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民俗内容的教学探讨

2022-03-02 19:44:24河北省石家庄市卓达学校
学苑教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教科书民俗小学生

河北省石家庄市卓达学校 脱 军

现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涵盖了不同类型的民俗知识。识记和阅读语言民俗类课文,可以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精神民俗类的课文更能体现前人的价值观,拓展校本课程有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民俗则能呈现游记、考察、物质风貌,能够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社会民俗反映出社会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方式。如果增加课外实践内容,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经过甄选的民俗类课文,与小学生的认知更为吻合,还凸显了民俗特征。如果灵活运用教学手段,适当增加拓展内容,能够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一、语言民俗与小学语文教学

语言民俗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部分。语言民俗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自身丰富的概括能力与表现功能,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象”。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语言民俗,在叙述结构和叙述语言上更具生动鲜活的特质,具有极强的语言表现力。此类教科书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活动优选背诵竞技和课后拓展等。

1.借助背诵竞技开展民俗语言教学。

民俗语言朗朗上口,同时还保留了古人的智慧,《搭石》一文中,有一句民间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这是对两种过河的经验总结。其中,“搭石”是陕南方言(“跳石”的意思),属于小溪流中的临时石路。由于石块形态各异,如果慢走,不好掌握平衡。文中的“桥”是指依靠桥墩和铁链支撑的桥,走路容易晃动,只能通过慢走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由此看出,民俗语言凝结了古人的智慧,寥寥几个字就达到了世代相传的效果。

针对民俗语言教科书,教师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织各组竞赛,背诵课后歇后语,主要考核“记得准”“记得快”“吐字清”;各组课下搜集一些有趣的歇后语和谚语,并开展组内交流。通过上述形式,学生们学会了观察,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借助民间文学“走向”民间。

民间文学包含了神话、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歌谣等多种形式。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这类文章比较多,比如说《夸父逐日》《神笔马良》《文成公主进藏》《九九节气歌》等等。就神话来说,最早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坊间广为流传,这些故事雏形后来著录于《山海经》等古籍之中。《夸父逐日》(《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夸父与日逐走”就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夸父逐日的场景。小学语文教科书则增加了动作与外貌的描写,“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这种描述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同样传达了故事精神内核。针对此类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入生活,从民间和日常生活中搜集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比如: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民间俗称“小年”)是祭祀灶王爷(司命菩萨)的日子,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灶王爷掌管各家灶火,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小年”这一天要回天庭汇报工作,北方有吃“糖瓜”的习俗,意思是让灶王爷这天多多美言,不说坏话。

二、精神民俗与小学语文教学

精神民俗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主要包括:信仰、哲学伦理、民间艺术等内容。精神民俗属于长期人类实践的心理经验。

1.优胜劣汰,精神引领。

就民间信仰而言,不仅属于思想活动范畴,还伴有各种人类活动。教师应该甄别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传递正能量。比如,《中华第一龙》中一龙和虎身体连在一起,头的前方还有个蚌塑的圆球。红山文化(五千年年前)中的“玉猪龙”(又称为:玉兽玦)属于图腾饰品,代表着原始初民对自然力量的崇拜。而这种“龙的精神”又体现在文学、生活、工艺、建筑等各个领域当中。当今,我们谈及的“龙”不属于具象实物,而是一种精神信仰。在《少年闰土》一文中,闰土所佩戴的“银项圈”和“祭祀”也属于灵魂信仰,代表着保护神。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强调“龙”文化、“龙”的精神、“龙”的传人这一主题思想。学生在感叹之余慢慢领悟,如何做一个强者,如何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尽量淡化与“龙”相关的迷信成分,更不可盲目崇拜。

2.知行合一,重视实践。

民间艺术涵盖了多种艺术形式(美术、舞蹈、音乐、戏曲等),是社会中下层广为流传的非物质文化。语文教科书展示的只是民间艺术创造的结果,无法展示完整的创造过程,但整个创造过程蕴含着创造者的审美心理和思想性格。对于学生而言,过程的价值大于结果的价值。正因如此,我们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做到“知”与“行”的结合,慢慢感悟民间艺术蕴含的魅力。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间的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影响,逐渐汇聚成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形式。比如说:京剧、湖南花鼓戏、豫剧、昆曲、藏戏。再比如,中国陶瓷、民间剪纸、泥塑、内画、蜀锦,这些民间艺术都体现了各地人民的智慧。以瓷器为例,瓷器和丝绸曾经是中国对外宣传的“名片”,甚至中国(china)的英译名都和瓷器的英译名一模一样。涉及到民间艺术元素时,可以结合本地情况,参观展览馆或者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手工活动,比如剪纸、瓯绣、民间歌舞等等。在动手动脑之间,感悟中国民间艺术带给我们的愉悦之情。

三、小学语文教科书相关的物质民俗以及教学建议

物质民俗可以划分为农业、商贸、饮食、服饰、居住、交通等几类。这些物质民族与当地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无论哪种物质民俗都附带着特定的思想和文化符号。以上说的符号来自各种物质符号,并以图片和文字形式存储在人们脑海中。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符号,还要借助实践更好地还原这些符号,在“衣、食、住、行”中,以及在空间上去欣赏品味,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1.身体力行地接触农业民俗。

农业民俗传承已久,是农民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特有文化产物。这种民俗形式处处体现了农业相关的痕迹,因为地域不同,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当然,对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学生而言,耳濡目染很多民俗就见怪不怪了。对于城市的小学生而言,即便是一头猪、一只鹅,都会让他们惊叫连连。 因此,学习农业民俗离不开农村,只有回到田野,回到自然,才能接触鲜活的农村生活。比如:在学习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时,很多学生很难理解农业事项,如果增加乡村采风环节,就能更好地理解“学种瓜”和“昼出耕田夜绩麻”的辛苦之处。在草长莺飞的季节,大家徘徊在田间地头,看着近处的杂草和远处的耕牛,看着犁地的农民和奔跑的孩童,就能品味到劳作场景的和谐之美,享受乡村静谧之美。通过观察农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以收获更多书本上无法展现的知识,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2.记游结合学习商贸和交通民俗。

自古以来,商贸和交通都是相伴相生的,即便今日,国际性商贸城市都离不开交通优势,比如说:我国的上海和香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美国的纽约等等。在交通和商贸业的促进下,民俗文化也就相伴相生了。学习《牧场之国》时,我们发现荷兰就是一个运河上的国家,学生眼前呈现出水上牧歌般的画卷:河道纵横,骏马成群,各种家畜在草地上悠闲漫步。东西方文化差异很难通过文字去理解,如果借助旅游、记录,或者是播放一些视频,都能起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3.观察对比饮食与服饰民俗。

饮食和服饰的基本功用是“果腹”“蔽体”,以此为基础衍生出更多和美相关的内涵。这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完全吻合,显示出物质基础中生理需求和自我需求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饮食”与“服饰”体现了人们的行为心理和思想性格,比如:“舌尖上的中国”汇聚众多令人垂涎欲滴的大餐,以及藏在市井当中的坊间小吃。只要学生们用心体会,并善于用明亮的眼睛去观察,总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提及服装服饰,其彰显了中国传统民俗服饰的“饰”“形”“色”之美,无论是汉服还是苗族银饰、朝鲜族女装的短衣长裙,或者是维吾尔族的裕袢和长裤长裙,都符合本民族的文化气质。学生们可以观察记录这些美不胜收的另类之美,这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力。

4.借助多媒体设备欣赏民俗建筑。

受到多种外界因素影响,我国各地民居自成体系。这些因素包括:地形、气候、生活习惯、民俗等等。比如说,福建漳州的“土楼”,黄土高原的窑洞,以及我国西南地区的“吊脚楼”,乃至当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地窝子”,都是承载着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的民俗文化“符号”,在不同的时空表达着不同的语言。相比拥堵的城市,钢筋混凝土林立的高大建筑,民俗建筑的一砖一瓦都浸润着人文情怀和生活气息。小学生个人阅历较少,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大家“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此外,还有很多保障性的物质生活民俗,只要选材得当都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而教学效果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四、社会民俗与小学语文教学

社会民俗涵盖了家人、家族、邻里、区域、民族、国家,是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行为方式。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关社会民俗的内容,涉及民间游戏、娱乐习俗等两个主要内容。在编写教科书时,编写者也考虑到节日民俗的时间规律。同样,有关娱乐类的民俗活动也和小学生的年龄相匹配。

1.岁时节日相关的习俗。

针对这种文化习俗,教师应秉承“应时而授,文与境合”的原则。这种民俗多源于农业文明生产,合拍于不同的时令。在漫长的历史中,这种民俗逐渐形成现如今的节日时令。比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登高”和“插茱萸”就很好地反映了重阳节相关的民俗活动。学习这首古诗时,大约在每年的10 月(阳历)期间,恰逢中国的重阳节。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让大家同步了解重阳节,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并与作者产生共情。在比如,《端午粽》《难忘的泼水节》《古诗两首(七巧节)》等课文,也和节日合拍,非常应景。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就能达到所见即所得的效果,有助于开展教学活动。

2.民间游戏娱乐相关的游戏。

“消遣”“休闲”“愉悦身心”是民间娱乐民俗的价值。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很多相关的民间游戏娱乐民俗文章也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尤其体现在益智、实操、激发潜能等几个方面,比如:《风筝》《夜书所见》相关的“做风筝”“放风筝”“挑促织”。想一想,“儿童散学归来早,忙乘东风放纸鸢”是一幅多美的场景。在《草原》一文中,“摔跤”和“套马”这些民间娱乐民俗更具竞技性,是对“力量”“技艺”“技巧”相互融合的完美诠释。《顶碗少年》一文,则将杂技类的表演描写得跃然纸上。

五、小学语文民俗教学与三个学段的融合

1.低段学生。

1~2 年级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更强,更喜欢接触更为直观的知识。比如说,用简笔画画出粽子、龙舟,或者用flash展现后羿射日的过程,远比教师滔滔不绝的解释更具效果。为了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尽量使用直观的道具进行演示。针对一些特殊的节日,要用播放相关的乐曲和视频,渲染特定的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中段学生。

3~4 年级的学生更喜欢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在学到《风筝》一文时,可以让大家制作一个“小风筝”,通过手工制作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针对一些传统节日,开展“思亲”“思乡”“缅怀”等主题作文大赛,从传统节日背后挖掘更深的文化内涵,从而将阅读与写作完美地结合起来。

3.高学段学生。

5~6 年级的学生更喜欢积累生活经验,开始接触复杂的抽象思维。教师可以优选“类比法”和“迁移法”两种教学方法。针对同类型的民俗文章,让学生尝试进行比较,并完成知识的迁移。在学完《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后,让学生们尝试写出一些特色建筑民俗,比如: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上海里弄民居、水上民居、徽州民居等等。通过这种训练,能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能实现知识的输出,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人为我们留下丰盛的民俗文化“盛宴”。这种特殊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义。小学语文教科书涉及了很多这方面的内容,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科书编排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提升小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教科书民俗小学生
冬季民俗节
环球时报(2023-02-10)2023-02-10 17:18:07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民俗中的“牛”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6
民俗节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中学生(2016年20期)2016-08-16 01:46:54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