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0年四川省医用放射工作人员血液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2022-03-02 02:42:18何秋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电离辐射血常规医用

朱 征,何秋蓉,李 慧,马 宇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四川成都 610041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级医疗机构放射诊断、治疗设备逐渐增多,从事医用放射工作的医务人员也日益增多,医用放射工作人员成为各级医疗机构最大的职业受照群体。随着放射防护技术的不断完善,我国医用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受照剂量逐年下降,已处于较低水平[1]。人体不同细胞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不同,其中以造血细胞最为敏感[2]。医用放射工作人员在正常工作条件下,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可能导致骨髓造血系统损伤。本院作为四川省医疗机构医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病体检定点单位,为掌握四川省医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现状,探讨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医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随机选取四川省2016-2020年在本院进行放射作业职业病健康体检的642例各级医疗机构医用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四川省2016-2020年在本院进行放射作业职业病健康体检的642例医疗机构医用放射工作人员作为医用放射组,其中女324例、年龄(36.1±9.6)岁,男318例、年龄(40.2±9.5)岁,该组人群年龄23~56岁。随机选取2016-2020年在本院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636例非放射作业人员作为对照组,其中女316例、年龄(35.8±8.4)岁,男320例,年龄(39.6±8.9)岁,该组人群年龄24~54岁。医用放射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身体健康,体检前2周内无感冒、发烧等炎症性疾病;(2)无影响造血功能的基础性疾病、无血液系统疾病;(3)未服用影响造血功能的药物、无有机溶剂接触史;(4)对照组无放射性辐射职业史及接触史[3]。

1.2方法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要求,空腹8 h,使用含EDTA-K2抗凝剂的紫头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2 mL,来回颠倒采血管数次将标本和抗凝剂混匀后立即送检。血量不够1 mL,血液凝固、溶血、严重脂血标本需重新采血。使用迈瑞CAL8000(2.0)血细胞分析流水线进行测定。检验人员均接受正规培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文件进行操作。

1.3指标异常判断标准 以GBZ98-2017《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4]为标准,放射工作人员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如下,(1)血红蛋白(Hb):男120~175 g/L,女110~150 g/L;(2)红细胞计数(RBC):男(4.0~5.8)×1012/L,女(3.5~5.1)×1012/L;(3)白细胞计数(WBC):男、女(4.0~9.5)×109/L;(4)血小板计数(PLT):男、女(100~350)×109/L。其余指标,本院参考区间:(1)中性粒细胞计数(Neu),男、女(1.8~6.3)×109/L;(2)淋巴细胞计数(Lym),男、女(1.1~3.2)×109/L;(3)血细胞比容(Hct),男40%~50%,女35%~45%;(4)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男、女6.5~12.0 fL。超过参考区间范围则为异常。

2 结 果

2.1不同年度医用放射组血常规检测指标比较 由表1可见:2016-2020年医用放射组WBC、Neu、Lym、RBC、Hb、Hct、PLT和MPV的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不同年度医用放射组血常规检测指标比较

2.2不同年度对照组血常规检测指标比较 由表2可见:2016-2020年对照组RBC、Hct、Hb、MPV的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Neu、Lym、PLT的年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续表1 不同年度医用放射组血常规检测指标比较

表2 不同年度对照组血常规检测指标比较

2.3不同年度医用放射组与对照组血常规主要检测指标比较 由表3可见:医用放射组和对照组比较,2016、2017年W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WBC、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9、2020年,WBC、RBC、Hb、P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不同年度血常规主要检测指标比较

2.4不同年度医用放射组与对照组血常规主要检测指标的变化趋势比较 由图1可见:2016-2020年医用放射组WBC、RBC、Hb、PLT检测结果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WBC、PLT下降趋势最明显;对照组WBC、RBC、Hb、PLT检测结果未观察到规律性变化,RBC、Hb检测结果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明显。

注:A为医用放射组;B为对照组。

2.5不同年度医用放射组与对照组血常规异常率比较 由表4可见,2016-2020年医用放射组各年度间WBC、RBC、Hb、PLT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照组各年度间WBC、RBC、Hb、PLT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不同年度两组间血常规主要检测指标异常率比较[n(%)]

3 讨 论

随着辐射防护知识的普及,防护水平的提高,辐射工作规范化管理的提升,放射工作人员年平均暴露剂量已基本控制在国家规定的个人剂量限值以下,但长期低剂量暴露对放射工作者健康损伤的风险仍值得关注[5]。低剂量电离辐射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导致机体造血系统受到抑制和破坏,造成外周血细胞发生改变[6]。本研究以各级医疗机构医用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探讨工作中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其血细胞指标的影响,为制订医用放射卫生防护相关政策法规、保护医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提供依据。

通过对2016-2020年四川省医用放射工作人员和健康体检人员血液常规检查结果分析,本研究发现,医用放射工作人员WBC、Neu、Lym、RBC、Hb、Hct、PLT和MPV的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MPV呈逐年上升趋势,WBC、Neu、Lym、RBC、Hb、PLT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度间WBC、RBC、Hb、PLT异常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WBC异常率高于PLT异常率,PLT异常率高于RBC、Hb异常率。而健康体检人员WBC、Neu、Lym、PLT的年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BC、Hb、Hct、MPV的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RBC、Hct、Hb呈总体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明显,MPV未观察到规律性变化,2016-2020年对照组各年度间WBC、RBC、Hb、PLT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会对医用放射工作人员的血细胞指标测定结果产生影响,使WBC、Neu、Lym、RBC、Hb、Hct、PLT降低,MPV升高,血常规检查异常率升高,且WBC异常率升高最为明显。

本研究还发现,医用放射组和对照组比较,2016、2017年W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WBC、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9、2020年,WBC、RBC、Hb、P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所致机体损伤最早表现为WBC异常,其次为PLT异常,最后为RBC、Hb异常,与文献[7]报道结果一致。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与血细胞的生存时间有关。由于白细胞生存时间很短,为6~8 h,因此电离辐射对血液系统影响最先表现为WBC下降,血小板平均生存时间为7~14 d,其下降出现比较晚,下降程度较小,而红细胞平均生存时间期为12 d,受低剂量电离辐射影响较小,下降通常不明显[8]。

综上所述,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可能导致医用放射工作人员骨髓造血系统损伤,血液指标的变化特点是WBC、RBC和PLT减少以及Hb下降[9]。WBC的异常出现较早,PLT的异常次之、RBC、Hb的异常出现较晚。由此可见,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医用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且与工作年限有明显的关系。虽然随着放射防护的不断完善,我国医用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受照剂量逐年下降,已处于较低水平[10],但长期低剂量射线照射仍有可能对从业人员健康造成影响[5]。因此,各医疗机构仍需加强个人防护,做好个人剂量监测与健康监护工作,定期对工作场所射线装置进行检查和检测,同时做好医用放射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知识培训[11]。对年龄大、工龄长的医用放射工作人员要加强医学观察、复查、甚至换岗,以达到真正保护其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目的[9]。

猜你喜欢
电离辐射血常规医用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08-24 06:22:38
一个控制超强电离辐射抗性开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75%医用酒精
75%医用酒精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40
医用酒精如何配制
Akt联合电离辐射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自噬和增殖的影响
电离辐射促进食管鳞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迁移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