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陈梁
(浙江省余姚市姚北实验学校 浙江 余姚 315400)
许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课后习题的重要作用,不重视解读课后习题,不利用课后习题设计教学,是传统教学中的常态。要教好统编教材,就要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深入解析课后习题的应用价值,将其落到实处,构建多样化的语文课堂,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深入了解教师对课后习题的使用情况,笔者在微信“全国语文教师群”对教师的课后习题使用情况作了一个问卷调查。经统计,共有123名教师有效参加了此次问卷调查。从调查中发现如下现状:
针对问题“您在集体备课时研讨课后习题吗?”,只有46%的教师表示会在集体备课时研讨课后习题。对于课后习题的使用率占到100%—80%的教师比例为56.4%。可见许多教师根本不重视解读课后习题,在解读文本时将其搁置不考虑,只凭借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简单备课,这常常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呈现出语文要素不落实的现象。
您在集体备课时研讨课后习题吗? 您对课后习题的使用率大约是多少?问题是否100%—80% 80%—60% 60%—40% 40%—20%比例 46% 54% 56.4% 34.2% 5.3% 4.1%
针对问题“您对哪一类型课后习题的关注较多?”,大部分教师会关注到内容理解型和语言揣摩型的课后习题,但是拓展实践类的课后习题只有小部分教师予以了关注。多数教师只选择易操作的内容进行讲解与指导,对于拓展实践型的课后习题选择跳过,因为拓展实践型的内容往往需要花费课堂上大量的时间,并且需要教师课前学习资源的准备。这一结果往往导致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
23.8%的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使用课后习题,28.7%的教师在备课时使用课后习题,30.5%的教师在上课时使用课后习题,在涉及考试题目时使用课后习题的教师所占比例最大,占到了49.5%。这说明部分语文教师存在教育观念陈旧等现状,只考虑到学生的成绩,讲求唯分数论,因此在讲解涉及考试题目的课后习题时不分重点地统一讲解,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
您对哪一类型课后习题的关注较多? (可多选)问题内容理解型 语言揣摩型 拓展实践型比例 68.2% 54.5% 23.7%
您在哪一个时间段对课后习题的关注较多? (可多选)问题指导学生预习时使用课后习题 备课时使用课后习题 上课时使用课后习题 涉及考试题目时使用课后习题比例 23.8% 28.7% 30.5% 49.5%
课后习题帮助教师将教材的显性要求转化为教学内容,并体现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我们教师在利用课后习题时不能在解读文本时将其搁置不考虑,不能只选择易操作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与指导,不能不分重点地统一讲解,而应发挥课后习题的应用价值,让课后习题实现真正的有效运用。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相信每一位老师在教授一篇课文前都会布置“预习新课这一项作业,学生做好了预习作业,会对新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从而可以打造高效的课堂。因此,布置一个好的预习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自行设计预习题,也可以巧用课后习题,将部分课后习题直接作为预习题,引导学生在课前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五上第二单元,在课文《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冀中的地道战》的课后习题第一题都是: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 了解了哪些内容?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明确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于是,笔者将这一课后习题直接作为预习题,提示学生在预习时要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时间,同时要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这一预习题重在关注学生和指导学生的阅读过程,强化学生阅读时的“速度意识”,这是可操作、可检测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统编教材课后习题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统编教材编排的重要理念。
例如,五上的课文《忆读书》课后习题有: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依据课后习题,我将《忆读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立如下:1.认识14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14个字。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总结出作者认为好书的标准。3.结合《语文作业本》和自己的读书经历,交流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这一教学目标有效运用了课后习题,有了课后习题的目标导向后,教师拾级而上,在教学过程中不会迷失方向,落实了这一单元“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语文要素,同时也体现了这一单元“读书明智”的人文教育,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传统课堂中的教师提问大体比较零碎、肤浅,导致了学生上课举手发言的兴趣不大,同时造成了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充分拓展。统编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线索,将若干个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分散到课后习题中作为明确的教学指向。很多课后题中蕴含了本课的关键问题,教师要学会积极提炼关键问题,循循善诱,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生长。
例如,五上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课后习题第二题: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课后题在学生初读环节设置问题:作者写了圆明园曾经的哪些辉煌? 引导学生探究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接着教师提炼课后第二题的问题,组织学生结合这一题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过程”的强烈对比,指导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体会到作者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感悟本单元“爱国情怀”的人文主题。
例如,五上课文《太阳》课后习题第二题:读下面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运用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2.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3.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年。
根据课后题首先可以设置问题:请在文中找到课后第二题中的例句,说说作者分别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接着教学第一句和第三句时提炼关键问题:把“一亿五千万千米”改成“很远很远”,把“三千五百年”改成“很多很多年”,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采用换一换、比一比等方式,体会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的好处,从而落实这个单元“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的语文要素。
根据百度百科解释:学习支架是指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其实质就是学习活动的支持系统。统编教材中的习题为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支架,很好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1.课中以习题为支架深化学习
例如,五上第一单元课文《桂花雨》的课后习题第三题:联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这一题就为学生习得本单元的阅读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搭建了学习的支架,帮助学生理解家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去体会家乡对于母亲的重要性。
又如,五上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课后习题第四题:查找相关资料,说说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课后习题第五题:读读下面的“阅读链接”,查找资料,体会它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感情的相似之处。这两题课后习题为学生习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提供了学习的支架,第四题引导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深刻体悟圆明园的辉煌和伟大以及损失的惨重,第五题帮助学生体会《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与课文表达感情的相似之处,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图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课后以习题为支架拓展迁移
例如,五上第五单元课文《松鼠》的课后习题第一题: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这一题为学生在课后阅读中进行文章梳理以及信息提取搭建了迁移的支架,也为本册书的第八单元学习“梳理信息”做了铺垫。
又如,五上第八单元课文《古人谈读书》的课后第三题: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现在的常用义不同,结合上下文猜一猜,再查资料验证。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首先,这一题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字,为高年级学习更多古今异义的字、词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学习。其次,这一题要求学生再查资料验证,帮助学生拓展巩固了查找资料的方法。
这些丰富多样的支架,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强力的支撑。
语文统编教材中有许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拓展实践型的课后习题,这些课后习题的编排体现着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质的教学资源,建立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实施有效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五上第三单元的课文《猎人海力布》的课后习题第二题:试着以海力布或乡亲们的口吻,讲一讲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这一题要求学生变换角色,尝试创造性复述故事,开展这样演一演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交流、讨论、展示中发挥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联结,体会创造性讲民间故事的乐趣,以达到语文要素的落实,实现有效教学。
又如,五上第四单元的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的课后习题第三题:课文述说了中国人的强国梦想。百年来,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人物,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地质学家李四光、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数学家华罗庚、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查找资料,读一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和同学做一份手抄报。这一题可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强国人物”手抄报,进行汇报分享后在班级外墙进行展示,开展画一画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大量的优秀人物,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了解强国梦,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具体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文后练笔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使学生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方法,促进读写结合,由读学写。统编教材在某些课后习题中灵活地编排了“小练笔”,为教师指导学生的文后练笔指明了方向,给学生的文后练笔提供了素材。
例如,五上第一单元的课文《落花生》的课后“小练笔”:花生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竹子梅花 蜜蜂 路灯),你会想到哪些人? 首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可以提示学生注意到题目中出现的事物以及它们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找到事物与人的品质的相似之处,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一课后习题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于《落花生》这篇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也为这一单元的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提供了写作的思路与方法。
再如,五上第六单元的课文《落花生》的课后“小练笔”: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 试着写一写。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回顾课文中作者通过场景、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进行文后练笔。这一课后习题可以培养学生留心记录心情、生活的习惯,也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提供了交流的材料。
我们发现,课后“小练笔”的编排与学生的课文学习以及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巧用课后习题,可以有效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具体建议,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课后习题是编者结合课程标准精心设计的教学资源宝库,就是教学的一个指南针。因此,在教与学中要巧用课后习题,发挥它的“导学”和“助学”功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预习、确立教学目标、提炼关键问题、开展实践活动、落实文后练笔,从而实施有效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