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战略目标实现中坚持底线思维问题探索

2022-03-02 12:25曲洪波
关键词:斗争底线思维

曲洪波,夏 彬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总结百年来奋斗的历程和宝贵经验,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进一步深入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决议》从党的历史发展中深刻总结经验,在回顾历史中多次强调坚持底线思维,作为党在奋斗中形成的重要工作原则和经验,成为保障第二个百年目标顺利实现的思想基础。所谓底线思维,就是要从最坏处着眼,做好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历来具有忧患意识,强调居安思危。毛泽东同志很早就强调“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党的干部更要有“对付非常的困难,对付非常的不利情况”的精神准备[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到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坚持的几个重要思维方式中,多次提到了要坚持底线思维,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好的结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八专题“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集中收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在这方面的重要著作,深刻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底线思维的深刻思考和娴熟运用。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任务之重大、形势之复杂、挑战之严峻同时并举。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艰巨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应对波谲云诡的大国关系演变,都给这一新阶段的开局之年带来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种种挑战。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是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思想保障,新发展阶段战略目标实现中坚持底线思维,对于学习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复杂局面,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底线思维是新发展阶段应对外部压力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2]这种风险来自于近年来逆全球化趋势给我国带来的巨大挑战、来自于国际格局深刻调整过程中伴随的不可预测风险、来自于突发重大疫情在全世界蔓延带来的严重危机。坚持底线思维就是在各项工作中从最不利的情况着手,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未雨绸缪应对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坚持底线思维是应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类矛盾的客观需要

自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欧美国家经济恢复乏力、国内结构性矛盾突出、对外单边主义思潮泛起等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外部环境压力。2020年初开始席卷全世界的重大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影响深度和覆盖广度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也给未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带来了极大不确定性。这些都给我国新阶段发展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值得关注的影响。早在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外人士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就指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从坏处着想,做最充分的准备,争取较好的结果[3]。由此可见,坚持底线思维不是简单的防守,而是要辩证得看待危机,要“坚守底线、争取高线”。“坚守底线”就是要在外有国际格局演变、内有改革发展中面临各种突出矛盾的背景下,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推动以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外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立,尽最大可能把各种内外冲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十四五”规划建议中重大民生领域等基本目标的完成。同时,“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往往在克服“危”的实践中也是机遇产生的过程。全球疫情影响和经济衰退对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的同时,也促使我们在应对危机的同时更加关注加快科技发展、注重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供给侧改革,进而实现危机背景下的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和主动求变,深入推行经济领域中重点领域的改革。疫情在全世界的扩散也激化了现行国际经济秩序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面对疫情影响,各国共同应对经济衰退的协调机制和合作机制建设不足、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出现的脱钩现象、市场对于经济衰退的恐慌难以遏制、处理危机过度依靠“救市”手段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暴露出来的世界经济深层次矛盾,需要我们坚持底线思维,从预见风险、预判风险、预防风险的角度,为新发展阶段各项经济社会建设目标的完成奠定基础。

(二)坚持底线思维是面对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复杂斗争的客观需要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依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共生共存的国际格局,是新发展阶段我们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要面对的外部考验之一。自“十月革命”后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两种社会制度就开始了既相互合作共处,又相互斗争的格局。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缔造者的列宁,最早提出两种制度斗争条件下和平共处的思想,列宁指出:“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4]和平共处是不同性质国家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平政策应该是双方的、相互的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也就是说,当今人类依然处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占统治地位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的历史时代。

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来,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共存与斗争已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展演变中的重要内容与影响因素。冷战结束后虽然国际局势总体稳定,但各种矛盾甚至冲突仍然层出不穷。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集团中的冷战思维仍然存在。与二十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围堵”当时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不同,与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冷战”不同,当前两种制度的斗争呈现出新特点。这种新特点在当前国际关系主要表现在政治上推行单边主义与倡导合作共赢之间的对立;经济发展上逆全球化和推动全球化继续发展的对立;文化上推行资本主义“普世价值”与提倡文化互尊互鉴的对立。在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即相互依存发展又彼此斗争的背景下,如何坚持斗而不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一个长时期的和平发展环境,则需要坚持底线思维的原则,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给新发展阶段带来的各种风险和挑战。首先,坚持底线思维处理两种制度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需要我们坚守国家核心利益,在基本问题上不能含糊退缩,特别是涉及到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重大经济利益等问题时,要坚持底线原则。如邓小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遇重大挫折之时,明确指出:“任何外国人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十八大以后在面对国际风云变幻的各种考验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5]。都明确指明了两种制度斗争的复杂性和我们要坚持的原则性。其次,在两种制度的较量中要遵循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维护根本利益的坚持“斗而不破”的底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赢得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发展环境,抓住和利用好战略机遇期,以底线思维凸显政治智慧。

(三)坚持底线思维是保持战略定力的客观需要

在国际风云变幻,特别是诸如近年来世界上政治经济领域的“黑天鹅”“灰犀牛”等事件层出不穷,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给全球政治经济带来诸多不可预见风险之时,坚持战略定力,保持战略自信,增强战略耐心显得至关重要。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其表现出来的是面对艰难险阻甚至危急时刻,能够坚定自己的底线目标和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遇到挑战能够精准研判、科学谋划、积极应对,离不开对底线目标和原则的坚持。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各种严峻挑战,需要我们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目标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底线原则不动摇。坚持底线目标和底线原则,需要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在各种在重大斗争中,我们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6],处理好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的辩证关系,是底线思维的具体体现。保持忧患意识,要坚持战略自信,把建立在科学判断基础之上的战略自信作为思维底线,才能“忧患”而不“忧虑”,坚持对战略机遇期的坚定信心,才能面临错综复杂问题冷静观察、沉着应对。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要以忧患意识作为基础,才能避免盲目乐观,对危机带来的影响缺少应有的警惕和预防。特别是面对复杂敏感的外部环境、复杂繁重的改革任务,需要我们善于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把握工作的主导权。

二、坚持底线思维是新发展阶段做好重点领域工作的保障

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新发展阶段重点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主要目标和部署了十二个方面重点任务,涵盖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等领域。这是工作中抓住重点问题的客观要求和具体表现。重点工作的完成效果直接关系到新发展阶段战略任务完成的衡量标准,是在工作中坚持底线思维的具体应用。其中巩固脱贫成果、防范重大风险、推动绿色发展等具体部署更能凸显出新发展阶段战略制定的底线思维。

(一)筑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底线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党兑现了脱贫攻坚的庄严承诺,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全部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县全部摘帽。“十四五”期间是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时期。工作中的底线思维就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都要坚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标准不降低、任务不打折、质量不缩水。首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用制度建设加强对脱贫工作巩固工作的监督。要深入整治民生领域的“微腐败”、放纵包庇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妨碍惠民政策落实的“绊脚石”,坚持对破坏脱贫工作行为的零容忍。其次,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底线基础。这一工作的基础在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才能实现脱贫攻坚后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和落实。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就是要坚持底线思维,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工作。最后,要决战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就要坚持“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标准,防止后续政策支持不够造成的返贫或因病因伤返贫的发生。

(二)强化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防范重大风险底线

在开启“十四五”规划实施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时,往往是光明前景与风险莫测并存、良好机遇与挑战不断并存、发展成就与矛盾凸显并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7]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给我们推进新发展阶段各项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带来了进一步发展的光明前景,但国际经济政治的风云变幻、国内改革中面临的风险与矛盾、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带来的新问题,给防范重大风险防范带来了新课题和新挑战。首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防范重大风险的组织底线。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环境、化解国内改革中的突出问题,都离不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领导。各种重大风险中,政治安全风险的防范是根本问题,因此底线思维体现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确保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其次,要建立科学预见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的机制底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做到打有准备之仗,建立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和健全风险研判机制。这次重大疫情防控更凸显出预防机制和风险研判机制建设与完善的重要性。最后,防范重大风险要增强领导干部的能力底线。坚持底线思维,提升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要以敢于担当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去迎接挑战。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中党员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往往发挥着关键作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有勇于担当责任和善于处理难题的能力,坚守职责不把问题推给上面,难题留给后面,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三)建立推动绿色发展的底线

实现新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生态环境建设是关键。能否持续推进绿色发展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比如要求,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大和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提升,环境污染问题有了很大改善,但总体上污染防治问题面临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蓝天保卫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水源地保护攻坚战等重大污染防治问题依然任务艰巨,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围绕重点工作、聚焦重点领域,实现久久为功和精准发力。首先,坚持污染防治的工作底线,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能变。特别是考虑到受到疫情影响和世界经济动荡的严峻考验,在稳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统筹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恢复的关系,要坚持生态保护的底线标准和绿色发展的底线路径。其次,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底线思维,就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所谓方向不变就是要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探索基础之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不断探索的结果。因此,新发展阶段背景下的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方向属性不能改变。力度不减则体现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执行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执行和监控措施,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污染防治成果,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行百里者半九十,由于我国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以及此前粗放型发展积累的环境问题等因素的影响,我们面临的污染防控治理的矛盾依然突出,坚持底线思维就要保持环境保护措施的力度不减。最后,污染防治攻坚战中体现底线思维,要坚持依法治污的原则,提高环境治理水平。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涉及自然、生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因素和多个领域。如何实现统筹兼顾和协调推进,需要坚持依法治国的理念,把依法推进作为工作的底线。

三、新发展阶段坚持底线思维要发扬斗争精神和增强斗争本领

(一)以敢于斗争的精神进一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坚持伟大斗争。这个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关键在于抓住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无论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还是继续努力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都需要建成底线思维,从最坏处着眼,做好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以敢于斗争的精神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就要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尤其是对于疫情全球化传播影响下动荡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而言,守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首先,坚持斗争精神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要对国际经济严峻形势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做好最坏的估计,要对这些影响带来新的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有足够的重视。虽然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良好,但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持续加剧,面对危机西方发达国家以邻为壑的单边化色彩日益显著。部分发达国家力图借此将相关产业迁回国内,加强贸易保护措施,金融政策上不断采取“量化宽松”等杠杆性措施,给全球经济恢复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上述问题都要求我们坚持斗争精神,敢于担当和迎难而上,避免出现最坏局面、力争赢得最好局面。勇于斗争还要常怀忧患意识,保持的强烈的危机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其次,坚持斗争精神还要增强“转危为机”的意识和能力,充分认识以此为契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从总体上看,由于我们应对处置得当和经济发展基础稳固,有超大体量的经济规模和物质条件来托底,有超大规模的市场空间和内需来支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也是我们坚持底线思维的底气所在。

(二)以善于斗争的精神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8]斗争是一门艺术,在各种重大风险面前,特别是疫情影响下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我们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使我们的发展之路充满了风险和挑战,能否做到善于斗争,在斗争中创造新机遇是关系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和国家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善于斗争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条思想底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条制度底线,坚持执政为民这条价值底线,进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之路首先,以善于斗争应对外部挑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底线。从历史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理论批判和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治理的先进性。同时也要看到在世界范围内的国家治理实践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大量经验并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这种地位是对我们构成外部压力的重要原因。西方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力图以“普世价值”的外壳推销其制度模式。全球化背景下两种社会制度斗争碰撞的复杂局面下,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把握善于斗争的基本原则,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其次,善于斗争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条制度底线。在外部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给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诸多方面带来了不同影响,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长期性的特点,善于斗争就要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表率。同时,依靠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提升是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和最有效方法。再次,善于斗争要坚持执政为民这条价值底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同于西方发展道路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集中概况。

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是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思想保障。运用底线思维,从历史维度来看是我们党从历史兴替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从理论维度来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重要方法论,从现实维度来看,在新发展阶段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科学运用底线思维的能力,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深邃哲学思想和高超政治智慧,把增强忧患意识、永葆斗争精神贯穿学习工作始终。

猜你喜欢
斗争底线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真相与底线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守住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
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