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古诗词教学的情境创设*

2022-03-02 17:53
学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意境古诗词诗词

□ 黄 慧

古诗词,言简意丰,以美著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鉴赏古诗词之美能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可是,古诗词虽短小,却并不好教。由于年代久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课堂陷入枯燥,学生感觉乏味。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创设多样全新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不同的任务指令,助力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受诗词的内涵,主动参与构建古诗词知识网络。营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生态,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与品质。

一、运用信息技术,情境吟诵,感受音韵美

在高科技背景下,万物互联。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都融入了信息技术,多媒体把古诗词学习内容用不同方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其多听、多说、多读、多写来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古诗词,要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这是理解诗词内涵、把握诗词感情的不二法门。古诗词用语含蓄,课堂上教师创设诵读情境,引领学生反复涵咏才能得其味儿,把无声的文字变得立体可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感悟诗词的音韵美。

《关雎》这首诗是文质兼美、音韵和谐的名篇。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进学生对《关雎》音韵美的理解。首先播放名家范读音频,同时出示两字一停顿的节奏划分,学生听读并标出易读错的字音。PPT展示:

朗读词语,看看读音有何特点?

雎鸠(jū jiū)窈窕(yǎo tiǎo)参差(cēn cī)辗转(zhǎn zhuǎn)

学生朗读这些词语,发现声母和韵母有其规律:有的词声母相同,有的词韵母相同。教师相机点拨:这是古诗词常见的双声叠韵现象,双声词就是声母相同,叠韵词就是韵母相同。重读这些词语显得味道十足,朗朗上口,有一种音韵美,即音乐美。PPT:比较朗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关∧(重音延读)/雎鸠,在河∧(重音延读)/之∧洲。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和延长,读出韵味,感受音韵美。

播放《关雎》吟唱视频,让学生寻找好听的原因,多数同学能总结出是押韵原因。接着让学生进行改动,删除反复吟唱部分。笔者用音频剪切处理后,再让学生听,发现不太好听了,这是因为缺少了重章复沓部分。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叠词的音韵美。

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与歌是不分家的,都是能唱出来的。吟诵促进学生对诗歌形式的理解,尤其是四言、双声、叠韵、叠字和赋比兴等形式。“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等重章复沓更奠定了古代诗词的音韵美。学生自由朗读后,配乐轮读。老师先读,学生跟读,课堂变成了一首交响乐。时而欢快,时而凄楚,时而朗朗,时而缠绵,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中,名家的诵读音频,传达诗词美感,给学生示范引领,易于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获得直觉体验。学生通过吟诵,理解男子“求之”“思之”“友之”“乐之”的过程,获得古代青年感情坦率、明朗健康、浓郁热烈、大胆追求的文学形象体验。利用配乐吟唱的视频,营造诵读氛围,带给学生优美的音韵享受,并有效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二、运用信息技术,情境细读,感悟画面美

1.细读中感悟画面美

古诗词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把图、文、声、像融于一体,让诗词中的人、事、景、物得到充分展示。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情感去联想和创造,构设想象中的图画,感悟“意境含蓄,诗画合一”特点,发展思维,培养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

比如,教学《天净沙·秋思》。首先,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设置诗意情境,学生的感官被调动,感知秋天,教师提出任务指令:聆听着美妙的乐曲,你仿佛感受到怎样的画面?之后,教师让学生猜读“秋思”的意思,要求学生跟着多媒体配乐一起朗读这首小令。接下来,FLash 软件制作一个课件,展示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多幅图片描绘的景色,请学生根据细读理解,描述此曲中的物象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信息技术运用声、光、图等手段,设置学习新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把学习知识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知识化难为易,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畅谈对秋天画面的感受,是特定情境中的任务驱动,需要运用分析评价的能力,对其进行语言运用训练,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并引发学生的思维向高阶过渡。

2.思辨中感悟画面美

解读诗歌,如果采用直译字字落实的方法,那么诗歌的意味就会如同嚼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学生解读诗歌,把诗中描绘景象想象为一幅幅画面,能够打通古今隔膜,感受画面之美,把握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切情感。

比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运用多媒体展现多幅画面,让学生将其翻拍成一部微电影:你会选择诗歌中的哪些场景?按某一线索排序,你会怎么做?这一活动任务首先指向的是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整合。拍摄微电影不是简单的语言情境,是把诗歌放在了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不是单一的知识学习,而是对诗歌进行综合判断、整合、反思,形成自己的评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不同场景的选择,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学生直接按照诗歌的“雪”为主题进行排序:八月飞雪图、营地奇寒图、军中饯行图、雪中送别图,展现了诗歌的构图美。这样安排虽然紧贴诗歌原生态情感,但是从微电影拍摄的角度看缺乏创新。也可以允许学生择取一个场景进行描述。有学生选择“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花奇美图,也有学生为了凸显悲壮的离别,选择了诗歌中的几个场景:室内,吹奏“胡琴琵琶与羌笛”的动态画面,与友人置酒,酒尽曲终的画面;室外,轮台东门挥手暮别的画面,风雪中友人远去的画面。这个活动任务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诗歌的意境有基本把握的同时,对诗歌的主题画面场景更要有一定认识。思考不能浮于表面。事物之间此起彼伏的联系,飞动变化的态势,友人的怅惘和思乡情感的交织,生动的人物、场景、画面相映相承。奇异、奇特、壮观,这是一个多维度的画面情境,着眼于诗歌特征的分析、考辨,在整合的过程中探究形式灵活多样,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大大提高,热情参与到知识建构中,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情境品味,体验意境美

运用信息技术不但利于语文知识建构,而且实现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以直观、形象、动感性特点和巨大的表现力,帮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意境美,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古诗词表情达意不太喜欢直接抒发,而常常表现在一些具体的事物、形象、动作等等,创造一个完整的意境。意境是诗人情感与事物、景物画面的结合形成的一种审美境界。比如,《钱塘湖春行》中描绘的五幅图画是乱花、早莺、新燕、浅草、白沙堤。这些景物就是意象。聚集在一起就构成了耐人寻味的意境。诗人从“孤山寺”走来,到“白沙堤”停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课堂上,巧妙利用图片,实现诗词与画面的结合。先用白板展示西湖十大景观的精美图片,把学生引入西湖胜景中。然后品味读赏,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只选择西湖贾亭西到白沙堤一段的景物进行描写,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在好奇和疑问中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其次,用游戏的方式,引入学习任务闯关。请同学到白板触屏前比赛,用声音和动画显示:下面哪些景物是作者描绘的早春景象?表述正确的点击“√”。“水面初平”表明春天湖水初涨,“几处早莺”中“几处”表明莺少,“争暖树”说明天气春寒料峭,“浅草”说明草刚出不久,长得不高。“乱花”说明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啄春泥”描写燕子垒窝繁忙,洋溢着春的生机与活力。“游戏”的介入,学生热情高涨,很容易就理解了诗中景物描绘的内涵。

学生根据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对诗中景物反复玩味、咀嚼,运用联想和想象,完成对诗歌意境的分析。赏析此诗的核心部分,要抓住“争”“啄”二字,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意境之美用文字描述出来,充满生机的绝美画面复活在学生笔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诗歌创造的优美意境。

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学生在图片、游戏与音乐营造的新情境中,刺激感官调动任务情境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对整首诗的意象有所领悟,体会诗人早春游湖的喜爱之情,感受西湖明媚风光的意境美。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情境揣摩,体悟情感美

1.揣摩中体悟诗情美

古诗词抒情言志,“志”就是“情”或者“情感”。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功能,创设出古典高雅的教学新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进入诗境,引领学生揣摩诗词的情感美。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体验。

比如,《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就要寻找突破口“。缘景明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验诗词的情感美。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大海波涛汹涌的视频,将大海的威力和气势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谈感受。接着,学生揣摩大笔描绘“日月之行”的名句,感受日、月、星、辰的运行创造出宏伟的意境。然后,PPT展示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曹操战胜袁绍余势,北方统一,归途中,登山观海,豪情满怀,写下这首诗。最后,播放影视资料曹操吟咏《观沧海》片段。学生感受到诗人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把宏伟的政治抱负、博大的胸襟与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融汇到诗歌里,借着眼前大海实景表现出来。他融进了想象和夸张,写出了这样壮丽的诗境。揣摩、分析、讨论后,学生对其抒发的情感美就有了比较真切直观的感悟,审美素质得到了提升,同时落实了核心素养。

2.对比中传承情思美

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古诗词,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古诗词能够“传情达意”,具有丰厚的精神情感,展现深沉的人文情怀,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塑造人格、陶冶情操、培育素养等各方面,使学生在一生中享用不尽。

比如,教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以与杜甫的《望岳》及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进行比较揣摩。需要教师进行巧妙构思,作出精心整合。[1]35

利用信息技术列出任务清单,展示表格,搭建思维支架引发高阶思维的发生。采用揣摩法比较三首诗词在思想内容和写法上异同。学生根据屏显表格,查阅、辨别、探索、对比,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主动参与知识构建,加强交流,激发学生的文化情感。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学生学的方式,小组交流、推断、反思,可以快速展示讨论成果,得出都认可的答案:思想内容基本一致,都表现对祖国的热爱;语言韵味淳厚。不同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人追忆早年自己沙场生涯,吟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抒发杀敌报国、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情怀;《望岳》表现诗人热爱祖国山河之情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过零丁洋》表现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死明志的民族气节和报效祖国的价值观。

信息技术情境的设置,将学生简单的识记思维模式向高阶思辨的思维模式转变,加深对诗词的丰厚精神情感体验,准确把握诗词作品背后的情感与民族气节。学生在思辨对比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可贵的爱国文化气质,崇尚真理,追求理想,落实语文学科育人的价值目标。[2]21

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文化,拥有不可估量的教育潜能。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课下通过网络搜集关于爱国文化的诗词,并尝试写出感悟,并上传到班级QQ交流群,分享交流让静态的文本复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索的热情,让学生从诗词中受到启迪,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感悟文化的博大,形成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要适时适度应用,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础,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吟诵、细读、揣摩、品味语言,提升形象思维品质,丰富审美情感,感受民族文化,使学生获得学习古诗词的有效方法,涵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意境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