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支撑问题研究

2022-03-01 20:36彭振芳代月姣林秀梅
新乡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城乡战略人才

彭振芳,代月姣,林秀梅

(1.华北理工大学 人文法律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2.唐山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第二休养所财务科,河北 唐山 063000;3.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商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人力资本理论,将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即“人力资本”与传统经济学领域中的物质资本进行了区分,进而将人本身的价值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探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支撑问题,即是人力资本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一种表现。

理论回归到现实,科学认知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现状、瓶颈与困扰以及解决对策,是做好乡村人才工作的基础。

一、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支撑

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支撑问题,首先需要厘清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人才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人才的内涵

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人才资源被界定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较多科学知识、较强劳动技能,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关键或重要作用的那部分人。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即优质的人力资源[1]。这一概念界定可以为我们把握乡村人才的内涵提供两个方面的借鉴。

首先,乡村人才是“乡村”场域中的人才。用“场域”而非“地域”,是想强调,虽然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支撑更多地表现在乡村区域之内,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绝非乡村所能独立完成的。与“乡村振兴和发展”这一主题相关的人才,都可以被界定为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乡村人才。尤其是在当前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对乡村人才的理解更需表现出足够的张力和包容性。

其次,一方面,乡村人才是乡村人力资源的特殊部分,是具有更多知识技能的人;另一方面,乡村人才是针对乡村振兴和发展而言的,可将其明确表述为针对乡村振兴和发展目标而言具有更重要意义和价值的人。前者强调的是人才的一般性特征,即强调蕴含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的质和量;后者强调的是人才的相对性或与具体价值目标之间的匹配性。针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具有更广泛意义的乡村发展而言,乡村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的现实践行者,并且是发挥“关键或重要作用”的实践者。

综上,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乡村人才可以界定为:在乡村场域中,对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而言,更能发挥其知识、技能的作用,从而对乡村振兴和发展的整个进程具有更大价值的人的总称。具有较高质量、较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但不为乡村振兴所用,或知识、技能与乡村振兴需求不匹配,都不能称为乡村人才。

(二)乡村人才的特征

依据上述对乡村人才内涵的解读,从顺利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角度来看,乡村人才具有“实用性、适用性以及多元性”三个特征。

第一,实用性。到2050年,我国将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人才振兴是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产业、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乡村人才的实用性,即要求乡村人才能够充分运用知识和技术,为农村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并能发挥引导和示范带头作用,切实促进乡村全面发展振兴。简单来讲,产业振兴中的种植、养殖、经营、管理,文化振兴中乡土文化的挖掘、主旋律和社会正气的弘扬,生态振兴中自然环境的规划与整治、公共设施与人居环境的优化与完善,组织振兴中的党组织建设、自治实践、经济合作等,都需要相应的实用性人才发挥相应的作用。实用性的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具体落实直至最终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第二,适用性。适用性概念可以运用在诸多领域。一方面,乡村人才的适用性,可以理解为乡村人才与乡村发展的环境以及发展需求的匹配程度。另一方面,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战略,是国家总体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但具体到某个省、市乃至县、乡的乡村振兴和发展,则是各具特殊性的,乡村振兴落实到具体的发展“战术”层面,理论上应当也是各具特殊性的。因此,乡村人才的适用性,在这个区域“战术”层面上,可以解读为乡村人才与区域特殊发展需求的匹配程度。从当前乡村振兴实践来看,有基于农业产业化振兴的区域,有基于乡村旅游振兴的区域,也有基于传统文化提炼与保护振兴的区域。同时,不同区域的乡村在振兴之路上面临的压力也各不相同,有自然环境压力,有人才流失压力,有社会整合压力等。不同的乡村振兴抓手的把控,不同的乡村振兴瓶颈的突破,都要求有相应的乡村人才给予支撑。

第三,多元性。基于上述“实用性”和“适用性”两个特征的解读可以发现,乡村人才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元的和普适的,而应具有多元性特征。首先,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诸目标的实现,需要各领域专门实用人才的引领。其次,不同区域的乡村振兴的战略和具体“战术”的实施,不同区域乡村振兴瓶颈的突破,也需要各领域专门适用人才作用的发挥。

二、当前我国乡村的人才困境分析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乡村人口大量迁移到城市,乡村人才的流失问题日益严重,乡村发展需求与乡村人力资源间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

(一)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伴随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乡村人口流入城市是普遍规律和客观现实。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首次探讨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把它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2]。后续国内外学者虽然对该理论进行了诸多完善和有益补充,但“推、拉”两种力量始终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的认知始终没有改变。我国“民工潮”的出现并长期存在,就是推拉理论比较客观的现实例证。

伴随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乡村人才的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在乡村人口的流动中,青壮年是“民工潮”的主力军,另外,还存在显著的“教育离农”(通过接受教育迁移到城市就业)现象。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使乡村出现不同程度的“空心化”现象,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减少,青壮年人数减少,高学历人才减少。

(二)乡村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失配

从人才培养角度而言,结构性矛盾是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失配的现象,即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或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乡村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则表现为乡村教育(尤其是乡村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为乡村振兴和发展贡献应有的价值、提供良好的支撑。

从当前我国乡村教育实际来看:一方面,乡村基础教育以基本的文化知识普及为重点,升学始终是基础教育关注的焦点,这与城市的基础教育并无不同;另一方面,乡村职业教育也存在“普教化”严重,专业设置不合理、与产业对接不紧密,毕业生本地就业服务能力较弱[3]等现实问题。这种结构性矛盾反过来又影响了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支撑:一方面,升学无望的乡村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出现辍学等现象;另一方面,接受职业教育的乡村学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对口的职业,从而降低了乡村职业教育对乡村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进而影响了乡村职业教育本身的高质量发展。

整体而言,乡村人才的流失问题以及乡村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是当前乡村人才困境的焦点。从乡村振兴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角度来看,人才流失造成的人才匮乏以及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带来的人才后备乏力,成为乡村人才振兴的瓶颈。

三、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路径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城乡关系历经城乡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以及城乡融合几个发展阶段,这是城乡关系的不断调整和重塑过程,也是对乡村地位认识逐步上升的过程。从系统观念出发,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不仅惠及乡村、城市,而且对国家整体发展同样意义深远。基于城乡融合视角,探索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需要将城乡看作一个系统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而借助“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交流”三位一体的系统理念,破解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人力资源瓶颈,实现乡村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乡村人才培养力度,保障人才供给

人才培养是乡村人才供给的重要来源之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4]可以说,这是国家对乡村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再次确认,也为破解乡村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指明了方向,为乡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为农育才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政策导向、资金支持等顶层设计,通过注入资金、乡村就业以及人才培养支持等方式,实施了诸多有利于乡村人才培养的政策和措施,如涉农人才培养、培训等政策和资金支持,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定向生就业等乡村人才注入,以及各类地方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等招生政策倾斜等。上述顶层设计,对乡村人才的培养和注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发掘自身优势,不断提高人才吸引力

城乡融合对乡村振兴和发展是重大历史机遇,同时,城乡之间的公平竞争合作也对乡村自有资源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乡村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乡村需要通过自身资源的开发,提升对人力资源的“拉力”。这样既能破解乡村人力资源外流、人才流失的困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进外部人力资源,形成城乡间人力资源的合理交流通道,满足乡村振兴人才多元化需求,提高乡村人才质量。相对于政府政策、资金支持的政策机制而言,乡村自身竞争优势的挖掘和提炼可以称为市场机制。对于不断提高乡村人才吸引力而言,政策机制更具时效性,市场机制则更具持续性。

城市人才流入乡村可以通过企业投资、专家引进、经济合作、文化下乡等方式实现。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特色传统文化及产品,相对淳朴与简单的乡土生活,以及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背景下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是吸引城市人才的“拉力”。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区域差别显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各具特色,各区域乡村可资利用的资源禀赋差别也比较大。因此,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各地乡村要结合区域特色,突出和提炼自身优势,吸引相应的人才。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城乡人才交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5]这为城乡间人才交流确定了政策导向。

相对于乡村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吸引,城乡人才交流是更高一级的目标。交流意味着双向,交流也意味着平等。只有在乡村人才培养卓有成效以及乡村自身竞争优势得到显现的基础上,乡村人才与城市人才能够达到一种“水平均衡”的状态,城乡人才交流才能够实现。城乡人才交流是城乡间人才的融合过程,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常态机制。

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构建良好的城乡人才交流机制,首先需要破除各种障碍。现实中,农业人口市民化障碍以及城乡公共服务差异等因素有形无形地阻碍了城乡人口、人才的交流互动,需要通过相关政策、制度创新予以纾解。其次需要建立创新人才流动的激励机制。要基于乡村振兴客观需求,对城市人才向乡村流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倾斜,以提高城市人才向乡村流动的积极性。

城乡人才交流能够实现城乡人才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人才的适用性,并进一步满足乡村振兴人才多元性的要求。城乡人才交流无论对乡村振兴抑或城市发展,乃至国家整体的发展进步,均具有积极意义。

四、结论与讨论

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为整个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人才支撑。针对乡村人才外流以及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需要从“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交流”三个维度探索应对策略,构建完整的乡村振兴人才支持体系。

当然,由于资源禀赋、历史、区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乡村发展应当是千村千面而非千村一面的,同样,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体系的基础环节,即乡村竞争优势的挖掘和提炼也应当是各具特色的。如何塑造自身优势,对城市人才形成“拉力”,是乡村振兴中每个乡村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

猜你喜欢
城乡战略人才
人才云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城乡涌动创业潮
战略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