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设计的探讨与实践

2022-03-02 04:04江苏省新沂市新沂海门中学
学苑教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祥林嫂凶手导语

江苏省新沂市新沂海门中学 王 媛

巧妙的序幕可以引人进入精彩戏剧的剧情,优美的序曲会将欣赏者带入一部雄浑交响乐的迷人境界,精妙的楔子能将读者引进一部内容丰厚的长篇小说的复杂的艺术境地;同样,巧妙的导入能使一节课锦上添花。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含义、作用、特征及技能运用的要求。

一、《祝福》导入案例简播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祝福》,请问谁是害死祥林嫂的真正凶手呢?

生:饥寒交迫而死。

师:嗯,表面如此,我们找出课文中的相应部分。

(学生浏览课文)

师:请问凶手前面的“真正”是何意思呢?难道我们找出的是假的?

(同学们自发地一起讨论、交流,最后陆续发言)

师:哦,原来祥林嫂的死可不简单,真正的凶手是封建礼教、宗法制度。

(同学们不禁感慨万端)

师:面对这些凶手,祥林嫂反抗过吗?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重读课文,找出相关细节,纷纷发言)

这是一堂精彩纷呈的课,老师抓住了最主要的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以此为线,串起了一串串问题,有力地批斗了封建礼教与宗法制度。可见,一个好的导入如此之重要,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二、导入的含义及其作用

所谓导入,又叫做“开讲”“开场白”或径直称作“小帽”,它是一堂课伊始的重要环节。导入的目的是为更好地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并予以诱导。导入的作用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如下三点。

1.激发作用。

导入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作用。没有情感,一切追求将不复存在,一切知识将不能获得。导入具有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学生如果对下面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就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上文《祝福》中的导语,“真正的凶手”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重读课文、去侦破、去探究的欲望。学生感觉自己就是福尔摩斯一样的神探,通过细致的观察、推理、协助,最终揪出了真正的凶手,那种成功的喜悦,那份破案后的轻松不用言说。

用精彩的故事导入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故事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运用最多的导语。如学习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教师就可以把电视《传奇故事》里的有关故事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之情,学生脑海中也会不断闪现出自己母亲对自己关爱的点点滴滴。这样,学生就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的情境,一个个洗耳恭听,回答问题非常踊跃,达到了良好的激发教学效果。

2.诱导作用。

导入具有诱导的作用。“引而不发,跃如也。”只“引”不“发”,就是诱导,就是蓄势。“引”能够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从而主动地去阅读、研讨和探究。

如《祝福》导入语中“谁是真正的凶手?”这是“引”;“封建礼教与宗法制度”这是“发”。但教师只是“引”而不“发”,目的就是诱导学生去阅读课文、寻求答案。《祝福》的导入语,作者以提问导入,在学生深入课文的过程中,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渐读渐入,把学生导向了文本的深层,不偏离课文的主航向。所以《祝福》的导入语就起到了很好的诱导作用。

温故知新,从学生熟悉的课文入手,都能够起到诱导的作用。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课文《三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有关的诗文,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袁鸣三声泪沾裳”……从而诱导学生对《三峡》这篇课文进行认真阅读、深入研讨和探究。

3.总领作用。

导入具有总领作用。总领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一句话给这节课(甚至整篇课文)定下基本的调子。古人说的“纲举目张”“挈领而顿,百毛皆顺”,都是总领导入的形象说法。

鲁迅写《祝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批斗封建礼教与宗法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根深蒂固的思想毒害。导入语中“真正”两字是教师对文本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后所提炼出的精髓,它透析文字表象后的真正内涵,对于学生理解全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一种总领的作用。

在学习《范进中举》时,教师设计这样的导入语:“……中举后竟然疯了,可能吗?”学生一起回答“不可能!”“但本文的主人公范进就是这样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这个导入具有总领的作用,学生探究热情很高,这节课的学习效果自然非常好。

三、导入的特征

导入是进行一节课教学的起始,即开场白,它虽然与下面教学的各个环节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自己的独立性,有自己的特征。导入语的特征有很多,但主要的是如下三个方面:

1.启发性。

导入具有启发性的特征。“导入”中的“导”本来就是指教师的引导,“入”就是指学生的进入(学习);“导入”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教师的引导要具有启发性,要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吊起学生的胃口,给学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这样,学生就能够主动地“进入”了,或阅读,或讨论、探究,总之,“入”是学生的事。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当然,在学生“入”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卡壳”了,教师仍然要不断地“导”。

《祝福》的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祝福》,请问谁是害死祥林嫂的真正凶手呢?”这个导入就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它启发学生不由自主地去阅读课文,思考、探究问题,寻找“真正的凶手”。

2.概括性。

导入具有语言的概括性。导入由于是一节课的起始,只是个“引子”,所以,导入的语言一定要言简意赅,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而不能拖沓杂乱,松松垮垮,拖泥带水,言不及义,信口开河。概括是从语言表达形式来看的,它的内容也应该是丰富而凝炼的。

《祝福》的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祝福》,请问谁是害死祥林嫂的真正凶手呢?”这个导入从语言上看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一句话二十几个字就把教学导入了新课;从内容上看,也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即定向性,下面要提及。

3.定向性。

导入的定向性是由导入的总领作用所决定的。导入位于一堂课的起始,虽然很简短,三言两语,但它需要给整节课定下基本的调子,它要给这节课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即要给这节课指明学习的方向。

《祝福》的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祝福》,请问谁是害死祥林嫂的真正凶手呢?”这个导入就具有很强的定向性,语言虽然很短,但已经提示了本节课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学习重点和难点),即要找出杀害祥林嫂的真正凶手。

四、导入技能运用的要求

一般来说,在使用导入技能时,应注意下面五个方面的问题。

1.对象突出针对性。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演讲家叫卢梭·康维尔,他以《钻石土地》为题,先后在全国讲了六千多次。在我们看来,这个题目早该讲乏了,讲旧了,讲枯了,讲腻了。但奇怪的是,这个演讲家却常讲常新,经久不衰,每场演讲都赢得了好评。他的奥妙在哪里呢?这就是他每到一地,演讲前总是先跟有关听众座谈,听取他们的要求、希望和呼声,了解他们的情况和心态。然后他把这些新鲜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演讲之中。讲的虽是旧稿,但却新意迭出,讲一次一个样,绝不雷同,于是他场场取得了胜利,赢得了听众。演讲家康维尔博士的经验完全可以供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导入时借鉴运用。

课堂教学的直面性,要求导入技能的运用必须首先注意其针对性。所以在运用导语时要“既备知识,又备学生”。备知识就是备课,备学生就是观察学生,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掌握的不仅是他们的年龄、外貌、脾气、秉性,更包括他们的性格、心态以及在某个年龄段上的共性与个性,等等。总之,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主导,教师要为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服务。

2.内容突出关联性。

在一次随机听课中,教师讲解的是《桃花源记》一文。这位教师的导入如下:

师:“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名叫《春晓》,哪位同学能背诵出来?”

生(该生主动站起):“春眠不觉晓……”

师:“很好,我们一起背诵下,好吗?”

(师生一起背诵)

师:“《春晓》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色呢?”

生齐答:“春天的美景。”

师:“同学们掌握得很好,这首诗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春天在诗人的笔下是活灵活现、生机勃勃的。今天我们也要来欣赏陶渊明笔下的另一幅美景——桃源美景。”

这位老师与学生互动,学生较为积极,尤其是集体背诵较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气氛。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温习了旧知识,做到了温故知新,看似真的是很完美的诗词导入。

然而细细推敲却不尽如此,《春晓》与后面所讲的《桃花源记》的内容彼此分离,互不相关,更起不到总领或暗示的作用。这位教师在导语编制与设计上,一味求新求奇,玩弄花哨,结果忽视了导语“内容突出关联性”的重要特征,这是我们应该特别警惕的。

导入如果不能突出关联性,就不是好的导入或不是导入了。道理很简单,导入是起讲点,是教学一节课或一种知识的开头,没有关联性,如何去进行后面的内容呢?强拉硬扯,就会给人一种别扭的感觉,达不到导入的目的。

3.语言突出简明性。

前面提到,导入的语言具有概括性。一般来说,导入都是三言两语的,有时就是一句话。导入的语言虽然比较简明,但应该铿锵有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另外,导入的语言虽然比较简明,但语言简明不等于内容简单化,而应该做到言简意丰。

前面提到《祝福》的导语:“谁是真正杀死祥林嫂的凶手?”老师以提问方式导入,简明却不简单。十几个字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直指文章的主旨,如一根线串起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可谓纲举目张,妙之极也。

4.方式突出多样性。

导入的方式要突出多样性,不能讲什么内容,什么文体,什么课型(新授或复习或评讲练习)都用一个模式。导入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以及自己的个性特点,随机应变,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我们大部分教师的导入都是用自己的语言,有的教师通过绘画、歌唱等形式导入,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把实物引入教学,可以增加真实感。中学生爱动、好奇、求新,实物可以提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当然,语文课的导语设计还可以从对联、作者的有关情况、逆向思维法等导入。

比如我们在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可以从诗词《沁园春·雪》导入,这既是毛泽东所写的另一首词,也是同一词牌,温故知新;还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还可以从讲述该词的写作背景导入等,不一枚举。

导入形式的多样性,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勇于创新,敢于变革。导入技能尽管有其依附性,但它也具有独立性。既然独立就不妨在形式上多下些功夫,多进行些创造,多搞些变革。在为很好地讲解课文和新知服务的前提下,不妨多搞些更新颖的样式,更有吸引力的手段。此外,还要放开眼界多多借鉴,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点长处,多学习导入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并进行吸收与总结。这样,在导入技能运用上一定是新鲜活泼、样式繁多的。

5.艺术突出趣味性。

导入是一门艺术,既是艺术,它就不能没有趣味性。导入的目的是吸引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没有趣味性的导入,往往是失败的导入。

如在讲解《竞选州长》一文时,一位教师就做到了趣味启发。教师给学生讲述了马克·吐温在一个窄巷里给一个富翁让路的小故事。这位教师用幽默作导语,具有很强的吸引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马克·吐温的机智敏捷、善借对方语言反击对方的高超的评议技巧,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因此,教师在运用导入技能时,切忌死板僵化,枯燥无味,而应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有一句话说得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也是一样的。一堂课如果能运用精彩的、引人入胜的导语把学生的思绪从课间的喧闹中拉回到课堂情境中,这堂课,你便成功了一半。精彩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导入语如车之发轫、歌之起调、戏剧之序幕、交响乐之序曲、熊熊大火之火种,它具有高度的启发性、概括性和定向性。我们在享受它激发、诱导、总领的同时,在运用时还要注意对象突出针对性,内容突出关联性,语言突出简明性,方式突出多样性,艺术突出趣味性。

猜你喜欢
祥林嫂凶手导语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凶手是谁
处死“凶手”
谁是幕后凶手
导语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真正的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