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022-03-02 05:30:27赵升永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7期
关键词:文学知识个性化教学内容

赵升永

(安徽省怀远县常坟中学 安徽蚌埠 233415)

引言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阅读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丰富文学知识储备,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必须深刻认知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式,探索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路。

一、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阅读教学偏重讲解,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当前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活动时,以口头讲授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由于教师自身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深入,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通常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实施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台上讲解,学生在座位上记笔记,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阅读本身是通过分析文本获取信息和情感体验的过程,过分依赖教师讲解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事物认知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学生知识面狭窄

从选择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当前许多初中语文教师选择阅读教学内容时,只关注课本知识忽略了对课本内容的拓展和延伸,这就导致学生接触的阅读知识有限,不利于学生文学知识的积累。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通常只是对课本中体现的知识点进行反复讲解,通过阅读鉴赏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同时要求学生熟悉并背诵课文。当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学生很难从差异化的阅读材料中接触不同观点,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初中阶段阅读学习本身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学生人文素养的好坏与阅读量的大小息息相关,局限于课本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1]。

3.学生阅读功利性较强,阅读时间有限

初中阶段学生面临着一定的升学压力,由于长时间受到应试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对阅读不够重视,缺乏明确的阅读学习目标。选择阅读素材时,学生偏重于教辅类的书籍,只关注考试涉及的内容,对考试范围外的优秀作品重视不足。此外,初中阶段学生学业繁重,教师习惯于布置大量课后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这就导致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受到挤压。阅读本身是一项需要投入时间的学习活动,充足的阅读时间能够保证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思想情感,但是在学生的潜意识中习惯于用课外时间换取分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阅读量的积累。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创新阅读教学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

(1)联系文本创设问题情境

在实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为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创设情境的方式,将课本中的阅读材料还原到课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提前准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等素材,将枯燥乏味的文字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在教学情境的辅助作用下,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描述的内容和情感,帮助学生强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举个例子,在学习部编版初中语文《紫藤萝瀑布》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收集紫藤萝相关的视频和图片素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紫藤萝的美,帮助学生理解“为何作者要用以紫藤萝瀑布命名,瀑布一词体现了紫藤萝的何种特点”。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可以理解“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的描写手法,并获得更加深入地学习体验。

(2)组织合作探究突破阅读难点

初中阶段学生事物认知能力尚不成熟,在阅读学习中容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以3~5人为单位为学生划分学习小组,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难点。根据不同阅读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合作探究任务,鼓励学生在互动讨论中发表自身观点,在互动探究中深入理解阅读知识。相较于传统授课模式下教师口头讲授的方式,合作探究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学生突破阅读学习的难点。举个例子,在学习部编版初中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文章开头“舜”“傅说”“孙叔敖”等人的故事进行讲解,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你所知道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故事”为主题的合作探究任务,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了解的文学知识进行分享,在合作探究中通过案例证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念的正确性[2]。

2.优化阅读教学内容,丰富学生文学知识储备

在选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本知识的教学,同时也要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文学知识储备。教师可以结合群文阅读思想,以课本内容为基础,为学生推荐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同一主题不同作者的作品,通过对比和分析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某个观点。举个例子,在学习部编版初中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过后,为了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诗圣”杜甫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三吏”“三别”的作品,从阅读中帮助生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此外,在丰富的阅读素材影响下,学生的文学知识能够得到有效积累,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架构。

3.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培养学生正确阅读观念

科学评价本身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为了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教学评价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阅读观念。在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摒弃传统评价模式下以分数论成败的错误思想,关注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将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在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影响下,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积极投入课堂阅读学习和课外自主阅读活动。

4.营造良好阅读环境,教会学生个性化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想要有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不仅要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课外时间的表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理念。从营造校园阅读环境的角度来看,当时可以在班级内部设置读书角,鼓励学生将自身的读物带到班级,与其他同学共同分享,教师还可以每周安排固定时间与学生共同阅读,在教师的监督和引导下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家庭阅读环境的角度来看,教师应当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鼓励家长和学生共同阅读,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在良好的阅读环境影响下,学生能够转变阅读观念,培养终身阅读的好习惯。

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衍生出自己的阅读个性。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的阅读既有共性,又有其独特性,老师应尊重其自我思考的结果,而不是追寻所谓的标准答案,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1)帮助学生积累个性化素材

要让学生能积累大量的个性化素材,作为老师可以创造条件,组织个性化的主题对话,每个学生的家庭、生活经历、个性不同,所以面对同样的阅读材料,他们的体验也不同。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下的《蒹葭》时,这首诗,用明丽而有模糊的意象(蒹葭、白露、河水、伊人)创造了空灵而有深邃的意境。一些阅读能力低的学生,从主人公寻觅伊人中,觉得这是一首爱情诗;而阅读能力中等的同学,从伊人行踪的变化莫测,过程的艰辛曲折中,觉得这表现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而阅读能力强的同学,从诗中的朦胧中,感受到人生的境地——可望而不可得的境地。所以在阅读中,教师要选择一些话题,让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讲,并让他们大胆表述出来,绝对会给教师带来很多惊喜。

(2)教给学生个性化阅读方法

个性化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是在传统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方法与技巧。一是感悟法。该方法是指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使学生根据本身的生活经历对课文进行理解,以此获得独特感受,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在学习《背影》这样的散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进与课文相似的现实环境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感悟,从而获得独特感受。二是比较阅读法。如学习《小石潭记》时,引入柳宗元柳州时期的作品,进行内容、语言、主题的比较,体会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从而增强个性理解。三是质疑法。要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必须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学生就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解释存疑,按教参理解是不合逻辑的,经过朝代变迁,衣着肯定不会一样。学生自己有了疑问,才会深入思考,自己寻找答案,最终大家觉得这里的“外人”,应该是从渔夫角度去说的,意思是说,在渔人看来,桃花源人的衣着像另一个世界的人,既不像是他们那个时代人的,这样就解决了文中的矛盾。但一定注意过犹不及,个性化的阅读并不是放任自流,因为现阶段学生思想还不成熟,所以还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以确保个性化阅读中的正确价值取向[3]。

(3)教会学生整本书阅读

篇章片段式的阅读,会导致学生的思想也是碎片化的,要想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系统,必须要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最早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是叶圣陶先生,他认为“读整本的书,不仅可以练习精读、速读,有利于养成好的读书习惯;还可以进行各种文学知识与文体阅读的训练;学生阅读的心理会更加专一,阅读效果也会更好。它可以收‘一石多鸟’之效。”而课标中也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现在对于此的重视。那么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指导?第一步要明确一个阅读者的责任。阅读是人类最优美的姿态,生命因为书籍而丰富,也因为书籍而延续。希望学生书籍的选择不仅是实用和娱乐,而是要多读经典。第二步是在自主速读中初次走进文本。我们应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让他们利用各种阅读方法,调动已有经验,结合自我情感,进入一种不被打扰的,自然的阅读状态,这本身就是一种提升。老师可以利用笔记本、微信等打卡对学生进行阅读监控。第三步就是在活动中反复走进文本。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设计“了解作家作品”“把握情节”“理解任务”“审美鉴赏”“主题解说”等一些任务,课时不够的话,教师可以把它制作成微课,让学生选择。学生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必然会反复走进文本,关注细节,弥补自己曾经忽视的内容。在完成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必然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会得到提高第四步在研读交流中内化理解。在前期交流调研的结果之上,教师要抓住切入点。比如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对于曹操的印象,很多同学习惯性地贴标签,“奸诈”“多疑”。所以为研读课设定的教学目标的是①分析三国中的人物对曹操的评价,从人物关系中解读曹操;②回顾原著中曹操的典型性言行,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中解读曹操;③对比史实评价,以自己的阅读体验评价曹操,理解曹操的圆形人物形象特点。通过这节课后,学生对于曹操的形象有了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答案。④在作品展示中沉淀文本。我们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之后制作一些文化产品,如手抄报、书签、改编诗文,话剧展示。在丰富多彩的作品中,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建立出这种文化自信,让阅读良性进行下去。

(4)让学生进行1+X 式阅读

这是学生的理想状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少量变成多量,实现学生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 万字以上。”而《中国教育报》报告指出: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至少需要5倍于教材的阅读量的阅读实践。那么要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标,那么X不应该小于5。这个X既可以是篇的补充,也可以是本的拓展。它可以来自教材课后的推荐,老师的阅读推荐,学生的自我选择。人们经常说:“窥一斑而知全豹”,“1+X”发展性阅读让学生的阅读不再是“管中窥豹”。若教材精选篇目为“一斑”,教师就可以以这“一斑”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了解“多斑”,引导他们了解“全豹”,进而认识“豹群”。学生的阅读起始于学习,但不能局限于为了学习。阅读的过程可谓修行的过程,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教师可以创造阅读的环境,授予阅读的方法,甚至任务活动进行推进,但终是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自己的思考,个性的理解。唯有阅读,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

结语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工作,在组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积极创新阅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储备,在科学的评价体系下培养学生正确阅读观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文学知识个性化教学内容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12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7:10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01-22 17:20:15
浅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文学知识的渗透
音乐教学中在文学知识融合
魅力中国(2009年10期)2009-05-22 11: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