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东渡小学 黄怡韵
《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耳熟能详的童话作品,在每个孩童小时候都是必备的床头书,而儿童最早接触到的文学作品大多就是这些口耳相传的经典童话故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目标:阅读浅进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不仅仅是识认生字和复述故事,也期望学生通过童话学习,整体阅读能力能够提升,在感受童话作品的形象,领悟情感,品读语言等方面都能有所收获。
情境与教学相结合其实由来已久,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强调环境对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真正把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从而推广开来的是李吉林老师。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童话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符合儿童想象力的奇特的情节编织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童话深受儿童喜爱,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童话类课文有区别于其他类文章的特点,它们能够在课堂上带给学生快乐,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给孩子们美的感受。童话教学应抓住童话所独有的重要特点:幻想性、趣味性和科学性。而情境教学是一个富有美、趣、智的教学手段,与童话教学有着天然的联系。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时,创设具体情境会使童话世界更加生动形象,更能发挥童话的独特魅力,可以有效地提升童话的实际教学效果。
童话,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的故事,常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编织情节,且赋予动物、植物等物体以人的感情。传统教学中,教师容易忽略童话本身的特点。往往是老师依据课件讲解生字,请同学复述一遍故事,再进行形象分析和道理总结,一节课就结束了。教师要特别注意小学语文童话文本的可读性、风格鲜明、富有美感、主题深刻、语言生动等特点。在教学中,对童话的分析缺少趣味性,对童话的形象总结也比较泛化。下面将从解文本、重朗读、再创作三个方面来讲述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感受童话形象,提升童话教学效果。
(1)解文体,故事激趣。
幻想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青蛙卖泥塘》这个故事就采用拟人的写法,将童话的幻想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青蛙、老牛、野鸭等小动物被拟人化,会说话、做买卖、能修路、盖房子……根据童话的文体特点,本节课笔者以故事激趣的方式来导入:课件上出示一则特别的“布告”:现有一泥塘出售,价格优惠,如有意购买者,请速与本人联系。落款发布人是“青蛙”。请学生读一读布告,说一说从这则布告中知道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通过故事情境的渲染,学生很快就融入课堂学习中,对接下来的情节发展也更加期待。由此,教师引出本课的课题,也水到渠成。
(2)解形象,语言描绘。
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童话中的主要角色和情节多以图片化的形式再现。图片的呈现中,学生只能初步进入情境,此时教师的语言描绘就显得尤为重要,能使童话形象更加鲜明,情境更加丰满。在理解青蛙卖泥塘的原因时,抓住“烂”字渲染情境,通过语言描绘使学生身临其境,自己仿佛成了泥塘的主人。
(出示“烂泥塘”图片。)
师:看,这是青蛙的烂泥塘。青蛙觉得不怎么样,你觉得哪儿不好?
生:只有泥巴,很脏。
师:青蛙每天从这个泥塘经过会怎样?
生:一脚踩下去满身都是泥巴。
师:是啊,谁都不愿意来!看到你的表情,我就知道青蛙一刻都不想待在这儿了。除了泥巴,你再看泥塘的旁边还有其他东西吗?
生:没有,没有花,也没有草,光秃秃的。
师:什么都没有,泥巴还可能把青蛙漂亮的绿衣裳都弄脏了。青蛙真是一点儿也不想再住下去了。一起来读一读。
生朗读。
师:看到你们的表情,我就知道青蛙一刻都不想待在这儿了。住在这样一个满地烂泥巴的地方,小青蛙的身上每天都是脏兮兮的。所以它要把泥塘卖掉,搬到城里面去住。
抓住场景,通过语言描绘一下子就把一个又脏又破的烂泥塘形象展现出来了。学生也能体会青蛙之所以想卖掉泥塘的原因,学生进入到教师所创造的情境中,通过朗读表达出了自己的阅读体会,对文本的感受也更深入了。
(3)解难点,整合资源。
抽象的童话语言如何转化为可感受到的具体形象,这是童话教学的难点。统编教材中的每一篇童话课文都有独一无二的魅力和寓意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别出心裁的为学生创设特定情境以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文本内容,合理选择各种新型教学工具,多方整合课程资源,如:微课视频、电子白板、图片、音乐、表演道具等等。在本课中,我就只做了关于“吆喝”的微课视频来加深学生对这一传统民间文化的感悟。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在理解“吆喝”一词时,由于这种民间传统文化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将这种文化的介绍和直观的老北京吆喝制作成微课,生动形象的微课视频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当然,即使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在实际课堂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反馈对情境的内容进行连接和创设。
在童话故事中,形象往往是具体可感的,读者可以通过想象与联想把它们灵动地表现出来。这就提醒教师在小学童话审美教学中,应遵循直观性的教学原则,积极尝试通过各种直观性手段与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如实物、图片、多媒体、角色表演、创设情境等方式,使学生直观感知得到增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想象思维的效果,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试图让学生与作者形成心灵交汇,最终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和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1)随文读,梳理情节。
“教学活动理应顺乎其发展规律,点燃智慧的火花,滋润情感的幼芽,让他们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力量,从中获得认识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成功的快乐。”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对话多,通过自由诵读、默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充分读,在朗读中与学生共同丰富情境内涵。在随文朗读中,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往往能突破潜在的教学重难点。
指导朗读第三至五自然段:青蛙第一次卖泥塘,可以让学生模拟青蛙,帮着青蛙卖泥塘。“卖泥塘喽,卖泥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喽”,前半句拉长读;抓住“!”,后半句要读得短促一些。老牛说话的语气则是比较慢条斯理的,语速要慢一点。
指导朗读第六至八自然段:这是青蛙第二次卖泥塘,结构与第一次相同。“这地方好是好”,这是野鸭说的泥塘的优点。“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这是野鸭认为泥塘的缺点。抓住“就是”,读出前后意思的转折。
指导朗读第九至十自然段:重点强调青蛙听了小动物说的话,对泥塘进行改造所做的事,抓住“栽了树、种了花、修了路、盖了房子”4个词语。
指导朗读第十一自然段:这段话是写青蛙的吆喝以及吆喝时的想法,共有5句话。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读好第一个感叹句;抓住4个“有”读好第二句;抓住两个“可以”读好第三、四句。最后一句话体现的是青蛙内心想法的改变,声音可以慢慢变低,语速慢下来。
通过重点指导朗读上面几个部分,不仅梳理了故事情节,也为复述故事作好铺垫。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使识字和朗读的水乳交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特定的语句,再将语句纳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
(2)聚焦读,训练语言。
在自主性朗读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朗读空间,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部分,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童话中的语言训练点,注意点拨引导,使学生读有所获。本文可以创设的语言训练点有多个:第一个语言训练点是聚焦小动物说的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小动物们“先肯定后提出建议”这一婉转的语言方式,在复述或创编时提醒学生注意这一特点。第二个语言训练点是童话故事经典的反复结构句式。通过老牛和野鸭说的话的对比,发现并提取反复的句式,作为语言训练的支架。第三个语言训练点是第十一自然段的“吆喝”,既要引导学生理解“吆喝”的含义,还要让学生绘声绘色地“吆喝”,最后进行当堂迁移训练,用“吆喝”的方法来推荐一样东西。笔者重点介绍第二、三这两个语言训练点的教学设计。
《青蛙卖泥塘》一课中出现了童话故事中常见的反复结构。反复结构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快读理解并记住这个有趣的故事,也能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故事的一个很好的支架。本课的反复结构教学中,笔者结合朗读,做了如下设计:
出示老牛、野鸭来买泥塘的情境。男生读老牛来买泥塘的内容,女生读野鸭来买泥塘的内容。
师: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地方课件描红)交流发现两部分的结构相似,形成句式:
“卖泥塘喽,卖泥塘!”青蛙站在牌子边大声吆喝起来。 来了,看了看泥塘,说:“ 。”
没有买泥塘,走了。青蛙想,要是 ,就能卖出来了,于是 。
师小结:童话故事里常常出现反复结构,这样能让故事有趣的同时还简单好记。学会了这个方法,同学们也能成为小小童话家能创编故事了。
在“吆喝”这一语言训练点中,笔者第一步从词语入手,通过字理识字来学习“喝”字,学生理解了“喝”字的本义后,猜测“吆喝”的含义,教师趁机总结词意。第二步播放微课视频,介绍老北京的“吆喝”,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第三步启发学生回忆:平时生活中听到过“吆喝”吗?别人是怎么“吆喝”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所看到的商贩们推销商品时的样子,感知生活中的“吆喝”。第四步归纳出“吆喝”的要点后,迁移训练,让学生“吆喝”着来推荐物品。最后再让学生帮青蛙“吆喝”着卖泥塘,此时学生“吆喝”得声情并茂,朗读热情高涨,已经深深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了。
其实每一个孩童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创造潜能,不过这些沉睡的潜力是需要教师去唤醒、去激发、去引导的。学生阅读童话故事时,一方面要在故事情境的刺激下产生乐读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代入角色中,设身处地感受故事情境,体会主人公的情感,领悟故事的哲理,最后还能学着讲一讲,编一编,在表达中内化认知。儿童对于童话的再创作主要有补白和创编两个方式。补白即发挥想象对文中“留白”之处进行“补充”,再让学生通过“说”或者“写”的方式表达出来。创编则是对童话故事的延伸,其实是与童话文本更深入的对话过程。再创作的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青蛙卖泥塘》一课中,笔者通过将老牛与野鸭买泥塘的内容进行直观对比,引导发现童话故事中的反复结构。利用这个反复结构,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补白、创编,给予学生更多发展语言和提升思维的空间。教学环节如下:
(1)利用反复,补白情节。
师:这个故事里除了老牛和野鸭来买泥塘,还有其他小动物来买呢。课文只用了一句括,我们来把他们买泥塘的情景讲一讲吧!
出示句式,合作扩编:说给小组同学听,能运用句式加1星;有生动的神态动作加1星;能详细介绍青蛙听了建议后做的事情再加1星。
(2)利用反复,创编故事。
师:发挥想象,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来买泥塘,又会提出什么建议?
借助句式,自己练习编一编故事。
一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心灵敏感的人,情感丰富的人。他们可能像孩子一样淘气,他们也会像孩子一样好奇,所以他们能够透过孩子闪烁的眼眸望到孩子清澈的心灵,知道自己应该为孩子做点什么……童话被称为“童年时代的一种梦幻艺术”,天马行空,充满了奇思妙想。将情景教学法作为进入童话世界的钥匙,是把抽象的文字投射在富有画面感和真实感的情境中。教师于情境中教童话,也是引导学生于情境中学,于情境中思,于情境中做,促进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个性发展,为学生语文素养找到自我发展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