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与多学科融合的校园项目化实践活动

2022-03-01 04:58刘伟龙张琳娴
地理教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校园学科融合

刘伟龙 张琳娴

(宁波市李惠利中学, 浙江 宁波 31504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从偏重理论研究转向加强实践探索,从学科分立转向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化学习,从传授型的知识获取转向有意义的创造性学习。宁波市李惠利中学在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的同时,努力挖掘学科核心素养的潜在优势,依托地理学科开发了多学科融合的校园项目化实践活动。

一、理念构想

多学科融合的校园项目化实践活动是以地理学科为核心、融合多学科、在校园环境中开展的综合性项目化实践活动。该活动之所以以地理学科为核心,是其重视“地理实践力”的培育。同时,地理学科又是一门重视实践活动的课程,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时时处处都有地理实践活动的情境。再者,地理学科具有文理兼容的综合性特点,与各门学科的联系非常密切。李惠利中学根据校园内的各种地理要素,开发了适合进行多学科融合实践活动的特色小场景和专用实验室,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真实情境和研究对象;同时,学校开发的《校园放大镜》等校本课程和学生自选的创新型衍生项目,为开展活动提供了一定的课程基础和项目实践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进多学科融合的校园项目化实践活动,李惠利中学打造“S+N项目化团队”,以选修课和必修课双线方式开展,以创新项目开发为主线进行,采用成长档案袋的形式进行全过程的素养评价。这些构成了李惠利中学推进校园项目化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根据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本文构建了多学科项目化实践活动的理念示意图(见图1)。

图1 多学科项目化实践活动的理念示意图

二、设计思路

围绕地理学科整合校园内的情境,让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明确研究问题,并用多学科的思维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核心素养;在问题难以解决时,学生可引入多学科融合的观念去尝试解决问题,提升各门学科的核心素养;最终以问题的解决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优化多学科融合的校园项目化实践活动。

1.围绕地理学科开发校园实践活动情境

真实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关键要素,是学习从偏重知识转向加强实践以进行“学用结合”的最佳黏合剂。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最为熟悉的区域,李惠利中学从校园环境要素、校园特色小场景和专用实验室三方面进行校园实践活动情境与校园情境的融合。

(1)结合校园环境要素开发活动情境

从校园内的建筑物、土壤、植被、水文、下垫面等要素入手开发情境。校园建筑物可作为地理教学中太阳高度角、影子长短、季节判断、绘制地图等问题实践的情境;校园土壤可以作为地理与化学等学科关于分析土壤成分、酸碱度、水分、分层等问题实践的情境。

(2)结合校园特色小场景开发活动情境

2016年,李惠利中学为将“惠心利人”的文化理念渗透至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配套建设了屋顶农场、一米农场、垂直绿化、校园梯田、下沉式体艺馆等特色小场景(见图2、3、4)。实践活动以小场景为主题,进行多学科融合探究,趣味性强,启发性强。

图2 屋顶农场

图3 一米农场

图4 垂直绿化

(3)结合专用地理实验室开发活动情境

实验室中的电子沙盘、天球仪、海绵城市模型等器械是理想的地理专项研究和多学科综合性问题研究的情境及对象。

2.围绕地理学科实现多学科融合

以地理学科为主体进行多学科融合的校园项目化实践活动,既能打通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又可以树立学生的全局观。以李惠利中学“校园梯田”中的冬小麦种植为例,介绍多学科融合的方法与方案。

(1)基于实验探究的多学科融合

在新修订的高中各门课程标准中,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四门学科同时提出重视实验,为多学科在实验上的融合提供了依据。在“校园梯田”冬小麦的种植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物理实验来定量模拟风对于冬小麦倒伏的影响,从而防止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出现倒伏;需要通过化学实验对土壤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量的测定,评价土壤条件,改善土壤的成分,使校园土壤适合小麦生长;需要通过生物实验来预测冬小麦在校园内生长的各种适应情况,准确把握土壤水分等对其生长环节的影响,从而保证高产与稳产。

(2)基于同一事物的多学科融合

在宏观与微观、时间与空间、具象和抽象角度下的世界并不相同,而基于同一事物,各个学科对其研究的侧重点也并不相同。以“校园梯田”的冬小麦种植为例,历史学科可以研究小麦的种植史,包括种植方式、种植范围等的历史变化;语文学科可以通过诗词歌赋研究小麦的前世今生;生物学科可以研究如何控制农业生产的条件变量以实现冬小麦的高产稳产;地理学科可以分析校园内麦地的生长条件,测量农业生产气候要素,其数据的处理可以与数学学科相融合。

(3)基于成果呈现方式的多学科融合

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可以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方式进行呈现。在“校园梯田”项目化实践中,以语文学科为例,可以进行地理写作、地理辩论、地理宣讲。例如,李惠利中学学生通过辩论方式探讨11月播种冬小麦是否需要用塑料大棚以保障其冬季所需的热量,并在项目实施的最后进行了粮食安全的宣讲。此外,地理学科还可以与美术等学科进行融合,在保证地图科学性的前提下运用手绘图增加美学价值,让实践活动更具趣味性,并进行广泛的科普和有效传播。

(4)基于科学原理细化的多学科融合

多学科融合还可以通过深挖某个地理原理,采用层层递进的微观视角来整合其他学科,让学生真正明白事物的根源。如在“校园梯田”中探寻“水循环促进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原理时,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述水在微循环过程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全过程;也可以通过研究小麦的生长,深入了解根、茎等器官在植被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所以,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化学习,不是学科的杂糅与拼盘,而是运用多学科知识去综合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理念的转换,创造出新的成果。

3.抓住“变化”进行深度学习

在多学科融合项目化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相同的资源,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可以进行静态和动态的转化。如小花园里的植被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下,其种类是不发生变化的,所以可以进行植被物种的调查;而同一植株又往往能体现出季节的差异,是进行小尺度研究很好的校园资源。在李惠利中学特色的农业资源中,一米农场、屋顶农场、校园梯田随着不同季节展现四季别样风景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项目化实践活动的资源(见图5)。资源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一个很好的项目问题,值得学生细细推敲、深度学习。

图5 四季别样的“校园梯田”

三、实施策略

1.建立“S+N项目化团队”

S即Students(学生),是项目的核心成员,在团队中承担主要的研究任务。N是以地理教研组全体教师为核心,以其他各教研组的部分教师为辅,结合“飞行导师”(学校邀请的校外科技界人士),共同组建的一支能有效打破学科壁垒的专业化辅导团队。教师协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去发现新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体验与试错,尊重和启迪学生,并在学生无助时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指导。“飞行导师”的加入,更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像职业者一样去思考,解决问题。如在“海绵校园”项目中,学生便能尝试成为一名小小建筑工程师、园林规划师、城市规划师。

2.双线开展选修课和必修课

多学科融合的校园项目化实践活动,通过校本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实践拓展两条线路,并线实施。前者,以兴趣特长类选修课为载体,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开展;后者则结合地理学科日常的教学,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进行活动。两者均以地理教研组研发的校本实践课程《校园放大镜》为基础,帮助学生进行实践项目的选定,并为学生提供实施方案的设计参考(见图6)。但区别在于,前者在校本项目的选择上自由度高,但实践时间固定,且部分项目的知识储备要求高,实践难度系数较高;而后者往往会选择与近期地理教学最为紧密的项目进行实践,充分巩固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时间上则相对自由。两者的巧妙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图6 校本教材《校园放大镜》的封面及目录页

3.以创新项目开发为主线

多学科融合的校园项目化实践活动的项目选择,不应被拘泥于《校园放大镜》等预设性较强的设计框架中,而是要充分发挥项目团队的自主性,主动开发新的创新项目。创新型项目,多以学生的自我认知、自发提出的问题为主,更能让学生在综合学习中体会知识间的融会贯通,让知识呈现在情境中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在建构学习中真正领会知识的意义与价值。这样能避免学生陷入传统教育学科分立的框架中,给予学生充分发挥其才思、才学与才干的机会,让学生在项目化工作中,得到全面发展,走向社会奠定有利的基础。

4.记录全过程的素养表现

在多学科融合的校园项目化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实践评价采用成长档案袋的方式,对其全过程的素养表现进行记录。成长档案袋由14个基础表格构成,内容涵盖了项目化学习的五个核心环节,用于学生项目研究的过程性记录及项目实施中的过程引导(见表1)。

表1 成长档案袋内容

此外,成长档案袋还应添加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照片、视频、研究报告、实践终评表(见表2)。全方位的项目评价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全过程。成长档案袋按照实践的环节进行学习过程的管理,并对照学业质量标准的不同水平的要求进行科学高效的量化打分。该评价方案既实现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还做到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同时还满足了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

表2 实践终评表

四、收获与反思

多学科融合的校园项目化实践活动是系统的学习设计,涉及寻找核心知识、形成本质问题并将其转化为驱动问题、澄清项目的高阶认知策略、确认主要的学习实践、明确学习成果及公开方式、设计覆盖全程的评价等六个维度。多学科融合的校园项目化实践活动不是学科的活动化,而是学科核心知识在情境中的再建构与创造,在这全过程中,不管是学生,教师,还是学校都能有所收获。

对学生而言,实践既能培养他们的学科兴趣,使其学会关注生活地理,探究事物和现象的发生规律,又能提升他们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化学习能力以及地理实践能力。如今的校园里,不管是课间还是午间,都不难发现学生在校园梯田、一米农场旁,拿着一支笔、一本本子、一个平板,三五好友一起探讨记录的画面,这也许就是实践活动最美的画面。

对教师而言,实践既能帮助其深挖自身专业领域和探索交叉学科地带的能力,也能帮助其提升指导学生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化学习能力,为教师未来的专业化发展找到了新的切口。学生会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如“校园梯田的下方为什么会有一个洞”“农田的边缘为什么少了一块土壤”对每个问题的解答都需要教师有强大的知识储备与实践探索的能力。部分交叉学科问题的提出反过来推动教师从学科融合的视角解决问题,做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

对学校而言,实践与校园的物质文化相辅相成,在打造校园别具一格景色的同时,也让学校有了别样的温度与情怀,形成了多学科融合教育的氛围与场所,同时拥有了一批具有一定创新力、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然而,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学校,要打破学科的分立,将所有学科基于情境,有逻辑、有价值地融合是个难题。此外,让项目处于课程的核心地位驱动核心素养的养成,利用开放性问题驱动学生持续地探究等都是考验。

围绕地理学科开发多学科融合的校园项目化实践活动,是学校为贯彻“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其研究也将随着实践的开展不断深化与发展。

猜你喜欢
校园学科融合
【学科新书导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超学科”来啦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