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印,胡长春
(徐州工程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关键期的时代背景,“新文科”概念的提出和战略布局,为高校文科的教育发展、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和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指明了道路和方向。设计学作为文科的一员,在此背景下需要自觉地行动起来[1]。为提升设计学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术素养,推进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设计学教育内涵式发展,2021年7月6日—10日,由北京服装学院全国设计大师班组织委员会和徐州工程学院联合主办,徐州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同济大学设计艺术研究中心承办的第35届全国设计大师班 (徐州站)暨“新时代 新文科 新设计”创新论坛在徐州工程学院逸夫图书馆报告厅开讲。本期全国设计大师班聘请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和江南大学等高校的12位学者和专家,他们为学员带来了一场全方位、多营养的设计学素养的盛宴。徐州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和常州大学的近130位学员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学习[2]。
新时代背景下工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一个宏观的视野,同时也给我们提供在新文科背景下新设计发展方向的一个逻辑起点;传统的学科划分在新技术促使下开始走向交叉,只有如此才足以解决社会中的现实问题[3]。了解当下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对设计学学科带来的影响,不仅给我们带来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地方院校设计学教育者的视野,从而为课堂教学内涵深化和自身素养提高的迫切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场报告由浙江大学孙守迁教授讲授,他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主题讲座。孙教授首先从数字创意产业的本体内涵、外围的生态圈引入话题,随后介绍了数字创意产业在国家政策上的界定,并对我国数字创意产业进行了细分。从国际视野下看,英法美日韩等国都把数字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新兴的发展战略方向和推助经济成长的新引擎。数字创意产业具有重塑的内生价值和输出的多重文化价值,孙教授从全球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态势中,选取了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在数字创意产业上的成就作为案例,指出以上各国对我国设计发展的可借鉴之处。目前国内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和策略制定要从技术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国际环境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出发点。随后,孙教授又分析了目前国内数字创意产业中关键领域的发展状况,总结出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在总体态势上具有“快、高、新、全”的特征;详细分析了数字创意技术所包括的“智能技术”、“应用技术”和“终端设备技术”三大板块,重点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终端的虚拟现实应用等内容。最后结合大量国内外的具体应用案例,分析了数字创意产业研究的程度,所应用的领域,以及展望了数字创意产业在未来生活中的应用,并对新文科背景下的设计学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来自同济大学的林家阳教授为学员做了一场《工业4.0时期的艺术与设计教育》报告。林家阳教授不仅是本次论坛的主讲者,也是“全国设计大师班”的创办者。他作为徐州工程学院的特聘教授,决定本次大师班以徐州为一站,也算是送给徐州工程学院设计学教师们的一件礼物。他作为我国最早留德学习设计学并学有所成的归来者之一,亲眼看到和亲身体验到了我们设计教育和欧洲国家设计教育之间的巨大差距,从此身体力行,把世界各地的设计大师邀请到大陆举办讲座,为提高我国设计学教师群体的学术水平和国际视野,提高中国设计学专业学生的设计水平而一直坚持到现在。林教授说在人类工业迈进4.0的构想实现过程中,作为具有创新特征的艺术设计应该有所行动,自觉担当起引领社会、时代和国家创新的角色。首先要从认识和理解设计的内涵上做起。林教授认为在科技发展和学科融合的趋势下,今天的艺术设计已经打破了传统艺术设计的单一性和专业的纯粹性,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交叉和融合,才能把设计学推向一个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度。他认为设计具有包容了传统与时尚和生态,艺术与科学和商学,知识与实践五个层面和类型,即:
设计=传统+时尚
设计=传统+生态
设计=艺术+科学
设计=艺术+商学
设计=知识+实践
每一个层面和类型都是两个领域融合,缺一不可。五个层面综合在一起便构成了设计的完整性。随后,林教授结合大量设计的案例,包括设计作品、设计人物和设计事件等,具体分析设计每一类型的学科领域或不同层面的融合及应用。随后又以坐标轴的图标形式,对比分析了设计学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和高职人才培养的不同类型,以及服务社会的不同目标定位。最后总结出在工业4.0目标的规划下,我们的设计教师要拓宽视野、胸怀天下,保证设计学主体性的同时,强化知识结构以适应多学科融合的时代性需要。
作为设计学的教育者,教师应对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如何跟随时代,加强自身的素养,及时补充自己的知识系统,更好地适应新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要求。这就需要从自身做起:在把握时代变化,紧跟学科新动向,强化自己的专业理论的同时,还要提高自身课堂教学实践、言谈举止等方面的修养和水平。[4]
本讲是有关如何提高教师课堂讲授艺术水平和技巧的内容。上海师范大学隆玲教授作为上海礼仪讲师团团长,常年从事教师课堂授课和演讲艺术与技巧的研究,她这次给大师班学员带来的是一场如何让教师的言谈举止更加优雅、课堂教学更具魅力的讲座。隆教授把语言作为艺术看待,讲座内容分为三部分展开,即演讲语言的艺术,有声语言的艺术,无声语言的艺术。语言使用上如果实现了科学化、形象化、情感化和口语化,怎样才能达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境界?隆教授告诉学员在有声语言的使用上,如果能够达到“准(声音的科学化)”、“美(声音的艺术化)”,就可以自如驾驭有声语言。无声语言指体态语或态势语言,隆教授从服饰、姿态、眼神、表情、手势五个方面,结合公众人物的案例,对什么是无声语言的恰当与合适进行了分析和讲解,给作为教师的学员们在如何成为一位形象上的高质量教师上提供了方法,同时也给学员指明了提高自我修养的追逐方向。
同济大学林家阳教授给学员带来的是《目标 精神 坚持—谈教师的工匠精神》主题报告。林家阳教授结合自己的求学和成长历程,身体力行地体验到了什么是目标,什么是精神,什么是坚持,最后获得的是教师的业务精炼和大师班的创办、成长、历程等。林教授的人生感言是:机会对所有人都是均等的,只要有积累就能抓住机会。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塑造师,必须具有工匠精神,做事认真,尽职尽责,有奉献精神的人将得到更大的回报。同济大学王健教授以先者生存与优势富集效应为主题,带给学员们一个创新的理念。优势富集效应指起点上的微小优势经过关键过程急速放大,产生更大级别的优势。今天这个世界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某些产品自称所谓世界第一以后,它就具有一种巨大的内生性的扩张性和侵略性,因为它市场冲击力越大,它的销量越大,它的成本就越低;成本越低,它就大批量生产,进而导致成本更低,导致更大的市场需求,导致更大的市场冲击力。在某些重要的起点和节点上,我们每一次都做到最好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好不是个点,好是一条线。优势富集效应之所以重视起点和节点,也是基于对特定时间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当我们提出最先适应者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把时间变量放进去了,我们需要特别地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作为教育部设计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委员,武汉理工大学的潘长学教授,给大师班学员做了一场《设计学科建设的学理与方法》主题报告。潘教授从认识概念、属性引入话题,列出了概念的分类、层次及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随后从“术”的层面,详细分析出“方法”、“手段与方法”和“技巧”的异同点。他认为设计学研究作为一种科学造物探索活动,其知识创新会随着人类造物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人的需求价值、人类行为等使设计学知识不断地积累拓展,并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对于农业时代造物活动中的一般常识、个人技巧、传统权威以及其他一些知识来源而言,这种研究无疑具有更高的系统性、组织性、结构性和科学性。随后,潘教授给出了设计研究的八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设计历史;第二个维度是设计原理;第三个维度是设计美学;第四个维度是设计类型学;第五个维度是设计批评;第六个维度是设计方法体系和三个层次;第七个维度是设计比较;第八个维度是设计哲学。后工业时代下的需求、技术有着自己的时代特征,这对设计的不同维度的研究和设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活动的开放性和设计对象的复杂性导致设计学学科知识的建构变得比较困难。设计学学科具有知识的交叉性特征,涉及到生理学、人类学、工程学、社会学、信息学、教育学、经济学、美学、哲学、管理学、符号学等等不同学科知识,不一而足。因为设计这种交叉、复杂的特殊性,使得设计艺术研究中对物的材料、工艺、技术、环境的判断把握缺少自然科学研究那样的精确性,对各种设计现象、设计行为的解释和预测,通常也达不到社会学、人文学科那种深刻程度。但同时我们要看到这种多学科的交叉也带来了有利的一面,即协同工作的方式会给设计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内容和开阔的知识体系。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推动新知识和新系统的组合、变化,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设计学知识系统也在不断地增补和完善。潘教授最后以武汉理工大学设计学学科与校内优势学科的结合为例,展示了本校所取得的大量成果,并进一步探讨了新文科背景下设计教育的新发展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胡洁教授是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前后负责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共3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重点项目1项,863、763等国家级项目6项。胡教授将自己多年来申报14项国家级项目的体会总结成16个字——“需求牵引、聚焦前沿、突出原创、交叉融通”。随后胡洁教授以自己项目为案例,向学员展开介绍了十六字总结的详细经验。在需求牵引中,要注意把国家战略需求转化为实际问题,变成你所熟悉的学科内的科学问题。在聚焦前沿中,要注意把科学问题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明确学术研究的现状,从中找到你所申报课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突出原创中,要注意把科学问题中的关键技术和创新点同当下社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相结合。交叉融通作为技术路线,给我们提供了两个创新方法:学科交叉创新和方法交叉创新。在具体路径上,胡教授给学员们明确了16个字所对应项目书的各部分内容。以“需求牵引”来确定方向和选题;用“聚焦前沿”进行文献阅读和分析;“突出原创”即是凝练独特创新点;“交叉融通”来确定一个完整的故事。胡教授结合自己申报成功的5个项目书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又把申请书各个关键部分的要求、写法和注意事项做了具体的讲解。
听了以上几位专家学者的报告,很多年轻教师内心充满了动力和期待,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他们纷纷表示要在此次论坛结束后制定自己的提升计划和科研写作步骤,为在新文科背景下的设计学教育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素养,要撑起身为大学教师这一教书育人神圣职业的天空。
设计作为一项用改良和创新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人为性活动,如何创新一直是设计面对的核心问题。下面的两位专家结合自己的设计项目和案例详细讲解新时代设计创新的问题,他们分别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蔡新元教授和江大传媒的赵明董事长。
蔡新元教授的讲座题目是《“新文科”背景下的数字艺术教育体系创新》。现在高校的设计类教育是有问题的,我们学科的理念其实落后于时代,我们教学的内容落后于需求,我们的师资条件落后于时代发展,我们的技术落后于实际需要。当前设计类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和学科建设压力同教育观念更新滞后甚至停止之间的矛盾。我们正处在工业3.0向工业4.0转移的时期,物联网、新材料、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的科技技术对我们当下的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设计尤其是数字媒体艺术,应该充满了未来,一定要转变观念和思维。
赵明董事长的讲座题目是《品牌策划和文创设计》。赵明先生作为大师班的策划人,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的品牌形象策划人。他以与林家阳教授的认识交往过程为开场,导出了中国品牌策划和文创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融逻辑品牌的由言到意和反向的随机性开源,意和象之间的关联意义的识别,象和道之间的象征价值,道和言之间的传承背书。强调的是互生性、平行性和共时性。中国的设计传承与创新更多需要右脑的思维,其关键词就是直觉、审美、关联性、共情、随机开源、修辞、整体性关照等。赵明先生结合大量优秀的个人案例进行分析,人类经历了四种不同文明形态,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和智慧文明,四种不同文明时代的城市形象主导策略各不相同。我们已经进入由集成体转变为个连体的时代。赵先生最后结合文创设计提出了市场权利转移和逻辑重构的策略。原来的定位策略、整合策略和组织策略等都已经过时,我们迎来的和已经到来的是共时策略时代。我们每个人就是主体,就是内容,就是空间,所以我们是一个共建时代,我们的设计策略也必须跟随时代而变化。在这个重构的时代,打破以往,才能在共时中创新和迎接未来。
有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设计专业机构设置有一千六百多所,除了少数在北京外,大部分都是地方设计院校[3]。设计课程设置单一化、设计教育同质化问题一直是困扰地方设计院校的难题[5]。有些地方院校率先走出了这一困惑,来自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北京的北京服装学院、无锡的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和青岛的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的各位专家代表,把他们如何将设计专业与地方社会资源进行结合,作为课堂教学项目的案例一一展示给大家。
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段胜峰教授,以《巴蜀文化和川美特色教育》为主题,讲述了四川美术学院是如何激活地方的校内外不同资源、发挥地方设计院校优势以更好进行设计教育和课程内涵建设的。巴蜀文化是自下而上、自成一体、自娱自乐、自给自足的一种盆地文化。在人才培养方面,从三年级开始,开设工作室与项目对接课程;四年级,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和潜质的学生开展技能培训课;四年级以上,面向创业孵化团队微企团队实操提升培训。我们培养出的是一群独立、创造、自由、效能、时尚、前沿的设计人才,他们往往是自由的艺术家、独立的设计师、用户的合伙人和独立的策展人。十九大之后,“一带一路”倡议、新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战略、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为川美设计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背景下的设计路径趋于多元化,我们可以从人文社会的路径去做设计,可以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去做设计,可以从经营管理的路径去做设计,也可以从艺术时尚的路径去做设计,还有从政治经济的路径也可以去做设计。
北京服装学院的彭璐教授则结合服装学院的优势学科,讲解如何用服装设计专业服务于北京、深化设计教育内涵的。她以《新文科 新时尚》为题目展开了话题。她认为在新文科建设宣言里面,最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三点,首先是我们新文科的共识应该是达到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其次,在发展的时候我们必须遵循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路径;最后,我们的任务是建设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北京服装学院基于自己的历史基础,提出来要在艺工融合特色的办学理念下进行新文科的建设。为了实现建设国际一流时尚高校的目标,他们把重心放到了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上,放到了服务服装纺织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上。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对中华时尚文脉的一个梳理,来建立服饰文化传承的一个学术高地。在此基础上,他们建立了服装服饰设计的创新中心。时尚设计应该与科技融合,应该拥抱科技,这是进行中的设计学科的一个特色的发展。
《聚集轻工特色,传承江南文化,面向未来转型》,这是来自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魏洁教授给学员们带来的主题讲座。在设计教育的探索和实践的方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在人才培养上深化改革,点面结合开展设计教育的内涵建设。在点上提出了设计青山荣誉计划,在面上实行了本、硕连读的多元共生的平台。以构建人文+技术、设计+工程这样的一个复合的培养体系,以复杂的设计问题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在创新和发展的方面,他们聚焦轻工特色,传承江南文化,面向未来转型。在理论体系建设上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个是传统设计的理论研究,一个是当代的设计理论研究,一个是少数民族设计理论研究。在交叉融合上,设计教育要主动与人文社科领域内的其他学科和自然学科进行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和拓展。
清华大学赵超教授带给大家的报告题目是《以项目引领的新文科内涵建设》。我们肩负的使命应该是如何构建自己的中国设计学方法体系,然后构建一个设计学的中国范式。设计学是一个交叉的、把更多学科的一些知识、方法融合的学科。设计学是能够被定义为人类的第三类学科,设计学用实践来构建形态原型,然后在技术和人文之间进行整合。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比,它强调实践、原创、共情、适度。在新文科的背景下,清华美院的人才培养理念主要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家意识、创新精神、追求卓越的艺术设计人才。在课程体系上,他们的改革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意设计思维的跨学科的卓越工程师。新研究主要有健康医疗设计、中国风格文化创意智能产品的设计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重大专项、女性情感价值分析与设计趋势工具研发等。他们在青岛建立了一个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构架产业转化与创新创业平台,把国内一流的设计专业和地方资源进行结合,从而更好地发挥设计的社会价值和作用。
通过本次大师班的学习机会,在徐高校的设计学骨干们接收到了学界前沿的学术信息,聆听了多位国内设计学科知名专家学者的讲座,他们分别从创新设计、特色教育、人才培养、讲课艺术、创新思维、项目申报、数字创新、师德教育、师资改革、教学特色、时尚教育、文创设计、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讲授、交流和分享。第35届大师班的学员纷纷表示,这次大师班为未来的设计教育提供了新的认知起点和下一步设计教学目标的探索路径,开阔了学员们的眼界,增进了学员对专业、自身等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收获颇丰。第35期全国设计大师班(徐州站) 暨“新时代 新文科 新设计”创新论坛必将对在徐高校的设计学教育产生持续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