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妮
“我从小在北京,土生土长,没招过谁,没惹过谁,总想要点强……”电影《有话好好说》中这段关学曾老爷子唱的北京琴书让很多人为之着迷,但能模仿着唱出来的人却寥寥无几。好听不好唱,简单不易学,是北京琴书一大特点。它到底好听在哪儿,又难学在哪儿呢?这次,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为能真正听懂北京琴书门道的内行吧!
王树才老师是北京琴书的代表性传承人,是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的关门弟子。在他看来,北京琴书不是什么人都能唱、怎么唱都行的,它一板一眼皆有讲究,一站一动都是表演。词儿、字儿、味儿、板眼……都是北京琴书的精髓所在,差一点儿都不对。
当年,关学曾老爷子为寻找北京琴书的传承人煞费苦心,很多人都还记得他老人家当时招收学徒“不收学费,中午还免费给炸酱面吃”这个让人无比向往的特殊待遇。但是,为什么能真正传承北京琴书的人这么难找呢?这是因为北京琴书真的太难了!有一首《西江月》中写道:“世上生意众多,唯有说书难习。紧鼓慢板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北京琴书中,有说书的部分,又比说书还多了“琴”,也就是扬琴等伴奏乐器,所以更难。不过,正因为难,北京琴书也极具独特的欣赏性和传承下去的价值。也许,我们在带孩子学会了欣赏它之后,他还真的有去学习和传承的兴趣呢!让我们赶紧跟着王树才老师学会欣赏北京琴书的“门道”。
节奏的秘密
懂板眼,也就是节奏,这是北京琴书的基础。这种节奏和人体心脏的跳动频率相似,欣赏起来让人觉得舒心,所以好听。懂板眼,唱对了,是有板有眼;不懂板眼,节奏唱错了,就是“荒腔走板不搭调”。所以孩子体验学习北京琴书时,可以先不张嘴,先练“1、2、3、4”—初眼、中眼、末眼、板眼的节奏,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
懂节奏、练习板眼之后,还要练心板,也就是做到心里有数,然后唱的时候才能和乐队合在一块,观众听着才觉得舒服。如果心板不对,或者总是跟着乐队的节奏跑,观众可能听不出来哪儿不对,但就会觉得不好听。
另外,在北京琴书的表演中,表演者自己左手要拿板,右手敲鼓,这里的讲究也很多,比如整体的姿势要沉肩坠肘,拿板的手要松弛,打出来的音才又脆又响;拿鼓键子的手要攥实但又别太死,手心里是空的,打的時候呈“凤点头”状,鼓键子打在鼓面的位置也是有规定的,不能随便落,否则鼓声就不好听。
唱的跟伴奏的不一样,是北京琴书“难唱”的另一大原因—打板和敲鼓的节奏不一样,是相互穿插的,打板的清脆声音就像是“钻”进了鼓点里,而扬琴打出的旋律和鼓板又不一样,唱出来的词要遵循“初眼张嘴唱,末字落板上”的规则,也就是不管唱什么,初眼的时候必须唱出第一个字,最后一个字要落在板上。这其实又和扬琴、四胡、二胡的伴奏节奏都不一样,但几个部分合在一起就使得北京琴书真“好听”,但确实“不好唱”。
表演的精湛
曲艺行当中有一句话:“低头猫腰,传艺不高。”所以,北京琴书对表演中的一招一式都有严格的要求—出手胸前低,伸手眼要疾,双手要抬起,手臂要弯曲。做到了这些,演员的亮相、出手才好看。
北京琴书其实是综合了说唱和表演的综合艺术形式,情感饱满,有血有肉地演唱本身就是表演,即使不看表演者,也能听出画面感。更别说,从演员上场,北京琴书的表演其实就开始了—上场时要挺胸抬头收腹,迈步果断刚毅,展现出气势和精气神。其实,孩子在学习北京琴书的过程中,必须学会挺胸抬头,有精气神,有了这股子劲儿,气质也就有了。
和其他戏曲的表演不同,北京琴书在讲述故事时,只有一个人,所以一人要诠释多个角色,这就要求它“换人先换脸,换脸先换眼,声音跟着换,身上也得换”“心里没有,嗓子白吼,眼睛白瞪,身上白走”,要做到这些确实很难,但也因为如此,也才更有趣、有欣赏价值。
会听嗓音和吐字
北京琴书正调是F调,有些唱腔中的个别字要能拔到高音C,所以对表演者的嗓子的要求也很高,有“云遮月”之说,也就是嗓音要洪亮、通透、穿透力强。而且,北京琴书的说唱都在调门上,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与唱是自由转合,而且变换灵活,完全是由表演者自己按字行腔,根据情绪控制和发挥,在曲牌上并没有死板的规定。
北京琴书还有一个特点是吐字清楚,每个字的吐字都必须是这个字的正音,姜就是姜,毛就是毛,生就是生,一个声调都不能唱错。
比如有一句唱词是:在列国有位大校名叫闵子骞,他本是圣人的门徒,一位大贤。最后一个字就是要唱成二声“贤”,绝不能唱成一声“仙”。北京琴书对唱词中每一个字的讲究,形成了“一字不清,观众发蒙;一字不到,观众发躁”之说。在吐字上,还讲究嘴里要有劲,如果吐字无力,有句行话叫“吐字不清,如钝刀杀人”。
理解了这些,也是欣赏这门艺术精华的“门道”之一,听北京琴书,听的就是这份咬字清晰、发音标准的劲儿。北京琴书的这一大特点也导致了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听得懂它,不像很多别的曲种,不看字幕,还真的很难听懂。而且大多数人只要听了北京琴书,都很喜欢,因为它的唱腔中虽然有北京话的味儿,但是吐字基本都是普通话,可见,北京琴书,是真的想唱给大家听的艺术形式。
经得起推敲的创作
有古诗词的功底,懂平仄,懂辙韵,才会写词,这也是琴书传承中重要的一项—不仅要会唱,还要会创作。北京琴书的辙韵包括13道大折—“俏佳人,扭捏入房来,东西南北坐”这13个字里包含着北京琴书辙韵的秘密。经典的北京琴书唱词有的采用“顶针续麻”的创作手法,也就是字头接字尾,字尾接字头,循环往复。所以看似简单的唱词,既意味十足,又非常经得起时间的推敲,还能朗朗上口,便于传唱。比如下面这段唱词就很典型:
你看山清水秀,
秀起生辉,
灰尘不染老祖的峨眉。
梅花野路先后配;
配好了仙酒饮三杯。
您喝的本是无穷的味,
为的是长生不老的轮回。
北京琴书的创作素材,多是从生活中信手拈来,吃饭、聚会、过节、历史人物、小故事、笑话……都是创作源泉,把生活、情感通过这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也是在记录生活、记录时代,这也是它至今仍具魅力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