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辽宁沈阳卷

2022-03-02 18:00张彬彬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世间味道题目

◎张彬彬

【真题再现】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作文一:世间有味

世间有酸甜苦辣,有翻书的味道,家的味道。以“世间有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二:变与不变

【独家解析】

有人评说,2021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作文第一个题目很有文艺范儿,此言不虚。这个题目跟汪曾祺先生《人间有味》一书的题目极为相似,不知命题者是否以汪老此书为命题灵感之源,但可窥其审美之心当同。“世间有味”四个字言简意赅,却意味深长,充满“情味”。第二个题目“变与不变”亦为四字,极有思辨性,充满“理味”。当然,并非前者只当抒情,后者必须说理,情理之界为虚线,可从容越过,情中有理,理中有情,二者亦可相融。笔者略陈陋见于下。

学会聚焦。第一个题目总体来看似乎有过大之嫌。“世间”万事万物皆可入文,从何着手?此为一大难点,也就是素材的选择,要能够聚焦。聚焦则意味着从一个大的“面”中确定一个小的“点”。“世间”为大,“有味”为小。因而,这个“点”的选取要聚焦于“味”。食物之味、生活之味、情感之味、读书之味、旅游之味、运动之味……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选择容易驾驭的材料,关键是咀嚼出其中独特的“味”。此“味”或聚焦于情,或聚焦于理,但不可缺失事件。

学会“变形”。欲写好作文,当知“变形记”。文章内容很重要,形式为表现内容而服务,亦很重要。作文中“变形”可指素材的放大缩小(剪裁)、感情的抑扬之道、时光的顺流逆流(记叙顺序)、生活的常态变态、事实的无理而妙等,可独辟蹊径、独具匠心、独树一帜。于“变”中自可出新,便避开旧事重提之尴尬。“世间有味”,以“味”为点可深挖,似淡实浓、似瘦实丰、似险实美……以“味”为线可串珠,古今中外、新朋旧友、前尘往事、美景佳肴……以“味”为面可寻变,变了味的人、事、物、情,多面多角度,多面多观感。“形变”之中见构思之精、运思之妙。

学会思辨。第二个题目“变与不变”可于此处着力。眼见未必为实,变化孕于其中;耳闻不可当真,事实胜于雄辩;同中有异,异中求同,此为思辨之理。质变、量变、情变、理变、境变……反之,万般变化有不变之宗,变与不变何以呈现?思辨之功当仁不让。此题可于现象和本质间建立深入的联系,观天地,观万物,观人事……远可与古人对话,近可探新闻触角;大可言朝代兴衰、伟人英雄,小可说家长里短、凡人琐事,关键在于思之缜密、深入,如此才可于变与不变中有所发现。

历来,辽宁省中考作文试题重情者多,此次沈阳市作文试题情理兼顾,有温度、有深度、有角度、有开度,耐人寻味。人生百态、世间万理,尽皆囊括。

【审题误区】

1.世间有味

“世间”一词范围很广,要找好切入点,不可泛泛而论,空谈无度。“味”是关键,其中有情,有理,且意蕴深长,不可止于表层,亦要明其所指。有些学生忽略“味”,只随意叙事,却无法提炼其事件中的“味道”,以致主题不突出。如何将材料与“味”联系起来,这是审题、选材之要点。另外还要注意,导语之中提及的一些角度,如“翻书的味道”“家的味道”是否可以作为自己的选择,或者可由此生发出更多的味道。简而言之,此题或侧重写内心的感受,体会情味;或侧重写事件的意义,关注理味。

2.变与不变

题目二很有思辨性,忌思维狭隘,将之限制在表层,只单纯呈现变化与不变之处,却无法发现内部的联系。“变”与“不变”体现的是一种辩证的逻辑关系,是从认识的角度出发,深入到思维的深层。如从表层的变化分析深层不变的本质,从历史的变化找到不变的规律,从人物命运的变化剖析社会僵化不变的制度,等等。无论是物质方面的“变”还是精神层面的“变”,都需提炼出其中的“不变”之点,进而找到二者之间的关系,体现情或理中可引人深思之处。

【学生作品】

世间有味

街边的叫卖声持续不断,路旁的霓虹灯璀璨夺目,鸣笛声与喧闹声此起彼伏,充溢四处。置身其中,不觉心灵都蒙上了一层雾气。面对这个喧嚣纷杂的世界,我有些茫然。

那抹淡然的味道遁去哪里了呢?如云海,如鳞波,如烟霭,如碧霞,栖居一隅,静静地看天地如逆旅,慢慢地品岁月似流光,那是多美的心境。

要有一颗宁静之心,才能品出淡然之味。心灵的宁静最是难得,静下来才能看见世界的美,品出世间的味。这种美是慢慢铺展的,如太阳一点点升起,一点点落下;花一朵朵地开,一瓣瓣地落下;稻谷慢慢地成熟,悄悄地笑。“慢些走,欣赏吧!”侧耳细听,有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有昆虫扇动翅膀的嗡嗡声;驻足静观,有湖水悄悄荡漾微波,有小草轻轻舞动腰肢,有树枝默默抽出新芽。放慢自己的节奏,撕下生活外层的布,去欣赏每一朵花的盛开,每一束阳光的倾泻,每一池湖水的静谧,发现生活不一样的美。

要有一颗从容之心,才能品出淡然之味。城楼之上,一炷沉香之中,从容抚琴的诸葛孔明羽扇纶巾,在历史的长河上留下了一抹临危不惧、从容自若的身影,宛若明月清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实乃“素心人”之举;苏东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乐观豁达、无问西东。而若失了淡然,急功近利,只会在前进的路上迷失方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不前,徒留一地慌乱与无措。

贾平凹曾写过:“‘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一日一日来,一步一步走,那份柳暗花明的喜悦和必然的到达,在于我们自己。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真好。

人间有味是清欢。

深入品味:

此文读来有怡然之感,文字如行云流水,洒脱无碍,一种淡淡的、优雅的美栖居其间。题目有“味”,语言有“味”,此“味”源于对生活的细腻体验,源于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由“味”而起,抵达于心。材料似散,而有神聚。散文写作难易,关键在于材料的安排。如何于似散的材料之中找到一根线,且未有更多刻意之痕,此是功夫,亦是艺术。此文以“味”为核心,而以淡然作为定语,从两种心灵体验出发,寻找淡然之味,整体而言,思路清晰,且有“散淡”之美。

猜你喜欢
世间味道题目
中秋的味道
快乐的味道
持己心,行世间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夏天的味道
世间三数
世间最贫穷的人
追根求源
世间的美好都来去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