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君裕
(龙川县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广东 河源 517300)
腹股沟疝是一种最常见的疝,是指腹腔内的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处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存在腹壁肌肉薄弱、腹膜鞘状突未闭、腹内压力增高等危险因素的患者易发生腹股沟疝。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腹股沟区出现一个可复性肿块,肿块质地柔软,在平卧时可自行消失,但在站立、劳动、行走或剧烈咳嗽时又会自行出现。此病患者若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易出现嵌顿疝,导致其病情加重[1]。复发性腹股沟疝是指接受手术治疗后再次出现的腹股沟疝。复发性腹股沟疝可分为真性复发疝和假性复发疝。真性复发疝是指在初次手术的部位再次发生的疝,其再发部位与初次手术部位相同。假性复发疝是指在初次进行疝修补手术时周围其他部位遗留的、未能发现的疝,或初次进行手术时已对所有病变进行处理,但因患者自身因素,在手术后一段时间其腹股沟区再发的新疝。临床上对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主要是再次进行手术,而如何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是目前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2]。本文主要是探讨用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效果。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将我院收治的72 例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纳入本研究。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复发性腹股沟疝的诊断标准;入院的时间为2019 年1 月至2020 年9 月;年龄>18 岁;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均正常,意识清晰;临床资料齐全、完整;签署了自愿参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对进行手术治疗存在禁忌证;存在沟通障碍或意识障碍;不愿参与本研究或中途退出本研究;存在严重的心、肝、肺、肾等器官功能障碍;同期参与其他临床试验。按照系统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有36 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34 例,女2 例;其年龄为48 ~76 岁,平均年龄为(65.15±3.87)岁;其中,接受过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患者各有18 例;单侧腹股沟疝、双侧腹股沟疝患者分别有35 例、1 例;文化水平为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大专以上的患者分别有9 例、13 例、8 例、6 例。在试验组患者中,有男33 例,女3 例;其年龄为46 ~75 岁,平均年龄为(65.21±3.92)岁;其中,接受过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患者分别有19 例、17 例;单侧腹股沟疝、双侧腹股沟疝患者分别有34 例、2 例;文化水平为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大专以上的患者分别有10 例、11 例、8 例、7 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试验组患者进行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方法是: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全身麻醉,使其保持平卧位。在脐上缘做一个穿刺孔,置入10 mm 的套管针。经该穿刺孔建立人工气腹并置入腹腔镜。在双侧腹直肌外缘脐水平处各做一个穿刺孔,分别置入5 mm 套管针和手术器械。将患者的体位调整至头低脚高、向健侧稍倾斜位。在腹腔镜下用无齿抓钳抓起腹膜,于内环口上方2 cm 处将腹膜剪开,分离腹膜前间隙。以腹壁下血管为界,于腹壁下血管内侧进入膀胱前间隙,沿输精管内侧切断腹膜前环。采用锐性与钝性结合的方式对疝囊进行游离,若疝囊过大,可将其横断。选择大小合适的补片,使其能够覆盖住肌耻骨孔、直疝三角、股环口与内环口。确认补片的位置正确后,对补片边缘进行缝合固定。用3-0 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关闭腹膜切口,吸出腹膜前间隙内的空气,退出腹腔镜和手术器械,缝合手术切口。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方法是: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全身麻醉,使其保持平卧位。在脐下缘做一个小切口,显露腹直肌前鞘。利用镜推法钝性分离腹直肌,并向两侧牵拉腹直肌,暴露腹直肌后鞘与腹直肌背侧之间的间隙。通过此间隙向腹腔内注入二氧化碳,建立人工气腹。在腹膜上方利用10 mm 的套管针分离出一条腹腔镜隧道,并置入腹腔镜。在脐与耻骨连线的下1/3 处、上1/3处各做一个穿刺孔,分别置入5 mm 的套管针和手术器械。在腹腔镜下分离腹膜前间隙,对疝囊进行游离。若疝囊过大,可将其横断。余下的操作步骤与试验组相同。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术后肛门排气的时间、术后进食的时间、术后住院的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24 h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的评分。VAS 的分值为0 ~10 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术后疼痛越严重。
用SPSS 20.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试验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进食和住院的时间均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比较(± s)
组别手术的时间(min)术后肛门排气的时间(h)术后进食的时间(h) 术后住院的时间(d)对照组(n=36)52.54±4.0925.67±6.0830.56±3.595.12±0.38试验组(n=36)51.78±3.6520.13±5.5826.21±4.124.02±0.31 t 值0.8314.0284.77613.458 P 值0.408<0.001<0.001<0.001
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78%,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67%,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术后24 h,对照组患者平均的VAS 评分为(3.02±0.54)分,试验组患者平均的VAS 评分为(1.98±0.35)分,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97,P<0.001)。
婴幼儿和老年人是腹股沟疝的主要发病人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疝修补术、疝成形术等手术治疗腹股沟疝。部分腹股沟疝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其病情会复发,这种术后再次复发的腹股沟疝被称为复发性腹股沟疝。与初发的腹股沟疝相比,复发性腹股沟疝的治疗难度更大,且其并发症的发生率高[3]。在对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时,需要采取与初次手术不同的入路方式。腹腔镜疝修补术是临床上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首选术式。对此病患者进行腹腔镜疝修补术能将先前手术造成的瘢痕组织避开,并对疝缺损部位进行彻底修复。临床上常用的腹腔镜疝修补术有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两种[4]。对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进行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优势在于能保持腹膜的完整性,但手术操作空间较小,不能彻底进入腹腔,可增加手术的难度,不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5-6]。采用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时,手术操作在腹腔内进行,视野清晰,操作空间大,且有利于发现隐匿疝。进行上述两种腹腔镜疝修补术均需使用较大的补片,以便能够完全覆盖肌耻骨孔及疝缺损区。补片周围的组织在生长出肉芽后,能够永久地封闭疝缺损部位,进而可预防患者的病情再次复发。针对首次接受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前次手术时在腹横筋膜处放置的补片不会对其腹膜前间隙造成显著影响,故仍可采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或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对其进行治疗。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与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相比,用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此病的效果更好,能更有效地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其术后的疼痛感,缩短其术后恢复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