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日记化与长诗题:记忆张本即信史张本?
——以日本五山文学为中心

2022-03-02 10:36张哲俊
关键词:五山张本诗题

张哲俊

中国古代文学存在着大量的日记化诗歌,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日记特质。日记作为一种著述方式,出现于唐代中期,宋代有了一定的发展,李翱的《来南录》、欧阳修的《于役志》、陆游的《入蜀记》、范成大的《吴船录》等都是纪行日记,也是唐宋日记的代表作。就内容而言,古代日记可以概括为学术札记和生活日记两种,宋代韩淲的《涧泉日记》是较早的学术日记,而诗歌的日记化所指向的是生活日记。关于古代诗歌日记化问题,学界已经有了一些相关讨论。(1)如张哲俊的《诗歌为史的模式:日记化就是历史化——以白居易诗歌为例》(童庆炳等主编:《文化与诗学》2010年第2辑)论述了日记化与长诗题,此后又在《第三种比较文学的观念——文学考古学的可能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中又继续研究了日记化诗歌与日记的关系,其中也论述了日记的两种类型。其他对于日记化问题进行讨论的还有黄小珠:《论诗歌长题和题序在唐宋间的变化——以杜甫、白居易、苏轼为中心》,《江海学刊》2014年第6期;胡传志:《日课一诗论》,《文学遗产》2015年第1期;马东瑶:《论宋代日记体诗》,《文学遗产》2018年第5期;秦蓁:《两宋行记与纪行诗的互文呈现》,《中华文化论坛》2020年第2期;陈莜烨:《宋代“诗史”观下的“日记体诗”创作——以苏轼为例》,《惠州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等等。日本五山文学存在着相当普遍的日记化诗歌,这些诗歌受到了中国纪行日记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对白居易日记化诗歌张本观念的接受。本文即以五山文学中日记诗歌为中心,讨论这类诗歌的记录性质及其记忆张本到信史张本。

一、从日记化诗歌到日记诗歌

日记化诗歌是指以诗歌形式,记录了诗人的个人经历、所见所闻,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日记因素。目前学术界多使用“日记体”这一用语,而笔者主张使用“日记化”的用语,是考虑到每首诗歌包含的日记因素高低不同,并不稳定,日记化更能准确地描述此类诗歌的实际状态。日记是判断日记化的基准,如果具有了日记的所有因素,那自然可以直称“日记”,而“日记化”是指诗歌中包含的日记因素多少不一,可以只有一个或者多个,所包含的因素并不稳定,因而日记化的程度也就会高低不同。一般来说,日记化诗歌缺少逐日连续记载的日记特性,单独记载一二日,是最为常见的形态。日记作为文体,在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时间与事件。时间必不可少,且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日记都有明确的当下时间记录,即都应当有标记时间的文字;二是日记的时间具有连续性,一般古代日记都有始止时间,且在始止范围内可以每日连续,也可以是间隔一、两日或多日;三是日记所记录的事件时间。前两条最重要,对完整日记而言缺一不可。事件也是日记最重要的因素,但日记的事件概念比较模糊,可以是比较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是极为简单的事物,甚至是极为简单的感叹、抒情,总之,日记文本灵活多变。相对于有完整事件的日记,日记化并不要求具备完整的日记因素,但都会有日记因素。

诗歌的日记因素体现在诗题、诗序、跋文及自注,诗句作为诗歌的主体,也是日记化的体现方式之一,但其日记因素没有那么明显,往往需要结合诗题的记录,才能确认诗句的日记化内容。诗歌也并非都有诗序、跋文与自注,但一般都会有诗题,因而讨论诗歌的日记化首先关注的是诗题。日记化诗题有长有短,但诗题字数远超诗歌文本并不罕见,如绝句诗诗句只有二十或二十八字,诗题却可以多达数十字,甚至是数百字、近千字。作为诗歌文本的名称,诗题的功能之一是便于阅读者记忆名称,尽管也有显示诗歌内容的功能,但诗题应当以概括为主,字数不宜太多。而日记化诗题因其承载了日记因素,特别是一些日记化长诗题,字数太多,又是散文,说明诗人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让人记住诗题,也就是说日记化诗题未必以读者记诵诗作名称为目的。这种诗题最重要的功能是记录,可以集中承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所有的日记因素,成为一篇完整的日记。日记化诗歌在日本五山文学中多有体现,瑞溪周凤《卧云藁》就有丰富的日记化诗歌,完全可以作为考察五山诗歌日记化的重要个案。以下即以瑞溪的诗作为例,首先讨论其长题诗:

《丁未夏季,余与会翁丈人,同谒双桂老师,遂枉道扣巢云主翁。翁出迎,竹阁避暑,清风左右,笑语亦凉,人皆烦热,我独有无烦无热,二天可谓乐矣。余谓曰:“丈人与余,正觉之后,而甲子皆辛未也。矧同学于双桂师席下,顾同门也,同年也,其志又同矣。然有一不同者,知之乎?见丈人侍翁侧,则孝慈之深,形于其颜,岂非家肥者也耶?吁,余离师已十五岁,单子独立。今游名父子间,莫千羡焉万羡焉,夫谓之三则同而一不同也乎?”丈人莞尔,未暇措喙,余拂衣而归矣。后二日,赠小诗一首,转供巢云主翁采览》

六月人间苦热余,松云深处访巢居。乾坤清气赞公雪,大暑休言酷吏如。(2)瑞溪周鳳『臥雲藁』、『五山文學新集』卷五、東京大學出版會、1971年、515頁。

此诗诗题为193个字,日记因素明晰:时间是丁未夏季,应永三十四年(1427);地点是京都,具体应当是巢云主翁所居的禅寺;人物是瑞溪周凤、会翁丈人与双桂老师(即惟肖得岩)、巢云主翁等五山诗人;事件是诗人瑞溪周凤拜访双桂、巢云主翁。单独就文本来看,这是一篇完整的日记,诗题记述了事件、时间、人物以及地点,同时诗句的内容与诗题有对应:六月对应诗题中的夏季,“松云深处访巢居”对应诗人访问巢云主翁之事。后两句写的是见到巢云主翁之后,夏季虽然酷热,但瑞溪周凤感觉清爽宜人,全无苦热感觉,这正与诗题日记内容相对应。

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诗题与诗句的明确关系:诗句的内容没有离开诗题记述的事件。这是诗句体现日记化的基本方式,诗题与诗句合为一体:如果诗题日记化了,那么诗句必然也日记化。诗句以抒情、描写、概括为主,但这并不影响日记化,只是日记因素没有诗题那么丰富。诗句的抒情不会抽象空洞,陈情敷事是古代诗歌的传统,抒情不是单纯抒发情感,是要借事、物来抒情,而事、物正是日记因素。日记并非只能叙事,也可以简单记录天气、感觉,虽缺少叙事性,也是日记内容。不过诗题承载最多的日记因素也是事实,这首诗如果没有诗题叙事,诗句的内容会相当模糊,读者无法完整了解事件的经委。如果不是当事人,难以了解诗歌究竟表达的是什么。并且,诗题中出现了不少人名,除了瑞溪周凤、会翁丈人、巢云主翁、惟肖得岩之外,还有正觉,即梦窗疏石。这么多的人名不大容易写进短小的诗句,如果一定要写进诗句,诗句就会变成人名的堆砌,同样也无法从诗句了解事件经委。诗题与诗句相合的诗作在《卧云藁》中并非罕见,其中还有诗题更长、字数更多的诗歌,如:

《庚戌九月十三夜,桃溪种藏司,扣社中诸彦,玩月战诗。先庚一日,问余以所宜题,戏以〈明月楼图〉命之,楼在湖州。唐杨汉公诗“九月炎凉正得中”云者,盖指此地也。此夕佳月,时亦杪秋,命题之意在是矣。然杨诗则九月望夜之作,今为十三夜而发之,或以为太早计乎?后二日,濛雨及晚,所谓明月楼,不可与今夕为地也,则幸哉。用之于前夜,唯口语心以解早计之嘲而已。于兹桃溪寄糊名诗卷见索批之,此乃藻鉴文章者之职也。余百不能,而尤不能者诗也,岂己不能而分人之能不能乎?矧篇篇廿八骊珠,为之目眩,苟手触之,恐有生瑕之过,故卷而还之。聊赋俳谐之体一首,纪诸彦一时之文会,会者九人,皆富于年之士也》

清风穆穆会诸郎,惭愧无由容老狂。九月良宵人亦九,天将奇计配重阳。(3)瑞溪周鳳『臥雲藁』、『五山文學新集』卷五、522-522頁。

此诗诗题有243个字,是《卧云藁》字数最多的诗题。诗题的日记因素也较完整:时间是庚戌,即永享二年(1430)九月十三夜;人物是桃溪等诗社的九位诗人以及瑞溪周凤;事件是月战诗;地点是京都的某一地方。瑞溪周凤给定的月战诗题目是《明月楼图》,并以为唐代杨汉公诗“九月炎凉正得中”写的就是湖州的明月楼。据宋人胡仔《渔隐丛话前集》“水晶宫”条:“苕溪渔隐曰:‘吴兴谓之水晶宫,不载之于图经。’但吴兴集刺史杨汉公《九月十五夜》绝句云:‘江南地暖少严风,九月炎凉正得中。溪上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宫。’因此诗也。”(4)胡仔:《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三,廖德明点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366页。吴兴即湖州,唐代之前明月楼不见于著录,但入于唐代杨汉公诗中之后,宋元文献还是有所著录,据明代徐伯龄的考证:“水晶宫:《吴兴郡志》:‘明月楼在子城西南隅。’《苕溪诗话》云:‘刺史杨杰次公有诗云:江南地暖少岩风,九月炎凉正得中。溪上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宫。’故因以名云。赵魏公子昂,吴兴人,所以有水晶宫道人之号。龙溪叶居仲提学《题李博士扇诗》云:‘水晶宫里树毵毵,乱后情怀百不堪。便面溪山宁得似,满汀烟雨梦江南。’”(5)徐伯龄:《蟫精隽》卷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30页。瑞溪出的诗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渔隐丛话》是五山诗人的必读书目,《明月楼图》的画题没有著录于文献,由此似乎五山诗人当是作无画的题画诗。但不见于文献著录,并不等于明月楼未入绘画,既然是湖州名楼,也没有理由不进入绘画。《题李博士扇诗》有“便面溪山宁得似”的描写,表明明月楼当是绘于扇面、便面。就整首诗来看,诗题与诗句的关系也很明显:诗句概括地描写了九人在重阳相聚的情景,是诗题内容的一部分,诗题与诗句的日记化相合。

诗题无论长短,只要含有日记的基本因素,就可以定性为日记化,但是长诗题记事更为详细完整,日记化特征也更为鲜明。《卧云藁》中的诗题更多的是十几字或几十字,如《丙辰发春,万年玮童试毫赋诗,仍索拙和。予时在告,以闲为乐,未可为和诗忙。既而逾月,督责不已。叨依清押,寄呈三绝》《壬戌残腊,玉田、竹坡、文叔三藏主来访,辄作此,以谢不忘旧之意云》。(6)瑞溪周鳳『臥雲藁』、『五山文學新集』卷五、536、544頁。此外,《赋上苑残花送人》《次韵严中和尚春雪》《送竺云连藏主东归》《南京立秋书怀》《七夕过友人书斋》《迎秋阁》《人日喜晴》等等,这些诗题是常见的诗题类型,实际也是日记化诗题,只是日记的因素较少。

其次,诗序也是日记化的明显途径,这一点也表现在《卧云藁》中,如《次韵云汉郁侍者并叙》:

壬寅之春,吾大宗师严翁,丁慈母忧,起鹿苑,居龟峤者五旬,云汉于以侍侧。一日作诗见寄,丽新可观。顾距翁之居,才十步,有堂,俗谓之嵯峨释迦。昔者觉皇九旬说法于忉利,以诱其母。优陀延王景慕之深,命匠人雕栴檀像,今堂中所有者是焉。此亦应化千百亿之一也欤?翁乃一代两足之尊,而孝于母,犹觉皇之于摩耶?吁,先圣后圣一揆也,矧其居与彼像偶密迩者乎?可谓一段奇,故和章二绝,其一及焉云。

樗散谁怜似广文,禁城春暮独思君。殷勤报与万松下,一朵须分陇上云。城山深处出迦文,往岁倾心于阗君。应是禅斋赴清供,灵芜一炷起黄云。(7)瑞溪周鳳『臥雲藁』、『五山文學新集』卷五、512頁。

《次韵云汉郁侍者并叙》是次韵诗的标准诗题,云汉郁是人名,这是日记的因素之一,但诗的次韵性质很容易让人忽略诗题的日记因素。不过诗序完整地记录了次韵云汉郁的始末,叙述了严中周噩之母病逝以及瑞溪周凤对此事的感受与评价,有时间、地点、人物与事件,可谓一篇完整标准的日记。时间是壬寅之春,即应永二十九年。地点是相国寺鹿苑院,指相国寺内的塔头,足利义满的修禅道场,历代院主被任命为僧录,而非鹿苑寺(金阁寺)。龟峤是天龙寺,五山官寺之一,位于京都右京区嵯峨天龙寺芒马场町。人物是瑞溪周凤的老师严中周噩(严翁)。上村观光《五山诗僧传·俨仲周噩》载:“春屋妙葩的法嗣,应永二十年住相国寺。正长元年六月寂,寿七十,敕谥号智海大珠禅师。当时幕府遣明使节表文多出自师之手。”(8)上村觀光『五山詩僧傳·嚴仲周噩』、『五山文学全集』别卷、思文閣、1973年、483頁。云汉郁是严中周噩的侍者。事件是“丁慈母忧”,瑞溪有感于老师丧母之痛,联想起释迦牟尼诱母信佛和优陀延王造像之事,写下此诗。其诗句较多采用了象征化的方法,日记化并不明显,但细读还是知道描写了严中周噩的“丁慈母忧”。

日记化诗歌源于中国文学,但在五山文学中发展得更为充分,更为淋漓尽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五山日记化诗歌的新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五山文学出现了更长的日记化诗题。前举瑞溪周凤的诗题已经很长了,但瑞溪的弟子横川景三写了更多更长的日记化诗题,如《八月晦日,饭罢,辞安乐寺而去。月翁惜别,出门相送可百步,鞍马四疋,截路以待,翁所命也。辞之不允,各举鞭而出,行二里余,到前河还马。其间五步而迎黄巾,十步而送赤眉,免害者命也。前河有茶店,到则有一僧十夫,夫皆荷戈,盖桃源乡寺慈云监院、将卫士而来者也。自此而徒步者五里,独春坡骑马,马则父之所赠也,行路艰难,前后拥戈以过,当路而火,火气彻天。行路骚动,斫额视之。或曰京极私第,或曰武卫幕府,其实不可知也。余吟曰:“京师安稳否?烽火日横空?”桃源曰:“故里归来耳,葛巾晚岸风。”比暮到慈云庵,上床洗足。桃源虚正寝而延余,解衣盘礴,无宾主礼。不知桃源之回里邪?余之回里邪?闾里贺来归于桃源者,视余未容一言,面也如熟者,心也如知者,问之或曰:“先是桃源说,回里,则话次必说足下。以为口实,如古人之逢人说顷[项]斯,故此方虽村僧田父,而稔足下之名,况于其人乎?”吁士之取友也,交于朝则绝于夕,谄于面则谤于背常论也。今也才学识三者共足,而补其不足者。诗禅文三者共熟,而及其不熟者。非桃源其谁耶?实可嘉尚。此夕春坡往省亲闱,余与桃源,高枕而卧,耿耿不寐。桃源曰:“回里不为乐,得足下是为乐。乐者何也?嘲弄风月,乐之又乐也。今日途中一联,来往于怀不已,请剪灯赓之。”遂呼童煮茶,彼此唱酬,及五更而成章。大慈祥岩翁在座曰:“老僧七十五,学力尽矣。此业昔疏,况今衰乎?桃源所识,见恕则可也。”不句以语,语涉谐谑,不言世俗之事,处今而有古人风,曾徒[从]东渐(健易)老人而学云。畴昔之夕,岑寂不胜,桃源又起予联句。灯下煮茶,茶肠雷鸣,典座闻之不忍,买薄薄酒,酒与句太酸,举一杯则喙三尺,举两杯则面百摺。虽石氏尝醋,不能过焉。可笑,醉中冲口,应对如响,未及五鼓,以成其章。桃源吹灭灯而高枕,叫苦苦曰:“雕肝肺者,莫如著述,且浮屠之法,戒口业为最,自今以往,绝口不言句。然而逢重阳之来,则不开口乎?庶免菊花之笑矣。”余笑曰:“重阳眠指不过三日,况公之癖于句也,日日重阳而已。”余亦就睡,鼻息齁齁达明,明日当庵开基忌日也。随例贴饭贴菜,豕腹彭亨,颇慰艰窘,祥岩翁寻草案而读焉。醉笔暮鸦,句句不可读,如《石鼓歌》,遂求纸清书云,实仁亥九月(应仁元年丁亥)初六也。仁亥重阳,谩写村诗,寄呈桃源(瑞仙)老人。聊记节云》:“数里去京州曰江,秋风此欲借篷窗。惯听兵鼓梦中蹈,未放僧钟饭后撞。九日无花黄蝶骇,一天有月白鸥双。作诗遗[遣]兴君休咲,元是参军独弄椿[桩]。”(9)横川景三『小補東遊集』、『五山文學新集』卷一、45-46頁。这是非常惊人的日记化诗题,日记化诗题固然可以较长,但760字也远远超出能见范围,简直就是一篇较长的完整散文,即使在中、日古代文学中也相当少见,可以说是五山日记化诗歌的象征性标志。日本上古、中古汉诗的日记化也很普遍,但大多比较短小,没有出现过如此长的诗题。除了横川景三之外,景徐周麟、东沼周岩、天祥一麟、惠凤翱之等等,很多诗人的别集都有丰富的日记化诗歌,在后文讨论张本观念时还可以看到他们的日记化诗歌。

其二,五山文学发展出了日记诗歌。日记诗歌与日记化诗歌明显不同,具备了日记的所有因素与特征,是完整典型的日记形式。五山日记诗歌也像日记那样,逐日连续记录了较长的时间,每天一诗,记录每天的时间与事件,(10)万里集九的日记诗歌似乎也可以说是日课一诗,但日课一诗的目的是提高诗歌水平,日记化不是重点。日课一诗的诗人不少,如杜甫、梅尧臣、苏轼等等,但他们的诗歌不是每一首都有日记形态。万里集九连续数月每日一诗,虽也有提高诗歌水平的目的,但更多的是为记录每日所历之事,这就与中国的日课一诗有所不同。杜甫、梅尧臣、苏轼等人的别集都列于五山诗人的阅读书目,万里集九也可能受到日课一诗的影响,但他是向着日记诗歌的方向发展的。在五山诗人的阅读书目中,也有近于日记诗歌的形态,宋末文天祥《文山集》卷十九有一些诗歌逐日记录了自己被执北上的经历,如《过邵伯镇 二十八日》《高邮怀旧 二十九日》《发高邮 三十日》《宝应道中》《淮安军 九月一日》《过淮河宿阚石有感》《发淮安 九月二日》《小清江 初三日》《桃源道中 初四日》《桃源县》《崔镇驿》《发崔镇 初五日》《发宿迁县》等,但中间数首没有记时间,日记可以有间隔,但每一篇日记都会标记时间。就此来看,这还不是完整的日记诗歌,只能是日记化程度极高的诗歌。有的诗歌可以推出记录的时间,如《中原》一诗作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九月初八日,但这不是诗人自己记录的时间,因而在严格意义上不能视为逐日连续记录。文天祥的诗歌与万里集九的日记诗歌显然有所不同,还不能认为是日记诗歌。也有明确的始止时间。万里集九是比瑞溪周凤稍晚的诗人,他的日记诗歌比较丰富,形式也有变化。下面是他赴有间河途中采用纪行日记形式写的诗歌:

《长享龙集戊申仲冬十又六,又风雪之中,去越府而赴有间河,途中有夷崎等险难,大半傍海而行也。湖、进二伴僧,染柿涩为纸簑,风急雨打,悉破却,两两三三,如花片散而入海涛。且笑之,且伤之,作是诗》

民居邻海有间河,打岸卷回千丈波。欲渡时时驴不进,风声吹破伴僧簑。回字盖午头没马头回也,语势也。

《十七日。雪中自有间河寻能生村名,有召台寺,号太平。日既及昏黑,不得到,故借东崎之沙户一宿。路上有明王不动,有庙。之三瀑,壮观无双,诗以记焉。沙户之渔翁,白长髯,其语则唐虞之民也。斯日风雪暴而寒甚,儿辈倒卧,不能进步也。此夕沙户渔妻,营桃花粥,颇解行路之厄》

飞瀑三条跬步间,各千万仞裂庐山。风寒儿哭借沙户,斟浊炉边渔鬓斑。自有间河至能生,凡六十里。

《十八日。能生旅宿口号,自越府至能生,凡六十里程》

不啻寻常风雷声,怒潮吹枕每闻惊。府中六十里程隔,茅店鸡寒颇废鸣。(11)以上引诗参见萬里集九『梅花無盡藏』二、三上、『五山文學新集』卷六、748-749頁。

这组诗歌具有日记的全部因素:第一,万里集九刻意记录了第一首与最后一首的时间。古代日记一般是在较长时段内,逐日记录每天经历事物,起始与终止时间是日记的标志性特征之一。上列第一条材料是这一组日记诗歌的第一首,“戊申仲冬十又六”是这一组日记诗歌的起始时间,也是这一首诗歌的时间。万里集九以这样的形式每天一首,从十一月十六日一直延续到了元旦,虽然最后一首没有明确标记终止时间,但他在另外一组日记诗歌明确记述了日记诗歌停止之日。《余游关左,见富士,掬隅田,凡三四霜。戊申之冬,欲皈岐之旧隐(鹈沼梅花无尽藏),假道于越之后州。故人巩仲座元,率然扣余逆旅,酌浊之次,话柄及洛社诸老之存没,悲叹之泪交落,添杯中之酸而已。自袖中出两片之草案,其一横川师受莲府之命所制,投乐浪之疏。其一桃源师送座元远鼓乐浪之舷,求五千黃叶之佳什,二师乃余丈人行也。座元,今暂寓越之后州云门精舍,谨次桃源师之严押,贺座元行履无恙云。越之后州有至德、云门、安国三大刹》:“驴尾冲泥虽蹈艰,逢公先喜鬓无斑。若耶鹤度云门寺,孰与乐浪船上山。 此篇已后不记日。”(12)萬里集九『梅花無盡藏』三上、『五山文學新集』卷六、745頁。这里的自注“此篇已后不记日”,表明日记诗歌到此日为止,非常鲜明地体现了万里集九刻意记录起始与终止时间的意识,体现了其创造日记诗歌的明确目的。

第二,万里集九的日记诗歌刻意强调了时间,每一首都有时间,连续逐日记录时间与旅行。每天经历的事情有多有少,因而诗题有长有短,但组诗中最短诗题只有时间,如《十二日》:“昨雷未罢及今晨,飞雹萧萧打路人。逆旅无端高枕卧,仆夫报道桂为薪。”这就保持了时间的连续性,而连续时间是日记诗歌的标志,也是日记不可缺少的因素。在没有日记化的一般诗歌中,也有不少只记时间的诗题,较为常见的时间是中秋、上巳、人日等等,但大多只是记录了单独一天。此类诗歌不是逐日连续记录,只能视为日记化诗歌。万里集九的《十二日》并不是单独的一篇,是逐日连续记录的一组诗歌中的一篇。前一首是《十一日,出柿崎,大半滨路。黑井、中滨之间有河,两岸插柱张大纲,渡者皆转手而遣舟,号曰转舟。……》,后一首是《十三日,越后太守常泰对谈,献余栗毛驹》:“献驹始对使君颜,雪渐埋边皆越山。请著一鞭先试见,风雷可在四蹄间。”(13)以上引诗参见萬里集九『梅花無盡藏』三上、『五山文學新集』卷六、744頁。越后太守是上杉房定。《十二日》与前后两首不同,诗题只有时间,叙事内容全部移于诗句。诗句叙写了十二日的天气,因天气不好,诗人卧床休息,没有赶路。日记因素分散在诗题与诗句,不像其他诗歌的诗题承载了更多的日记因素,但这并不影响这首诗歌是日记诗歌中的一篇。

第三,万里集九的日记诗歌,诗题与诗句都具有明显的日记特征。他的日记诗歌有数组,诗题形式大体有两类:一是时间+事件、人物、地点的形式;二是事件+题注(时间、人物、地点)的形式。第二类日记形式的特征不如第一类那样鲜明,但也是日记诗歌的形式之一。如《静胜轩晚眺 三日,余曾作静胜轩诗,太田道灌、高田静胜迎余晚宴》:“一一细并佳境看,隅田河外筑波山。入窗富士不堪道,潮气吹舟慰旅颜。 开窗则隅田河在东,筑波山在北,富士出诸峰,在三日程之西,向其东南,海波万顷。”《想岐阳之儿辈,适有便宜,奉呈春泽梅心翁,述富士不及舌端云》:“欲言不及意兼词,见后都无富士诗。今夜初寒月应瘦,岐阳家远野梅枝。 四日。”《陪相州太守宴,始见道灌公之舞。 九日》:“银烛添光月渐圆,相州太守夜临筵。春风袖暖婆婆舞,旅鬓忘劳意欲仙。 此夕,太守降道灌之第。”(14)以上引诗参见萬里集九『梅花無盡藏』二、『五山文學新集』卷六、702頁。相州太守是上杉定正,道灌即太田资长。以上三首诗以事件为题,近似于常见诗题,这淡化了日记诗歌的特征,但诗题自注明显地标示了日记诗歌的性质。万里集九充分利用自注,补充了日记内容。《静胜轩晚眺》作为诗题有地点、时间、事件,但诗题的自注则更为着意地记录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使诗题的日记性质更为鲜明。一方面,诗题的自注使诗题比较短小,在日记因素上不如长诗题那样完整,从而可能完全忽略诗题的日记化;但有了自注实际又强化了诗题的日记特征。此外,这首诗描写的是眺望的景色,诗句自注则记述了眺望的位置、角度、距离等,表明诗人所描写的景色是其亲眼所见的实景,是日记的一部分。并且,这一组诗歌是连续记录的,原本时间并不间隔,只是为了说明记述位置的变移,而挑选了三日与四日、九日的诗歌。四日是诗句的自注,九日是诗题的自注,自注的位置并不固定,但功能都是补充诗题或诗句的内容,同时也标明诗题或诗句所写为诗人的亲自经历,可以充分证明诗歌逐日纪行的性质。其中,四日的诗题记述了看到富士山之后难以言状的感受,诗句的内容与诗题相合,只是使用了韵文形式,而自注是在诗句,也证明了诗句的日记性质,结合诗题则整首诗是为记录诗人当日的所思所感。同样,九日的诗题记述了诗人陪同相州太守赴宴而得见道灌起舞,诗句描写了道灌起舞的情景,自注“此夕,太守降道灌之第”则补充说明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傍晚太守来到道灌的府第。这一自注承担了日记功能,同时也证明诗句也是日记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自注,诗句的日记性质就没有那么明显,可见这里自注的作用不容忽略。

纵观以上所举万里集九的日记诗歌,就会发现日记因素的位置相对是比较稳定的,但也时有变化,这就与一般的日记稍有不同,但无论是逐日记录时间还是自注时间,以及刻意记录起始与终止时间的意识,这些都表明这类诗歌与前述日记化诗歌不同,可以称之为“日记诗歌”。

二、日记化诗歌的记忆张本与中日“张本”观念

以上通过具体诗歌作品,讨论了五山诗歌中的日记化和日记特征,而这类诗歌是为了记录诗人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体验。因而可以说五山日记化诗歌、日记诗歌具有为记忆张本的性质。以下就五山诗歌中的“张本”观念及其来源加以探讨。

(一)五山日记化诗歌、日记诗歌的“张本”性质

人的记忆总是有限的,而记录个人生活与体验又是人类共有的需求。对古代诗人来说,可供选择的记忆方式非常有限,文字记录当是首选。日记是对个人生活与体验最有效的记录手段,但作为文体产生的时间较晚,而且日记的地位、价值与诗歌不能同日而语。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形式,也是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古代最重要的文学形式。诗歌不只具有文学价值,也会带来社会价值,与诗人的声誉、地位、仕途联系在一起。在五山诗人中,瑞溪周凤的诗歌就给他带来了最大限度的社会价值,由于将军赏识其诗文才华,这使他在五山官寺中一路畅通,三度成为五山官寺的僧录。但瑞溪似乎并不在意诗文的社会价值,他更在意的是保存个人生活的记录价值。如其诗题中所言:

《予性懒而缓,不敢过阅人门。然双桂禅翁为一世龙门,畏敬之情,须臾不忘,则所谓懒与缓,无遑自而入也。故岁杪春首,必袖刺行拜,如是者,殆乎廿载矣。丙午孟春十一日,诣祇园神君,遂谒双桂翁,今兹亦然。聊缀小诗记焉,以为每岁张本云》(15)瑞溪周鳳『臥雲藁』、『五山文學新集』卷五、513-514頁。下划线为笔者所加。

这里,瑞溪提到的“张本”是日记化诗歌的一个关键词,彰显了诗歌日记化的目的。所谓张本就是依据,“每岁张本”是指记录每年的生活经验以备回忆,记录乃记忆之依据。张本亦有其他意义,但日记化诗歌的张本是作为依据展开的:第一,张本的基本要求是记录。只有如实记录需要保存记忆的内容,才能够成为张本。中日古代诗歌多重在抒情,特别是绝句、律诗,受篇幅所限,即便涉及叙事亦很简略,因此诗题序注等就承担了叙事记录以备记忆的功能,这与现代文学以虚构、提炼、变形等方式破坏需要记忆的内容的观念不同。为保存记忆而记录正是日记最显著的功能,而诗人选择以诗歌来记录日常生活经验,以文学的诗歌形式来表现日记的内容,这是诗歌日记化的根本原因。第二,记录的基本内容是日记性质。此诗题记录了瑞溪拜谒祗园神君时顺道拜访了双桂翁(惟肖得岩)一事,包含了日记的所有因素:时间是丙午孟春十一日,地点是祗园一带,人物是惟肖得岩,当事人与记录人是瑞溪周凤。这些内容提供了日后回忆的依据与谈资,是张本的要求,也是日记的目标。第三,记录的内容决定了长诗题。日记化与长诗题是为“张本”,即为了比较完整地保存记忆,因而只能记录事件的基本因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这必然需要较多的字数。这就是诗人使用长诗题与自注、序跋的原因,当然短诗题也可以包含日记因素,但未必能够完整,其结果只能是减少记忆的内容。

除了张本之外,瑞溪周凤还有以诗歌为“他日话把”的说法。“他日话把”与“每岁张本”只是字词不同,实际意义并无不同。如其《藏光怀古》一诗:

城南佛土杂花香,春到难藏海印光。嘉会一时空慕古,回头六十二年忙。曾主西芳增道香,南山归老力韬光。本来无相灭何有,二月鹤林人自忙。

右,文安四年(1447)丁卯二月十一日早,赴伏见藏光禅庵无相老人大祥忌斋请。轿中兀坐,因忆慈氏《日工集》至德三年丙寅十月廿六日记,赴相国空谷入院之会。是日罢苑请善幢书记而为主,盖为辨道也。是夜,府君与等持绝海、资寿无求洎余同归鹿苑僧堂,陪十二道人而坐禅。自三更一点及晓钟鸣而出堂云云。所谓善幢书记,乃无相令师、藏光创业海印禅师也。顾鹿苑相公,以吾门诸老为禅悦友,倾心此道如此,不亦韪乎?予今羕乏鹿苑,然当时盛事,不梦见之,岂可无感哉。聊作禅诗一首,而嘿藁耳。斋筵偶与二三名师会,话次及之。数日后,无相徒梵仝书记,袖此轴来,请书以为他日话把,不免形之纸墨,又自和一篇,充无相法供云。(16)瑞溪周鳳『臥雲藁』、『五山文學新集』卷五、555頁。

诗跋详细记述了写这首诗歌的原委,明确了时间是文安四年(1447)丁卯二月十一日,地点是藏光禅庵,事件是无相老人大祥忌,诗人由此想到了义堂周信、绝海中津等十二道人与幕府将军一起坐禅之事。既然诗与跋文记录大祥忌的目的是为了“他日话把”,那么作为以后的谈资或话题,所记内容必然不能虚构或杜撰,否则无法成为日后谈说的资源。因而,成为谈资、话把的前提仍是张本,不能成为回忆依据,也就不能成为话把,“他日话把”与他日张本或他岁张本的意义并无不同。

此外,瑞溪周凤还以诗歌为“代回章”,如《东山天与启公首座,才学超轶,儿卒诵名。凡玉府雅集,何可一日无此人。庚午冬末,俄还信阳故里,为予留书而去。去后数日,贤始成甫侍者,持此来示,感幸何限。予比年,倦于涉世,休居一室。虽三二十年知闻,而皆相视如秦越焉。公屡访弊庐,每今昨之异,盖辱爱甚笃也。矧临行忽忽,尚复见记,其情愈见矣。因闻去日同社诸老,诗以饯之,予不获备其员,于今以为欠事,故寄呈二绝,以代回章而已,匪诗也》。(17)瑞溪周鳳『臥雲藁』、『五山文學新集』卷五、560頁。瑞溪以诗歌作为回信,视诗为“匪诗”。诗歌仍旧是诗歌,同时也可以是书信,而书信和日记一样要求内容真实,也有张本的功能,只是需要寄给对方。

“张本”一词在五山文学中并不鲜见,可说是五山诗人共有的诗歌观念。早期五山渡日僧明极楚俊的《跋痴绝和尚赴法华,专使请法语后》说:“痴绝翁受大资京尹之命,主法华之席,舟次毘陵。专使衍监寺,出纸请法。为后五日,别峰相见之张本。翁信意信笔,书以授之。中间有句到意不到,有意到句不到,有句意俱到,句意俱不到者。”(18)『明極楚俊遺稿』、『五山文學全集』卷三、2035頁。痴绝和尚的行程也可以作为五日之后别峰相见的张本,句意俱到或句意不到皆可作为张本,显然早期五山诗僧就已注意到了张本的观念。义堂周信是五山文学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他在《书寄辅童子诗卷尾》中说:“小师梵意及诸子赠童子唱和之什,十四人者,除旭东江权叔衡,余皆埙箎之调也。余喜它日诸子伯仲之间,必有以同声倡和吾家曲者,张本乎此卷矣。叔衡五台人,与余同里。东江老凤庭之子,与余同志,则虽非伯仲,亦皆相应而助发尔声者也,不亦可喜乎?”(19)義堂周信『空華集』、『五山文學全集』卷三、1843頁。义堂周信以为小师梵意等十四人的唱和,是他日诸子唱和的张本。而他所说的张本有二义:一是榜样,诸子唱和是以小师梵意等人的唱和为示范。二是依据,小师梵意等人的唱和之事是诸子模仿的对象。榜样与依据意义不同,但不矛盾,类似的用法也见于中国文献。

在瑞溪周凤的交游圈诗人中,张本一词较多使用,“后会之张本”“他日佳话之张本”是常见的语句,与瑞溪的“每岁张本”“他日话把”并无本质不同。这些诗歌大都是记录友人的相会与分别,正是五山诗人以为需要保存记忆的最重要部分。如景徐周麟《三井云霄讲师作诗送乡人,瑞阜兰坡老禅首和之,传以及予。予谓向时有客自东来者,历指教门杰出之士,则曰某曰某,师必居第一指,以故欲见其人也久矣。今见此作,不亦可乎?遂次其韵,以为后会张本云》:“辇寺尘埃人不闲,出关数里有名山。山中院院君何处,欲与孤云借半间。”(20)景徐周麟『翰林葫芦集』第三卷、『五山文學全集』卷四、153頁。此诗写的是送别,是曾经送别的张本,也是“后会张本”,以后何时再次相会,就会成为话题。东沼周严《奉饯云松居士赴东州诗并序》,其序中有云:“癸卯十一月,将东归浓之故郡,凡受知于居士者,咸诗而饯。……夫浓之东多奇山,而少平地,一游以酬于夙志,其亦可也。居士与予,为方外交,宜哉惜其远去,故序焉。因系以小诗,为后会之张本云。宓乞一哂。”诗曰:“金玉堂中潇洒人,东方山水暂栖身。归期在近莫违约,禁苑莺花二月春。”(21)東沼周嚴『流水集』四、『五山文學新集』卷三、31-432頁。癸卯是应永三十年,此诗为友人饯行而作,是后会的张本。天祥一麟《南仲座元,庚午元正,有试笔之偈,诸公和之。今借其韵,奉饯关西之行云》,其诗中有句云:“万寿送行无好句,诸公击节有笔词。虽然后会之张本,再面难期生有涯。”(22)天祥一麟『天祥和尚录』坤、『五山文學新集』別卷二、395頁。庚午是应永七年元旦,五山诗人新年聚会试笔写诗,此诗就是回忆此次相聚的张本。惠凤翱之《恨相见之晩十二》序云:“某上人,丛林有志之士也。素昧平生,而稔其声光久矣。是岁夏盂邂逅宝林,始见风采,固悘所闻焉。冬中又见访余于西岩草堂,褒宠之情,不亦厚乎?及听其雅论,则益恨相见之晩也。从游信宿,留诗而去。余以养痾之暇,伏枕咏吟,寤寝思服,未能忘也。今晨忽有以急便告者,遽迩迅毫,依韵奉寄,盖后会之张本云耳。”(23)惠鳳翱之「恨相見之晩十二」、『竹居清事』、『五山文學全集』卷三、2854頁。此诗为邂逅的上人而作,也可以是后会之张本。中条礼制(大中)《兹承大龙和尚及东山诸彦,与三山典藏有夜话之作,叨依云溪首座韵,以为他日佳话之张本云尔》:“门接长桥城外寺,主翁拉客适淹留。烟销睡鸭余澄水,风爽谈犀生凛秋。吟佛不须呼贾岛,封侯何似识荆州。晴窗尽夜虹贯月,定是论诗酢以酬。”(24)在庵普在弟子某僧『雲巢集』、『五山文學新集』卷四、797-798頁。所谓“他日佳话之张本”,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必然日趋模糊,他日再相会时就可以借助这首诗勾起回忆,亦即此时所作的诗将是日后话题的依据,成为佳话之张本。

张本观念作用于诗歌的鲜明特征是日记化,但“张本”并非只用于诗歌,也可以用于其他文体,但其他文体不会引起日记化,原因即在于记录本来就是很多其他文体的基本要求,尤其是记体文,如惟肖得岩《棠阴堂记》所云:“虽然,少壮有东行之役,霸府繁雄,江山胜绝,目击而心领,于今耿耿弗忘。然不得一登此堂,畅快心目,以为他日佳招张本。”(25)惟肖得巌『東海璚華集』三、『五山文學新集』卷二、765頁。此记是以后友人相招会面时愉快回忆的张本,在这一点上与日记化诗歌相似。但记体文的功能本就是记录,文本构成要素更近于日记,更不缺少张本的性质,即使刻意加入了日记因素,也不会带来多大的变化。就“他日佳招张本”的表述而言,与诗歌中的类似表述没有多大不同,显然记录是诗歌与其他古代文体共有的功能,但诗歌因其文体形式,以诗题、序、跋、自注等加入的日记因素,则会成为一种鲜明的特征。

(二)诗歌的日记化与张本观念的中国渊源

以上讨论了五山诗歌的日记化与张本观念,但这并非始于五山文学,而是受中国文学的影响。以诗歌为张本的观念起源于中国诗歌,白居易是最早将张本一词用于诗歌的诗人,也是在五山文学中产生广泛影响的诗人。“张本”是白居易诗歌日记化的标志性用语,语境与上述五山诗歌相似。如:

《十年三月三日,别微之于沣上。十四年三月二十一日,夜遇微之于峡中。停舟夷陵三宿而别,言不尽者,以诗终之。因赋七言十七韵以赠,且欲记所遇之地与相见之时,为他年会话张本也》

此诗题人物、事件、时间、地点齐全,这些日记因素都是“他年会话张本”,是白居易与元稹以后相会时聊天回忆的依据。白居易喜用张本一词,如其《岁暮夜长,病中灯下闻卢尹夜宴,以诗戏之,且为来日张本也》:“荣闹兴多嫌昼短,衰闲睡少觉明迟。当君秉烛衔杯夜,是我停飧服药时。枕上愁吟堪发病,府中欢笑胜寻医。明朝强出须谋乐,不拟车公更拟谁。”《六赞偈并序》:“故作六偈,跪唱于佛法僧前,欲以起因发缘,为来世张本也。”(26)以上引诗参见谢思炜:《白居易文集校注》卷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427、2760、2025页。白居易所说的“来日张本”“来世张本”与他日张本也只是用词不同而已,没有改变诗歌与张本的关系。

五山诗人阅读书目(27)笔者在研究瑞溪周凤的日记等文献的基础上,参考日本学者堀川贵司对五山诗人的工具书、教材、参考书等的调查,得出了五山诗人阅读书目,并记录于《瑞溪周凤〈卧云藁〉的校注与研究》的序中,阅读书目几乎可以提供校注需要的所有用例,也几乎可以提供《卧云藁》出现的中国文学、文化的所有信息,说明阅读书目具有极高的有效性。中的其他作品也有张本的用例,但并不丰富。元稹《告畬竹山神文》:“今天子斩三叛之明年,通民毕赋,用其闲余,夹津而南,开山三十里,为来年农种张本。”(28)吴伟斌编年笺注:《新编元稹集》“元和十三年戊戌(818)·四十岁”,西安:三秦出版社,2015年,第4639-4640页。此文收于宋姚铉编《唐文粹》卷三十,该文集列在五山诗人的阅读书目中。陆贽《初收城后请不诛凤翔军将赵贵先状》:“微臣区区上言,盖为将来张本,凡非首恶,皆愿从宽。”(29)《陆贽集》卷十六“奏草”,王素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13页。杨万里《再答周丞相贺除待制》:“姑徐有顷,别系谢牋。不容骑吏之空归,先为感悰而张本。”(30)杨万里:《再答周丞相贺除待制》,辛更儒:《杨万里集笺校》卷五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43页。陈应申的集句诗跋文:“君苟释然于心,请为我书之于《集句》之首,或有不知我而罪我者,当以此公案为之张本。”(31)陈应申:《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跋》,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949页。此文见陈起所编《江湖小集》卷九释绍嵩《江浙纪行集句诗》,该小集列在五山诗人的阅读书目中。周必大《与程泰之侍郎大昌札子》:“念欲躬致此恳,正尔有碍,因来谕不免张本。倘收置药笼,虽无劫病之功,真参苓也。”(32)周必大:《文忠集》卷一百九十,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229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07页。从这些用例可以得到如下重要的信息:

第一,瑞溪周凤以及其他五山诗人的张本观念最初当来自白居易的诗歌。白居易诗作中的“他年会话张本”“来日张本”与五山文学中的“每岁张本”“后会之张本”“他日佳话之张本”字词稍异,但用法相似;白居易诗歌中加入的日记因素,为友人相会、保存记忆之张本,与五山诗人的用法基本相同。五山诗人阅读书目中的上述用例均出于散文,而非诗歌,且无一用于友人相会与保存记忆,所谓“张本”除了均有依据的意义之外,没有其他类似之处,因而可以认为五山文学的“张本”当源于白居易的诗歌。“张本”与诗歌的关系是诗歌日记化的重要因素,五山诗人非常准确地抓住这一因素,并全盘接受了白居易日记化诗歌的张本定位,这是五山文学出现长诗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张本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可谓常见,但最早将此观念用于诗歌的诗人是白居易,而白居易也是日记化诗歌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他用张本这一概念准确地概括了日记化诗歌的记录特征与要求,为日记化找到了十分适宜的位置。这不是说在白居易之前没有日记化诗歌,李白、杜甫等人也是日记化诗歌的重要诗人,但白居易进一步推动了日记化诗歌的发展,并写出了数百字的长诗题,使日记化的形式更为完整突出。中国文学的张本观念与日记化诗歌的关系,在白居易之后一直存在,但基本停留在白居易诗歌的程度,如宋谢幼槃《观李伯时阳关图得人字赋六言》:“摩诘句中有眼,龙眠笔下通神。佳篇与画张本,短纸为诗写真。”(33)张进等编:《王维资料汇编》二“宋代·孙绍远”,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129页。此诗题的日记化并不明显,谢幼槃以为李伯时所绘的《阳关图》及图中诗歌皆为张本,也就是如实描画了阳关。元陈泰《十二月望,雪集守一访予,出示一木禅师所和海粟〈玉壶歌〉,且邀见一木谈话,临别补韵,以留为它日证印张本云》、(34)杨镰主编:《全元诗》第28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8-29页。明顾清《东园饯别太守,酒酣剧论,至于得失宠辱之际,听之洒然。是夕被酒齿痛不寐,辄用苏长公〈过清虚堂韵歌〉以‘扬之’卒章颂言为将来世讲之张本也(三月廿一日)》,(35)钱谦益撰集:《列朝诗集》丙集五,许逸民、林淑敏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006页。二诗题的日记化很明显,它日张本、来世张本是传承了白居易的张本观念。而且,宋元期间“张本”用于诗歌的用例不算十分丰富。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张本一词更多出现于书、论、序、碑文、行状、奏章等文体中,其用例分为两类:第一,记录人、事。如南宋方大琮《与陈教书》:“今何幸执事以理义之学根本之,以法度之文发挥之,感化之下,将必有心悦诚服者,岂徒以法为师生、官府为学校哉?了此则访璧水之旧游,此其张本也。”(36)方大琮:《与陈教书》,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21册,第324页。元沈梦麟《水云轩记》:“吾知上人名轩之意,不过通假有借无之名而已。上人于是蘧然悟,跃然,曰:‘命之矣。’遂书以为水云轩张本。”(37)沈梦麟:《水云轩记》,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一五七五,南京:凤凰出版社,1998年,第449页。明王世贞《寿中宪大夫健斋冯太公八十序》:“今幸藉吾子禄以无虞,口腹精意而诲诸孙,庶几异日为二子张本,亦愿吾二子,毋内顾纯心以报天子。”(38)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三十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2册,第439页。明张吉《永思堂序》:“呜呼为人子者无以有已,而以得志忘其亲,其罪可胜诛耶?观维岳所以名其堂,其志概可想焉,姑书以为他日张本。”(39)张吉:《古城集·补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7册,第742页。所谓异日张本、他日张本,也说明了是在为记忆张本,这与日记化诗序并无本质的差异。第二,记录田产、经费,此张本是最富于实用性的用例。南宋黄榦《聂士元论陈希点占学租》:“显是豪强脱罔官司,侵夺人户田产分明。今又坚执所冒请公据,不肯赍出官毁抹,欲以为异日论诉张本。”(40)黄榦:《聂士元论陈希点占学租》,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287册,第481页。元王恽《中堂事记》:“除支备随路库司关用外,一切经费,虽缓急不许动支借贷。其钱贯显印钞面,将来以钱钞互为表里,此张本也。”(41)王恽:《王恽全集汇校》卷八十,杨亮、钟彦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342-3343页。田产归属、钱款往来需要账本,而账本主要功能是记录以为凭据,因而账本就是张本。此类用例与日记化诗歌似乎相去甚远,但在张本观念层面上并无不同,可以据此来思考日记化诗歌的性质。

三、史料价值的启示:从记忆张本到信史张本并不遥远

中国古代诗歌的日记化现象可以说相当普遍,李白、杜甫、元稹、苏轼、黄庭坚等等一流诗人都有日记化的长诗题。杜甫被誉为“诗史”,日记化诗歌是诗史的主要体现方式。杜甫最长的诗题《苏大侍御涣,静者也,旅于江侧,凡是不交州府之客,人事都绝久矣。肩舆江浦,忽访老夫,舟檝而已。茶酒内,余请诵近诗。肯吟数首,力才素壮,词句动人。接对明日,忆其涌思雷出,书箧几杖之外,殷殷留金石声。赋八韵记异,亦记老夫倾倒于苏至矣》有95字,是为记录苏涣及对苏涣的钦佩而作;《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罗者久取,竟未能得。王以为毛骨有异它鹰,恐腊后春生,骞飞避暖,劲翮思之甚眇,不可见请。余赋诗二首》是55字;《送大理封主簿五郎,亲事不合,却赴通州。主簿前阆州贤子,余与主簿平章郑氏女子,垂欲纳采,郑氏伯父京书至,女子已许他族,亲事遂停》是54字;《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累土为山,一篑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香瓷瓯,亦甚安矣。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嶔岑婵娟,宛有尘外格致。乃不知兴之所至,而作是诗》是68字。前三首诗题以记录人物、事件为主,时间较为模糊,后一首诗题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日记因素完整明确,可谓一篇完整的日记。此外,《七月三日亭午已后校热退,晚加小凉,稳睡有诗。因论壮年乐事,戏呈元二十一曹长》《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也都记录了具体时间。杜甫记录时间的长诗题不多,大多是以记录事件为主,但不影响日记化诗歌的性质。杜甫等一流诗人的诗作都列于五山阅读书目,他们也是五山诗人最为仰慕的诗人,因而接受他们的影响,特别是在白居易的张本观念中找到了日记化与长诗题的定位,就比较容易接受中国诗歌的日记化与长诗题。但对中国诗人而言,长诗题是原始问题,能否接受长诗题,是由长诗题与日记化的先后关系决定的:第一,所有的长诗题都是日记化诗歌或日记诗歌,说明日记化是长诗题出现的条件。诗歌的日记化出现于南北朝,但南北朝没有出现长诗题,唐代才开始出现长诗题。日记化在前,长诗题在后,只要接受了日记化,就能够接受长诗题。第二,长诗题与日记化关系的实质是记录。接受了日记化,就接受了诗歌的记录功能。接受了记录,就可以接受诗人以诗题记录诗人经历的各种事件,也就无法避免出现长诗题,也就能够接受长诗题。第三,诗题的长短基本取决于日记因素的完整性。如果人物、时间、地点等日记因素完整,则叙事详细、首尾完整,诗题就会增长,字数较多;如果日记因素不完整,诗题就会短小,字数较少。

古代诗人接受诗歌的日记化、长诗题,还取决于“文”的概念与文史关系。学术界对文的概念、文史关系已经有了不少研究,但日记化、长诗题与文之概念、文史关系存在怎样的联系,还是一个新的具体问题。不同的历史时期,文的概念、范围有一定的变化,但总体来说,其范围相当广泛,既包括了现在纯文学的文体,也包含了非文学类的实用文体,也涵括了史籍,这就与现在的文学概念相差甚远,现在的文学只是古代文之概念的一小部分。在现代文学观念中,记录已经不是重要功能,但它是古代各类文体的主要功能之一。记录功能与日记化因素在诸多文体中更为普遍,也更为彻底,但并不引起注意,如前文所言,是因为这些功能与因素原本属于这些文体。中唐以来的以文为诗可以强化唐前就已经出现的日记化现象,只是学术界更多关注的是以文为诗给诗句带来的变化,没有关注给诗题带来的推动作用。韩愈是以文为诗的文人之一,也有很多日记化诗题,如《去岁,自刑部侍郎贬潮州刺史,乘驿之官,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瘗之层峰驿之山下。今过其墓,留题驿梁》有42字;《别鹄操 商陵穆子,娶妻五年无子,父母欲其改娶,其妻闻之,中夜悲啸,穆子感之而作》有33字,日记化因素都较为完整。其他如《送桂州严大夫》《镇州初归》《醉中留别襄州李相公》等日记化短诗题,仅用数字概记事件,或多或少有文之破题的气息。(42)破题是为文的基本方法,需要简洁明快,如欧阳起鸣《论评》(诸葛忆兵编著:《宋代科举资料长编》,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年,第144页)中:“论头纲领,两三句间要括一篇意。承题要开阔,欲养下文,渐下莫说尽为佳。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最嫌直致无委曲。”破题常用概括明理的方法,但也可即事破题,《宋才子传》(傅璇琮、张剑主编:《宋才子传笺证:北宋后期卷》,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年,第136页)载“(孔)平仲下车,见无咎,举《到任谢表》破题四句云:‘吕刑三千,人命所系;秦关百二,地望匪轻。’无咎嗟赏”。即事破题需简明扼要地记述事件:“韦彖画狗马难为功赋,其破题曰:‘有丹青二人,一则矜能于狗马,一则夸妙于鬼神。’……李肇国史补:‘李程试日五色赋,既出闱,杨于陵见其破题云:“德动天鉴,祥开日华。”许以必擢状元。’”参见钱大昕辑:《恒言录》卷四,陈文和主编:《嘉定钱大昕全集》(增订本),南京:凤凰出版社,2016年,第8册,第114页。韩愈的长短诗题都保持了记录的基本性质,只是没有像白居易那样指明记录与张本的性质。记录与张本密切相关,只有记录,才会产生张本,张本是记录的结果。白居易所说的“且欲记所遇之地与相见之时,为他年会话张本也”,就是说明了记录与张本的关系。这种观念为后代文人所沿袭,如元刘因《清苑尹耶律公遗爱碑》云:“故次第其民之所以谣公者,而为之诗,庶其传之采官,以存一邑之风,且为他日太史氏之传循吏者以张本焉。呜呼!使邑人歌之野,足以为农劝;歌之邑,足以为吏劝。”(43)刘因:《清苑尹耶律公遗爱碑》,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四六六,第427页。刘因也以诗歌为“他日太史氏传循吏者以张本”,认为诗歌记录史家需要的历史事实,为史家提供史料依据。明顾璘的《书储公行状后》的说法更为明确:“今年灏来南都,奠我先騐封公敦世谊也,属予录前行状因并书二事,补遗以为信史张本。”(44)顾璘:《顾华玉集·息园存稿文》卷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3册,第609页。

顾璘以为行状是历史张本,甚至是信史张本,即信史的依据。这种看法也为五山诗人所接受,梦严祖应《虎关和尚行状》云:“若夫自悬弧及瘗履,其间感应灵异之迹颇众,而事邻语怪不书。但摭关系吾道之大者,以为他日有僧家南董载之史传,照映千古之张本云。贞治六年十一月下澣参学比丘祖应状。”(45)夢嚴祖應『旱霖集』、『五山文學全集』卷一、867-868頁。虎关和尚就是虎关师炼,梦严祖应认为虎关和尚的行状是僧史的张本。正宗龙统《前南禅瑞岩禅师行道记》:“予窃闻前辈言行,不见传记。后世学者,无所矜式,盖门人弟子之罪。是以,觉范课真净之状,物初记北磵之实,无文述笑翁之行,皆起灰言逵,纤粟不遗,为他日大书深刻张本。”(46)正宗龍統「前南禪瑞岩禪師行道記」、『禿尾長柄帚』上、『五山文學新集』卷四、37頁。觉范、物初、无文等人记述诸僧的大小事件,可以作为“他日大书深刻张本”,即信史依据。

我们以元明文人的太史氏张本、信史张本来解释白居易的“他年会话张本”,似乎是胡乱牵合,毫无道理,顾璘所说的“信史张本”是指行状,而行状与诗歌不能混为一谈。何况在白居易的“他年会话张本”中似乎并无历史,也就与历史张本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原因在于:

第一,白居易的“他年会话张本”指的是诗歌,刘因的他日太史氏张本也是指诗歌,诗歌可以作为会话的张本,也可以作史家的张本。差异只是会话者与太史氏,但二者同有如实记录的要求,否则不能成为谈资、话把,也不能成为历史张本。何况白居易的《题裴晋公女几山刻石诗后》:“裴侍中晋公出讨淮西时,过女几山下,刻石题诗,末句云:‘待平贼垒报天子,莫指仙山示武夫。’果如所言,克期平贼。由是淮蔡迄今底宁殆二十年,人安生业。夫嗟叹不足,则咏歌之。故居易作诗二百言,继题公之篇末,欲使采诗者、修史者、后之往来观者,知公之功德本末前后也。”(47)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卷三十,第2303页。同样认为诗歌可以给修史者提供历史事实。了解裴晋公的功德本末前后以为修史所用,其实也就是作为修史的张本。这段文字没有使用张本一词,但出现了修史者,诗歌为史家张本的看法十分清楚,这就与刘因的看法相同,也与“他年会话张本”的意思相通。以诗文为张本修史,是古代史家的常规方法,《旧唐书》白居易传的很多内容是来自《白氏长庆集》的诗文。

第二,白居易的“他年会话张本”“来日张本”“来世张本”的重点不在于会话,而在于他年、来日、来世与张本的关系,张本是当下记录的文本,代表的是当下时间,但从他年、来日的视角来看,记录的当下已经是过去的历史,这种以未来视角将当下的记录历史化的特别方式,强调了当下的历史价值。刘因的他日太史氏张本,同样也是从他日这个未来时间,强调当下事件与记录的历史价值。当下的记录可以成为未来史家的张本,在这一点上,白居易与刘因的表述基本类似,并不遥远。

第三,顾璘写作《书储公行状后》,他虽不是当事者,但确是亲历者,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记述准确无误,因而可以作为“信史张本”。白居易没有使用信史张本的表述,但他是元白相会的当事人,他的日记化诗歌更是可以作为信史张本。刘因撰遗爱碑文,未必是当事人或亲历者,但他了解耶律公的生平与当时流行的歌谣,最低也是了解详情的当时人,他的碑文与所录歌谣也是可以作为太史氏的张本。五山诗人正宗龙统也是出于同样原因,提出了“他日深刻张本”的看法。

张本是古代的概念,其实也就是史料,字词不同,意义相同。古代已经有“史料”这一用语,宋林之奇云:“盖立言者,史之职。郑氏以迟任为贤,史料必有据而云耳。”(48)林之奇:《尚书全解》卷十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5册,第344页。史料是史家撰著史书的文献依据,但并不等于史料全都无误,《续文献通考·宪宗十四子》:“史料虽云十四子,而所列仍止十三人,无第十子,疑十三子为得其实耳。”(49)《续文献通考·帝系考》卷二百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30册,第753页。史料中信史因素多少不一,史家要从史料的记载中判断历史事实,因而史料的价值在于记录的内容、事件,而非文体,日记化诗歌或日记诗歌尽管是个人化的记录,但这类记录既是张本,就是史料。当然史料并非依据文体来定位,但文体与史料也存在一定的关系,不同文体包含的史料内容必然不等,这是史家文体与文人文体重合与差异的原因。

信史张本、深刻张本的表述强调了可靠性,其可靠性来自记录者的当事人、亲历者、当时人等身份。日记化诗歌是诗人生活史的印迹,这种当事人身份的记录是最具可靠性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日记化诗歌或日记诗歌是信史张本,可以作为研究年谱、评传以及编年诗集的重要史料。但这类诗歌往往是孤证史料,而孤证不可接受似乎是学术界的铁律。然而,诗人年谱、编年诗集又常以日记化诗歌标注的时间为依据,如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编撰的《瑞溪周凤年谱》文安三年(八月五日)所系追悼江西龙派的五首诗歌,注明依据是《卧云藁》(50)瑞溪周鳳『臥雲日件録抜尤:文安3年~文明5年』、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大日本古記錄』、岩波書店、1992年、236頁。中的日记化诗歌《追和江西和尚中秋韵并叙》:“文安三年丙寅秋八月初五日,前住南禅江西和尚大禅师,唱灭于东山灵泉正寝。”(51)瑞溪周鳳『臥雲藁』、『五山文學新集』卷五、552-553頁。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文献,作为孤证似乎不能证明瑞溪一定在这一时间写了这五首诗。但实际上无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是可以根据这种孤证编写年谱或编年诗集的,其原因正在于日记化诗歌或日记诗歌这类孤证材料是“信史张本”“深刻张本”,换成当今的学术用语就是第一手史料。日记化诗歌如同日记,是事件发生时的记录,虽然并不等于事实,其中或有不符事实的信息,在很多情况下也没有其他文献可以证明讹误或虚构,但即使如此仍然能够作为研究依据,就是因为第一手史料相对是最可靠的文献。

日记化诗歌或日记诗歌是张本,而张本又与字数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是今人通过调查这类诗歌得出的结果,但其实早在宋代已经有过相同的看法。黄彦平《论赏罚札子》记述了张本与字数的关系:“文须张本,不嫌词费。盖又有深于此者,而未敢言焉。”(52)黄彦平:《论赏罚札子》,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81册,第290页。黄彦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张本与字数的关系,为文的一个必要作用是张本,而有效张本就需要较多字数。这是在以“文约而事丰”为历史叙事尤美者前提下,通常不敢说出来的看法,但符合“文”的记录功能的需要和事实。既是张本,就需要较为完整地记录事件始末,就必然多费文字。这个说法对诗歌同样有效,诗歌也是文的一部分,是文之张本,诗题字数多,也就不是不可接受的了。长诗题超出了诗题的常态,但古代诗人没有拒绝长诗题,其原因是“文须张本,不嫌词费”。而以序、跋和自注等诗歌副本形式出现的日记因素,也正在于张本而不嫌费词。

猜你喜欢
五山张本诗题
家乡的橘子红了
复古与叙记:论韩愈诗歌的制题
依托本土文化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日本乒乓球运动员张本智和对阵中国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分析
中国男乒主要对手张本智和技战术特征分析
张本煜,韩寒说他值得比现在更红十倍
诗题漫议
浅析日本五山禅林的儒释一致论
明诗制题之叙事*
诗题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