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 楚
(西安高新第一小学 陕西西安 710000)
前言: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不仅是知识和学生连接的桥梁,也是科学教育的主要阵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深,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的事物抱有探索的心理。因此,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是一门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趣味性课程,旨在提高小学生整体的科学素养。近年来,随着教育观念的改革,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显现出来。学生不仅可以作为教学的参与者,还能够作为教学内容的创造者,科学的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课堂中,大部分老师还是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不够重视,再加上科技博物馆中的资源利用率不足,无法和学校教育有效结合,所以导致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不高。因此,为了提升教育品质和推进课程的有效开展,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将科技博物馆和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增加科学实践活动设计,进而达到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目的。
科学教育的改革就是从知识的拓展转化为科学素养的培养,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进行课程改革的目的都是要提升国民的整体科学素养,进而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科技地位。我国针对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也做了一系列的举措,在2016年颁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该方案重点强调了非正式教育对科学普及的作用,大力展开校内外相结合的科学教育模式,鼓励中小学利用科技博物馆开展科学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建立馆校共育的教育体系。另外,《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十三五”工作方案的印发》进一步促进了科技博物馆和学校课程的结合,将科技博物馆资源和学校课程有效衔接[1]。
馆校合作是科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教育改革和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我国科学发展的一大动力。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环境发生了改变,单一的课堂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这就需要学校将眼界放宽,将教育渠道放在校外的教学资源上。所以,科技博物馆和学校的有机结合,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新时期的教育改革逐渐从理论教育转化为以实践探究为核心的过程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进而推动教育的全面改革。新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社会的高速发展,对教育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要求。在2018年3月20日,中国科协科普部印发了《中国科协2018科普工作要点》,其中明确指出,要强化各地科技博物馆相关展品的研发力度,提高展教的活动服务水平和科普影片的创作能力。加大科技博物馆和学校的合作力度,创新馆校的合作模式,推动科技博物馆教育的发展。另外,在《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中指出,要开拓青少年校外的科技教育渠道,鼓励青少年多参加科技实践活动,确保在校的学生每年都能参观一次科技博物馆,让非正式教育充分发挥出辅助作用,建设健全的馆校共育科学教育体系[2]。
以上可知,国家不仅重视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也增强了对科技馆博物教育的重视力度,科技博物馆中丰富的展品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探究活动,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的奥秘。所以,馆校共育是科技博物馆教育和学校科学教育发展的双重保障。
科技博物馆拥有大量的展品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如此恰好可以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让科技馆成了校园以外最重要的科学教育场所。由此可见,科技博物馆和学校的结合可以让学生学习足够的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科学的教育中,将学校资源和科技博物馆资源有效整合有助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现阶段人,们对馆校共育的研究大多以科技博物馆为主体,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很少考虑学生和学校的实际需要,这就导致在学校和科技博物馆的联合活动中,主动权大多掌握在科技博物馆的手里,削弱了学生的参与感。另外,还缺少相关的将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纳进学校的课程体系中的政策。老师对科学的教学内容和大纲比较了解,也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在进行科学的实践活动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学生的需求,确保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因此,要充分考虑学校对场馆利用的实际情况,重视科技博物馆的资源结合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科技博物馆的学习活动设计大部分是从科技博物馆的角度出发,倾向于全民化,活动的形式具有一定的普及性,缺乏针对小学的活动项目,所以,如何让活动内容更加符合小学的教学,合理利用场馆的资源,让小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3]。
现阶段的馆校合作中缺乏一套完整的科学评价体系。对馆校合作活动的评价主体很多都是馆内人员,评价缺少客观性,评价结果也值得怀疑。另外,科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大多不具备科学教育的专业性,其评价标准的专业性也有待考量。另一方面,现在的馆校活动的评级内容主要体现在学生在科技馆的相关收获,虽然大部人认可科技博物馆和学校的合作方式,认为馆校合作可以推动学校和科技博物馆的共同发展。但实际上当今的评价体系对馆校活动后的改变基本没有给予关注。由此可知,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的馆校合作还没有效启动。最后,当今的馆校评价方式仍然采用单纯的调查问卷方式,问卷的内容是学生和老师对活动的感受,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缺少严谨度和科学性,同时大多数的调查问卷都采用统一模板,针对性不强可以获得的有效反馈很少[4]。
(1)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
要想让馆校合作成功就一定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建设。在小学教育中,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不强,老师就是学生和科技博物馆教育人员沟通的桥梁。所以,科技博物馆和学校一定要重视培养小学科学教师的合作能力和对课程的设计能力。科技博物馆可以派相关的教育人员到学校进行针对教师的科技博物馆的教育课程,还要设计出可以供学校教师使用的教学案例。学校还可让教师去科技博物馆进行驻馆学习,对新入职的科学老师进行岗前培训、举行课程设计的研讨会等方式。另外,还可以参考西方的科技博物馆建立相应的“教师资源中心”,让教师参与到科技博物馆资料的学习和开发中。这样有利于老师对科技博物馆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熟悉,探究新学习方式,并通过科技博物馆资源和学校的课程有效结合,为学生到科技博物馆的学习打下基础[5]。
(2)培养专业的科技博物馆教育人才
馆校共育不管是对学校,还是科技博物馆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除了学校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科学素养以外,科技博物馆的教育人员也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首先,要增设高校中的科学教育专业,以完善科学教育体系,培养科学教育的人才。其次,科技博物馆的人才培养可以借助大学教授和先进的实验设备来完成,因为现阶段很多专家都乐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偿的奉献给博物馆,进一步促进了科技博物馆的发展。将科研人员的学习方法和理念通过博物馆传授到小学课堂,以此来完成科学的传播,让学生对科学做到真正理解,接受处于最前沿的科学教育,进而提升科学素养。
科技博物馆具备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是场地优势,另一方面是展品资源的优势。科技博物馆的学习环境和学校不同,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博物馆都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活动。另外,是展品资源优势,博物馆有丰富的展品,与学校的理论学习不同,科技博物馆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面对科学,立体的学习材料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多角度互动学习,这对学生锻炼实践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让学校对科技博物馆的资源充分利用,就要充分发挥科技博物馆资源的优势。科技博物馆可以将馆校合作的学习资料发布在网站上进行资源共享,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可以随时查阅和学习。由于小学生的自我行为和情绪的控制能力较弱,去科技博物馆学习可能会涉及组织纪律问题,所以科技博物馆可以适当展开一些驻校活动,根据学校的教学目标,在学校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在做活动时,还可以邀请媒体进行宣传,扩大自身的影响力[6]。
长期以来,馆校合作都处于封闭的状态,科技博物馆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互动性较少,这就导致了科技博物馆掌控课程设计的能力比较弱,学校教育对博物馆的利用率也比较低。所以,为了让科技博物馆的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融合,科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可以邀请学校的科学老师按照课程标准,借助于博物馆的资源优势,设计馆校合作课程的内容。也就是说,要在科技博物馆的教育资源中找到与科学课程标准相契合的点,从点出发,让科学教育从课本的枯燥中抽离出来,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和直观[7]。
对教育的评估包括评估的主体、评估的对象、评估的内容和评估结果。馆校合作的教育评价体系也不例外,但是由于馆校合作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家庭的反馈意见也要纳入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要包括馆校活动中参与者的自我评估,其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政府和教育部门也要成为评价的主体,用以验证馆校教育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成果。评价对象不能仅限于教师和学生,也要包括在馆校合作中所产生的收益和后续的发展。评价的内容是整个评价体系的重点部分,要包括学生在馆校合作中获得的教育和科技博物馆组织面的发展,其中对学生的评价不可以单一地用成绩衡量,还要融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行为态度。评估手段可分为五个方面,即问卷、访谈、观察、记录和成果分析。最后,要根据预定的教育目标对整个评价进行整理分析得到评价结果,完成评价并不意味着馆校共育教育活动的结束,其后的强化和对成绩的反思可以让馆校双方对自身的定位有一个更准确的认知,进而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科学发展[8]。
综上,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的科学教育体系占有重要地位,能够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理解能力。但是由于现阶段小学科学教育的局限性,导致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在馆校共育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实现科技博物馆和学校的有效对接,让博物馆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为学生开发自主学习的平台,通过学习科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提升馆校共育的整体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