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鑫
(河北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邯郸 056038)
劳动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正是因为千千万万人民的艰辛劳动,才能有今日翻天覆地的时代巨大变化,从而促使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生活的富足。另外,人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劳动,需在劳动中收获知识,在劳动中收获喜悦和成果。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于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阐述了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2020年3月20日,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明确要在大、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必修课。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更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然而,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现有的很多高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存在着忽视劳动教育、劳动育人效果不佳、劳动育人目标模糊、学生缺乏劳动意识等诸多情况。为创新劳动育人模式,本文提出了“一体两翼三位”模式,即以劳动教育必修课为主体,加强专业渗透和劳动实践,构建起高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劳动育人框架体系,从专业提升、技能培养、劳动素质培育、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优化高校现有的劳动育人课程体系,拓展学生的劳动实践平台,完善学生劳动育人评估体系,进而提升高校的劳动育人的效能。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劳动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且劳动的意义和内涵也被各种不良的社会思想价值观所异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高校对于劳动教育往往不够重视,而是通过形式化、边缘化的教育手段,来应付国家和教育部门所规定的课程体系发展要求。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劳动教育存在功利主义的倾向,加上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相对短缺,在劳动教育实践方面存在严重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脱节的情况。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沿革、新时代的教育要求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教育界专业人士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断深入,但由于缺少顶层设计,没有形成完整的规划、投入、评估体系,导致高校的劳动教育仅仅停留于表面,且缺乏有力的支撑,这自然不利于对劳动教育资源的全局统筹[1]。
根据广东高等教育学会于2020年12月进行的一次《高等学校劳动教育情况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结果发现:我国当前的高等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比例不是很高,仅仅有16.4%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开展了一定形式的劳动教育,对于已经展开劳动教育的高校,认为学校的劳动教育吸引力较强的比例较低,55.6%的学生指出自身所在学校的劳动教育“一般”。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的多数高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目标和定位比较模糊,虽然有的学校开展了一些劳动育人课程和实践活动,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过程把控粗放、评价系统缺位,导致高校的劳动育人效果不佳,没有充分与不同专业的学生课程发展要求相融合,使得劳动育人活动失去了专业特色[2]。
多个社会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劳动思想观念不强、劳动意识薄弱的情况。很多学生对于学校安排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及劳动实践活动,都有或多或少的抵触心理。在很多人看来,劳动好像是一种很不光彩的事情,劳动教育会让他们感到不愉快,因此一旦学校组织了相应的劳动教育活动,会遇到大量学生请假、找借口不去的行为。这一方面和学生的自身因素、家庭教育环境相关,另一方面也和社会上流行的功利主义思想侵蚀有关。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他们在高校学习期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不能将无谓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劳动上。这种不良劳动观念会割裂高校学生从事专业技能学习和劳动实践的联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和健康发展[3]。
“一体两翼三位”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内涵的浓缩,“一体”指的是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高校必须将劳动教育从以往的选修课内容上升为必修课内容,把劳动教育当作高校实施“立德树人”、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的主体;“两翼”指的是高校在劳动育人过程中,需将“专业渗透”和“劳动实践”作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三位”指的是构建“校、企、生”三方合一的整体性劳动育人培养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的劳动育人模式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大中小学校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配备专职的劳动教育师资力量,和企业、社会展开深入合作,制定出相应的劳动教育课程方案和体系。而实施“一体两翼三位”劳动育人创新模式,将更进一步明确高校劳动育人的重要性,有助于强化高校劳动教育师资力量和素质、完善劳动育人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自主自觉地进行劳动实践。因此,它契合时代赋予高校劳动教育创新的新要求、新使命。
实施“一体两翼三位”劳动育人模式,除了强调学生在校内的专业渗透,培育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意识,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现实的实践。这就要求学校和社会、企业加强联系和合作,为高校的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学生在社会、企业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学校会根据反馈的情况,结合相应的评价系统,对学生在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劳动技能以及专业素养方面,予以过程性或总结性的评价,督促和指导他们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通过这样的劳动培养方案,积极促成高校的育人过程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高校实施“一体两翼三位”劳动育人模式以后,将为学生构建起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当中融入相应的劳动教育,并会组织学生到社区、福利院、养老院以及企事业单位当中,参加形式各样的劳动实践活动。这样增加了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同时也在社会、学校当中营造了“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关心劳动、支持劳动”的良好教育氛围。在这种氛围的促进下,通过学生的多方面劳动实践和深入体会,慢慢扭转他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错误劳动观念,将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人,养成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引导他们主动地将高校期间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积极应用于劳动实践[4]。
所谓校企“双元三层”组织管理机构,指的是高校在实施“一体两翼三位”劳动育人创新模式的过程中,以学校、企业两方为管理主体,按照“院、系、室”三个层次成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组织学生开展“专业课学习+实际劳动实践”的劳动育人活动。通过学校和企业的细致、深入沟通和调查研究,根据新时代劳动育人的相应目标,结合社会、学校、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完善的课程体系,并研究制定系统的劳动育人评价标准,从而实现专业课程和劳动教育的紧密融合。如:河北工业大学理学院为了深入实践劳动育人,与河北省承德沃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达成合作,根据不同的系别和专业,成立相应的组织管理部门,分管不同班级的学生,组织他们开展劳动教育活动。除了为学生配备专职的劳动教育老师,还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安排他们到企业内部进行实践操作。通过成立这样的组织管理机构,学校的劳动教育针对性、专业性更加突出,还可以将各种不同的劳动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让学校的教育平台和企业的劳动实践平台,进行了更为密切的对接。还有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更好地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契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目标,创建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过程展开系统、整体管理,另外还根据校企董事会体制,成立了“荣事达品冠学院”,形成“企中校”和“校中企”的劳动教育和实践机构,还设立了“企业教师工作站”和“学校大师工作室”,为学生配备优质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资源,从而形成了“三层次双元”的校企合作长效管理机制,对劳动教育模式实施创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术和职业技术素养[5]。
高校在往期,劳动教育课程一直被视为选修课而存在,这就导致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而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必须将其当做必修课程来抓,同时通过“专业渗透”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所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不仅要涵盖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和专业相匹配的综合性劳动实践活动,同时还包括家务劳动、志愿者活动、社会义工等在内的劳动教育活动课程,从思想意识、专业学习、行为实践几个层次,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实现他们的综合全面发展。在课程的规划以及设置过程中,需以劳动价值观为核心,精心、细致、全方位地安排学生的劳动教育内容,使得劳动教育和职业技能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塑造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他们积极健康的劳动精神。如:近年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国家提出的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结合自身学院的实际情况,创建了“服务型学习”的劳动育人课程体系。通过专业学习和劳动实践的“两融入”措施,针对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创建了“三服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并配备专兼结合的劳动育人师资团队,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注重劳动教育效果评价,实时跟踪,定期改善提高,有效促进了劳动教育和专业课教育、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劳动实践能力,必须要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劳动实践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加深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本领,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务实求真的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劳动教育时,构建“家庭+学校+企业+社区”相结合的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劳动实践平台。在家庭中,鼓励他们多参与家务劳动;在学校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劳动教育课程、活动;在企业中,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实践机会,扎实肯干、勇于探索质疑,做到理论实践两结合;在社区,发动学生积极加入志愿者服务团队,为社区居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充分锻炼自己融入社会、融入人民的素质能力。如: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近年来为创新和丰富特色劳动实践教育平台,针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立足家庭、学校、企业、社区等不同层面,为学生创建了勤工俭学、户外农地实践、农业科技园实习、农家参观走访、居家干农活等各种各样的劳动实践平台,极大地丰富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体现出本校的劳动教育特色。
高校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线下,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也可借力线上的元素,对学生开展趣味化、生动化的劳动教育。如:学校可以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短视频征集活动,结合快手、抖音等相关平台,评选出“主题鲜明、感人肺腑、内涵深刻”的优秀短视频,在学校内部以及互联网平台进行展播,从而营造出浓厚的劳动育人气氛,以促进学生劳动意识观念的逐步提高。还可在线下组织以“美好生活、劳动创造”为主题的朗读、演讲、征文活动,并将这些活动成果放在线上展示。通过线上+线下的双重劳动教育,可以从思想上纠正学生错误的劳动价值观,让他们明确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行为上,能够更加积极自觉地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认真学习劳动教育课程,促进他们的全面综合发展。当然,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学生实施线上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如:新冠疫情期间,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积极创新学生实习手段,运用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提供线上的实践实训平台,成功和企业开拓了线上劳动实践的新路径,开创性地打造了云端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高校劳动育人模式,除了要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劳动教育实践平台,还要根据国家所提出的劳动育人目标任务,结合高校已经确立的劳动育人方案,更进一步完善劳动育人评价体系。在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评价过程中,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情况、劳动实践情况,综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于学生阶段性和总结性的评价成果,高校应将其纳入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当中,并创建公示以及审核制度。同时,学校还应当把学生的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重要的学生评优、评先以及毕业的参考或根据,引导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保持高度重视,激励他们努力学好专业知识课程,认真参与和完成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争先创优,以良好的学习成绩、较强的劳动实践能力、扎实深厚的综合素质,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为以后的就业创业和社会服务,积累更多的资本,成为国家的真正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