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景·入境·入情
——四下《海上日出》教学实录及赏析

2022-03-02 16:35执教李竹平赏析杨瑞霞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黑云亮光繁星

执教|李竹平 赏析|杨瑞霞

【教学流程】

一、联结经验,激趣导入

师:我们先来看几句诗。(出示诗句)

生:(齐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是白居易的《忆江南》,能背诵吗?(生齐背诵)

师:看看这句诗你是否会读。

生:(齐读)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

师:这是宋朝的第一位皇帝赵匡胤写的《咏初日》。

师:再来读第三句诗。

生:(齐读)一面红金大圆镜,尽销云雾照乾坤。

师:这是杨万里的《日出》。

师: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生:(齐读)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师:现在听我来读,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师示范朗读诗句,生想象画面)

师: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见,日出时候,天空是红彤彤的。

师:你在哪里欣赏过日出?

生:早晨六点和爸爸一起外出锻炼的时候看见过日出。

生:清晨四五点钟坐飞机的时候遇见过日出。

师:今天这篇课文的名字叫作《海上日出》,知道是谁写的吗?(巴金)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巴金的哪篇作品吗?(《繁星》)

(师板书:海上日出)

师:看来巴金对大自然中的景物非常关注,写过太阳,也写过星星,这篇文章中写的日出很特殊,是海上的日出。

【赏析: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是李老师“为儿童全生活着想”母语教育理念下的积极追求。这一环节通过联结学生的学习经验,拓展与日出相关的诗句,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切的文化情境中。通过联结他们的生活经验,畅聊与日出相关的经历,让他们身处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延展他们的审美体验。】

二、组块识字,理清线索

师:你们已经读过文章了,现在请你们拿起笔,打开本子,我们一起写几个词语,分两行写。第一行的词语是——(教师报词语,学生听写,教师随后板书:亮光、光彩、夺目、灿烂)

师:第二行词语——(扩大、加强、努力、冲破)

师:为什么分这两行来写呢?

生:第一行是写太阳的亮光的,第二行是写太阳的力量的。

师:接下来我们写两个难度大的词。(一刹那、镶边)

师:你们很厉害,字词在预习过程中就已经掌握了。接下来的学习中,这些词语还会帮我们发现文章的精彩。

【赏析:李老师在《海上日出》中采用了组块识字教学,“组块”在这里是指线索。一是《海上日出》写作方法的线索:这篇课文最突出的写作方式是描写了不同时间太阳的变化过程,如太阳光从“亮光”到“夺目”,从“夺目”再到“灿烂”的过程;再如太阳从“努力”上升到“冲破”云霞,再到“冲出”重围的过程。二是李老师展开整堂课的教学线索:先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的光线变化,然后质疑普普通通的太阳光是否能够称得上是“伟大的奇观”,最后通过抓关键词,如“扩大、加强、努力、冲破”等,引导学生感知海上日出时的力量,从而体会海上日出是伟大奇观。】

三、运用策略,图文转化

师:现在我们一起欣赏巴金的《海上日出》,请你自主阅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跟随着巴金的文字,你看到了几幅画面?请你在看到画面的文字处标上序号。

(生自由阅读,师巡视。)

师:你跟随着巴金的文字,欣赏到几幅图画?

生:我欣赏到了五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是“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这幅图描写了太阳升起前的景象。

师:从时间上看,这幅图属于——

生:(齐)日出前。

师:你可以把“日出前”三个字标记在这句话旁边。

师:跟随着巴金的文字,你看到的第二幅画面是怎么样的?

生:(读)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生:我认为这幅画面中还应该包括(读)“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水面。”

师:大家认为这两句是几幅画面?

生:两幅画面。

师:第一幅画面是——

生:(齐)太阳露出了小半边脸。

师:第二幅画面是——

生:(齐)太阳完全跳出了水面。

师:这里我们用到了一个阅读策略,叫作图像化(板书:图像化),也就是我们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就形成了一幅幅画面。

师:我们现在已经用了三次图像化策略了,第四次图像化策略在哪里?

生:(读)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

师:此时的云堆厚不厚?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不厚,因为太阳的光线还可以从云堆中射出来。

师:第五次图像化策略的使用是在课文的哪个地方?

生:(读)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上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师:我们是否可以把后面的文字也归入这幅画面呢?

生:不行,因为后面有“后来”这个提示词。

师:所以,读这篇课文我们总共做了几次图像化策略?

生:六次。

师:以后我们再读文字,就可以这样把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画面了。请你一边读一边再次运用图像化策略,看看巴金笔下的海上日出是怎样的情景。

【赏析: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经历了从暗中摸索到明里探究的实践过程,阅读教学中品味词句、体会情感等学习内容不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是可以教授学生一些相应的阅读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李老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图像化的阅读策略,在阅读优美文字的过程中,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从而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

四、提纲挈领,领悟写法

师:请你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写海上日出,你会写哪些景物?

生:海水、人、沙滩、云。

师: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把你们想写的景物都写出来,可能会是很长的一篇文章,但是巴金的这篇《海上日出》只有四百字,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巴金是如何做到的?请你再次阅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

(生自由阅读,师巡视倾听。)

生:我觉得巴金先生将他的文字聚焦到太阳身上,对其他景物进行了简单描写,这样的文章即使字数很少,也很引人入胜。

师: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把文字聚焦到我们要描写的景物的突出特点上,以《海上日出》为例,作者就聚焦写了太阳本身。

师:海上日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生:太阳光。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巴金先生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很多与光有关的词语,比如“亮光、光亮、光彩、光线、光芒”等。

师:巴金先生不仅关注了太阳,还关注了太阳光的变化。(出示)

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上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师:我们再来读这些句子,看看太阳光是怎样变化的。

(生齐读)

师:巴金在文章最后一段是怎么说的?

生:(齐读)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师:巴金认为这是很伟大的奇观,可我不认为,因为无论我们在哪里看日出,都是在看太阳光的变化,这算什么奇观呢?

师:奇观是指奇特、奇妙的景观。请你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到底是怎样的景象让你觉得这是很伟大的奇观?请你画出相关语句。(生自主阅读批注,师巡视。)

生:(读)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红得非常可爱。

师:读完这句话有什么感受?

生:浑身充满力量。

师:请你再从文中找一找类似的让你浑身充满力量的句子。

(生自主阅读批注,师巡视。学生汇报后教师出示:)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上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师:我们再来读一遍,感受红日初升的力量。(生齐读)

师:巴金从太阳身上感受到了力量,这难道不是——

生:(齐)伟大的奇观吗?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赏析: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妙手写美景,巧手著奇观”,巴金先生成功地用巧手著作了海上日出这一伟大奇观,那这一景观到底伟大在哪里?又奇特在哪里?李老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结生活经验,提纲挈领,聚焦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提出了“无论我们在哪里看日出,都是在看太阳光的变化,这算什么奇光”的质疑,使得学生原有认知发生了冲突,从而进一步思考课文最后一句话中的“这”到底是指什么。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通过抓动词体会太阳的活力,在反复朗读、循环复沓中体会旭日东升的力量,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

五、对比阅读,体会情感

师:巴金的《繁星》表达了什么?

生:巴金想要表达自己对亲人、家乡以及祖国的依恋之情。

师: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巴金在《海上日出》和《繁星》中要表达的情感,你需要认识一本书,名叫《海行杂记》,这两篇课文都出自这本书,而且都是同一时间写的。

(出示介绍巴金写《海上日出》和《繁星》的背景资料)

师:我们对比阅读《海上日出》和《繁星》,讨论这三个问题。(出示)

师:话题一,巴金先生在轮船上,晚上常常仰望星空,思念亲人、家乡和祖国,那他为什么还要离开祖国呢?

生:想要振兴中华必须去海外寻求新知识,所以他必须离开。

师:话题二,他常常早起看日出,赞美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你觉得他从这伟大的奇观中收获了什么?

生:他觉得太阳就是他自己,他从日出中汲取了力量。

师:这两篇都选自《海行杂记》,那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生自由讨论,师巡视倾听。)

生:海上日出给了巴金力量,繁星给了巴金思念,巴金便把思念转化为动力。

师:通过学习《繁星》和《海上日出》,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真实且充满力量的巴金,他夜晚常常仰望繁星,思念祖国,白天常常早起看日出,从日出中汲取力量。

师: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份力量。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师:巴金写海上日出只是在写风景吗?

生:(齐)不是,还是在抒发感情。

师:这叫作“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生合作背诵课文)

【赏析:这一环节通过设计讨论主题,引导学生发现两篇课文之间的联系,即巴金同一时间先后写的两篇文章,且均收录在同一本书中,这本书叫《海行杂记》。李老师竭力为学生创设一种联结,一种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结,与他们生命的联结。】

【总评】

《海上日出》这节课是“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次精彩的课堂实践。在这节课中,李老师将散文教学中“美美地读”教出了层次,教会了方法。

一、入景——读出文字画面

一位熟练的阅读者在阅读文字时,头脑中会呈现一幅幅画面,这个阅读策略叫作图像化。图像化策略的运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海上日出》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对海上日出时的景象进行了细致描写。教学时,李老师引导学生以太阳为“临摹”对象,对文字所描绘的画面进行了图像化处理,比如从“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一句,学生想象到了“太阳露出小半边脸,红彤彤的,像个害羞的小姑娘”的画面内容。

在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运用图像化策略,把四百字的文字读成了六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这样的读是有目的的,学生明确地知道自己在读课文时要进行图文转化;这样的读是有帮助的,学生在图文转化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体会作者情感做好了铺垫。

二、入境——读出文字情境

如果说第一遍运用图像化策略朗读,读出的是一幅幅静态的画面,那么第二遍朗读,读出的就是一幅幅动态画面内容,也就读出了文字情境。

为了引导学生读出动态画面,读出文字情境,李老师“布了一盘棋”,在识字教学板块中,李老师运用组块识字方式,与学生一起学习“亮光、光彩、夺目、灿烂”和“扩大、加强、努力、冲破”两组词,这两组词正是文章行文的线索。第一组词语描写了太阳的光线变化,第二组词语描写了旭日初升的力量感。

李老师提纲挈领,巧妙地运用“奇观”问题,将明、暗两条线索串联起来,有层次地展开学习活动。第一层次通过联结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发现作者聚焦文字在太阳本身,细腻地描写了太阳光线的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读出太阳光线的变化。第二层次通过质疑“奇观”、抓关键动词等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海上日出升起过程中的力量变化。这一层次的学习,学生读出了旭日东升的力量感。

三、入情——读出作者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景物,是附着了作者思绪的景物;文学作品中描绘的情景,是浸润了作者情思的情景。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意境,都映射着作者当时的心境,《海上日出》就是这样一篇文章。

如何让学生了解到这一点呢?李老师为我们做出了高明的示范:联结学生已有经验,出示《繁星》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了解巴金写《繁星》时的背景资料,并指出《海上日出》也是写于同一时期,即巴金为了振兴中华赴法留学时期。如此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触类旁通,很自然地明白了:繁星给了巴金思念,海上日出给了巴金力量,巴金把这份思念转化为了无限的动力。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再次与学生合作朗读,情感的体会水到渠成。

猜你喜欢
黑云亮光繁星
黑云白云
破晓时分
瞌睡来
《繁星》简谱版
一种亮光金属面釉及其在陶瓷砖中的应用
繁星(外一首)
《繁星·春水》:繁星永照,春水长流
我愿意是路灯
繁星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