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构建研究

2022-03-01 23:56福建省福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沈晓婷
学苑教育 2022年24期
关键词:道德法治互联网+

福建省福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沈晓婷

“互联网+”理念首次提出于2012年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信息化建设重视力度的不断提升,“互联网+”也被纳入到国家战略发展计划中。“互联网+”在教育领域中的渗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至此,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应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资源的挖掘与运用,解锁智慧课堂创新模式,切实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带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发展。

一、依靠“互联网+”技术构建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的优势

1.顺应教育发展需求。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为网络的纵向延伸及应用奠定了有利基础,也让教育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互联网+”强调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开拓,依靠网络自身优势,对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优化转型,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将“互联网+”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够实现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地依靠网络资源构建智慧课堂,促进道德与法治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在促进系统化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利用碎片化的课外教学资源,进而为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生成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转变课堂教学现状。

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依靠一块黑板与一支粉笔完成教学讲解,教学模式固化陈旧,课堂收效甚微。与其他学科相比,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更强的抽象性,需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解读,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将“互联网+”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够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具象化展示,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征,且“互联网+”为智慧课堂的构建提供了基础支持,使教学资源得到不断拓展,也能够满足不同素质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网络的运用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带动了师生间的互动,一改传统课堂枯燥沉闷的教学气氛,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进而有效转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3.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规划与实施者,其专业素养直接关乎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受到客观因素的局限,多数教师在毕业后便直接进入到小学校园环境中,缺乏对外界变化的认知,这也导致案例教学缺乏一定的感染力。“互联网+”的发展无疑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师借助微博、公众号的平台获取到最新的资讯,并将其引用到案例教学中,使教学资源得到实时更新,也能为自身积累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与此同时,网络能够为教师提供海量的微课、公众课、教案等资源,为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提供了资源支持,在构建多元化智慧课堂的同时,也能带动教师信息化操作水平的提升。

4.促进学生智慧成长。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只考虑对知识的单项输出,学生则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失。智慧课堂的构建则聚焦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与探索的空间,教师也从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适时的为学生答疑解惑。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探索学习的欲望更强烈,进而从侧面带动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此外,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也促进了学生思维与实践水平的提升,在满足新课标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1.教育理念缺失。

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来看,多数教师缺乏对智慧课堂的深入认知,认为只要与信息化沾边便可彰显课堂的智慧性。例如,多数教师只是在课前准备一份简单的PPT来代替板书,课上再利用板书对小点进行补充;再如,部分教师只是将网上现成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并未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对视频内容加以改进,也不注重学生的反馈,种种因素都使得信息化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缀,并未能发挥“互联网+”的实质性效果。此外,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对信息化设备的操作经验,也导致投影仪、交互式白板,以及各项App成为摆设,不但无法发挥网络的教学载体优势,也使得智慧课堂形同虚设。

2.配套资源落后。

硬件设施是开展智慧课堂教学的必备要件,近年来,随着教育部要求不断升级,各地学校不断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常规教室里大都配置了电脑、投影仪、幕布等材料,但与智慧课堂的硬件要求相比,学校设施布置仍然存在较大的不足。例如,部分学校因采购设施的版本较低,无法支持新系统与软件的运行,造成智慧课堂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等。智慧课堂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其前期巨大的投入也让部分偏远地区的学校望而生畏。此外,在家校共育背景下,智慧课堂的构建也需要学生家庭的支持,而贫困学生的家庭往往无法承担起高额的费用,这也为智慧课堂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

3.教学资源不足。

道德与法治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涉及到法律、政治、社科及人文等学科,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本身,而要寻求学科间的融合运用。而纵观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教学现状,多数教师只在网络上获取现成的教学资源,忽略对学生学情的考量,致使课堂教学收效甚微。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滥竽充数的资料充斥于网络中,教师在未精心筛选的前提下使用这些资料,不但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甚至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误导。此外,由于受到工作的局限,教师鲜少有机会与其他教师展开交流,智慧课堂校际交流活动次数稀少,也导致教师的专业成长缓慢,无法良好地支撑起智慧课堂。

三、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构建策略

1.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互联网+”为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的构建注入了新的活力,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创新教学方法,也为游戏化、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开辟了有利空间,促进课堂教学的多元化转变,更有利于对学生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应充分考量对“互联网+”技术的挖掘与运用,积极寻求信息化技术与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

以统编版一年级《校园里的号令》教学为例,该节课带领学生认识校园里的铃声,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在课上,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几段铃声的音频资料,让学生试着回忆每一段铃声出现在哪个时间节点,例如上课铃声、下课铃声、课间操铃声等。接下来,教师可利用投影仪播放与铃声匹配的信息图片,例如下课铃声对应操场上学生玩耍的图片,以此来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视频与音频资料的灵活运用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铃声的含义,从而积极主动地适应校园规则,逐步形成遵守规则的意识。

2.积极开展慕课教学,拓宽在线教育平台。

慕课是开展“互联网+”教育体系的重要手段,是指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提供免费的教学课程,为学生线下自主学习提供方便。慕课的诞生给予了学生更多系统学习的机会,易于使用的课程、工具资源的多元化、课程参与的自主性等也都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与固化的课堂教学地点相比,慕课的学习空间不再受到局限,学生只需要连接网络,就能实现在任何地点的学习。慕课的使用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形式丰富的优质课堂,学生可结合自身学习特点及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而有效提升自身学习效果。

以一年级下册《我们都是少先队员》教学为例,该单元划分为“我们入伍了”“我们的队礼”“在队旗下前进”三个小节,旨在教会学生敬队礼、系红领巾等礼仪规则,并激发学生对少先队的热爱。由于不同教师的教学侧重点不同,为了使学生的理解更加全面,教师不妨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搜索相关慕课视频,让学生自行选择并进行观看。在课余时间里,学生能够一边观看慕课视频,一边操作学习红领巾的带法,纠正行队礼的姿势。遇到不同的地方也可以跳转进度条反复观看,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3.丰富微课教学资源,明确教学重点难点。

与慕课不同,微课以短小精悍著称,主要运用于对教学重点知识的梳理,视频的长度通常为5~20分钟,作为课上的辅助教学资料。微课同样具有资源容量小的优势,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里,教师可以将几段微课视频穿插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以帮助学生消化与理解知识点。

以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一单元教学为例,该单元共划分为“班级生活放大镜”“大家一起来约定”“把约定做成文明棋”三个部分,旨在带领学生了解校园生活中规则的重要性,并能引导学生自主的遵守规则。在第一环节,教师可将班级中一些墨守成规的现象制作成简短的微课视频,诸如小组轮流安排值日、投票竞选班干部、上课举手发言等,让学生了解到规则无处不在。第二环节,教师则可以列举出班级中一些不守文明的现象,同样利用图片搭配文字形成简短的微课视频,诸如乱丢垃圾、上课扰乱课堂秩序、逃避值日的行为等,让学生试着讨论不遵守规则将会对班级造成的影响。第三环节,教师则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列举不守规则的现象,并列举改善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

4.构建道德践行平台,满足立德树人要求。

道德与法治是学生得以学习与践行社会准则的方法论,其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对此,教学内容的安排也不应脱离现实生活,教师应立足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学生的视角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教育实践意义,满足素质教育下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以二年级下册《家乡新变化》教学为例,该单元通过对家乡变化的探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通过了解产生为家乡做贡献的美好愿景。“家乡”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抽象的词汇,如何解读“家乡”一词的含义,如何将家乡的风土人情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成为教学计划的关键点。对此,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资料的同时,不妨为学生制定调查实践任务。例如,在课后让学生与家长合作,以地方名胜古迹及旅游景点为对象,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地方文化背景、历史、相关事件等,并将其制作形成报告传送给教师,由师生共同投票选出最优秀的报告。再如,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让学生出门感受地方浓郁的节日氛围,并拍照记录,学生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将收集到的资料剪辑形成视频,供课上观赏。如此一来,师生的共同参与使智慧课堂的教学资源得到拓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锻炼。

5.优化教学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评价机制是智慧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环节的设定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促进智慧课堂的实时优化更新。为此,教师应注重智慧课堂与评价机制的协同发展,从优化评价方式、丰富评价主体等着手,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一方面,教师应从传统的评价观念中脱离出来,化奖罚于鼓励,以激励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应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结合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力量,开展细致全面的评价工作,帮助师生全方位的了解自己,进而为日后教学工作的优化升级创造有利条件。此外,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智慧性,注重对信息数据的精准分析,通过教学诊断、学习追踪等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更具有说服力,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互联网+”可有效助力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的构建,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应深刻意识到课程体系优化转型的迫切性,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构建形式多元、主题丰富的智慧课堂,巧妙利用微课、慕课等信息化资源,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高效提升,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品格与能力兼具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道德法治互联网+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