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录下运动过程分享到社交平台,参与运动相关话题互动,参加线下活动……运动的社交属性正逐渐被年轻人看重。其实,运动的这一特性对青少年来说也是一样的。
我曾采访过足球运动员孙可。他7岁开始接受足球训练,11岁从徐州来到南京踢球,18岁进入江苏舜天足球一队,24岁时入选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足球伴随了他整个青少年时光,痛而快乐着。孙可告诉我,他初中就读于南京市第二中学的体育特长班。他所在的班上,同学们都是踢足球的。每到假期,孙可就特别希望家人能够陪在身边。因为他从小一个人来到南京,一年能在家的时间也就十几天。对他来说,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幸福,也非常奢侈。不过,好在他身边还有老师、队友、教练的陪伴。
“那时候年纪小,又都是男孩子,调皮是一定的。我记得我刚来南京就和吉翔住一个屋,我们分到了一个宿舍,从梯队一直到舜天一队,就像亲兄弟一样,他还是我婚礼的伴郎。”
孙可所说的经历,我并不陌生。因为在采访他之前,我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一家青少年足球机构实习过,当时恰逢足球机构举办青少年足球比赛。比赛借用了堪培拉大学的足球场,按照参赛队员的年龄分为10岁以下组、10-12岁组、13-14岁组和15-16岁组。
我负责报道10岁以下组的所有比赛,这个组的球队男女队员混在一起。第一场比赛在清晨,冬日的浓雾还没散开,一群八九岁的男孩女孩脱下身上厚厚的外套,露出黄色或蓝色的队服,欢快地奔向球场。
两队被裁判叫到球场中央,以队长猜硬币的方式决定选边、开球。当孩子们站到各自负责的位置后,个个脸上露出严阵以待的神色。
传球、带球、过人、射门……我看到孩子们因为进球而欢呼庆祝,因为暂时落后而相互鼓励。他们会向撞人的对手表达不满,也会在比赛结束后和对手握手致意。我也被现场又飒又激动的情绪感染得近似于狂喜。
赛后,比赛失利的黄队并没有离开球场。我了解到,黄队所属的足球俱乐部有个传统,如果比赛日遇到有队员过生日,大家就在赛场为他庆祝。过生日的队员站在球门处,背对着其他队员弯下腰,翘起屁股,迎接大家的依次射门。这样的仪式伴随着喊声、笑声、起哄声,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教练说,这项传统是孩子们自己定下的,能让他们更加团结,如果比赛失利,也能给球队提振士气。
比赛持续一周,决赛设在周日。当天,孩子们的家长也到场了,还有人带来了自家的狗。决赛日就像个大型的家庭聚会,球场边有卖烧烤、饮料的摊位,观众们早早地在球场围了一圈,一边喝着饮料,一边等待着比赛开始。志愿者不得不提醒家长们牵好自家的狗,以免它们太过兴奋跑进赛场扰乱比赛。青少年足球俱乐部的模式具有很强的家庭、社交属性。同俱乐部的孩子大多来自同一个社区,在正式入选球队前尽情享受着足球带给他们的快乐。
妮娜:媒体从业者,就读于体育传媒专业,曾在体育机构为2012伦敦奥运会提供赛事服务。
编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