少年学会科学贮存、减少浪费,将科学知识普及延伸到引导青少年对农产品的珍惜和对农事劳动的尊重。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优质化文化理念传播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贯通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涵盖众多科学文化知识,也蕴含着宝贵的科学理念和文化认识。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工作,不但要普及具体知识与技术,还要推进科学普及深入创新价值链,形成与教育、文化渐进融合的发展态势。
1.绿色生态理念。引导青少年践行绿色发展,共同保护生态环境,了解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前沿科技动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2.农产品品质资源和农耕文化。向青少年普及地理标志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等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资源,介绍其蕴含的区域生态、品质特征、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使青少年从优质特色农产品资源传承保护中感悟农耕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3.农产品食用与健康文化。引导青少年认识我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等古老朴素的膳食原则,了解 《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及古诗和谚语等关于农产品健康膳食的记载,品读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农产品食用与健康习俗故事,引导青少年从中华传统文化和自然规律中获取科学知识和生活智慧。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校园科普是一项创新性工作,需加强研究,多方发力,进一步开展实践探索。
(一)开展农安校园科普基础研究
1.研发设计科普课程。针对青少年的需求与兴趣点,组织科研机构、学校、学会协会等专业力量,从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校园科普重点内容出发,组织设计开发科学性、系统性、适宜性和趣味性的科普课程,便于各地在校园科普中推广应用。
2.研究编写科普读物。强化分级阅读意识,按照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阶段,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童书分级阅读体系,注重故事化的叙事、漫画、视频等表达方式的创新,呵护青少年的好奇心,培养合理膳食习惯。
3.推动校园科普与基础课程的融合。结合中小学生科学、生物、地理等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设计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校园科普实验活动和体验场景,延伸拓展学习内容,探索开展“吃出健康——农产品与节气”等专题科普,增强校园科普与教育、科研、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促进形成校园科普推进合力
1.多方协调共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校园科普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学校等各方合力推进,协同搭建校园科普平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督促落实,共同引导青少年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科学膳食。
2.科研专家联动。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领域科研科普交流,发挥不同专业领域专家技术优势,鼓励知识共享与融合,促进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校园科普资源,有效发挥协同作用。
3.区域间借鉴交流。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校园科普典范,交流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促进区域间科普资源共享和均衡发展。
(三)探索丰富科普活动方式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开展科学营、科普剧、科学阅读、科技小论文等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创新丰富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等科普方式,为青少年科学认知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提供丰富平台与途径。探索推进专家进校园,促进科研机构与学校合作,建立科研专家与学校的日常联系,常态化开展社团指导和专题讲座,拓展校园科普的广度和深度。积极运用新技术拓展科普方式,如运用全景VR漫游全新视角,实现线上实景导览、语音讲解、交流互动等,增强科普趣味性。
(四)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技人员、专家学者热心承担校园科普任务,充分发挥志愿者专业特长作用,为校园科普提供专业人才支撑。推进科普人才培养交流,开展科普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组织校园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课程设计等评选,促进科普人员能力提升。建立校园科普激励机制,积极推进科研人员校园科普承担情况与科研项目奖励、职称评定和资源配置等挂钩,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科学普及事业的热情,探索打造科普产学研融合新生态,推进校园科普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