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生态文明实践育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以兰州大学为例

2022-03-02 03:41王睿娜田贯辉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兰州大学文明育人

王睿娜,田贯辉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式确立,也吹响了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指引美丽中国建设的前进号角[1]6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确立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治国理政的基本思想,包括了毛泽东“勤俭建国、厉行节约”思想、邓小平“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思想、江泽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胡锦涛“建设‘两型社会’”思想,也经历了习近平从地方主政时期到中央主政时期和党的十九大以来的几个阶段的发展历程[1]70。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六大原则”[2]360-364,这既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指引[3]。

新时代,高校应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入耳、入脑、入心,让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内化于心的价值追求,更要成为他们外化于行的行动自觉。因此,高校不仅要依靠课堂教学主渠道向学生讲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逻辑和时代意义,更要通过一系列实习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学深悟透,感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思想伟力,特别是其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的具体体现和所创造的伟大成就。

一、兰州大学开展生态文明实践育人的主要做法、经验和不足

兰州大学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年积淀形成的科学研究传统,在青藏高原、冰川冻土、风沙治理等生态建设研究与教学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较为显著的成效。近年来,兰州大学围绕西部生态环境保护、青藏高原野外科考、气象防灾减灾等学校科研发展战略和重大命题,紧密结合第一课堂教学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实践育人工作。

(一)利用暑期组建社会实践团队,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和实地观测调研

兰州大学从2004年起实行“项目化”的社会实践团队立项,近三年平均每年立项团队数量为600支左右。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不少于21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获得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必修学分的必要前提。以2021年为例,兰州大学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有近百支,其中赴黄河流域科考开展社会实践的团队有30支左右,如赴八步沙寻访“六老汉”三代人治沙故事并探寻风沙治理对策,还有部分团队赴中国科学院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进行实地观测学习,以及赴全国多个省区进行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等。

(二)进行野外实习实训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均设置了多种多样的实习实训内容,如环祁连山野外实习、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野外实习、青藏高原考察等科考活动,组织开展了母亲河记忆工程、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等实习实践活动。同时,学生还前往民勤、古浪等地开展旱地沙地动植物调研工作,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此外,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还开设了“重走中国西北角”活动,以新闻采访和报道的方式挖掘西部地区人民群众在生态保护、生态移民、污染治理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正在发生的故事。

(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以促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兰州大学实行“精品校园文化”立项培育计划,每年立项精品校园文化活动40余项,如“气象月”“地球科学文化周”等活动。学校通过学术讲座、走访参观、趣味图画、知识竞答、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既宣传了环保思想,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知识,成为“受教育者”,又使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成为“执行者”,同时,也使学生站在历史和实践的逻辑基础上深刻体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意义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促进了“四史”学习,特别是党史的学习教育。

此外,兰州大学以学校知名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为原型,组织排演《极光》《大河的源头是冰川》等经典剧目,旨在展示历代兰大人在高原和极地科学考察工作中的非凡勇气、感人故事和巨大成就,同时,也让师生和社会再次认识到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的生态治理理念,以及国家为维护和建设全人类共同的良好生态环境所做的巨大努力。

(四)支持环保类社团和学生组织发展,促进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志愿服务和科考调研项目可持续发展

20年前,兰州大学的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偶然发现了野生的普氏原羚并拍摄到了珍贵的照片,而“普氏原羚”的调查研究项目至今还在继续,这源于一支学生社团“绿队”多年来的坚持与传承。据调查,兰州大学有影响力的环保社团和学生组织还有“达尔文协会”“地学行知会”等,这些环保社团和学生团队利用暑期时间深入河西走廊、青海湖等地开展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观测保护、河西走廊绿洲保护、青海湖湿地与鸟种调查、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等生态环保和绿色公益实践,涌现出了“绿希行者”“普氏原羚”“冰川营”“保护母亲河”等优秀的实践项目,这些项目均已在兰州大学持续十数年之久。

(五)经验和不足

以共青团组织和学生工作队伍为主体,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教学和生命科学、资源环境、地质科学等专业学科教学开展的生态文明实践育人工作,具有明显的优势,在高校实践育人和促进学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入理解和运用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紧密结合时政热点和国家大事,如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八步沙林场两周年之际,兰州大学的学生通过寻访“六老汉”三代人治沙故事并探寻治沙策略,所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吹尽狂沙始到金——八步沙“六老汉”如何蹚出治沙致富之路?》获得中国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一等奖;二是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国情民情紧密结合,如通过环祁连山野外实习科考活动,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祖国西部的幅员辽阔、山河壮美,也能切实感受到甘肃省政府和人民在祁连山环境恢复与治理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三是将生态文明实践育人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素养紧密结合,如学校在“普氏原羚”“保护母亲河”等项目上多年的坚持,促进学生在科学研究上形成专注精神和持之以恒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和职业素养。

生态文明实践育人工作在取得经验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没有完全同步,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均有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专题学习,但在设计实践育人活动时,没有完全做到充分参考并运用课堂教学内容;二是所开展的实践育人工作有局限,大多依赖活动,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不强,长效性还不够明显。

二、开展生态文明实践育人工作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4]。《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深化实践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5]。因此,在高校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实践育人工作,在传播和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促进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方式。

(一)进一步传播和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仅有着清晰的逻辑脉络,更有着扎实和丰富的实践根基,通过因势利导、化自然地理条件的劣势为人类生产生活优势的鲜活事例,体现中华民族充分尊重“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文化传统,同时,其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污染防治、应对气候灾害、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维护全人类良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治国理政方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之外,高校应通过社会实践、见习与实习、校园文化、学生团队和项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上深入了解国情民情,深刻体会党治国理政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理解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人民共同构建美好生态环境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二)推进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学校的根本标准”“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6]。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和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因此,将生态文明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方面面,特别是融入到实践育人环节中,不仅是践行“国之大者”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也是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载体,改进学生评价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国际社会共同认识的重要方式。

(三)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相关专业课课程思政更加紧密结合

《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不仅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探索求知、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大国工匠”精神,培养“三农情怀”,提升综合素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高校通过开展生态文明实践育人工作,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相关专业的课程思政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讲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时,可以通过实践育人环节设计组织学生前往生态环境修复地参观学习和实地调研,使学生深切体会党的生态文明政策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的重大影响和改变,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热切的期盼。教师在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让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支撑,让学生更有融入行动的自觉。

(四)推动学生养成绿色健康生活方式,自觉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2]362“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动员全社会都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2]362-363因此,开展生态文明实践育人工作,如“抵制餐桌上的浪费”“光盘行动”等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做生态文明的学习者和践行者的有效方式,有助于深化学生自觉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建设者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学生提高环保素养和意识,自觉抵制浪费,抵制“消费主义”等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构建节约型校园和绿色文明校园。

三、进一步做好生态文明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思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要进课堂、进教材,更要进头脑,要发挥好实践育人对于促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入耳、入脑、入心的作用,要从实践内容的设计、实践活动的组织、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汇聚工作力量,提高育人合力,提升工作效果。

(一)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及重大决策设计实践育人环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与大自然和平共生,以及与灾害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也来源于党领导人民进行生态治理和修复,建设美丽家园的生动实践,更有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投入前所未有的智慧和勇气,取得一系列巨大成就的时代力量。因此,高校应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设计实践育人环节,紧密结合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和一系列重大决策,在实践案例和实践地点的选取上充分体现时代性,争取涵盖不同的地域,体现不同的生态治理模式和经验。例如,西部高校和沿黄河流域高校,可充分学习吸收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甘肃、宁夏、青海、西藏等省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防沙治沙、祁连山生态修复与保护、“沙”“冰”在生态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设计实践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以上实践活动的设计,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党带领人民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上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和动人故事,如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防沙造林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荫的故事、宁夏西海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在党的惠民惠农政策和群众的勤劳奋斗下摆脱贫困的故事,深入理解党的精神谱系中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

(二)紧密结合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科优势特色设计实践育人内容

当前,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课教学主要集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多数高校教师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该课程的一个专题来讲授,也有部分高校针对研究生专门开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选修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中,也包含着较多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讲授的环节。例如,“形势与政策”课中党和国家在生态修复与保护方面的最新政策和大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所蕴含的生态文明哲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在党治国理政过程中的发展脉络;“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关于青少年环保意识的养成和行为教育等。此外,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同样有较多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课程思政元素,如在地理地貌、冰川冻土、荒漠形成与防治、土壤研究、水利水电等多门学科的课程中,都有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

因此,在实践育人环节中,一是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讲授的内容和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着重点。比如,对于已经修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学生,特别是选修过该专题选修课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组建“青年宣讲团”,利用课后时间和暑期社会实践面向校内外学生和群众进行宣讲,也可以结合时政热点组建调研团队,进行数据资料收集和案例分析;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已经学完的相关内容,学生可以在课后以背景资料收集、案例分析、宣讲讨论等形式进行课堂知识的补充、巩固和提高,教师则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二是要充分结合高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如兰州大学的学科优势大多数来源于西部独特的地理、气候等特征,为此学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时,打造了“母亲河记忆工程”“气象防灾减灾”等特色专题。因此,开展生态文明实践育人,要充分尊重第一课堂的专业课程教学,紧紧依靠高校学科优势,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生态文明实践育人过程中,加深对专业课学习的认知和掌握,更深入理解学校的校史校情和校风学风等精神。

(三)紧密回应学生关注和所需进行实践育人的组织和管理

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开展生态文明实践育人工作的过程中,高校要尊重学生的成长特点,用他们善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组织和开展活动。例如,面向学生进行理论宣讲时,可以通过组建“青年宣讲团”等形式,用青年的话语向其他学生讲明白理论的内涵和精髓,而学生在集体备课和讲述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提高文献梳理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选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参考课堂教学内容,从近一段时间的国家大事、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以及在社会上反响和讨论比较集中的事件中进行选题;在实践过程特别是带着科研问题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要安排专业课教师对样本和数据收集、资料分析和整理、调查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环节进行指导。此外,高校应充分借助当代学生与网络相依相存的特点,善用网络媒体开展工作,将生态文明的教育教学设计成网络原创作品、音视频等,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展示和传播,引导学生同网络上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行为和言论作斗争。同时,高校要总结回顾学校历年来在生态文明实践育人方面积累的经验,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

猜你喜欢
兰州大学文明育人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简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兰州大学法学院简介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兰州大学药学院简介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简介
对不文明说“不”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