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艳
(怀远县淝南镇学区中心学校 安徽蚌埠 233403)
小学数学课堂中,老师应该遵循小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研究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构建自然生长的教育生态环境,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成为一种自然的追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展示以素养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有的理想状态。
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全体学生,构建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无论是课堂教学预设、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活动的组织,还是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学效果的反馈,都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那些只关注少数学生,特别是只关注少数优秀学生表现的课堂,无论其外表具有怎样的观赏性和所谓的震撼性,都与真正的“生本课堂”相去甚远。生本课堂也不是只关注一些 “学困生”,而让好学生吃亏的课堂。我们要对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都给予积极的、恰当的并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关注。如果我们只关注了一部分忽略了其他部分,或者只关注了大多数而忽略了任何一种少数,都不是真正“以学生为本”[1]。
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练习巩固环节,教师对于练习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既要考虑少数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吃不了”,也要考虑少数优秀生“吃不饱”;既要考虑一般学生能够完成课内学习任务,也要考虑少数优秀学生课外拓展延伸。这样,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获得提升,都能享受到好的数学教育,实现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学生是有主动性的生命个体,外部环境不能轻易地改变学生的思想,因为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中心,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协调、健康成长。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对于教学的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师生之间要有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因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做的就是遵循学生的个性,关注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尊重他们的情感,营造出不断互动、和谐交流的“生态”的学习氛围。“生本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全体学生,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表现和发展。每一个孩子的学业基础不一样,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也多有差异,我们在实施“生本课堂”的过程中都要予以尊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好一个观察者,通过留心观察,发现学生的个体特征和个性特长,发现学生个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优势和不足,从而做到了然于心。
在关注、了解学生个体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学问题的设计、提问对象的选择、课堂教学的交流,还是课堂教学展示、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师都要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人施策、因材施教,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将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对不同的学生进一步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给予不同的辅导或指导。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周长》这部分内容时,提供给学生一段细绳和一些平面图片:一个三角形、一张A4复印纸、一片椭圆的树叶、一个圆形硬纸片,让学生想一想有哪些测量它们的周长的办法。学生首先要独立思考,然后动手操作,完成后进行分享。在交流测三角形纸片周长的办法时,有的学生用细绳围绕在三角形的一周,然后把绳子拉直,用尺子测量出绳子的长度。也有学生根据三角形的3条边长都是直的,就想起来用直尺测量每条边的长度,把3个长度加起来,就得了这个三角形纸片的周长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相信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动起来,并且不断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里充满了教师关注的眼神,每一位有想法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以生为本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生态环境。真实的对话、心中想法的流畅表达、新式方法的出现等成为这节课上学生的基本学习生活,传统的“教师为焦点”正走向“以学生为本”。
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是“生本课堂”价值取向,那些只强调“知”只关注“知”的课堂,不是学生需要的“生本课堂”。“生本课堂”的价值追求界定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人格的养成。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就直抵“立德树人”的本质了。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过程中,在充分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后,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加工,特别是打破了实物描圆和圆规画圆的局限。不提供圆规而是提供一些工具和材料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和相关材料去画一个圆。学生们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分享表达等,体验了一个完整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有的学生将圆形的硬币按在白纸上,沿着硬币的外边缘画了一个圆。有的学生发现三角板中有一个圆形窟窿,于是沿着圆边很方便地画出了一个圆。有的学生用棉线系着一支铅笔,棉线的另一端按在白纸上,将棉线拉紧,划动铅笔绕一圈,也画出了一个漂亮的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数学意义和人生意义。整堂课中,在“知”的学习过程中,“探索与发现“分享与交流”成为这节课的学习主旋律,而“知、情、意、行”等就在创新与交流中自然地生成了,真正达成了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目标。
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以探测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实际出发点,结合所教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和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跳一跳,能摘到”作为依据去筛选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这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就成为学习新知识的肥料,滋润新知的嫩芽不断成长。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周长”时,首先提供两根长度都是16cm长的笔直的细铁丝,让学生用这两根铁丝做出不同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教师问:它们的形状不相同,但是它们有没有共同点呢?共同点又是什么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上述各种图形分成两种,即一种是不封闭图形,另一种是封闭图形,并让学生明白:原来分类是为了我们便于观察和比较。教师通过提出“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等问题,引导学生的认知由“一条”向“一周”跃迁,从而在学生心中种下了“周长”的“种子”,学生自动生成“周长是一个封闭图形一周的长”。这样,学生的认知已经完成了从线段长度到图形长度的生长过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不仅仅要改变教学方法,同时,还要转变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要由传统的主宰者变成引领者,让学生则由传统的接受变成了课堂上的主人。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若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则必须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创造开放的课堂环境,就是要着力培养孩子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
创设“生本课堂”,首先是要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例如,一位名师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时,首先通过猜老师年龄的课前交流,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还引导出这节课需要用到的学习方法——合情推理。在新知探究环节,他通过三角形、四边形内角和知识的回顾、方法的铺垫,再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多层次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中发现、归纳、总结出多边形内角和的一般规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地活动,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得他们充分经历了猜测、观察、验证、计算、推理、结论等活动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学到了方法,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促进了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放手,大胆地放、全面地放、真正地放;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地学,独立、合作地学。同时,在“生本课堂”中,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与教师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实现有效沟通和交流,从而主动融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各个环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活动中来。
创设教学情境不能只是为了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因为只起到激发兴趣和引入作用的数学情境,其创设水平是浅层次的。我们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其理想是,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在情境中自然而然产生,而且在教学情境的不断变化或拓展中,引导学生的思维一层一层地深入,进而探索到知识的内涵和本质,教学过程一环扣一环,学生水平不断提升。
例如,在“周长”的教学中,教学重难点是“能用尽量多的办法求图形周长”,此重难点的生长基点是学生测绳长的生活经验:将弯曲的绳子拉直后才能方便地测量绳长。所以,在课的开始,教师可以创设“测一测绳子的长”的数学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为“从曲到直” 的引出作好铺垫和准备,然后引出折线也可以一段一段地量,然后相加,为后面周长的学习作铺垫。这样整节课前后互相照应,在知识不断生长中,小学生们学会了融会贯通和灵活变通地解决问题。
“生本课堂”要切实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师心中真正有学生,以生为本;就是要让课堂告别教师权威,不再以师为本,以教材为本;就是要教师向自身传统的角色宣战,由过去以教为主,转变成以学生学为主。这样的学,是自主地学、合作地学、探究式学,以检促学,引导发展,走向高效。
这样的课堂,以自学为主线,以合作为支撑,以分享为要义,以检测为手段,以有效为准绳,以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样的课堂,本质上是学生的自主性课堂,自主学习里凸显着自主,合作学习里体现着自主,分享表达里扩大着自主,当堂检测里落实着自主。这样的课堂,学生在不断走向“自胜”的同时,还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表达与分享。这样的课堂,从小处讲,让学生学会了学习,培养了能力;从大处讲,在少儿阶段就为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圆柱和圆锥”一课时,通过设计研究圆柱特征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方式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中发现、理解、掌握它的特征。这样的教学,把学生当主人,教师信任和放手;把孩子当主体,教师引导和支持;让孩子更主动,教师激趣和调动。这样的课堂,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更引领学生改变了学习方式,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
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曹才翰在《数学教育心理学》中就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学会对自己的智慧活动进行反思和有效的自我调节,是智慧成熟的标志,这样才能促使自己的学习活动主动发展。为此,在一节课的教学将要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一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回顾和反思,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适当地进行延伸拓展,从而使新知识水乳交融般进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回顾与反思”的基本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包括从课堂的基本过程这个角度去回想一节课的学习过程、自我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是否完善,并适当地拓展延伸,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提供基点等。
例如,在“周长”的教学中,老师进行提问:通过大家一起努力,我们学会了求直线图形周长用“量边长求和法”,求曲线图形周长用“绕绳法”。同学们,你们在用这些方法算周长时,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有点麻烦。”老师说:“是的,确实有点麻烦,那么你们能不能想出更简便一些的方法呢?请同学们在课下继续探究。”
这样的回顾与反思建立在学生的内驱力之上,显得自然而迫切。学生的反思就像生物体消化食物从而吸收养分一样,是一个别人无法包办的消化过程。
传统的“以教师为焦点”的课堂正走向“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在课堂中多给学生一些“阳光”“露水”和“肥料”,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回归自然状态,展现自然活力,才能构建一个朴实、真实、简约而动人的数学课堂,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真正的培养。“生本课堂”理念的根本是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着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其实质就是素质教育课堂,是素质教育在课堂上全面而又具体的落实。学生全体、全面、主动、合作和个性发展是“生本课堂”构建的五大重要理念。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这既是新课改的要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能力的要求。教师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就需要在“生本课堂”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地将小学数学的教学与“生本”教育理念相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与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高效学习,进而优化课堂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主动学习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