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德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思源实验学校,甘肃 定西)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出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教师的数学教学策略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以往的教学模式激励作用偏低,对初中学生来讲,很难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无法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随着教师在数学教学策略上的改进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会变得充满乐趣。
初中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运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由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若能被有效激发,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及质量。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重要动力,可让个体具备的学习优势发挥出来,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初中阶段是关键的学习阶段,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及认知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若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要与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相符合,所以,初中阶段教师应尤为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数学课程的学习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了用武之地。与此同时,学习兴趣的激发还在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旨在让学生在兴趣引导下处理数学问题,从而促进其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手段不断创新优化,构建让学生实现主动学习的良好教学环境,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数学教师将生活问题当成突破口,利用具体的生活案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学生探寻简单直观的理解方式,让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在深刻理解的同时夯实记忆,打造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例如,某条隧道的进口形状近似一条抛物线,AB是隧道进口底部的宽且AB=4m,隧道进口顶部为点C,且C点至AB之间距离为4.4m,当前有一辆满载货车要通过隧道,货物的总宽度为2.4m而且地面距其顶部的距离是2.1m。请问满载货车能否顺利通过隧道?其属于初中阶段重要的函数问题,一些学生通过分析和二次函数图象较为类似,由此建立起相应的直角坐标系进行解题。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能够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迁移能力。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较为深远,个别初中数学教师仍旧选择使用“满堂灌”的模式,大部分学生缺少进行探究以及思考的时间,又因为授课时间十分有限,很难做到及时消化,一方面难以将基本知识和技能扎实掌握,另一方面学生也提不起学习兴趣。
例如,在“菱形的性质”的相关知识点,讲述完成后,教师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情况,向其提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为何有些图案会设计为菱形呢”等,由此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如“依据出示的菱形图案,对所需纸带长度进行计算”等,可以说问题的有效设置,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究欲望,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而且带着浓厚兴趣、带着问题针对菱形的性质进行探究。教师再通过相应的多媒体手段,演绎出菱形的有关性质,借此组织学生推理并将“菱形对角相等”“邻角互补”等性质独立总结出来。
数学故事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若想被激发,数学教师应该清楚把握学生的本质特征,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引入相应的数学故事,由此助力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调动。对于数学故事的有效穿插,教师应该把握好时机。
如“勾股定理”的相关教学,教师可以引入“赵爽弦图”“加菲尔德证法”等相关数学故事,讲述数学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等,或是讲述至今没有得到证明的有关猜想或者是假设,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有关数学故事的讲述过程,必须注意语言应用的规范性以及趣味性。
关于数学教学,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能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提供保障,在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依托更加多元、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路径,让学生更为积极地参与到初中数学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