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北京 100107)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支撑,是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要手段。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公共服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与管理,对于提高农业部门公共服务能力,依法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保障农业产业安全和农产品消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超大城市农产品消费量巨大,普遍存在自给率较低、对外依赖度较高的特点,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难度。
2021年9月,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所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新组建了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承担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技术性、事务性工作,其中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一年来,通过强化制度建设、统一内部管理和完善检验检测技术人员配备,确保了各项工作的平稳过渡,先后圆满完成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保障以及其他历次重大活动保障任务。但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理清检验检测能力现状,积极应对挑战,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水平,为确保首都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奠定基础。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对超大城市农产品供应保障特点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职能定位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超大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重点工作方向。
根据国务院于2014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1 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其共同特点是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大规模人口和相当的国际影响力。体现在农产品需求方面,主要有3方面特点。
(一)农产品需求量大,自给率不足超大城市农产品供应普遍存在需求量大但自给率不足的特点,北京市这一特点尤其突出。以2018年为例,北京市粮食、蔬菜、肉类、禽蛋和牛奶5类重要农产品,自给率最高的是禽蛋,仅仅达到35.0%,粮食和蔬菜的自给率分别只有4.3%和8.6%。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北京市粮食产量37.8万t、蔬菜产量165.6万t、肉类产量4.42万t、禽蛋产量9.4万t、牛奶产量25.8万t。与2018年相比,粮食和蔬菜产量略有增加,但肉类、禽蛋和牛奶产量都下降明显,在提高自给率方面仍任重道远。2021年7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提出到2025年,确保蔬菜产量达到220万t,自给率提升至20%以上,全市生猪存栏量不低于50万头,年提供商品猪89万头以上,实现猪肉自给率达10%。由此可见,超大城市应着力于提升蔬菜、肉类等农产品的自给率。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注度高,影响力大超大城市的各个方面都备受强烈关注,如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则更加成为焦点。北京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和全国的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政治活动多,重要国际活动和大型国际体育赛事频繁。北京市还是全球各大新闻媒体机构驻守地,具有强大的舆情信息传播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乎千万消费者的利益,更关乎我国的国际形象。这些都对农产品供应保障和质量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市民普遍知识层次较高,农产品健康消费意识较强超大城市通常拥有为数众多的政府机构、科研院校,市民普遍知识层次较高。就北京市而言,2020年全国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是全国主要城市中唯一一个每10万常住居民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超过4万人的城市。北京市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较强,普遍对食用农产品安全、优质、绿色、有机、营养、健康、鲜活等特点更加关注。
检测机构一般分为公益类检测机构和经营类检测机构。通常公益类检测机构的功能定位是为政府政策法规制定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重大国计民生项目提供技术服务,以及提供其他不宜由市场机制提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农质发〔2014〕11号)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应严格履行自身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升级、农产品消费安全、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技术保障作用。作为超大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在履行职责时还必须围绕所在城市的功能定位。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的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作为经费由政府全面保障、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承担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任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也必须围绕这一战略定位,做好相关技术支撑工作。
(一)立足于辖区农产品稳产保供需求,担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相关公共服务职能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承担着本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计划实施、监督抽查、应急监测、隐患排查、预警分析、产地认定检验、评价鉴定检验、地方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修订和验证、标准化生产控制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职能,以及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等工作。城市庞大的人口基数注定了上述工作任务的繁重性和复杂性,因为农产品自给率严重不足,日常监管不仅要覆盖本市农产品生产基地,还要覆盖周边省市的主要农产品供应基地,这样才能真正确保所有上市农产品安全。
(二)立足于政治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做好重大活动农产品供应保障服务北京市每年举办的国际国内大型会议、重要体育赛事相对国内其他城市更为频繁,这些活动普遍具有规格高、参与人数多、国际影响大的特点。作为重大活动成功举办的重要保证,食品安全供应保障工作要求高、责任重大。为此,必须结合每一次重大活动的任务性质、活动规格、参加人员、供应品种和数量等风险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评估并制定科学严谨的检验检测方案和应急预案,实施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确保供应农产品的绝对安全。
(三)立足于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行业权威地位北京市作为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研发创新集聚地,在开展检验检测技术创新应用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应积极对标国际上最先进的检验检测技术,以首善标准打造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行业的排头兵,在做好日常检验检测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检验检测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推广,在手段超前、技术先进、结果可靠上寻求突破,实现机构向检验检测技术推广及业务管理方向拓展与转变,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随着超大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产出来”“管出来”和“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等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农业农村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守底线”“拉高线”同步推、“保安全”“提品质”一起抓的要求,运用新理念、新技术,为持续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向好、护航辖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做好技术支撑。具体到北京市,应从国际视野、国家站位、北京功能多个维度充分认识面临的新形势,苦练内功,加强与国内外重点科研院所的合作,坚持“两强化一推进”,不断提升综合技术能力,争创国际一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
(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机构改革前,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由植保、农业环境、兽药、饲料、水产等职能单位分别承担。这些单位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投入和发展,都拥有较为高端的仪器设备和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两家取得农业农村部部级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资质认定,3家通过北京市市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但受自身职能和人员编制所限,普遍存在规模不大、检测能力拓展受局限的特点。同时,各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沟通。为此,应以资源整合为契机,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创新型手段方法的开发引进,保证农产品质量,满足广大居民的食用需求。
1.尽快实现多套体系并轨融合,打造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权威地位。原有几套体系涉及种植、畜禽、水产3大类农产品以及种植养殖环境和投入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生物毒素、违禁添加物、营养指标等7大类500余个检测参数,并轨融合后的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考核中,应认真分析研究现有检测能力的薄弱环节,明确自身在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领域的主导地位,成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支撑的核心所在。
2.狠抓人才队伍建设,高效率开展好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相关技术性工作。从目前看,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仪器设备配备方面在全国同行中已经处于领先水平,能力建设的核心是人才队伍建设。中心4个检测科室现有检测技术人员中2/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37%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50%以上是35岁以下的年轻职工,专业领域涵盖农药、植物保护、环境工程、畜牧、兽医、水产养殖、食品科学、化学等,整体技术实力较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为此,要进一步优化检验检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年龄和能力结构,形成一定的层次和梯队,强化业务技术培训,发挥技术骨干传、帮、带作用,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作风实、结构优的检验检测技术队伍。
3.指导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第一,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管理。近年来,北京市通过加大投入、强化指导和业务培训,特别是经过新一轮机构改革,各区农业农村系统所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人员、仪器设备、运行经费等方面得到了明显加强,能力提升、规范运行和推动上述机构的双认证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第二,加强第三方检测机构管理。鉴于北京市超大城市农产品需求量巨大的特殊性,仅仅依靠官方机构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近年来,北京市取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逐步增加,其中一部分还承担着各级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任务。为此,还需重点加强对这部分第三方检测机构在规范运行方面的监督指导,定期开展动态核查和跟踪评价,从而进一步完善以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为龙头、区级农产品检测站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各有侧重、乡镇农产品质量快检室为补充的超大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4.突出科技引领,创新检验检测方法。借助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和检验检测技术研发创新集聚地的优势,加强与各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开展检验检测技术应用研究,引进推广高通量、高灵敏度、高精确度、无损的快检技术,将国内外近年来涌现出来的荧光定量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免疫磁珠净化技术、快速质谱技术等研究成果在开展筛选评价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宜的一项或多项予以转化应用,推动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检验检测能力的建立与完善,确保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可以第一时间核查处理。
(二)强化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鉴定评价能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农产品的健康、美味、特色等品质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首都市民在这方面的需求更突出。作为辖区权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必须牢牢把握农产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全新趋势和方向,强化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鉴定评价能力建设。
1.积极推动地方特色农产品品质评价方法的建立。北京已经有多达35种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涉及主粮与畜禽林花果蜜。其中,北京鸭、京西稻、平谷大桃等都是质量硬、口碑好、品牌影响力大的地方特色农产品代表。针对这些地方特色农产品种类多、组成元素复杂,缺乏系统、全面、精准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选取典型品种,突出特色风味、口感和营养品质,通过比对分析国内外相关产品指标参数和先进标准,结合现代检验检测手段,挖掘其特征品质指标,开展品质评价。
2.引入农产品品质检测技术和方法。针对农产品品质评价绿色无损、快速便捷等方面需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现有针对品质变化规律、形成机理与控制技术的研究成果,引入先进的检测技术与方法,逐步建立包括营养指标、品质指标、特色指标、功能性成分等多方面更为完善的指标检测体系,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特征品质评价和指标监测,逐步构建与国际接轨、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农产品品质指标体系,为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提供技术支撑。
3.进一步完善检测标准体系。针对部分检测标准适用产品种类不全,部分地方特色农产品、小众农产品缺乏适用的检测标准和判定依据等问题,积极开展检测标准体系的梳理,研究并参与相关标准的制修订等。
(三)推进地方特色农产品培育农产品品质提升是推动农产品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关键举措,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的重要抓手。为此,超大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也应立足推进地方特色农产品培育,从保障地方特色农产品品质、稳定和增强其品质优势入手,建立完善农产品品质保障检测体系,加大对这些产品的质量检测力度,探索质量监管机制,强化产品的技术性能评价,为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竞争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