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功能训练对肛肠良性疾病患者术后康复的意义分析

2022-03-02 02:09赛媛媛王燕樊金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3期
关键词:肛肠尿潴留盆底

赛媛媛 王燕 樊金宇

肛肠良性疾病是一种临床疾病的总称,包括肛周脓肿、混合痔、痔疮、肛瘘、肛裂、便秘及肠炎等,外科治疗是治疗肛肠良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操作不当和缺乏有效的康复措施,部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急性尿潴留是指患者在排尿后出现排尿不畅等不良临床表现[1],并发症的产生与精神压力、肛门疼痛和过度排便有关,其引起患者尿道和膀胱颈部肌肉反射性痉挛,导致膀胱尿潴留[2]。在术后护理中实施盆底肌功能训练,可以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途径[3]。如果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措施干预,会引起尿路感染,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常规康复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有限。有文献报道,肛肠良性疾病患者术后进行盆底肌锻炼对预防并发症有一定效果,但有待进一步证实。作者对肛肠良性疾病术后患者采取盆底肌功能训练,分析其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在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肛肠科就诊的70 例肛肠良性疾病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5 例。对照组中男17 例,女18 例;年龄25~56 岁,平均年龄(38.00±6.33)岁。试验组中男18 例,女17 例;年龄26~57 岁,平均年龄(38.00±6.3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肛周脓肿、肛瘘及混合痔等肛肠良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有手术治疗指征的患者。排除标准:无肛肠疾病手术治疗指征的患者;有严重心、肝及肾功能不全,以及精神障碍的患者;有严重心肺疾病、神经源性膀胱和其他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临床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健康教育、疾病监测等。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盆底肌功能训练。包括排尿干预、盆底肌锻炼和心理指导。①排尿干预:在日常饮食中鼓励患者多喝水,促进排尿,为术后盆底肌肉锻炼提供条件;对于有排尿困难症状的患者,术后1~5 h 要求患者排尿,必要时可增加腹压;同时告知患者,自行排尿可以减轻不适,减少尿路感染;术后积极鼓励患者多喝水促进排尿。对于排尿困难的患者,进行热敷、声音刺激等,并轻轻按压膀胱部位数十次,可以促进患者排尿功能恢复。对于术后急性尿潴留患者,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帮助患者恢复排尿功能。②盆底肌锻炼: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盆底肌锻炼指导。肛肠良性疾病患者术后腹肌力量和盆底肌力量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对术后并发症以及身体恢复有不利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指导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盆底肌康复锻炼,指导患者做仰卧起坐等训练,5 次/d,20 min/次,并根据患者的耐受性进行调整。同时正确引导患者收缩臀部肌肉运动,每次收缩保持5~20 s,连续20~60 次,以促进患者盆底肌功能的维持。③心理指导:重视患者术后的焦虑情绪,强化细化健康教育,增强患者对恢复治疗的信心,及时回答患者的问题,并确保患者心态平和乐观。引导患者发现异常或不适时,要及时通知医务人员。患者入院后应完善相关检查,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由于手术的位置比较特殊,患者容易害羞等,担心术后伤口裂开、出血而不敢排便引起尿潴留等,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膀胱残留尿量、自行排尿时间、急性尿潴留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自我概念、生活满意度、社会关系、健康功能进行评分,评分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膀胱残留尿量、自行排尿时间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后膀胱残留尿量少于对照组,自行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膀胱残留尿量、自行排尿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膀胱残留尿量、自行排尿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急性尿潴留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急性尿潴留发生率为17.14%,低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自我概念、生活满意度、社会关系、健康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肛肠良性疾病包括痔疮、肛瘘及肛裂等类型,是临床常见的肛肠外科疾病,这类疾病可导致疼痛、便血、脱垂及肿胀等临床症状。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改变是肛肠良性疾病的诱发因素[4]。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明显增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肛肠良性疾病的发病人数[5]。肛肠良性疾病发病后患者临床表现明显,多数患者可以经手术治愈。但手术治疗良性肛肠疾病,会导致术后急性并发症发生。肛肠良性疾病由于疼痛及病变部位的特殊性,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时有效地治疗肛肠疾病十分必要[6]。外科手术是治疗肛肠良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大多数疾病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治愈。同时,手术操作不当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尤其是术后急性尿潴留,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术后恢复[7]。尿潴留是种急性并发症,发生原因包括患者对排尿姿势的不适应、手术后遗症、疼痛或麻醉、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波动等[8],这些都容易增加急性尿潴留的发生率,常规康复虽能满足患者术后治疗需要,但对预防术后尿潴留缺乏针对性,近年盆底肌功能训练对预防肛肠良性疾病术后并发症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9]。本研究提示盆底肌锻炼对预防术后尿潴留有一定的作用,其原因是通过训练腹肌促进排尿。通过加强盆底肌锻炼,促进相应部位的收缩,挤压膀胱促进患者排尿。另外,盆底肌功能训练中的心理干预,能动态了解患者手术后的心理变化,加强对患者心理的评价,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患者术后康复。听水声、按摩等有助于促进自助排尿,降低术后急性尿潴留的发生率[10]。由此可见,盆底肌功能训练有助于提高肛肠良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但干预时必须充分考虑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综上所述,盆底肌功能训练对肛肠良性疾病患者术后康复的临床意义显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肛肠尿潴留盆底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诊疗特点分析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肛肠微波理疗椅对混合痔术后局部症状的应用效果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肛肠手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治疗措施与效果
手术室护理应用不同体位摆放配合肛肠手术的效果观察
不要忽视自己的肛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