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文昌市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陈文成
2021年4月1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在第7期《求是》杂志刊发文章《精心谋划 切实抓好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做好进教材工作,以党史学习教育用书为指引,修订完善中小学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统编教材,积极稳步推进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为学生打好红色底色。”本着“思政教材”和“教材思政”的理念,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探讨如何将党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百年党史“大思政课”形成更大的学科合成力,把党史学习走深走实。
课标里面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学会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百年党史包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初中道德与法治“三年六册”教材涉及内容包括“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四个维度的教育,党史和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都非常丰富,如果简单地把党史中的人物故事、革命故事等作为教学资源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中去,就难以实现深度的有机融合,其“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就缺乏指向性。因此,我们要在深度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做好教材整体设计,依据“党四史”教育内容和教材中涉及的党史内容,按照“四个维度”进行有机整合,同时利用本地党史资源、网络资源对教材“短板”内容查漏补缺,充盈教材,实现党史与教材的深度整合。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道德与法治教材主线、模块内容和螺旋式呈现上升的特点,把党史中“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等革命人物的英雄事迹,革命人物的名言名句、重要论述,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建党节、建军节、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适宜内容作为主要载体有机地融入课程教材进行探讨。
1.党史与心理、道德融合,弘扬革命精神、培养高尚品质。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七八年级上册教材,两册内容主要从“心理和道德”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教材里面已有一些关于革命人物事迹、图片、书籍、歌曲等原始素材创作的作品。例如原始素材创作的作品有小说《红岩》、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历史图片、歌曲《保卫黄河》等;革命人物事迹有邓小平、甘祖昌、杨靖宇等,教师可以深度挖掘教材,找准切入点好好利用教材。
但教材中的党史素材比较碎片,特别是涉及到革命人物的名言和论述、革命圣地和重大节日这方面的内容在教材中体现较少。因此,教师要适当增加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些名人的名言,此外,涉及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建党节、建军节、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大节日的内容也要适当编进教材。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历史教科书、地方党史资料、网络等收集党史资料,例如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白求恩、刘胡兰、江姐等革命人物事迹,还有媒体最新报道的让习近平总书记感触很深的红军“半截皮带”革命故事来进行补充,让党史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脉搏。
海南省党史资源比较丰富,很多党史资源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可以深刻了解党史中的人物和故事,这样讲党史更有亲切感。例如革命人物有冯白驹、王国兴等;革命英雄有李振亚、杨善集、“红色娘子军”等;革命文物、遗址、纪念场馆有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云龙改编旧址、白沙起义纪念馆、临高角“热血丰碑”雕像等,教师通过对这些党史内容深度渗透以求达到“学史崇德”之目的,同时教育学生从革命英雄人物事迹中汲取“敢于面对各种困难、挑战,敢于担当,砥砺奋进”的革命精神和“坚强奋斗、自强不息”的宝贵品质。
史论结合是教师讲党史的一种好方法,它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史实进行分析和综合,引出理论,使学生懂得剖析理论的来龙去脉。学生通过分析大量的党史内容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其爱国报国之志,从党史教育中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知识功能和价值功能。
2.新中国史与法律、国情融合,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培育责任使命。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教材,两册内容主要是从“法律和国情”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新中国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逐中国梦的探索史、奋斗史和创业史,逐步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两册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并制定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奋斗的成果以及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另一个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包括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教师要好好利用教材中一些文献资料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摘要)》《中国共产党章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道理。此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摘要)》等这些重要的会议精神可以让学生懂得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对教材中的党史内容,教师要不断挖掘、提炼,让书本里的党史“活”起来。
革命人物的英雄事迹、革命人物的名人名言和论述、革命圣地和重大节日这方面的内容在教材中体现较少。因此,教师要适当把相应内容注入教材,例如增加一些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的论述;井冈山时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宪法日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课外的一些党史资源,例如把“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中国“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邓稼先、钱学森、杨利伟等人物有机地引入教材,让教材里的党史更系统,学生学起来更有主线,更加清晰。
教师要通过“史论结合”的方式讲好人物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从而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培养学生建设祖国报效国家,勇于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任。
3.改革开放史与国情融合,促进政治认同、坚定四个自信。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九年级上册,其中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对本单元做了整体介绍。本单元包括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到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40多年的历史。教师要整体把握好本单元里面关于党史图片、党史文献故事等素材。图片有:安徽小岗村“大包干”塑像,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实施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图片,南泥湾新貌、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震精神、女排精神等图片,“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感动中国人物”图片,习近平考察浙江余村材料及图片等。还有大量的党史文献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领袖人物的论述,教师要利用和挖掘好教材,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建议教材增加“塞罕坝造林、红旗渠开凿、抗震救灾、防疫抗疫等感人事迹,使学生感受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不折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此外还可以把“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如华西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吴仁宝等人的事迹,“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物”如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于敏、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于漪等人的事迹以及改革开放40年我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图片或数据等编入教材。同时,海南省党史资源比较丰富,教师要充分挖掘本地素材,例如海南建设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建立文昌航天发射基地、建设自由贸易港等,让学生通过党领导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来“学史增信”。
4.社会主义发展史与国情融合,树立远大理想,做有担当的人。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九年级上下册教材。社会主义发展史首先要了解“社会主义是从哪里来”,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经历过渡时期、确立和探索实践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五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在教材中只是简略地呈现,后两个阶段则是比较详细地论述,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论,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更加生机蓬勃,流光溢彩。
教材中党史素材对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有的放矢融入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例如讲到九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部分“坚持改革开放”中的“改革开放促发展”时,教材正文部分只是简单地表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过渡”和“创立”两个阶段,没有详细介绍内容。因此,教师可以把“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历史事件融进教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能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线。
“论从史出”即结论要从客观历史史实中得出。它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党史的一种基本方法。增加后社会主义发展史材料,为学生提供了“营养的素材”,让他们明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它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今后到哪里去”,以期达到“学史明理”的作用。
融合党史后的思政教材,对根植红色基因,打好红色底色,筑牢红色思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用历史学科“论从史出”的论述方法可以增强教育自信,让学生用党史理论来“学史明理”,用伟大的成就来“学史增信”,用人物故事榜样来“学史崇德”,用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的标准来践行“学史力行”。
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百年党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功能和道德与法治思政课的导向功能,不断创新教学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担使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