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体系的渗透性:促进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相互融通

2022-03-02 10:58谢莉花唐慧
比较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渗透性教育领域资格

谢莉花,唐慧,2

(1.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上海 201804;2.班贝格大学社会与经济科学学院)

一直以来,深植于德国教育体系中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工业的支柱和大多数雇员的教育模式”,学术教育①本文对学术教育(Akademische Bildung)和高校教育(Hochschulische Bildung/Hochschulbildung)的相应翻译不作区别处理,统一采用“学术教育”一词。则是指向未来光明前景职业的“皇家之路”(Königsweg)[1]。德国情境理解中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下文简称“职业教育”)主要指《职业教育法》(Berufsbildungsgesetz,BBiG)意义中的独立体系,含职业预备教育、职业(初始)教育(含双元制职业教育)、职业进修教育和职业转行教育,这种体系结构下的职业教育大多形成了独立的职业发展的闭环结构,以获得不同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德国高等教育阶段的(部分)职业学院、双元制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因为最终主要以获得学历资格证书(学士或硕士)为目标,原则上与普通大学一样同属于学术教育范畴。因此,本文探讨的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是传统视角下两个相互独立的教育领域。

一、德国渗透性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及建设基础

(一)渗透性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德国传统上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严格分隔的关系已然发生变化,两者之间的渗透空间和形式不断得到探讨与实践,正在形成新的教育秩序。扩大教育领域之间的渗透性成为德国近年来的政治目标之一。2018年,德国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党在第19次立法会议任期达成的联盟协议《欧洲新起点,德国新活力,国家新凝聚》中提出:“在面对国内外多样挑战的背景下,德国正在经历新的政治时期,教育、科学和研究是德国未来的关键主题,要确保平等的教育机会、更高的资格水平,需促进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之间双向的渗透性和协同性。”[2]这使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类教育政策问题,获得了新的方向和动力。首先,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渗透性意味着升级,职业教育必须与不断提高的资格要求保持一致的发展步伐,与学术教育等值的发展趋势使其更具吸引力;其次,渗透性可能会进一步增强大学学业的吸引力,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这一教育类型;此外,渗透性还可以被理解为参与者在教育领域互动中产生的创新资源。[3]

(二)渗透性教育体系的建设背景

作为预备人才和劳动市场的协调转接器,德国教育体系在承受外部压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内部问题。一是来自劳动市场人才结构和资格要求的压力,德国社会当前面临着深刻的人口变化问题。例如,劳动力不足、老年人口持续增加、既不在学业中也不在社会服务中的年轻人数量居高不下,与此同时,劳动世界数字化促使职业形象快速更迭、劳动力能力要求不断提升,愈发加剧人才与劳动市场关系的紧张程度。二是来自教育体系的内部问题,教育领域传统的严格分隔引发一些负面后果,如学习者为不必要的职业、学术双重资格,付出超长的学习时间及承担额外的经济负担,也可能因此而错失重新选择、发挥潜能的机会。为更好地平衡人才与劳动市场的关系,德国教育体系自身需发挥协调作用,在渗透性理念下更加深入地思考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之间的关系,使每个人都有以最佳方式发展个人能力和潜力的机会,这包括他们能够进入教育系统和职业系统获取相应资格的各种可能性。而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对劳动市场、专业人员的发展以及职业图景的设计是同等重要的,两种类型教育促进的能力往往是独立而又互补的,实现这两个领域的互补功能,可以使职业发展前景更具吸引力。

(三)渗透性教育体系的实施基础

在教育领域明显分隔的情况下,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之间的渗透,需要借助一种新的控制逻辑和协调机制来形成新的教育秩序,涉及理念性规范、规则性规范(regulativer standard)以及协调性规范(koordinativer standard)[4],三者共同为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之间渗透空间的可设计性提供支撑。首先,理念性规范提供了建设思想与发展眼界。教育体系渗透性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子领域内衔接可能性的实现,二是跨教育领域的初始教育与继续教育路径的建立,三是教育体系中平等机会的改善,四是已获得能力的等值认可与换算。[5]它不仅强调各教育领域体系内部的衔接与贯通,而且指向不同教育领域之间的沟通与融合,同时还包含了各种正规、非正规、非正式、国内及国外途径获得的学习成果的认可与转换。其次,规则性规范提供了法律法规基础和政策支撑。前者如促进学术教育向更多人开放的各项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ultusministerkonferenz,KMK)决议和支撑职业教育向更多人开放的《职业教育法》(也包括《手工业条例》),后者如科学委员会(Wissenschaftsrat,WR)发布《关于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关系设计的建议》[6]、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BIBB)发布《教育体系内部融通衔接指南》[7]和《关于促进职业教育与高校/学术教育渗透性的建议》[8]等。最后,协调性规范提供了具体的比较框架与工具。如由联邦政府、联邦州和各教育部门共同制定的跨教育领域的《德国资格框架》(Deutscher Qualifikationsrahmen,DQR),使资格及其基本能力透明化并具有可比性,这是确保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等值,实现灵活教育路径的重要基础。理念性、规则性与协调性规范共同在教育体系的资格等级(尤其是资格等级4~7)之间创建了一个渗透空间,使教育领域之间的关系由独立、分隔走向渗透、融通。

二、德国渗透性教育体系下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融通实践

在渗透性教育体系的建设背景与基础上,有必要重新认识德国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关系(见图1),两者从体系上的分隔逐步走向相互的沟通、融合,甚至在一些职业/专业实现跨教育领域的一体化安排。

图1 教育体系内部领域由分隔转向渗透

(一)德国渗透性教育体系下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沟通

分隔状态下的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迫使学习者在较早的时间点作出教育选择。这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者尽早明确发展方向并为之提前作足准备,另一方面却会阻碍一部分学习者的横向与纵向流动性。为了改善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绝对的分隔关系,除了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原有教育机会外,渗透性教育体系发挥其第一层协调功能,在两类分隔的教育领域之间架立沟通桥梁,消除两者之间的隔阂,使职业教育领域内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到学术教育领域,反之亦然。

1.从职业教育向学术教育的过渡

在德国,要进入以获取学历资格为目的的高校,前提条件是具备高校准入资格。渗透性教育体系为职业资格者,即那些通过职业教育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但没有高校准入资格的群体,提供了进入学术教育的可能性。[9]这种从职业教育向学术教育的转换路径在德国被视为第三条教育路径,而通过文理中学和夜间文理中学、夜间学院获得高校准入资格的路径被称为第一条和第二条教育路径。

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关于《将高校外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换算为大学学习》的两次决议奠定了此类过渡机会的基础,该文件指出:(1)大学体系外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可在本-硕分级制的框架内计入大学学业或考试成绩;(2)大学体系外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最高可以替代50%的大学学业。[10][11]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于2009年发布的《针对没有在中学获取高校准入资格的职业资格申请者的大学准入》[12],在联邦州范围内明显简化和改善了无普通高中毕业文凭人士获取高校准入资格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职业晋升进修教育的持有者可获得普通的高校准入资格;具备相应专业至少两年职业教育和至少三年职业经验的其他职业资格者,可以获得有专业限制的高校准入资格。对职业资格和工作经验的认可,可视为高校准入资格已是当下大多数大学的既定惯例。此外,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于2015年颁布《通过职业教育进入大学——路径和准入》,为那些在完成职业资格阶段后决定继续学习的人提供一条适合和可能的成长路径(见表1)。例如,A路径是在《职业教育法》和《手工业条例》的框架下,完成职业(初始)教育与职业进修教育的人员进入高校的可能性(A1,A2);B路径是通过获得双元制职业教育毕业证书后转入补习高中,或者通过职业专科学校等获得不同的高校准入资格(B1~B4)。此外,还有未在图中体现的C路径,主要包括通过全日制职业类学校(含专科高中、职业/专业文理中学、职业专科学校)的、但无职业教育类毕业证书的学习获取高校准入资格。这些多元化的路径选择体现了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之间渗透性的不断提升。

表1 通过职业教育获得高校准入(Hochschulzugang mit Berufsausbildung)

2.从学术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过渡

第一,大学辍学者的过渡。传统的观点一般认为,教育体系中的渗透性问题仅限于从职业教育向学术教育的过渡,这种单向视角通常会遮蔽其他过渡形式。在德国,当前尽管已经有将近一半的同龄人进入大学学习,但辍学率较高,如2018年学士辍学率达到27%,硕士辍学率达到17%[13]。这也表明了大学学习其实并不总是最佳的个人选择。高辍学率带来的问题是,这些大学辍学者如何获得进入劳动市场的资格,并在劳动市场持续发展?转向职业教育会是一个极其积极、正视自我的选择。一般来说,大学辍学者转向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具备可行性,毕竟他们已经完成文理中学教育并获取高校准入资格,这完全满足双元制或全日制职业教育的准入条件。此外,对于大学辍学者来说,在进入职业初始教育和职业进修教育路径时,可以通过对先前学习成果的认可和换算来缩短职业教育时间。国家对这些辍学者作出个人学习路径转变也有相应支持,如全国性的咨询网络(如在线门户网站“中断大学学业-然后呢?”)提供了系统的处理决策的可能性,缺少学徒的企业与行会也会特别通过地区的专家咨询来提供支持和辅导。在实践中,大部分的大学辍学者也确实都接受了职业教育,并且对新的职业转向予以了积极评价。

第二,本科毕业生的晋升进修。博洛尼亚进程开始之后,德国传统的本硕一体化高等教育结构随之划分为本科与硕士两个阶段,有相当多的本科生在毕业之后直接开始工作,不再像之前一样直接进入硕士阶段学习。本科毕业生中的许多人没有选择学术型职业,而是选择职业路径,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接受继续教育,这既符合终身学习理念,也可以更好地应对社会的快速变化。对于这类群体来说,职业晋升进修教育相比于硕士课程学习而言,更具实用性和吸引力,因此有必要澄清和阐明相应的贯通路径,如大学学业之后如何衔接职业晋升进修教育①一般而言,国家层面的进修教育包括于2020年更新的《职业教育法》中的三级进修教育资格:经考试认定的职业行家、专业学士和专业硕士,这些资格在《德国资格框架》中分别位于第五、六、七等级,后两级与学术学士和学术硕士等值,其资格也受到劳动市场的广泛、高度认可。。两者之所以能够贯通也在于:尽管职业晋升进修教育的专业/职业是基于双元制教育体系中相应的教育职业,但实际上也与大学专业有一定的相近性。此外,一些晋升进修教育还需要至少1年的相关职业经验。

(二)德国渗透性教育体系下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融合

一方面,“死胡同职业教育”(Sackgasse Berufsausbildung)的出现加剧了人们对职业教育边缘化的恐惧;另一方面,“高校职业化”(Verberuflichung der Hochschule)也引发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初衷的质疑。究其根源是因为劳动市场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发生了变化,单一的能力不再是专业人才的要求取向,单一的教育领域供给在这种人才要求取向下略显力不从心。困在两个教育领域的分隔中思考问题,并不会为教育带来根本的发展。所以,为了系统地结合这两个领域的优势,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之间的融合变得越来越重要。

融合作为教育体系渗透性的第二层协调功能,代表了教育过程中不同教育领域间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思想。之所以能够融合是因为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交叉,这可以视为两者融合的基础。这种形式的教育供给在方案上涵盖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并且授予在两个教育领域均有效的、相应的学历及职业资格证书。不同学习地点和学习活动的结合,其核心特点是学习者可以同时获得职业实践能力和科学理论知识,可以更好地为劳动市场上更为综合、复杂的要求作好准备。

双元制大学教育是最为典型的融合形式,它在德国教育发展史上已存在约40年,在组织与课程上均平等地将职业实践与大学学习相互结合。当前,德国许多大学都提供双元制大学教育,在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的“职业教育+”数据库中,总共记录了1792种双元制大学专业(2021年)[14],这些专业分布于初始教育(高校教育)和继续教育两个阶段。最受关注的主要是初始教育领域的两种双元制大学教育形式:一是“职业教育融合型”,同时授予学历资格证书(通常为本科)和受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行会考试),特点是大学学业和职业教育在内容与结构上的整合,学生在大学、企业和职业学校这些学习地点之间交替学习;二是“实践融合型”,只授予学历资格证书(本科或硕士),不授予职业资格证书,特点是同时开展大学学习与较普通专业而言偏长时、集中的企业实践,实践阶段(或兼职工作)在内容和结构上与大学学业相关,以天或长模块方式完成。

还有一种特殊形式是三元制大学学习形式,其特点是同时完成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大学学业(主要是本科)和晋升进修教育(师傅/技术员),并相应地获得三个资格证书。该教育供给形式通常为4.5年或5年,多见于手工业领域。

(三)德国渗透性教育体系下跨教育领域的一体化设计

体系间能力的认可、路径的衔接、课程的融合等渗透性实践措施,始终是在子体系交流之间做补充,并不是从整个教育体系的系统视角来考虑问题。因此,在前期建设基础之上,德国正在努力调动渗透性教育体系的第三层协调功能,即跨教育领域的一体化安排。一些项目也尝试在更广的视角下思考、建立各教育领域之间的联系。这种跨教育领域新理念的提出,对单个职业/专业领域的教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迄今为止,在职业继续教育领域几乎还没有将职业元素和学术元素联系在一起的新形式。针对该问题,部分行业领域已经做了一些尝试,代表性的如手工业行业领域依照“职业生涯理念”,规划了某一手工业职业中所有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含学术教育)的总体概览与路径,包括将此职业生涯路径上的所有职业/专业教育内容,按教育阶段分配给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又如“面向未来的职业继续教育的创新方案”(InnovatWB)是为了完善现代职业继续教育体系的发展,重点在于创新建立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之间相互联系的继续教育形式的方案和试验。还有“融合大学学业的职业教育”模式,这与前述双元制大学教育中的“职业教育融合型”有明显区别。后者是双元制大学教育中获得双重资格证书的一种教育形式,前提条件是需要具备高校准入资格,而且大学学业与职业教育两个组成部分往往只是互补,即学习场所之间的合作通常是纯粹的组织合作,而不能如中等教育阶段的双元制职业教育那样真正实现课程上的内容和过程合作。前者则相当于在现有的职业教育中实施整合型的双元制大学学业。它将混合资格的思想扩展到其他目标群体中,原则上,它向拥有高校准入资格的年轻人以及优秀的中学毕业证书持有者开放。它为更大的群体提供了不同可能性,在完成前两年的基础教育阶段和通过中期考试之后,可以选择继续完成双元制职业教育直至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者继续进行大学学习直至取得学士学位证书,或者进入整合大学学业的职业教育模式直至获得双重资格证书。年轻人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拥有更多机会,可以根据具体的经验来检查自己的学习要求和作出职业教育或大学学习的决定。[15]该模式并不是要取代现有的教育格局,而是以另一种可能性来丰富它,使职业内容与学术内容相互联系,并尽可能避免重叠,使年轻人能够基于在两个教育领域所积累的具体经验,作出接受职业教育、或进行大学学习、或获得双重资格的决定。

一体化教育安排的创新与国家教育体系的未来生存能力息息相关。为了应对技术变化、可持续的经济和生态发展以及相关的社会变革,除了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原有教育机会外,越来越需要改善发展路径和提升能力要求,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职业学习与大学学习相辅相成的结合方式。不进行领域划界,而是通过跨部门、机构性的共同决策与合作的新形式,为实现进一步的创新性教育选择提供更多可能性。

三、德国渗透性教育体系下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融通策略

德国渗透性教育体系旨在提供广泛的教育可能性,丰富终身教育资源的供给,使个体可以自由地根据兴趣、需求选择或变换教育路径,实现终身学习。其建设策略和方向体现为建设支撑终身学习的制度基础,开发统一的能力描述语言,设计跨教育领域的合作,提供系统的职业指导和克服政策与经济障碍等。[16]

(一)建设终身学习的制度基础

德国教育体系提出渗透性的发展目标源于社会与个人的发展需求,在制度层面使各级各类教育能够顺利沟通与相互转换,在个体层面也使个人能力能够被认可,以便其有更多的选择可能性。为此,以资格框架作为标准,以学习成果认证为保障,以学分系统为平台,共同构成了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制度基础。这种制度基础使各级各类正规、非正规、非正式学习体系得以相互衔接和沟通,也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了各种渗透形式,如通过对先前学习成果的认可来减少重复学习的简化过渡,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相互转换的体系间过渡,兼具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特点的专业与课程融合以及更具系统性考虑的跨教育领域的一体化安排。

(二)开发统一的能力描述语言

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其共建的前提条件就是开发对话所需的共同语言。在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中获得的能力,尽管可以在同一级别上等值,但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开发共同语言的目的也是使彼此能够拥有平等的对话权、实现顺畅联系。为了在教育领域成功实现这种沟通和联结,必须能够以可比较的方式描述与记录教育过程中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成果,实现能力的重要换算。由联邦、州政府、社会伙伴、教育领域行动主体等共同开发和实施的《德国资格框架》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使德国教育体系内各类资格更加透明和易于理解,大大加深了各类主体的相互了解。教育领域的学习成果可视化,使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接口显性化,这些接口便是实现更高渗透性的重要工具。

(三)设计跨教育领域合作机制

联邦和州政府为持有共同对话语言的行动者提供了制度化的支持,如圆桌会议或合作平台,以及持续与之相伴的创新项目和方案倡议。通过拥有共同目标的项目和工作,建立不同教育领域行动者之间的信任,增进他们的相互理解,进一步触发促进渗透性措施的新思路,并为教育领域的关系变迁提供新的启示。此外,特别是在州级治理和执行层面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行动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这些合作形式使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企业、社会伙伴、行会组织和就业机构参与对话,追求更为宽广的教育目标,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之间的换算潜力在过渡方面变得更加明显。[17]

(四)提供系统完备的职业指导

对渗透性教育体系的落实来说,更重要的支撑是在教育实践层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关于学业、职业选择与定位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指导。随着近年来各级不同行动者的职业指导活动的扩大和深化,系统的职业指导过程的设计尤为必要。在整个教育与职业图景中,职业生涯指导确保青年人了解职业和学习的发展机会,让青年人选择一条基于自身能力、天赋和兴趣的教育道路,知道如何进行后续学业或职业选择的过渡和衔接。职业指导对结果是保持开放性的。职业指导的系统过程,以潜能的分析和伴随的实际试验为基础。例如,为高中教育的学生提供企业领域和学术领域的实际尝试机会,特别是在文理中学提供关于职业教育可能性的更加深入的信息。同时,记录与利用职业指导过程的结果和认知,持续地发展职业选择渠道以及实现数字化。另外,职业指导不仅为初次就业或学习路径提供出路,而且提供各种资格提升和发展机会。为此,在整个教育领域须提供一致的信息和咨询意见,包括清晰的准入路径和前提,教育体系间的桥梁和接口,换算、缩减和减免可能性以及附加资格等。

(五)持续消除政策与经济障碍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渗透性教育体系的制度建设有了明显突破。有关部门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如为了提高年轻人同时获得职业资格和高校准入资格的机会,职业资格者进入学术教育的规则、高校辍学者转入职业教育与职业进修教育路径和换算学习成果政策、《职业进修促进法》资助政策等,都为促进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相互转换和融通,提供了政策基础与经济保障。未来,德国还将进一步消除阻碍渗透的各类政策与经济障碍,如在高等教育领域,各州《高等学校法》现有的结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种教育选择,因此也必须进一步修订与协调。同时,增加财政灵活支持的类型,对尽可能广泛的目标群体开放,建立自筹资金、企业资助和国家补贴的组合财政支持体系。

四、总结与思考

教育体系的渗透性促使德国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由传统的分隔走向融通,反思其融通实践和发展策略,发现德国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都占有重要地位,两者等值发展,出于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完善需要,为满足更广泛的教育需求生成了创新型教育新形式。尽管在实践中有许多新尝试,但是渗透性教育体系的建设是庞大的、系统性的,牵扯甚广,亟须进一步树立和发展稳定的、深层的根本性理念。

(一)坚守两类教育并行发展的独特价值

纵观世界历史发展,德国无论是在职业教育还是在学术教育上,都是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两种教育类型长期并存并卓越发展在其他国家并不多见。从传统来看,德国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拥有自己的语言和设计逻辑,在管理基础和文化、课程设计和质量保证方面都有所不同,这一方面展现了德国各教育领域专业化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德国对各类人才的重视,并分别进行专门化培养。社会既需要学术人才,也需要职业人才。虽然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间不可避免地存在隔阂或竞争,但德国并没有采用单一的教育发展战略,而是采用多元发展政策为两种教育的分别发展和共同创新提供支持。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是工业经济发展和技能深化的核心基础,学术教育体系则是实现社会公平、个人追求和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两者缺一不可。

在世界高等教育扩张的趋势下,德国根深蒂固的社团主义治理模式、职业观、学徒制传统等为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关于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关系,一方面需要警惕高等教育中的过度学术扩张,产生大批具有高学历但“毕业即失业”的学术无产者;另一方面需要警惕职业教育转变为纯粹的“中转站”和依靠高等教育才能提高其吸引力[18]的问题。尤其是职业教育,在体系确立和职普融通的发展过程中,仍要回归到为社会、经济、个人创造独特“职业”价值的方向上,否则从长远来看仍有可能面临继续失去吸引力、独立性的危险。对于学术教育来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除以追寻高深知识为主导方向之外,也应看到高等教育的分化,纯粹的理论学习需要同时融入偏向应用、实践的学习形式,才能真正满足社会、经济、个人的多方需求。

(二)形成渗透性教育体系的教育新秩序

德国教育体系渗透性的全方面加强和改善,是解决教育体系供给与学习者需求的关键议题。德国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独立发展,并不意味着教育领域之间必须绝对划界,相反,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彼此相互了解和接纳。一方面,德国看到了两类教育均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也在此渗透性框架下,逐步打破了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传统分界,出现了沟通、融合、一体化安排的新形式。随着近几十年来渗透性教育体系的发展,德国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首先在贯通上实现了制度上的公平,之后两者的融合则打造了实质性的公平。[19]另一方面,德国也希望通过增强两者的渗透性来应对个人和社会对教育体系的期许与不断变化的需求,致力于渗透性的教育机构在未来将更具有竞争优势。未来,两种教育类型及其体系的渗透与融通,将是德国计划打造的教育新秩序。

(三)树立促进教育融通的统一引导理念

由融通实践可以看出,德国虽然已在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关系层面做了诸多探索,也有部分关于两者融通可能性的理论探讨,如知识/能力组成的部分重叠、两者互补的特性更能满足对未来人才的需求,但是两者共同发展需遵循的根本理念还是不够统一、不够明晰。近年来,德国社会提出以“扩展的现代职业性(Erweiterte moderne Beruflichkeit)”[20]的统一理念和主导思想来引领两类教育的发展。“扩展的现代职业性”区别于对传统职业理念的理解,认为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保留着各自身份的同时,也可以相互学习,运用职业学习的共同标准。“现代职业性”本身是一个广泛的教育理念,包含个性发展和批判反思的成分,与科学学习并不是相对的,而“扩展的现代职业性”进一步开放了融合科学导向和经验导向学习的机会。如何将诸如“扩展的现代职业性”等理念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协调、融通发展,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从而使其成为两类教育统一发展的根本指导理念。

猜你喜欢
渗透性教育领域资格
不同固化剂掺量对湿陷性黄土强度和渗透性的影响
资格、应得还是权利?——评诺奇克的资格正义
第二道 川菜资格人
基于文献计量的数据素养及其教育领域研究态势分析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背叛的资格
江江西率先突破高考、教师交流、民办教育深化综合改革
反差——阿伦德
没资格 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