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平平,张佳豪
(河北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800)
党的十九大从全局高度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工作做出了新时期全方位的发展布局。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凝结着农村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层面拓展的关键环节。挖掘农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潜能,实现农村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治理大提升的乡村全面振兴,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新时代乡村,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而且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实践课题。
邢台市南和区河郭镇这些年在乡风文明建设实践中,镇党委、政府和各村基层组织,立足本地实际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素材并赋能乡风文明建设,先后荣获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传承弘扬优良家风家训主题教育”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在实现乡村振兴中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河郭镇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西部。面积44.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500余人,辖27个行政村,农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邢临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京深高速公路2公里,紧邻邢黄铁路编组站,建有省级规划产业园约12.8平方公里,商贸物流产业蓬勃兴旺,是邢台市大宗物流和钢制品基地。河郭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众多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名人。碑刻言志是河郭先民和当今百姓在传承地方历史文化中的鲜明元素,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通过古碑文展示。包括高塘墓表、赵进孝母圣旨碑、石桥惠民闸重修碑、鼎建四和堂碑、生甫梁先生碑、太师钦始老夫子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抬黄杠、三皇姑传说等。这些历史文化润育了当地“人和而知礼、物厚而阜安、泉清而甘醇、土膏而禾茂”(光绪十九年王立勋重修本《南和县志》),这正是百姓对乡土邻里“和合文化”的一种具体描述,也是对当下乡村振兴构建和谐社会的向往与寄托。
百善孝为先。秦汉时期,孝道文化便被推到了百行之首,强调圣朝以孝治天下。可见孝道文化在古代社会运行中所占有的举足轻重作用。
河郭镇在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中,大力弘扬孝道文化,并以此为抓手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赵牌村是河郭镇的一个自然村。明代嘉靖年间,赵牌有一孝子赵进,他的母亲卧病在床时,他事必躬亲,衣不解带达五十天。双亲去世后,他在父母墓碑旁守孝三年,尽哀尽孝,官府推举他为“孝廉”,现在还有当年为纪念表彰嘉奖他为他所立的圣旨石碑留存村内。赵牌村挖掘这一历史遗产,打造了“孝文化一条街”,并计划建立更具规模的孝文化园。每年的端午节和重阳节,赵牌村都会举办敬老系列活动。端午节时,年轻人为60岁以上老年人包粽子做香囊,;在九月九日“老人节”,村里会筹资举办敬老饺子宴,同时举办文艺晚会,全村老少皆可参与表演,在孝亲敬老活动中体验传统民俗文化。为了照顾村里的孤寡老人,村党支部号召建立了“帮大嫂”服务队,她们定期轮流来照看孤寡老人,必要支出由村集体承担。这一做法有效解决了村里没有养老院孤寡老人体弱无人照看的问题。
赵牌村在挖掘本村孝道文化实践中还设立了“道德银行”制度。每户村民都有一个“道德银行储蓄卡”,每当村民做一件好人好事,村中道德评议会都记录在案并量化积分,年末按照积分多少除免费兑换商品外,还可根据积分排名参与每年“最美赵牌人”道德模范评选。为使评选更具村民的认同性,赵牌村组织起了由德高望重的乡贤和村民代表组成的“道德评议会”,每年负责评定“好儿媳”、“好婆婆”、“孝道模范家庭”、“最美赵牌人”等道德模范。近年来赵牌村共评选出上20多个孝亲先进个体和家庭。村委会重视孝老敬老文化的宣传,他们的事迹都在村中主街道的上百块文化墙上展示,号召村民们向他们学习。赵牌重视新时期孝文化建设,形成了现代孝文化核心要义,即养亲、敬亲、顺亲、荣亲、祭亲、念亲,并逐步规范了“为父者仁、为母者义、为子者孝、为媳者贤”为核心的家规家训,孝亲价值理念深入每个村民内心,赵牌村孝亲敬老的文化品牌也逐渐打响。
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以血缘和宗族为人际联系纽带的农村社区,赵牌把孝的内涵从侍奉父母演进到家庭伦理,再推展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道德规范,各项措施的落实既提升了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感和村民的生活幸福感,还培育了村民的道德素养,对农村乡风文明的发展和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樊牌村注重历史文化元素的梳理打造,为讲好村庄故事,近年来通过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征集村民家中的历史文物筹建了村史馆,以展示本村历史沿革、村情概貌、经济发展、村民生活变迁等,旨在教育后世热爱家乡,传承优良村风历史文化。
村史馆记载着这个古老村庄的由来和近百年来家族姓氏融合变迁至今的村情现状等文化元素。以照片和实物陈列展现了解放前的地契房契买卖合同、解放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分田到户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吃大锅饭图景,生产队会计捐赠的珍贵账本、大跃进中鼓足干劲流动红旗、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地契等重要历史实物,见证了人民生产生活的变迁;展示百姓家中的各年代家具摆件、各年代穿衣打扮、早期大学生的入学照片、光荣参军入伍的家庭合影等,见证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丰富;通过引人入胜的手绘村庄全貌图、近百年以来村庄的街道、民居图片等展示村庄面貌的变迁。
村史馆的建设与展览,是为了让后辈们铭记前辈们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创业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奋斗,建设更美好的家园。在对村史馆专题调查中,该村一位上中学的16岁男孩一语道破了村史馆建立的价值和意义,他说“我们村的村史馆讲述的村庄历史我们青少年都很感兴趣,因为它让我们下一代感受到了先辈们奋斗的历程,我为自己是一名樊牌村人感到骄傲”,这无疑是不同代际对乡土历史文化的认同。美国社会学家埃里克森曾提出文化认同理论,这一理论是指长期在共同居住的社群所形成的对本族群最有意义事物的肯定性认可,发挥对人的精神存在做出的价值肯定,增加族群凝聚力。樊牌村村史馆就是实现村民文化认同的平台,它为村民们留住了乡愁,留下了文化基因,增强村民间的凝聚力,使村民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园,正因为如此,樊牌村这些年来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村训:以德治村、以勤教民,以诚会友、以学育昆。
左村被誉为邢台市“市级书画村”,在这里建有左村书画室、白寿章书画展览馆、白寿章故居、白寿章纪念碑。
白寿章(1897—1973),字寿禅,河郭镇左村人,是我国现代著名书画大师,是邢台学院的杰出前辈。他学识广博,有着浓厚的民族意识,是一位深受人们尊敬的大师。村民为白寿章所立的纪念碑篆刻着“高风亮节后世师表 书画双绝一代楷模”表达了乡亲们对白老先生的景仰之情。
左村作为白寿章先生的故里,这里的乡亲们深受他艺术与人格的影响。在左村好多村民在书画室挥毫泼墨,抒发雅兴。每年的金秋时节,村中都会组织书画展览,展品全部为村民创作,渐成规模,形成了良好的书画发展氛围。在多年来的接续传承发展中,村内已有50余位很“专业”的书画业余爱好者名扬四邻。近年来有全国300多位书画家和爱好者慕名前来参观左村书画室和白寿章故居,越来越多的附近村民也受到左村书画影响,喜爱上写字画画。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梁漱溟先生曾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提出,“中国的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利用传统文化完善农村存在的问题才是关键所在。”左村乡亲们在传承书画艺术中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创作中充实了精神世界,打开了看待万事万物的审美视角,利用书画文化培育了新型农民,提升了农民的精神品质和农民的精神风貌,有力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提升了乡村社会治理水平。
抬黄杠相传是东汉末年黄巾军与官兵打仗时留下的传统,距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现在已成为河郭镇古老的民俗文化之一。河郭和贾宋是南和区的两个乡镇,自古友好。每年正月,河郭人总要抬着黄杠,到贾宋去玩社火,贾宋人也像招待亲戚一样热情款待他们。在祖祖辈辈的沿袭中,演变为梁牌、赵牌、樊牌、郄牌为主要代表的村庄参与其中,每十年大规模举行一次,每年春节都有小规模表演。
村中的文化墙和乡文化展览中心对抬黄杠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通过回放当时的视频,感受到了恢弘热闹的气势。2017年2月17日、18日,千年社火抬黄杠在南和区贾宋镇上演。河郭表演人员全部到贾宋镇互不相识的居民家中吃饭,两日内贾宋各家都争相热情款待客人。“抬黄杠”因为是每年年节举办,每年过年的气氛就更加浓郁,抬黄杠这一活动已经融入了每位村民的血脉,可以说“无黄杠不河郭”。三里五乡的村民平时见到了都互相打招呼问好搭话,村与村之间和谐交流,相互学习。在农村中这一社会群体以“黄杠”等非语言媒介为象征符号,进行的社会互动交流,一直发挥着沟通村社百姓的重要作用,在更大范围推动了农村的睦邻友好关系的形成,对构建和谐新农村、打造乡风文明极为重要。
在河郭镇还有其他许多村庄也形成了“一村一品牌”的文化舞台。桥西村通过建立“红色文化一条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郄庄村、南豆村的明清古民居聚落展现传统建筑文化;张相村以历史名人张宾事迹打造的“廉文化”品牌等都各具特色。河郭镇初步形成了乡村多元文化格局,留住了乡村历史文化,乡村振兴就有了魂。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来说,上述各村的孝道文化、书画文化、村史馆文化、非遗文化、廉政文化、古建文化、红色文化等将集中体现在乡村社会治理中村民的精神面貌和对家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上。河郭镇通过挖掘本土历史文化所形成的“一村一品牌”,有力推动了当地乡风文明建设中价值观塑造和社会规范的形成,最终外化在现代农村社区的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上。行为文化体现在村民生产生活、家庭功能发挥、社会交往行为等方面,它是精神文化的延伸。制度文化更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它为巩固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成果发挥长效作用,由于历史文化深入人心且获得深度认同,这种强制性、规范性的作用会最终潜移默化的变成人们的社会行为自觉。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河郭镇用心挖掘整理当地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元素,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发挥了这些地方文化的积极作用,就是在为乡村发展“铸魂”。
说到底,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是造成农村落后的根本原因。让农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并让他们参与其中建设,成为乡风文明的自觉践行者,是乡村社会治理工作的基本目的。通过加强对农村潜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唤醒,让村民在耳濡目染的乡土文化教育中,提高素质和精神文明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赵牌村设立的“最美赵牌人”评选机制,表彰每年在各方面涌现出的优秀村民。全镇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道德模范、“家风家训”实践教育先进个人;豆腐西施郄丽敏被评为河北好人、三贴医生(贴时间、贴精力、贴药费)文聚彬被评为中国好人;杨金山家庭被评为省级文明家庭、北豆村被评为“家风家训文化先进村”等,全镇各村好婆婆、好儿媳、新乡贤、道德模范越来越多,有力推动了全镇乡风文明建设。
守住中国的农耕文化,就是守住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国长久以来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支撑的社会,现在依然是农村占据半个天下。我们不能在城镇化发展中让农村面目全非而忘了根。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明,在乡风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中涵养更多的现代文化,是让更多的地方传统文化“活起来”、“ 立起来”。左村的赵大爷今年已经70多岁了,他文化水平不高,年轻时曾有幸见到过白老先生,自那时起就对书画很感兴趣,已学习书画30余年,并且以画会友,向他人传授技巧、交流体会,在家培养孩子们学习书画,形成了自身周围的具有共同志趣的“文化圈”。如此通过不同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凝聚所构建起来的社会交往,满足了农村社区不同个体的文化需求,增强了文化自信,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高乡村文化软实力。
农村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一起抓,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方位目标。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为农村发展涵养精神底蕴、生态底蕴、人才底蕴、物质底蕴,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优良的乡风文明,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促进当地经济转型和发展。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融合会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对企业形成价值共识,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在河郭镇引进的企业中,企业食堂为员工父母提供生日宴等贴心制度,就是受到地方“家文化”的影响形成的。家乡建设越来越好,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就业创业,既让农村越来越充满活力又解决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诸多社会问题。可见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价值非同一般,它可以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发展。
法治、德治、自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贵在知行合一。河郭镇在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赋能乡村社会治理中已经做出了“三治结合”有益的尝试。各村均制定了村规民约包括村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治安、消防安全、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婚丧嫁娶等规定。每位村民互相监督、互相影响,以遵守村规民约为荣,以违法触犯村规民约为耻,村规民约的内容也在逐步完善,村民矛盾、家庭矛盾越来越少,聚众赌博等情况更是杜绝了,治安情况越来越好,形成了很好的公序良俗,在各村营造了良好的村风。遵循决策民主化原则,过程公开透明,拓宽群众表达意见、建议的渠道和机会,提高村民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此谓之自治;以国家政策和法律为依据,积极宣传引导、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施策,此之谓法治;依靠地方传统文化积极影响的渗透、村民个人与村民组织相结合对村民不良行为进行道德教化,久而久之在村民个人心中形成内在的道德约束力,此之谓德治。这三治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形成了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
只有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带头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才能产生更大的乡村社会治理效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在河郭镇,乡党委注重以党建工作引领基层自治,重视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培育,建立廉政谈话机制,设立了道德讲堂,为党员干部提升境界筑起修身平台;重视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建立党员干部深入村民家中走访和宣传制度,以了解村民实际困难解决村民的思想困扰。在河郭镇各村建立的“党员志愿服务队”、“村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村治安委员会”、“乡贤道德评议会”等都有党员的身影,他们成了乡村社会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中的标兵,这为乡村社会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打造每一个文化品牌村落都需要立足自身,实事求是。河郭镇在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工作思路是精耕细作,排除可能多村一面的困扰,用活传统文化元素,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赵牌孝文化、樊牌村史文化、张相廉政文化、桥西红色文化、左村书画文化等,都是梳理了细小文化元素、片段,穿针引线,又大胆创新,添加现代新元素,交相辉映才形成了立体多彩的精神文明文化品牌村。
当前,我国农村人群常住人口年龄趋于老龄化、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青年才俊大都外出发展,农村建设主体匮乏是无法逃避的社会问题。河郭镇对此形成了自己一套解决办法。首先,善于发现农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文化水平较高的退休职工、教师、干部等,培养他们成为家乡建设的新乡贤,成为团结和带领乡亲建设家乡留住乡愁的带头人;其次,建立可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发展的现代产业,召唤更多的年轻人才回乡搞建设;再次,建立善于吸引愿意为乡村发展出力的专家学者、志愿者等专业人才库,尝试与高校建立合作机制,不断壮大农村人才队伍等。
在河郭镇,以乡风文明建设为主线的社会治理中,他们逐渐建立了党员干部工作成果宽紧适度、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以村民满意度和参与度调查问卷形式的监督机制;形成奖惩分明崇尚优秀先进工作者的氛围激励机制;设立了“村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村治安委员会”、“乡贤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各村民组织在每年年末向村两委述职;建立了调动村民积极性的最美人物评选和道德银行制度等,这些制度和机制在日常社会运行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村规民约和长期形成的各项制度,本身是村民自身价值趋向群体认同理念的汇总集合,可以起到非常好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作用。真正利用好村规民约,将对乡风文明的形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村规民约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农村乱倒垃圾、邻里不和、好逸恶劳、子女不孝、家庭暴力、离婚率上升等诸多方面的社会问题,逐渐形成了乡风文明建设中的浩然正气,家家都争文明户,人人都做好村民,乡风文明持续向好发展。
创新当代乡村治理模式,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中国农村从何处来,到哪里去的深刻问题。河郭镇的建设者努力把河郭打造成为生产生活有保障的生活乐园,弘扬道德之美的心灵家园,尊崇生态之美的休憩田园,留住民族记忆的历史故园,在实践中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乡风文明建设进程中去,这一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