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火中绽放的金色小花

2022-03-02 02:24徐鲁
莫愁·小作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剧团团员孩子

1

三十年前,我的第一本儿童散文集《飞翔的蝉声》出版时,收录了《遥远的星空——郭沫若与孩子剧团》一文。这是我第一次写抗战中的“孩子剧团”的故事。从那时起,我就一直留心和搜集有关孩子剧团的史料。

1937年8月13日,日寇在上海市区疯狂轰炸,把侵略战火从华北地区和黄河两岸烧到了江南地区,制造了惨烈的“八一三”事变。大片的平民住房毁于火海,无数的人们家破人亡、背井离乡,许多孩子流落街头,成为孤儿和流浪儿。

孩子剧团是“八一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派专人组织、照顾和领导的儿童团体。这些失去家园的孩子都住在一个临时的难民收容所里,有来自沪东的临青学校的孩子,也有沪西的绍芳小学、余日章第三小学的学生,加上几个童工和小流浪儿,另有几个是革命者的子弟。党组织派人把这些孩子组织起来,于1937年9月3日正式取名为“孩子剧团”,一边照顾他们学习文化知识,一边给孩子们讲解抗日救国的道理,鼓励他们要不怕困难,团结起来,为全国抗日救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宣传工作。

孩子剧团有二十几名小团员,大都来自贫苦人家,年龄最大的才19岁,最小的只有8岁。在党组织的照顾和教育下,孩子们不怕艰苦,不惧风雨,更不怕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汉奸的搜查与恐吓,走上街头演戏、唱歌、贴标语。他们在收容所里办壁报、教难民识字和唱歌,就像一棵棵坚韧的小树,在战乱的炮火和时代的风雨中,顽强地成长着。

有一次演出时,几个大哥哥大姐姐当场站起来,情绪激昂地说:“小弟弟、小妹妹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的亲人被鬼子杀害了,自己还要出来宣传抗日,我们要向你们学习!”还有一次,一位将军看了孩子们演出的街头剧,冲上台去,把那个最小的团员抱在怀里,流着眼泪对台下的观众说:“谁无父母,谁无妻儿?看着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谁不难过啊!日本鬼子侵占了我们的土地,欺凌我们的人民,我们不能沦落为亡国奴,我们要起来和他们战斗到底!”“决不当亡国奴!”“战斗到底!抗日到底!”人群里爆发出一阵阵的呐喊声。

孩子剧团在上海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周恩来副主席听说了孩子剧团的情况后,称赞说:“好啊,孩子们的抗日精神,不正是體现了我们民族的希望吗!”他嘱咐上海地下党组织,要全力关心、照顾和保护这些孩子。

1937年冬天,上海沦陷后,遵照党的指示,大批党员撤退到了武汉,有的去了延安或苏南游击区。这时候,日寇、敌特和汉奸在上海四处搜捕抗日分子,孩子剧团的处境十分危险。党组织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派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吴新稼(又名吴莆生)把孩子剧团转移到大后方武汉去。当时,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人王洞若郑重地对吴新稼交代说:“新稼,你要把这二十个人培养成共产党员,那是很有意义的事。”

于是,吴新稼和另外三位年轻的同志一起,一路照顾和护送,孩子剧团乘轮船离开上海,沿着长江辗转到达了武汉。正在武汉指挥全国抗战工作的周恩来,派夫人邓颖超来看望孩子们。邓妈妈抚摸着几个小团员的头,仔细询问他们一路上的情形。看到孩子们的生活条件那么艰苦,邓妈妈难过地说:“孩子们,你们真是好样的,困难是暂时的,我们要一起来克服困难,争取胜利。”几天后,邓妈妈又来看望孩子们,还带来六十多元钱,说:“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们听说了你们的困难,这是他们捐助给你们的。”邓妈妈安慰孩子们说:“你们先安顿好,过一段时间,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几位小红军来和大家见面好不好?”

1938年2月8日下午,周恩来派人把孩子剧团全体小团员接到了八路军办事处,为孩子们开了一个欢迎会。孩子们见到了周伯伯,高兴得欢呼雀跃起来。孩子们为周伯伯和办事处的亲人们表演了许多节目,先唱了《孩子剧团团歌》,接着又唱了《流浪儿》:“我们都是没家归的流浪儿,流落街头没饭吃。鬼子打进了我的家,爸爸妈妈全被杀……”孩子们的表演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周恩来和许多同志听了都掉下了眼泪。

孩子们表演结束后,周恩来说道:“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苦难历史的民族,经历了太多战争和磨难。战乱让许许多多的孩子无家可归,生活非常凄惨。可是,在座的各位孩子,你们非常了不起,你们依靠团结,依靠自己的能力走了出来……为了过上新的生活,你们要具有救国、革命、创造三种精神,要一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一手创造新中国!”

诗人郭沫若也在场,他激动地站起来说道:“我从日本回国半年了,今天可以说是我最快乐的一天。八九岁的小弟弟就晓得出来救亡了,是作孽吗?不,是幸福!好像是一株植物,放在温室里虽然茂盛,但一拿出来就谢了。唯有在山谷里,在寒风暴雨中磨炼出来的树木,才是坚强的,才能发展起来,顶天立地。中国有了你们这群不怕艰苦的儿女,中国也要在苦难中渐渐长大起来的。你们就像小树,在艰难困苦中一天天长大起来吧……”

周伯伯和郭伯伯的讲话,就像明灯照亮了孩子们明天的道路,也给了他们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此后,孩子们经常到工厂、学校、保育院去演出,还创作了《帮助咱们的游击队》《街头》等儿童剧,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这些情况,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嫉恨和不满。他们想和共产党“争夺”孩子剧团,他们甚至准备把孩子剧团编入国民党的宣传大队。紧急关头,吴新稼连夜赶到八路军办事处去报告。周恩来坚定地说:“坚决不能合编,反动派这是在把孩子往火坑里推呀!”

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为了保护孩子剧团,孩子剧团被收编到共产党领导的“第三厅”下,没有让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得逞。郭沫若当时是“第三厅”的领导者之一,他在自传《洪波曲》里记下了这样一笔:“孩子剧团隶属第三厅,是在筹备中完成的,我自己认为是最满意的事。”

2

不久,孩子剧团就搬进了第三厅所在地武昌昙华林。郭沫若陪着周副主席来到孩子们的住处,仔细察看每间宿舍挂了蚊帐没有,还缺少什么日常用品。郭沫若还请来当时在武汉的一些文化人当教员,给孩子们讲文学、戏剧和音乐的知识。

此后,孩子剧团在党的领导下,辗转武汉、重庆等地,投入到全国抗日救亡的洪流中,“战火烽烟八千里”,少年的脚步踏着破碎的山河大地,勇往直前,百炼成钢。

1939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孩子剧团来到重庆,参加了儿童歌咏大会及儿童节等活动。他们不断地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去,给农民、工人演戏,向工农群众学习。孩子剧团的小团员已经发展到了六十多人,分成了两个小队。他们用了两年的时间,把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各县都走了一遍,学会了用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打金钱板、耍连箫、唱山歌等表演形式。

1940年秋天,孩子剧团的第二小队从乐山演出回到了重庆。这时候,重庆经常受到敌机的侵袭,郭沫若就在市郊找了一处比较隐蔽的房子,把孩子们接到了那里居住。孩子们到达时,天色已经黑了。但是他们看到了郭伯伯,就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不停地讲述着各自在农村的见闻。夜深了。因为大队的行李还没有运到,疲惫的孩子们就睡在一个个草垛边和稻草床铺上。郭沫若怕孩子们着凉了,拿出自己所有的被子、毯子和衣服,轻轻地盖在孩子们的身上。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为了保护这支年轻的革命力量,周恩来作出指示,让地下党组织帮助孩子们尽快疏散,有的送到了延安,有的转移到其他爱国团体,有的送进校继续读书深造。孩子剧团作为一个“少年奋斗者”群体,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上留下了光荣的一页。

后来成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陈模先生,1937年9月在上海参加了孩子剧团,当时只有14岁。第二年5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春天奔赴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新中国成立后,陈模先后担任过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等领导职务。1980年,陈模创作了长篇儿童小说《奇花》。这是孩子剧团的成立始末和整个经历,第一次以长篇儿童文学的面貌进入读者的视野。1995年,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出版了陈模、曹大庆编的《孩子剧团抗战儿童戏剧佳作选》,该书收录了孩子剧团当年排演过的《帮助咱们的游击队》《捉汉奸》《复仇》《团结起来》《乐园进行曲》《秃秃大王》等儿童街头剧、哑剧和童话剧的剧本,以及当年一些小演员和编创者的回忆。曹大庆也是当年孩子剧团的小团员之一;1996年7月,孩子剧团史料编辑委员会以非卖品的方式,编印了一部《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孩子剧团史料汇编),有五六十万字之多,这是孩子剧团方方面面的史料文献的集大成者;1998年9月,当年担任过孩子剧团负责人和团长的许翰如先生,出版了回忆录《大海浪花——回忆孩子剧团的战斗生活》,也为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一笔可靠的史料。以上几种文集,当然并非孩子剧团史料的全部,却是最为翔实和宝贵的几种。

为了铭记孩子剧团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光荣历史,传承红孩子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1986年4月,一个名为“新孩子剧团”的少年艺术社团在武汉成立。新孩子剧团设在武汉的小学名校长春街小学,校园里矗立着一座孩子剧团塑像,還有一个孩子剧团陈列馆。迄今已有2万多名小学生做过新孩子剧团团员。孩子剧团当年从上海长途跋涉转移到武汉后居住过的武昌昙华林,如今也是武汉市民和外地游客时常慕名而来的“打卡”之地。

3

在披阅过大量的史料,数次盘桓在武昌昙华林和孩子剧团陈列馆里之后,我感到自己多年前就萌生过的、重述孩子剧团的念头渐渐变得清晰了。

创作长篇小说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与定力。在小说完成之前,恰逢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向我约稿,希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的日子里,能把孩子剧团的故事,作为该社“童心向党”出版项目中的一册,用图画书的形式讲述给今天的小读者们。于是,《孩子剧团》先于小说跟读者见面了。

孩子剧团的故事很曲折、复杂,涉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共产党与国民党顽固派之间的斗争,未成年的孩子们在战争阴影下的生活与成长,共产党人如何引导和帮助孩子们去追求光明和理想,而他们的父辈正在前方的流血牺牲,还有孩子剧团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剧中剧”,等等。所以,要在一本图画书的篇幅内,生动而完整地呈现这个故事,无论对文字作者还是插画者,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如何取舍史料,如何剪裁故事情节,如何突出身处战争阴影下的少年们,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在国难当头的火光中,同仇敌忾、奋起抗争,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这些都是我在创作中必须严谨地思考、并不断调整和完善的思路与文心。在创作中我也力求故事上的严谨与真实、文字上的简约与完美。我知道,像英诺森提画笔下的《铁丝网上的小花》一样,“孩子剧团”也是在战火中绽放的一束金色小花,一簇浸润着奋斗的血雨的青春之花。

美好的故事就是光明。希望小读者们能在这本图画书里找到某种光明,能从这些少年奋斗者的身上,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图强,虽饱受挫折,却依然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断浴火重生的精气神。正如当年孩子剧团的小团员们刚抵达武汉时,作家茅盾给孩子们的题词中所言:“谁对于民族前途抱悲观的,请看看这一队冲开了敌人的炮火的勇敢、天真、活泼的未来的中国主人!”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木木 691372965@qq.com

徐鲁:1962年出生于山东胶东半岛。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第五、第六届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作品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屈原文艺奖、冰心儿童图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

猜你喜欢
剧团团员孩子
“回归人民”与“走向城市”:山西城乡两栖戏曲剧团生态模式初探
团员想入党怎么办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浅谈贫困山区专业剧团内部制度建设与执行现状及对策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介绍人要不断关心新团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