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倩
(北华大学 吉林 吉林 132000)
语言被功能语言学家视为一种在社会中的活动。他们认为讲话者是社会人在社会活动中使用语言这种社会符号进行各种交际活动。功能语言学家十分看重话语,语言系统、语言语境的研究,并致力于发现语言以及社会文化的关系。
话语不仅指在各种自然环境中为交际目的而产生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也指的是社会实践和过程。话语是一种社会活动,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体现着意识的力量和形式。在语篇分析中更要注意语言在表达意义时的动态分析,而不是单单关注静态的语言。话语背后所体现的权势、社会文化等社会因素与话语之间的关系也应该纳入话语分析之中。在语篇分析中,随着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逐渐暴露出其不足,积极语篇分析应运而生。作为语篇分析的一个视角,积极话语分析在国内外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到目前为止只有二十多年。马丁于1999年正式地提出了“积极话语分析”这个概念。马丁认为应该以正面的态度和立场观察倡导正能量传播的新闻,从批判性思维向积极的方向前进,用积极的思维引导读者。即宣传社会正能量,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积极话语分析的研究在我国起步稍晚。朱永生在2006年试图从积极话语分析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关系方面进行研究,回顾积极话语分析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差异、产生原因、各自内容方法,并讨论了积极话语分析如何与批评性话语分析抗衡和补充。由此,使人对积极话语分析的优劣以及未来发展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2007年,顾月秋、冷占英、黄惠建,踊跃探究积极话语分析的评价标准,他们依照马丁构建的分析理论并且加以利用哈马贝斯交际行为理论的评价模型。胡壮麟也在2012年基于典例着重阐释了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的互补性。分析近些年来我国论文发表情况可以观察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相关内容居多。应用研究覆盖了多模态话语,媒体新闻话语、社交网络话语等语篇范围。到现在为止积极话语分析还是停留在起步阶段,与之相关的理论综述还是相对较少。
总体看来,我国积极话语分析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特别是2010年以来,积极话语分析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增长,这表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索积极话语分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硕士论文中与积极话语相关的内容呈现出良好的上升走向。积极话语分析的研究范畴从2006年起逐步拓宽。其研究域囊括了英汉语篇比较研究、相关理论、具体语篇类型探究、综述与评价、跨学科研究等。积极话语分析研究在具体语篇类型的应用研究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理论研究和英汉语篇比较研究,最后是跨学科研究。
此外,由于积极话语分析独特的社会属性,通常相关论文刊登在各高校学报的社会科学版面上。此外,积极话语分析相关论文在专业外语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量很少,这类期刊上的文章要求严格,规格较高。所以,专业外语刊需要对积极话语分析重新认识并且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目前来看积极话语分析研究在我国并不均衡,多应用研究,交叉学科研究以及本土语料研究欠缺,理论相关研究还需要健全。
普遍认为积极话语分析是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扩充和发展。1999年,在伯明翰举行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国际研讨会上,马丁发表了《积极话语分析:结盟与变革》。该书主张以积极友好的态度对待话语分析,强调话语分析的建设性作用。积极话语分析中的 “积极性 ”不仅适用于自己代表的一方,也适用于对立方。积极话语分析的宗旨是试图从分析中构建一个包容、舒适、和谐、共存的人类社会。也就是说,积极话语分析者不仅研究权力因素对话语的影响,而且更关注团队合作。话语分析者希望发挥话语分析对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构建,进而减少由于批判对社会造成的 “破坏性”。积极的话语分析是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回顾批判性话语分析的总体情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积极话语分析的出现。
20世纪70年代,马克思主义开始渗透到各个研究领域,使人们对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越来越重视。当人们带着疑虑看待客观世界时,一些语言学家也开始对话语进行批判性反思。他们从一些 “坏消息 ”入手进行批判性分析,这就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79年,东安格利亚大学的克瑞斯等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正式提出 “批评语言学 ”的概念。批判语言学将语言和社会权力联系起来,旨在探讨权力和意识形态对语言的影响以及语言如何反映这些不平等的现实,这就是后来的批评话语分析。批判性话语分析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话语的重要性,即话语不是完全中立的语言,不同的身份、政治背景、信仰等会产生不同的话语来反映利益冲突。在这种话语与权力的关系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质疑和揭示的态度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批评话语分析。总之,批评性话语分析将语言与社会冲突联系起来,从批判的角度将根源指向权力,揭开隐藏的意识形态。
随着批评话语分析的不断发展,一些语言学家开始意识到它对社会制度的解构性,即批评话语分析虽然可以揭示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但从消极的角度看问题,不可避免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这样的疑虑使语言学家开始思考应该以什么样的立场来分析语言,语言分析是否应该局限于对现实中的不平等和其他深层次问题的批评。1996年,有学者指出,批判性话语分析的目标应该是通过揭示不平等来创造一个公平的社会,而过于强调批评和批判性研究会让人们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非常糟糕的环境中,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克瑞斯指出,批判性话语分析的目标不仅是揭示社会中不平等、不人道和有害的事实,而且要把批判性阅读、分析和解构转化为一种建设。所有这些问题都为批评话语分析的最终目的和方向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因此,马丁在1999年正式提出了 “积极话语分析”的新概念。他从中国古典哲学的阴阳互补思想出发,在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解构基础上,提出了可以建设美好社会的积极话语分析,希望这种建设性的理论能够弥补批判在分析权力时对社会的影响,通过话语分析来实现和平,建设美好社会。
积极话语分析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虽然近年来其理论和应用研究不断增多,选取的语料范围也非常广泛,但从其分析的角度看,一般只能用评价理论来进行态度分析。评价理论是积极话语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在分析时一般通过评价理论的三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极差的具体分析,将话语中的词汇进行梳理,以探究文本的深层含义。换句话说,积极话语分析的具体分析手段是单一的,其理论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释。评价理论更多的是提供词汇解释,而很少有学者涉及到句法、句子和意义的研究。因此,积极话语分析的手段和方法是学者们必须深入探讨的重点。短期内可能难以建立适合积极话语分析的新理论,但其他句法意义分析方法或理论可以作为参考。另外,虽然马丁早就提出要开展三种模式的研究,但大部分的研究还是从语言、词汇和人际意义出发的单一模式研究。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加入更多的元素,把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各个层面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从而使语言研究呈现出多模式、多发展的趋势。
积极话语分析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实际上也取得了一定丰硕的成果,但仍有不足,相关方法和理论探讨还需要完善和发展。首先,在理论讨论与探究偏少,主要处于理论介绍、评价和综述研究的初级阶段,几乎没有进一步的理论讨论,这对积极话语分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局限性。其次,对积极话语分析的语言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语篇、广告语篇、政治语篇和文本。然而,对法律语篇、社会工作语篇、经济语篇、医生语篇的分析研究比较有限。虽然涉及到一些话语,但研究的深度有待提高。第三,研究面较狭窄,特别是积极话语分析英汉语篇的比较研究和交叉研究较少。最后,积极话语分析研究成果在专业外语期刊上的发表量不大,大部分发表在各高校期刊上。外语专业期刊对积极语篇分析的认识和重视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积极话语分析现在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很多争议,方法和理论基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践方面也需要不断拓宽。但毫无疑问积极话语分析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积极话语分析是研究话语分析的全新角度,能够剔除批评话语分析的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建设性。通过话语分析活动构建美好社会的理念是正能量的、与时俱进的。相信这也将成为话语分析的发展趋势。对于话语分析可以从多种方法和角度入手,我们不能说哪一种更好,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种都有自己的优点。如果我们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理论,并充分利用它们的优势,我们相信我们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结果,这也应该是话语分析活动的根本目标与方向。
积极话语分析朝着建构的轨道探索,这对当前的中国十分适用。通过积极话语分析,揭露话语背后的正能量以及积极面,有助于引导探索解决和谐问题之道,进而推动和谐美好社会的建设,进而助力实现伟大中国复兴梦。值得高兴的是,我国积极话语分析的研究局面正在逐步打开,从不同角度对不同类型的话语进行积极面分析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积极话语分析的研究中,从多个方面,多学科,多理论范式研究等方面着手去弥补不足,发展拓宽积极话语分析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