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鋆
(合肥市师范附属第四小学,安徽 合肥)
为了在教学中实现教师与学生情感的有效交融,以小学语言课程为例,结合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对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实施展开研究。解读情境教学的概念与界定范围,从教师缺少情境教学理论学习与经验积累、学校对情境教学素材储备不足等方面,分析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教师可将生活作为情境构建的切入点,或用展示实物的方式再现文本情境,实现运用多种方法对情境进行展示;教师在教学中,自身要先产生“情感”,并以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并通过设置课堂留白的方式,确保教学效果。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忽略学生未来的发展,应当在充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基础上,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这样的教学需求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增加了对情境教学的重视程度。通过这种引入情境的教学方式,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氛围得到活跃,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知识的学习活动当中[1]。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且能收获更多的情感层面的发展。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应通过图画展现、生活场景再现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实现对语文知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前,应先掌握情境教学理论层面的概念界定。综合专家对此方面的阐述,可将概念分析入手点置于教育心理学层面,可以认为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对情境的搭建是离不开场景与感情的融入的。其中场景不仅可以激发受教育群体的情感,而且可以对认知对象产生不同的情愫。
新课改提出了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落实此项工作最有效的措施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情境。因此,教师需要在此过程中关注不同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程度与倾向性,着重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输出,并根据学生的情感认知界定范围,对其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引导。
尽管大部分上岗的教师均接受过专业的岗前培训,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学习而搭建的情境仍存在一定问题。此种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接受过情境教学理论培训所导致[2]。同时,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可以利用其现有的教学经验进行情境设计,无须经过专业培训即可胜任此项工作,但此种认知在实际教学中却是十分错误的。此外,也有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做到在课前对知识点的深度解读,情境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体系建设不完善。上文提出的任意一种原因,均会使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时出现偏差。
大部分小学在进行教师的筛选时,要求较低,因此,存在一大部分刚刚毕业便入职学校参与教学工作的师范专业大学生。尽管此部分群体具有一定的任教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他们缺少工作经验,不懂得在教学课堂上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在执教过程中,即便他们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了对应场景的构建,但在发现构建的场景与教学内容不匹配后,却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课堂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除此之外,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已经明确了认知场景构建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重要性,但缺少积累教学经验的机会,从而导致构建的场景无法在教学工作中达到既定效果。
在对部分试点学校展开调研时发现,大部分试点学校已开始在语文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手段与措施进行情境教学。但由于构建情境的手段较为单一,导致最终为学生提供的情境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例如,教师会在情境构建过程中,对当堂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前期准备与分析,并根据自身对情境的解读与诠释,为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学习或融入学习过程的情境。但在此种情境下开展教学工作,一旦学生的理解与教师的理解存在偏差,便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无法与教师产生情感层面的交融,甚至会出现情感认知方面的偏差[3]。而出现此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情感认知体系尚未完善,对于文本中深层次的内容,无法在真正意义上理解,而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按照既定方案展开教学,忽略了学生在此过程中的感受,便会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
为实现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教师应在教学中尝试使用多元化的手段进行情境的生成。以下将对一些常用的情境构建手段进行分析[4]。其一,将生活作为情境构建的切入点,将课文内容与生活进行对接,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与课题相关的事物,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其二,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实物的方式,进行文本情境的再现,在使用此种手段构建情境时,教师应着重从下述两个方面入手:对于文章中特定的事物,教师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为学生进行展示,例如一些学生不熟悉或不了解的事物,教师在完成对事物的讲述后,可直接采用展示实体的方式为学生讲解,从而起到使学生在学习中“豁然开朗”的作用;在对展示实物的选择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级,选择与其年龄匹配的事物进行讲解,使情境教学发挥最大的作用。其三,将图像作为载体,对学生展开教学。例如,对于课本中描述的情境,教师可用多媒体设备,将情境投影在屏幕上,通过此种情境再现的方式,使学生对情境的情感认知更为直观与清晰。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自身先产生“情感”,并以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才能使情境教学达到既定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制作短片、视频、微课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观看视频,并向学生讲述自己观看电影后产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建立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对接,保持与学生在课堂中情感的交流,消除教师与学生的隔阂,使学生敢于向教师表达自身的情感[5]。总之,在“情境”教学中,“情”与“境”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倘若教师只关注“情”而忽视了对“境”的构建,会使语文教学课堂“索然无味”;倘若教师只关注“境”而忽视了对“情”的融入,会使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内容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严格把握两者的契合点,通过平衡两者的关系,实现“情”与“境”的交融。
适当的教学“留白”也是构建情境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情感交互空间,教师可采用设置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思考,并在学生展开思考后,在课堂中预留5~10 分钟的时间,作为学生的自我领悟时间。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的是把握提供给学生的留白时间,倘若教师为学生预留的自悟时间过长,学生会出现溜号或走神等问题;倘若教师为学生预留的自悟时间过短,则无法达到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目的。同时,教师应注意在学生自悟过程中,不要对教学场景进行过多的渲染,致力于为学生营造相对安静的思考空间,从而确保学生自悟可以达到既定的效果。
通过情境教学法,教师能够结合音乐、语言描述等方式,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进一步培养,让学生在获取到更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基于此,为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良好发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本文上述教学思路实现对小学生全方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