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中师大一附中屯昌思源实验中学 李晓燕
在长期应试教育环境下,教师不知不觉养成了只关注教师的“教”,往往忽略学生“学”的习惯。但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说,获得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古人云“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所谓五阶段学习即学生日常学习的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根据学法的分类,按学习过程可分为“课前预习—专心致志听课—课后整理—独立思考做作业—复习巩固”。如何在学生日常学习的环节中渗透学法指导,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学、愿学、会学,让课堂变学堂是新课改的需要,是现阶段每一位生物学科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课堂变学堂,学法教给学生”为核心,结合学情谈谈每个环节的学习法。
课前预习是学生日常学习的五个环节中的第一环节,预习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时听课的质量、效率。在学习过程中,预习是一定不能漏掉的学习环节,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预习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强。预习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漏洞,使自己听课时精力很快集中到新知识上面去。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为预习是自己独立地接受新知识,需要自己独立阅读和思考,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无论是新授课,还是习题课,必须“先学后讲,不学不讲”。当然在学生自主预习之前,教师要把一定的预习方法教给学生,例如如何阅读课本,如何划重点,如何记重要概念、如何把握该节知识的脉络体系等。
笔者所属的学校资源相对匮乏,所以笔者觉得充分利用教材和学校发的教辅资料进行预习,能做到既不偏离课程标准,又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1.教师布置符合学生实际自学能力的目标任务。如预习课本哪一节内容,甚至细化到某一课时内容。
2.学生按以下学习方法进行预习。(1)“品读”课文:学生自己“品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如阅读课本一遍或多遍,并用荧光笔画出关键词、句、段。(2)梳理知识脉络:学生借助教辅资料,自主理顺该节内容的知识框架,并初次背诵。如根据同步练习册第一阶段“必备知识”,用黑色笔标注课本中知识点。(3)预习自测:学生利用课本练习自测预习效果。如用铅笔完成课本中“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及“课后练习”等。(4)提出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前面三点中存在的问题如课文正文知识中难点、疑点以及课本中不懂的题,并把答案以及整理好的问题写在质疑本上交给教师。
3.教师二次备课。教师通过批改质疑本了解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包括完成率、正常率、高频错题、错因等,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二次备课。
专心致志听课是学生日常学习的五个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活动参与度不高,学习很被动、效率低。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创设不同的活动如情景、问题链、讨论、探究、建模等来辅助教学,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活动,进行小组内思维碰撞、协作探究出结论。课堂当学堂,将“听”转主动“学”。
学情反馈:教师首先对预习完成比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完成不好的同学也不要当众批评,但要在下课后查明原因。然后展示优秀作业和高频错题及分析错因。
聚焦问题:教师结合本次课内容所涉及的“新课标”要求学科素养、“新高考”的常考点以及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聚焦出一系列问题,以问题来指导整堂课的教学过程。
合作解疑:学生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探究问题。讨论时可以借助各类教辅资料,解决问题、落实学科素养和掌握高考常考点,要求记录者要做好相关记录。教师要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如点拨、答疑、纠正、鼓励、表扬。
统一讲解:针对质疑讨论探究中暴露的问题包括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精讲。精讲可以教师讲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讲。但要注意讲解时知识点准备无误,不要有科学性错误,语言简洁透彻。其他不发言者做好笔记。
5.课堂检测。学生利用教师针对本堂课的内容准备一些基础习题进行自我课堂检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课堂检测题目不宜过多,一般是选择题或判断等形式。有些题目是不变的,以检验学生是否认真学习;有些题目可以适当变化,以检验学生运用知识是否灵活。
生物学科的知识点是比较零散和琐碎的。每节课后,要及时对该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整理,从而查漏补缺。课后整理是课堂机械记笔记的补充和完善,是学生课堂思维活动的拓展,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弥补记忆缺陷最有效的方法。通过课后整理能使课堂知识点进一步强化,做到条理分明,层次清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课后整理可以是整理课堂笔记,使之更加完善、更加系统化;可将课堂所学内容画成各种思维导图或是网络框架,使之更加网络化;可思考小结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思维过程和方式、方法。同样一节课,整理得好,可使学习效果产生质的飞跃。
具体做法:学生将该节课所学知识点以笔记、网络框架、概念图或思维导图等形式整理到笔记本上,上交给教师。教师查看知识点整理是否完整、规范,是否规范可与教师自己整理的进行对照。对于不规范的,在该生笔记本上写上如何改进。对优秀的笔记进行拍照,上传到班级QQ群,在下次上课时分享给全班学生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查看知识点的整理情况,了解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动态,分析存在问题并在下一环节“作业”时进一步落实巩固。
独立思考作业是学生巩固消化课堂所学知识,培养解题能力,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必要环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对课堂所学知识是否消化?对解题所要求能力是否掌握?对课标所要求核心素养是否达成?都要通过作业进行检验落实。教师也只有批改作业,才能检查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发现学生听课中存在问题。
1.教师布置作业。教师围绕本课时所学重点和高考常考点,结合学生前面几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布置分层作业。作业中的题必须是精心选择,有层次,有梯度。共5~8道题分必做和选做,必做题占70%所有学生必须完成,选做题占30%优生完成。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作业中的题可以是学校发的教辅资料精选。
2.学生学会一般题型解题技巧。(1)认真读题干找出关键字、词以及隐含信息。(2)根据关键字、词以及隐含信息联想出该题所考察知识。(3)运用知识悟出解题途径、方案。
3.独立思考完成作业。作业书写字迹工整、格式规范、过程完整、答题规范、独立完成。独立思考完成作业后,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主持讨论解题过程、订正答案、原因分析。记录者把小组讨论后不能解决的题写到错题本上,上交给教师,以便下次课时精准讲解和迁移回练。注意每次作业的最顶端都标明小组名、分工情况(主持者、记录者、分享者、补充者)、日期,以便教师检查、监督作业完成质量。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人的记忆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学生通过预习、听课、整理、作业、复习五个环节,反复记忆,使记忆长久,甚至记忆数年或终生。复习巩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巩固新旧知识、深化记忆、提高学习技能的关键。学生通过复习巩固进行章节内容整合,把握知识的内涵及相互联系,有助于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有助于培养科学思维,有助于提升必备能力。最终达成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习成绩。复习的种类分为课时复习、每章复习和考前复习。方式多种多样如互相提问背诵知识点、归纳总结知识脉络框架、题海中刷题等。每位学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复习方式。
1.课时复习。(1)复习(10分钟):针对独立思考作业环节所暴露的问题,以优生或教师讲解的方式复习相应知识、方法。(2)深度学习(20分钟):做课后练习或者高考题或模拟题,要求限时间做完一定量的题。(3)激烈讨论(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训练观察和分组辅导如肯定、补充或纠正。
2.每章复习。利用每周自修时间对应一章节内容的练习,进行独立解题、独立分析。做教辅上个性化题量的题,按照学生个体的能力把握进度,不做统一要求。要求学生自己核对,自己订正,自己分析。教师坐在教室外走廊的座位上,观察监督学生学习情况,如果有学生求助,可让学生到走廊外进行,以确保教室保持安静的深度学习状态。
3.考前复习。考前复习是指月考、期中、期末等各种各样的考试前的复习。(1)综合复习:把考试范围所对应的内容进行一次综合复习,将所学知识、方法进一步巩固。解决“课前预习”中的疑点、背诵“专心致志‘听课’”中的重点和“课后整理”的所有知识点、分析“独立思考作业”中的错题。(2)刷试卷:学生独立完成相应试卷,然后还是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主持订正答案、分析错误原因、讨论解题过程。记录者把小组讨论后不能解决的题号写到错题本上,上交给教师。(3)教师评讲试卷:试卷讲评流程:呈现数据(数据分析:表扬、激励、典型错误展示)→精讲(错误率高的题目精讲并分析错因,错误率低的题目小组内讨论解决并分析错因)→迁移回练(归类建模:某类题的答题模板)。
总之,在五阶段学习法中教师敢于“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准备充分的基础上多鼓励、多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做到最大程度地开放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学生日常学习的五个环节中,每个环节学习目标明确,任务分工具体,人人在学,学之有法,法被指导。五阶段学习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获得学习生物知识的能力,同时又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达成生物学核心素养。当然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一个学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不管是哪种方式,只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科学思维,有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就是好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