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兴勇
(贵州省瓮安县中医院肛肠皮肤科,贵州 瓮安 550400)
肛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肛肠疾病。据调查,在肛瘘患者中,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约占5% ~10%[1]。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可出现肛周疼痛肿胀、反复流脓的症状。此类肛瘘的治疗难度大,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易复发且并发症较多。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病情的复发率约为10%[2]。临床上对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主要是进行手术治疗,以保护其肛门内外括约肌,减少由瘢痕组织引起的肛管缺损,尽快恢复其肛门与肛门括约肌的功能[3]。本研究主要比较用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与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效果。
选取2017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期间于我院肛肠外科就诊的82 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1)病情符合《肛瘘临床诊治指南》(2006 年版)中关于高位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标准:肛旁疼痛且间断性溢液流脓,经腔内B 超检查证实肛瘘内口在齿线附近,有至少2 条瘘管,主管道位于外括约肌深部。2)直肠内肛瘘无溃口。3)知晓本研究的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是:1)合并有造血系统疾病或心、脑、肝、肾疾病。2)存在肛周皮肤病。3)直肠内肛瘘有溃口。4)患有克罗恩病或由结核引起的特异性肛瘘。5)存在肛周手术史。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0)。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30 例,女性12 例;其年龄为25 ~64 岁,平均年龄为(42.8±6.4)岁;其病程为2 ~41 个月,平均病程为(24.6±5.2)个月。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29 例,女性11 例;其年龄为24 ~65 岁,平均年龄为(43.2±6.9)岁;其病程为3 ~43 个月,平均病程为(25.7±6.3)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方法是:待麻醉成功后,顺着瘘管自肛瘘外口切开瘘道,切口的终点为肛门直肠环下端。用刮匙搔刮腔内硬化与腐烂的组织,置入球头探针。找出肛管直肠环上方的继发性内口,向直肠壁缓慢地插入槽针,穿出槽针。用橡皮筋绑缚球头探针的顶部,使探针的一端进入直肠内侧。将橡皮筋扎紧,用丝线结扎、固定,切除瘘管的分支。次日清晨,患者排便后,为其换药,1 次/d。在换药前,需彻底清洁、消毒患者肛瘘的创面。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方法是:先了解患者肛瘘内外口、主管道及支管道的位置、数量及走向。在肛瘘内口的肛管后正中处做一个长约2.5 cm 的放射状人造外口。自人造外口置入探针,使探针进入主管道。使探针从肛瘘内口探出,切开齿线下方的主管道,使主管道呈“V”形。对于齿线上方的高位管道,将一个橡皮筋系在此管道处,从肛瘘内口向肛外拉出,保证橡皮筋的松紧度适宜,然后对管道进行结扎。在肛瘘支管外口做一个放射状切口,使用止血钳破坏主管道。用橡皮筋结扎肛瘘支管道与主管道之间的切口。若肛瘘支管道为弯瘘且长度足够,则需在支管道中间再做一个放射状切口,保证两个肛瘘支管道切口的距离约为2.5 cm,以便后期换药与冲洗切口。若肛瘘呈马蹄形,肛门左右侧为肛瘘外口的位置,但正前位或正后位的肛隐窝为肛瘘内口的位置,则需要在主弯道的转弯部位对瘘管进行开窗及挂线处理,防止阴道与尿道受损。合理修整切口及皮缘,便于后续的止血、引流操作。手术后,对两组患者均禁食、禁饮6 h。在手术后的3 d 内,控制患者排便,为其使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共治疗1 周)。在手术后的第2 天,为患者换药,直至其创面愈合。
1)在两组患者出院4 周时,评估其手术的效果,具体的评定标准是:(1)临床治愈:手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其创面愈合。(2)显效:手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其创面基本愈合。(3)有效:手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其创面部分愈合。(4)无效:手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未改善,其创面未愈合。总有效率=(临床治愈例数+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2)手术后,记录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的时间,测量其瘢痕的面积。3)在两组患者出院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其疼痛程度。VAS 的总分为1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感越强烈。4)手术后6 个月,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随访,采用Wexner 便秘评分系统评估其肛门功能。此评分系统的总分为2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肛门的功能越差。5)统计两组患者肛门狭窄、肛门畸形、肛门潮湿、肛门部分失禁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计算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6)手术后,对两组患者均随访6 ~12 个月,统计其病情的复发率。若患者的创面完全愈合后再次出现原位脓肿或肛瘘,可判定其病情复发。
采用SPSS21.0 统计软件处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手术后,两组患者手术的总有效率相比,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的比较
手术后,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 ;其瘢痕的面积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 ;其VAS 的评分、Wexner 便秘评分系统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瘢痕面积、VAS 评分及Wexner 便秘评分系统评分的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瘢痕面积、VAS 评分及Wexner 便秘评分系统评分的比较(± s)
组别创面愈合时间(d)瘢痕面积(cm2)VAS 评分(分)Wexner 便秘评分系统评分(分)对照组(n=42)35.1±5.27.4±1.73.3±1.04.1±1.0观察组(n=40)28.3±4.14.8±1.32.0±0.72.5±0.6 t 值6.5547.7516.7888.731 P 值0.0000.0000.0000.000
手术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情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情复发率的比较
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对其进行治疗的难度较大。对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期间,应充分保护其肛门括约肌的功能。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手术种类较多。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是临床上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常用手术。此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在对此病患者进行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时,挂线的作用是慢性勒割瘘管壁、标志病灶及对创面进行引流。实施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较小,只需切开部分主管道,手术时在肛门括约肌的浅层开窗做切口,可连通瘘管,保证引流的通畅。研究发现,对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进行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可有效地减轻其痛苦,减少其手术中的出血量,避免过度损伤其肛门周边的血管、组织及神经,有利于保护其肛门的功能[4]。此外,实施挂线对口引流操作可以防止坏死组织发生脱落,阻塞引流通道。新鲜的肉芽组织在生长和填充创面期间不会受到过大的阻力,有利于保护患者肛门括约肌的功能,降低手术后其发生肛门畸形与失禁的风险[5]。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与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效果均较为理想。与用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相比,用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安全性更高,患者伤口愈合的速度更快,病情的复发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