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城东小学 杨育林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适时渗透深度学习内容,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与主体教育高度契合,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价值。主体唤醒是深度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对学科教学课堂展开创新设计,推进课堂转型进程,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动力。教学设计转型、活动组织转型、学法引导转型、课堂评价转型、实践训练转型,教师从不同角度实施教学研究,利用转型课堂激活学生学习主动性,能够顺利实现深度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数学教学设计大多要遵循一些模式的要求,很多教师也深受模式设计的影响,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教学训练、教学活动等组织时,常常带有惯性思维,教学设计模式化、教学组织程序化、教学评价书面化、教学训练集约化,学生被数学任务所束缚,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转型,这是教师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升级辅助手段、投放趣味性内容、传授优良学法,都能够激活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做出深入思考。
教师主动做教学设计反思,推出更多新模式,注重学生学习思维的调动,能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为学生顺利进入深度学习奠定基础。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教师没有做案例解读,而是先组织学生利用硬纸折叠小正方体,同桌合作制作更多正方体之后,将这些大小一致的正方体摆放在一起,从不同位置做观察,利用铅笔画出观察图,体会立体图形与相对应的平面图形的转换方法。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制作观察情况做监督,及时做出技术指导,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结等学习手段,对图形转换方法做集中研究,研学效果更为突出。教师组织学生将折叠的正方体做不同造型摆放,从对观察图形做深入研究,给学生带来更多主动操作和思考的机会。学生操作、演示、观察、思考、讨论,其学习带有自主性,体现转型意识。
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创设制作、观察、分析学习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环境之中,其激发效果显著。学生有操作经历,观察更为细致,学科思维顺利启动。教学设计需要转型处理,教师要有意识摆脱传统教学设计的束缚和影响,针对学生学习需要做创新设计和探索,以提升其学习品质。深度学习不能强调学习难度,而是要追求学习主动性,唯有调动学生学习思维,才能形成重要学习成长点。学生对实践性学习活动有特殊情结,教师抓住学生学习诉求展开设计和组织,其激发效果更为显著。
数学学习活动类型众多,教师需要有整合创新的设计组织意识,利用转型机会推出更多新型的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主动性。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出深度思考,将学习讨论变为学习观察、将数学操作变为数学实验、将书面作业变为说话训练、将自主探索变为集体研讨、将线下学习推到线上学习,这都是课堂转型需要考虑的方向。学生对趣味性、开放性、互动性、探索性学习活动有更高参与热情,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展开设计,能够获得最佳启动效果。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推出更多适合的学习活动,能够强化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教师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现场为学生做介绍,对棱、面、顶点等数学概念做观察和解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观察主动,学习互动气氛热烈。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形成完整学习认知,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品,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现场做观察和介绍,看谁能够顺利找到相关物品,看谁介绍解读更为具体。学生开始搜集信息,寻找身边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小组做展示和解读,学生反馈积极,课堂展示气氛逐渐形成。有学生介绍长方体文具盒,也有学生介绍正方体魔方,教师对学生展示介绍情况做归结,针对学生存在问题做具体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积累情况,设计了知识竞赛活动: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方面的知识点有很多,先做梳理和归结,准备参与知识抢答活动,看谁能够最先给出准确答案。学生对知识抢答活动比较有感觉,自然积极响应,开始梳理和归结相关知识信息。
教师推出观察活动、介绍活动、抢答活动,形成活动系列,为学生提供更多直接学习体验的机会,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更为立体而全面。学习活动带有深度学习特点,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对活动做组织和调度,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其训练效果更为丰富。“实践出真知”,学生进入实践环节,利用生活实物做观察和分析,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更为鲜活。
数学课堂有诸多环节,教师在执行教学方案时,需要关注学生学法的传授,这是深度学习能否获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教师深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喜欢“说教”,常常要“满堂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彰显,深度学习背景下的数学课堂,要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有转型的意识,适时对学生做学法指导,组织学生展开学法交流,共享一些优良的学法资源,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学生大多没有学法积累和探索的主观意识,教师不妨给予一些启示,让学法研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学生大多缺少学法,其学法积累意识更为欠缺,教师针对性做布设和组织,为学生提供更多学法支持,其助学效果更值得期待。教师占据学识高地,其学法积累自然更为丰富,适时做学法传授,能够对学生形成更多正面支持。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先介绍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利用案例做诠释,然后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自主研究。在学习检查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做个性解读:你能够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吗?学生有学习经历,自然能够主动响应: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0 除外)相同的数,分数值不变。为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知,教师要求学生用数学操作形式做解读。有学生拿出一张纸,用彩笔涂一半,剪刀剪切下来,继续分割白纸和彩纸,得到2 份白纸和2 份彩纸,但彩纸和白纸占整张纸的比值还是1/2。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对分数基本性质做直观展示,将学习推向高潮。教师对学生操作解读情况做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做确认,深度学习目标得以落实。
教师利用案例做重点解读,为学生学习思考提供更多启示。从学生自主操作和解读情况能够看出,教师引导效果是显著的。分数基本性质概念很简单,学生记忆概念不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让其深入理解和应用,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学生利用涂彩纸、分割彩纸的案例做介绍,将抽象数学原理进行直观呈现,其训练效果更为丰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师鼓励学生做深入思考,利用直观操作进行解读和归结,转型设计比较成功,学生从中积累了不少学法认知。
教师习惯对学生进行书面评价,其评价方式太过单一,激励效果不显著。即便有课堂口头评价,也难以对学生形成心灵触动,不能深度发掘学生学习潜质。教学评价亟待创新转型,教师要有研究、创新意识,展开学情调查,对评价方式、评价语言、评价时机等做学术性研究,确保转型的顺利推进,对学生形成心理冲击和启动,赢得学科教学的主动权。教学评价的实质是学习评价,针对学生学习做评价研究,对学生学习效果做客观评估,对学生学习表现做科学归结,都能够形成丰富学习启动力。
学生习惯教师评价,如果教师能够推出自评、互评活动,对学生形成的心灵冲击会更为突出。如教学《图形的运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观察墙上时钟:时钟上的指针在不停移动,这是典型的旋转现象,观察其运动轨迹,用自己的话做描述,看谁能够描述更为专业。学生很少有这样的学习经历,自然感觉很新鲜,都能够主动进行思考和讨论。在展示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做主动解读,学生参与热情不断升高。有学生这样介绍:钟表上的秒针,以“跳动”的形式做旋转运动,而且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分针和时针也在缓慢地移动,特别是时针的移动,以人感觉不到的速度前进。教师利用手势做评价,给学生一个点赞,并鼓励其他学生做点评,课堂互动气氛活跃起来。有学生这样评价:观察比较细致,描述也比较生动,有声有色,但没有将图形的运动这个主题凸显出来。也有学生这样评价:时钟处于动态之中,这位同学能够从运动角度做解读,能够抓住其主要特点,介绍比较到位。教师对学生评价情况做归结,课堂学习进入理性思考之中。
教师借助实物做引导,组织学生做深入观察和个性解读,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学生积极响应教师设计,对时钟做观察和描述,并对描述情况做评价,将学科学习推向高潮。旋转现象是数学概念范畴,如何才能让学生建立有形认知,教师需要做出科学探索,利用实物做引导,组织学生展开深度思考,为课堂教学注入丰富动力。学生对实物观察比较有兴趣,而很少有观察描述的经历,教师从这个角度做转型设计,其助学效果显著。课堂转型没有固定模式和要求,教师因地制宜展开探索,其适合性更高。
数学训练设计时,教师习惯推出一定数量的书面作业,因为形式单一、要求严苛,学生很容易产生畏惧感和厌倦感。如果教师能够组织一些实践性、游戏性、探索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听、说、做、演、写、思中展开训练,学生响应会更为主动,助学效果也会更为丰富。特别是数学游戏、数学竞赛、数学实验、数学操作等学习活动,都是学生的最爱,教师从训练组织进行转型探索,能够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学生对生活化实践学习任务有更高认同感,教师在训练任务组织时,要对学生训练兴趣取向做出必要分析,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实践训练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探索的机会,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习品质。如教学《折线统计图》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课例,分析折线图的特点,学会解读折线图,然后设计了操作任务:深入家庭之中,对家庭每一个月的支出情况做调查,列出数据图表,设计出折线统计图,准备参与课堂展示活动。学生接受任务后,都能够积极响应,通过采访家长获取一些数据,制作出折线图。在课堂展示交流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进入学习小组,展示折线图,还要详细解读折线图内容。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进入展示交流环节,课堂学习气氛热烈起来。教师要求学生推选最佳折线图设计,学生互动交流更为主动。教师对学生举荐折线图做评价,从更专业角度进行分析,肯定学生的良好学习表现,邀请学生做经验介绍,学生响应热烈,课堂训练渐入佳境。
教师对学生训练任务做创新设计,推出生活调查任务,让学生制作折线图,训练活动带有浓重的实践意味,转型设计意图鲜明,学生都能够主动响应,说明教师教学设计是比较适合的。学生亲自搜集数据,其学习体验更为深刻,在学习小组做互动交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训练设计从书面走向实践,从学校走向家庭,体现深度学习追求,教师围绕学生主体做布设和组织,为课堂注入丰富动力,课堂转型顺利,运行效果良好。
深度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理念,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深度学习机制,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内驱动力,教师要深入研究深度学习内涵,从主体唤醒角度展开设计和组织,打造全新数学课型,为学生学科核心能力培养创造良好条件。深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从主体唤醒方向进行实践探索,对现有课型做转型处理,其教学实践意义深远,能够促进学科内部的融合和创新,为学生知识积累和思维成长带来丰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