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户部左侍郎张琏行迹钩沉

2022-03-01 23:40杨静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耀州御史行人

杨静

(铜川博物馆,陕西 铜川 727031)

耀州自古名人荟萃。晋有哲学家兼文学家傅玄,唐有药王孙思邈、史学家令狐德芬、书法家柳公权,宋有画家范宽、赵光辅,明有内官监太监成敬、四川按察使乔世宁、户部左侍郎张琏等等。这些人在各自领域都取得卓越的成就,在乡邦颇具影响力。挖掘名人史料,钩稽生平事迹,不仅传承弘扬乡贤文化,而且具有教化、资政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张琏相关行迹做一钩沉,让世人窥知耀州乡贤一二。

一 家世与子嗣

张琏,字汝器,号沮涯,陕西耀州(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自幼聪颖,19岁中举,31岁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乔世宁纂《耀州志》(以下简称“乔志”)有传[1]223-226。其父张钧,以举人授推官,性格刚直,能言敢谏,教子有方。“乔志”卷九《选举志》记:“张钧,平阳东昌推官,性刚鲠,人服其决平。家居教子甚严,至今称义方者,必曰张东昌云。”张琏就出生在这个奉儒守官、家教严格的家庭。其父大公至正、正直不屈的品性让张琏耳濡目染,对他日后做人处事风格产生重要影响。

在治家方面,张琏继承了父亲崇儒重教的良好家风。在他本人言传身教下,其子嗣均好学笃行,小有成就。张琏有四子:蒙引①《乔仲节墓志铭》载:“女六……一归户部张侍郎子户部员外蒙启;一归侍郎子生员蒙引。”(《铜川碑刻》,三秦出版社2019年版,第307-309页)及乔世宁《耀州志》的记载,可知张琏长子即蒙引。、蒙著、蒙启、蒙训。其中次子蒙著,蒲州训导[1]259;三子蒙启,嘉靖七年(1528)经魁第四[1]252;四子蒙训,嘉靖十三年(1534)陕西经魁第四[1]253。因父子三人均为陕西乡试经魁,故有“春秋三魁”[1]253之誉。此外三子蒙启,历任“兵、户二部司务、户部员外郎、秦府左长史,性沉默谦厚,守廉行。一意居官十五年,而有田五十亩,有屋六楹,其清苦无异于侍郎公云”[1]252-253。

二 相关行迹

张琏的仕途履历十分丰富。张琏在自纂《耀州志·选举志》中写道:“任行人,历升监察御史、浙江按察司副使、山西按察司按察使、四川布政司右布政使、左布政使、顺天府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地方兼赞理军务。”[2]93-94“乔志”载:“授行人,选为御史,迁浙江副使,山西按察使、四川布政、顺天府尹、巡抚辽东,引疾归。后起户部左侍郎。”[1]223

《耀州志》载,“张琏壬戌登进士第,授行人,选为御史。”[1]223行人,职官名。《明史·职官三》:“行人司,司正一人(正七品),左、右司副各一人(从七品),行人三十七人(正八品)。职专捧节、奉使之事。凡颁行诏赦,册封宗室,抚谕诸蕃,征聘贤才,与夫赏赐、慰问、赈济、军旅、祭祀,咸叙差焉。每岁朝审,则行人持节传旨法司,遣戍囚徒,送五府填精微册,批缴内府。洪武十三年置行人司,设行人……二十七年升品秩,以所任行人多孝廉人材,奉使率不称旨,定设行人司官四十员,咸以进士为之。非奉旨,不得擅遣,行人之职始重。”[3]1809-1810行人虽官阶不高,但都是由进士出身者担任,且掌传旨、册封等事,故职位重要,晋升也快。《明武宗实录》载,正德元年(1506)十二月,“升推官陈察、罗凤,知县李鉴、李春芳、吴兰、何棐,行人喻文璧、王奎、张琏,国子监学录任贤俱为南京试监察御史。……奎湖广道、琏广东道、贤福建道。旧制御史缺,须用一考以上博士、行人,及行取推官、知县、教官等考选。时欲急补南道员缺,察等及鉴等以推官、知县给由,非行取之数,琏任行人仅二年,未及一考。吏部请:‘勿拘常格,用之。’”[4]589-590张琏于此年由行人选为广东道监察御史。雍正《湖广通志·职官志》巡按监察御史中有张琏。监察御史为都察院属员,“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3]1768。御史权重,故选授也极为慎重。《明会典》卷五记:“其御史,以进士、举人、教官等项选除。又后以行人、博士、进士中书及行取进士举人出身知县、推官,吏部会同都察院考选,分送两京理刑,或试职满日,升除实授。”[5]95张琏在行人司供职仅二年就被吏部破格选为监察御史,足见其学识和气节为朝廷所肯定和赏识。在监察御史任上,张琏不畏权贵,尽忠职守,切实担负起监察百官之责。《明武宗实录》记正德六年(1511)八月,“命湖广按察司副使胡昂冠带闲住,以御史张琏劾其贪污,故也”[4]1711。

其后,张琏任四川道监察御史,任职时间不详。后因“屡膺诏遣,清风远播于藩方;久积勤劳,显职超登于台宪。抗章陈奏,声绩竦闻,按部清戎,弊奸顿革”[2]119而被敕封文林郎,其妻任氏封为孺人[2]119。

张琏担任浙江按察司副使时在正德九年(1514)。《明武宗实录》载,此年正月“甲午,升江西按察使王秩为云南布政司右布政使,陕西按察司副使张澜、温州知府徐浤俱为四川右参政。湖广道御史罗缙、四川道张琏……员外郎祝萃俱为按察司副使。缙广东,琏、钦德、一钧浙江,锐湖广,良珊江西,韶、萃陕西,萃提调学校”[4]2224。雍正《浙江通志·职官志八》提刑按察司副使有张琏。

张琏由浙江按察司副使升为山西按察使的具体时间阙载。现存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正德十三年(1518)《乔志恺墓碑》为张琏篆额,其题衔为浙江按察司副使。《明世宗实录》载,张琏正德十六(1521)年,担任四川右布政使[6]120。又嘉庆《四川通志·职官志二》布政使司布政使有张琏。由以上记载可知张琏任山西按察使的时间应在正德十三年之后,正德十六年六月之前这段时间。

嘉靖二年(1523)三月,张琏因“治行廉能、声实卓异”而由四川左布政使提为顺天府府尹。这次升职原因及任职时间,《明世宗实录》有载:“嘉靖二年二月,吏部言顷言建议:来朝官员治行称最者请如,先朝故事赐衣锡宴以宠异之臣等,谨推访治行廉能声实卓异者得布政使王荩、孙禄、张琏,副使王廷相、袁槟、周广、魏校、徐文华、汪玉,参政顾璘、郑毅、林富,知府罗侨、欧阳铎、朱裳、翟鹏俱可与旌奖之列,但来朝者俱已回任,请行抚按官遣人赍赐彩段羊酒,用彰激劝。报可。”[6]671由于张琏政绩出众,纳入表彰奖赏之列,得以擢升。

嘉靖二年(1523)六月,张琏以顺天府府尹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地方兼赞理军务。其事《辽东志·官师志》[7]412及《全辽志·职官志》[8]578均载。《明史·职官二》载:“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3]1767-1768《明会典》载:“正统元年,遣都御史巡抚,遂为定制,后加赞理军务。”[5]473都御史之职,权高位重,不仅纠察百官,还可诤谏皇帝,因此担任此职的人,不仅要具有极高的道德素养,而且大都性格刚硬,明晓律令,处事明断。张琏巡抚辽东兼赞理军务期间,担负训练军马、整饬边防、提督粮储、禁革奸弊的重任,当边防有警时,还要调度官军奋勇杀敌,安抚黎民。这期间,张琏办了不少实事,取得不凡的政绩:一是上奏请求为辽东地方官军增加俸禄,并罗列出详细的增收措施;二是鞑靼进犯辽东,张琏调度官军迎战并取得胜利,体现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三是修筑边墙,强化辽东地区军事防御能力,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嘉靖五年(1526)二月,张琏以刘济病重上奏请求为其免罪,未遂。刘济,《明史》有传。其性格刚毅、言论刚直,与朝廷权贵宠幸相抵触而让皇帝逐渐不能忍受。尤其当“大礼”争议兴起,刘济上疏救助编修邹守益等人而不从,不久在金水桥阻拦众朝臣,在左顺门伏跪痛哭,受到朝廷杖责,因罪被罚戍守辽东。这件事对张琏的打击非常大,他对朝廷颠倒黑白、政治腐败的现状痛心疾首。同年三月,便上书以疾乞休。或许朝廷不舍这位敢于纠劾百司、辨明冤屈的右副都御史离开,其辞职请求没有得到批准。

嘉靖八年(1529)四月,张琏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升任户部左侍郎,掌管户部事务。在户部任职期间,张琏对于国家财政的盈亏、边防储备的虚实,以及盐业、漕运、屯田、牧业等各方面,都竭心尽力裁度调剂。

嘉靖九年(1530)正月,张琏以户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身份,总督宣府、大同军饷[6]2560。宣府、大同一带乃京畿西北门户,属于军事重镇,朝廷委以重任,命其悉数查出引盐及收贮在库赃罚缺官等项银两分投差官,并整理预蓄粮刍分置要害营堡,为边防重镇提供物资保障。由此可看出,朝廷对其信任与重用。当时以延绥为代表的多地出现拖欠租税,边防储备不足,请求发银接济的情况,导致国库支出频繁。嘉靖九年四月,户部召开会议,侍郎张琏、总制王琼及给事中张润身、陈侃等就钱粮事宜进行商讨议立章程,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包括对边防的荒芜田地进行开垦、增加粮食产量、开挖疏浚沟渠、发展农田水利以应变天灾等。对于各府州县掌印官不按期按量向朝廷交付岁供的,不予提拔使用;对尽心做事的加以升奖。遇到敌人或盗贼侵犯边境且值岁歉,户部可奏请发银接济,事毕便照旧规执行。户部提出的建议得到了皇上的同意与支持[6]2668-2672。

嘉靖十年(1531)六月,张琏自请辞官。七月,其长孙张儯以荫入监,为光禄寺署丞[1]261。嘉靖二十二年(1543)四月,张琏卒,葬于耀州西北十里上高堰[1]82,皇帝下诏按惯例祭祀下葬[6]5371。关于张琏的卒年,文献记载不一。“乔志”载:“张琏,年十九,举弘治己酉(1489)乡试三名。……年七十三卒,上赐三品祭葬,提学副使杨守谦几用师生言,列祀乡贤祠,令孙侃以诸生奉祀。”据此,可推算其生于1471 年,卒于1543 年。《耀县志·人物志》载:“张琏生于1471年,卒于1534 年”[9]393。“乔志”成书时间离张琏去世间隔时间更短,可信度也更高。又从现存耀州区博物馆、刻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的《刘儒墓志铭》知,时张琏还以进士户部左侍郎身份为志主刘儒撰文。故张琏卒年应为1543 年而非1534 年,《耀县志》所记不确。

张琏刚直无私、不畏权贵,尽忠职守,秉公执法的铁面形象,深受世人尊敬和赞赏。在“乔志”及之后编纂的地方志资料中,对其清正廉明的事迹都有记述,且比《明实录》所记内容更为详细具体。一则为张琏因大学士梁储之子次摅在乡里横行霸道,地方官员敢怒不敢言,乡民怨声载道,在调查结果出来后,他便向嘉靖皇帝上疏弹劾,为民除害;一则为张琏任山西按察使时,因仪宾杀人张不顾江彬(明武宗的义子)说情为其定罪;一则为张琏上奏内阁张孚敬无世俗礼而不惜与其对立。

三 张琏与耀州乡贤的交往及其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贡献

(一)张琏与耀州乡贤的交往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张琏曾与耀州多位乡贤有交往。其中包括乔世宁、左经以及刘儒等人。

张琏与乔家可谓世交。乔家系耀州望族,世居耀州小丘村。明初有乔文质生克信,克信生刚,刚生志玉,志玉生仲节,仲节生世宁[10]119-127。乔世宁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其学识广受称誉,著有诗文集《丘隅集》,编纂了《耀州志》。正德十三年(1518),时任浙江按察司副使的张琏为乔世宁叔祖乔志恺墓碑篆额[11]296。嘉靖三年(1524),张琏为乔世宁祖父乔志玉及父乔仲节妻、其母李氏墓志书丹[11]297-299。张琏为乔家几代人碑志书丹之举,足见两家关系非同一般。另外乔仲节有两女分别为张琏之子蒙启、蒙引之妻[11]307-309,两家由此又成为姻亲。嘉靖三十三年(1554),张蒙训为《乔仲节暨妻李氏合葬圹志》撰文[11]306-307。嘉靖三十六年(1557),张蒙训为乔世宁《耀州志》作序[1]1-3。

张琏与左经系同窗。左氏是耀州大族。自明代弘治以来,拥有功名或出仕者众多,至今耀州还有不少与之相关的碑刻文物等存世①张琏《耀州志》载:“左思忠,经子。正德八年中式,嘉靖二年进士,任山东莱阳县知县。”“左思敬,经之子。嘉靖四年中式。”乔世宁《耀州志》载:“佥事左经墓,在州西五里唐家原,有碑。南一里即其子吏部员外郎思忠墓。”汪灏《续耀州志》载:“洗药池‘石盆仙迹’四字,左经书。”“左思忠作诗《太玄洞》。”。左经,字载道,号漆涯,耀州在市里人。弘治五年(1492)举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永年、太康、屯留、汶上县知县,升顺天府推官,转大理寺右寺副,升山西按察司佥事,领敕分巡宣府地方,次任湖广按察司佥事[2]92-93。著有《漆厓馀粹》[12]329。

左经曾草创《耀州志》但书未成而疾作,未能最终定稿。为此,他将书稿托付给同窗张琏[2]7。张琏不负所托,最终完成了《耀州志》。左经在看到《耀州志》完稿后赞叹道“合志者同方,营道者同术。余于沮涯有同窗雅,不其然乎?”[2]123由此记载,可知两人非普通同学关系,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刘儒与张琏为同窗。刘儒(1463—1536),字为己,号西溪,耀州石人里人。弘治五年(1492)补廪膳生员,后屡试不第。曾任合州训导[11]302。其子刘瀚曾师从张琏。《刘瀚墓志铭》载:“君童蒙时,甫能读书即如成人,志不与群儿嬉戏。及稍长,西溪先生异之,决其有成,令游张沮涯先生门。”[11]303正德五年(1510)刘瀚中举,后官至文安县知县[11]303。刘瀚乡试中式,与其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但也离不开张琏的给予的帮助和教导。张琏提携乡里子弟,体现了爱贤惜才的人生态度。

(二)张琏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贡献

嘉靖六年(1527),张琏致仕回乡。其后在同学左经志稿的基础上编纂成耀州第一部志书《耀州志》(以下简称“张志”),该书分上、下两卷,共八篇,首次系统地记述了耀州历史变迁,为研究地方历史保存了有价值的史料。后乔世宁在“张志”的基础上,将耀州时辖的富平、同官资料收录进来,纂成第二部《耀州志》,即“乔志”。“张志”是张琏对耀州地方文化最大的贡献。

张琏也善书法,他不仅书为耀州山寿寺书写门额[12]331,还为故交书丹墓志。在保存乡邦文献的同时,张琏破解迷信,认为太玄洞非龙穿,并根据迹象提出了“其非天成者,安知非秦汉时取石窟”[1]70的论断。

纵观张琏一生,他两袖清风、执法为民、刚正不阿,虽也遭人嫉妒威慑,使其以疾乞休,但得到了“人以是多之”[6]5371的赞誉;他继承其父严厉勤勉的家风,不虚“春秋三魁”[1]253的美名;他与乡贤倾心交往,被誉为“称谨厚者无如琏”[1]225;他不遗余力保存乡邦文献,纂《耀州志》,获“君子盖数称焉”[1]1。“其于民之隐瘼独反复致意”[1]1,终获当政者实行。其以天下为己任,终身恪守践行立德立功立言价值观,成为后世的典范。

猜你喜欢
耀州御史行人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丢御状救李靖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耀州瓷走在“十字路口”——向左是传统,向右是时尚
耀州瓷:时光雕刻千年——你的美一缕如烟,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大型黄梅戏《御史夫人》
我是行人
耀州瓷
曝光闯红灯行人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