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滢,宫晓燕,王爽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中医认为咳嗽是一种独立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证候[1],每年肺病科门诊因咳嗽就诊的患者达80% 以上[2]。其中咳嗽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中医称为久咳,目前对久咳尚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久咳一词始见于《黄帝内经》[3]:“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诸病源候论》[4]中“久咳嗽,是连滞岁月,经久不瘥者也”,指出了久咳的特点。对久咳病机的论述大致归为外感与内伤,如《太平圣惠方》[5]中记载:“夫久咳嗽上气者,由肺气虚极,风邪停滞,故其病积月累年。”说明内有肺气虚弱,外有风邪侵袭。此外,肾气虚损也是导致久咳的内因,如《万病回春》[6]中载:“大抵久嗽者,多属肾气亏损,火炎水涸。”
现代医学中没有久咳一词,但依据《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7]对慢性咳嗽的定义为: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时间超过8 周,胸部X 线摄片检查无明显异常。故慢性咳嗽与中医久咳相似。宫晓燕教授依据中西医对久咳的认识,明辨病机,提出“久咳从喘治”这一学术观点。
1.1 因风而发病
1.1.1 外风侵,肺不宣 咳嗽发病之初及咳嗽反复发作多因外邪侵袭,壅滞肺气,肺失宣肃,上逆而咳。而邪气多以风邪为主,风邪是六淫之首,《黄帝内经》就记载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东北地区天气寒冷,春有严寒,冬有烈风,春冬季节是东北地区慢性顽固性咳喘疾病的高发期,以感受风邪为主,兼有寒邪,风寒束肺,肺气不宣,发为咳嗽。
1.1.2 内风伏,肺不清 感受风邪后,或因正气不足,或因治疗不当,邪气未能及时驱散,风邪羁留体内,形成内风,由于风邪伏留于肺,肺气不清而咳嗽不愈。风邪内伏,日久可致气道挛急失畅,故其咳嗽时作时止,止作数变,具有风善行而数变的特性,形成风咳之症。肺气上通于咽喉,风邪伏肺,随经上犯,可见咽痒、咽紧[8]。平素风独伏于肺,虽有咳嗽,但咳嗽频率、程度尚不严重。同气相感,易招致外风,每因外感、风冷、异味等引动内风,肺气上逆而咳嗽阵作,伴见咽痒,因痒而咳,符合“风盛则痒,风盛则挛急”的特征。肺脏内外合邪,内忧外患,故咳嗽迁延难愈。
风邪是久咳的重要病机,宫晓燕将风邪分为外风和内风两个方面,内风伏肺是咳嗽迁延不愈的基础,外风引触是咳嗽反复发作的诱因,治疗上以疏散外风、平息内风为治疗原则。
1.2 因虚而致咳
1.2.1 正气虚、邪气伏 咳嗽初起,大多因感受外邪,但咳嗽久治不愈的患者,多由素体正气不足,或治疗初期滥用抗生素等失治误治而损耗正气,则邪气未能及时表散,伏留于体内,余邪未净,肺气不清,咳嗽难愈;或正气亏虚,伏邪深藏,伺机而发,每遇外因引诱,邪气上犯,壅滞肺气,肺失宣降,咳嗽阵作。此可归于任继学教授的内伤伏邪发病理论,内伤伏邪发病多表现为正气亏虚、邪气深伏、匿藏待发、病程较长、脏腑多损等[9]。
1.2.2 肾阳虚,卫不固 久咳患者易反复感邪,咳嗽反复加重。由于卫外功能失常,腠理不固,招致外邪所致。卫阳应归于肺阳,虽中医学中甚少提及肺阳,但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概由于肺主气的功能,而气属阳,所以逐渐将肺阳并称于肺气之中。而肾主一身的元阴、元阳,肾阳亏虚,则肺阳得不到肾阳充养,卫阳抵御外邪功能下降。人体的正气、营气、卫气三维防御系统的抗病能力失常[9],因而外邪反复侵袭机体,咳嗽反复发作而不愈。故肾阳不足是慢性咳嗽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重要内在条件。清代程杏轩在《医述·咳嗽》[10]中曾说:“是咳虽在肺,而实在肾。”
正气不足是发生久咳的重要内在因素,肾阳不足是卫外不固、反复感邪的内在条件,所以在祛除外邪的同时不忘扶助正气,温肾助阳。
1.3 因痰、瘀而难愈
1.3.1 阴痰生,难速去 肺吸清吐浊,气机升降出入正常,调节着全身之气的正常运动。若因外感或内有伏邪,肺失宣降,气机不畅,影响脾之运化,脾气不能散精上归于肺,肺不能输布精微,通调水道,则痰饮内生。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11]记载:“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肺脾气机失常影响肾之气化,则痰饮水湿愈重。痰饮为阴邪,在夏秋尚可,入冬则阳微阴长,若触寒受风,最易引发,且其性黏腻,难以速去。
1.3.2 瘀滞络,病缠绵 叶天士谓:“久病必治络,其说谓病久气血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故致病气缠延不去,必疏其络而病气可尽也。”久咳则邪气入络,阻碍气血运行,致瘀血内阻,血脉不通,影响肺之宣发肃降,使咳嗽更重。
痰浊、瘀血既是久咳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瘀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黏滞,难以速去,故其病程较长,咳嗽迁延不愈。治疗时理气化痰可贯穿治疗始终,依病情佐以行气祛瘀。
“久咳从喘治”的喘应涵盖哮与喘。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临证两者常相间而见,故合称为喘。哮病发作为突发突止,大多由感受外邪、风冷异味或刺激性气味诱发,常伴咽痒、咽部不适,与气道痉挛、气道高反应性密切相关,符合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征。临证特点其与久咳有相似之处,病机也多涉及风、虚、痰等方面,故久咳与喘治疗方法也多有相同。
2.1 祛风宣肺 宫晓燕治疗久咳和哮病首选麻黄。麻黄善于宣通肺气,驱邪外出,又善于降逆平喘,代表方有三拗汤、麻杏石甘汤等。根据辨证也选用荆芥、紫苏叶或桑叶等清宣或温宣之品。宫晓燕注重宣肺的同时不忘降气,常配伍杏仁、白前、紫苏子、桑白皮、葶苈子等,一升一降,升降有序,气机得畅,喘咳自平。
2.2 熄风解痉 风邪内伏,肺气不清,日久而气道挛急,治疗首推虫类药。蝉蜕、僵蚕、地龙攻专行散,恰与风行散的特点相似而与其阳邪的属性相对,其作用可祛外风以止咳,熄内风以解痉,通经络以平喘。现代医家多用于治疗哮病,宫晓燕将此三味药命名为止痉方,久咳虽没有喘息、气急等症,但临证应用疗效确切,这也是“久咳按喘治”的重要体现之一。
2.3 温肾助阳 肾阳不足,卫外不固,反复感邪,咳嗽频作。宫晓燕常用淫羊藿、山茱萸、杜仲、续断等温肾阳以温助肺卫阳气,既能协助抗邪外出,又可防止外邪深入。喘证治疗也需温补肾阳,由于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肺肾不足,而见喘促,气短不续,遇劳加重,甚则遗尿。
2.4 温肺化痰 久咳痰饮内生,治疗法遵仲景,以温药和之为大法,常用半夏、陈皮、茯苓、白芥子、生姜、细辛等药。临证选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治湿痰,用苓桂术甘汤化饮。由于哮病的病机是宿痰伏肺,痰阻气道,气道挛急,所以温肺化痰也是治疗哮病的基本大法。
张某,女,67 岁。2020 年8 月11 日初诊。主诉:间断咳嗽1 年,加重20 d。现病史:患者平素遇冷空气、油烟等刺激性气味后则咳嗽频作,干咳为主,无喘促、呼吸困难,半年前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查肺功能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间断吸入信必可,症状减轻,仍有间断咳嗽。20 d 前受凉后咳嗽加重,夜间较甚。刻诊:咳嗽气急,顿咳,鼻息气热,咳黄白黏痰,咽紧不适,咽痒,咳后胸胁胀闷,口干、口苦,口有异味,纳眠可,二便正常。舌淡暗、苔薄黄,脉弦滑。既往有花粉及灰尘过敏史。查体:听诊双肺呼吸音粗。辅助检查:肺CT(自备,2020 年8 月9 日)示:右肺中叶内侧段及左肺上叶下舌段索条影;双侧胸膜局限性增厚伴钙化。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提示:气道高反应。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略高。西医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诊断:咳嗽(肺热兼枢机不利)。治则:宣肺祛邪,调畅气机。处方:炙麻黄6 g,柴胡10 g,黄芩20 g,苦杏仁10 g,生石膏20 g,生甘草6 g,桑白皮15 g,白前15 g,前胡15 g,夏枯草15 g,清半夏7 g,地龙10 g,僵蚕10 g,蝉蜕10 g,射干15 g。5剂,上药水煎服300 mL,100 mL 日2 次口服。
2 诊:2020 年8 月19 日。自诉咳嗽次数明显减少,仍觉咽中有痰,痰黏难出,遇冷空气及刺激性气味仍加重,咽紧明显缓解,咽干、口干渴,余可。舌由淡暗转红,薄黄苔渐去,脉弦而细。处方:上方去半夏、石膏、麻黄、夏枯草,加厚朴10 g,瓜蒌30 g,芦根20 g,白芥子10 g。6 剂,上药水煎服300 mL,100 mL日2 次口服。微信随访,患者未再发作咳嗽。
按:西医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是慢性咳嗽的一类,患者间断咳嗽已有1 年,属于中医久咳范畴。患者平素遇冷空气、油烟等刺激性气味后则咳嗽频作,符合气道挛急的特征,内风已存;20 d 前受凉后咳嗽加重,外风引动。外风以夹寒为先,内风以肝风为主,内外夹邪,肺气不清,上逆作咳。风寒未解,余邪未尽,邪气入里化热,形成寒包火证,故见咳嗽气急,顿咳,鼻息气热,咳黄白黏痰。肺之气机不畅影响肝之疏泄,见胸胁胀闷,口苦,口有异味,宜宣肺疏肝,方用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方中用麻黄配苦杏仁、白前、桑白皮,宣中有降,调畅肺之气机,气机升降有序则喘咳自平。地龙、僵蚕、蝉蜕祛风解痉。复诊风寒之邪散尽,去麻黄、石膏、夏枯草、半夏,而仍觉咽中有痰,痰黏难出,加瓜蒌、芦根、白芥子以清热化痰,加厚朴以肃肺降气。11 剂后,咳嗽再未复发。此医案用麻杏石甘汤宣肺祛邪,配伍小柴胡汤及降气平喘药调畅气机,同时用虫类药解气道之痉挛,体现了“久咳从喘治”的学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