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新发展

2022-03-01 20:36汤茂玥
新乡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自然界共同体环境保护

汤茂玥

(河南师范大学 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河南 新乡 453007)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发展进程,工业革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并且这种对立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加剧。当前,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土壤毒化、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异常天气频发等生态环境问题时刻提醒人们,以往粗放增长、要素依赖的发展模式已经使自然界不堪重负,再不改变发展模式必将酿成大祸。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它克服了传统发展模式的缺点,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树立了绿色发展的中国模式,为推动世界经济绿色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一、绿色发展理念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着眼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深刻思考。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人类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人类维持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进行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场地等,都是由自然界提供的。大自然遭到破坏之后,不仅会影响人类的肉体存在,而且会导致人类的精神危机。所谓生态危机导致的人类精神危机,就是指大自然被破坏后,人类将生活在一个纯技术化的世界中,这时整个社会高度同质化,所有事物如出一辙,人类将不再有生命体验的满足感,人类的实践活动将失去意义。这就是说,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人类只有依靠自然界才能存活。另一方面,人类能够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自然界。与动物被动地适应自然界得以存活不同,人类能够主动地、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来获取自己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比如,人类发明机器以后,可以利用机器把不能直接使用的材料加工成生产生活用品。不过,正是在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容易超过自然界自我修复的限度过度开发自然界。所以,过去建立在破坏、掠夺自然界基础之上的发展方式,短期看不出大的负面影响,一旦其超过自然界自我修复的限度之后,就会产生危及人类生存的严重后果。近代以来越来越频发的自然灾害,有力地证明了恩格斯所说的“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的预言的准确性[1]。要言之,人类与自然界是命运与共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社会,同样没有人类自然界也会名存实亡,二者必须和谐相处。因此,人类在寻求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尊重和保护自然界,要在自然界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合理进行实践活动。

在传统发展方式下,人类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主宰,把自然界当作自己的资源库,想要发展就去自然界这个资源库中随意索取材料,由此造成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人与自然的对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张改变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猛烈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出这种生产方式对自然界造成严重的危害,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都明确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观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继承性和创新性。

二、绿色发展理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绿色发展理念不是简单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而是在继承基础上超越传统发展理念的发展思想创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最新成果。

(一)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不过,在资本逻辑的操控下,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准被简单化、单一化,经济增长率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由此导致一些西方国家为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不惜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在传统发展模式下,人类主要依赖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使用,资源使用后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对自然界造成了严重污染,生物多样性不断被破坏,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也面临着严重威胁。因而,这种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基础上的粗放的发展方式被称为“黑色”发展方式。可以说,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生态环境恶化史、人与自然的对立史。在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传统发展方式破坏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后果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不过,即便如此,马克思、恩格斯也已经敏锐地预见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后果。他们认为当时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环境污染是对“保护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人身安全和健康的设备系统的掠夺”[2]。这些观点,不要说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即使在当代也对我们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习近平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总结我国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的。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坚决放弃传统的“黑色”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方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不能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二者之间简单地二选一,应当对二者同等重视。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指出:“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3]26这就是说,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需要不断增长,人们希望有更清新的空气、更干净的水和更安全的食物。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3]21另一方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要坚持以经济发展推动环境保护,用环境保护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二者要相互促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能割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他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20-21这就是说,保护环境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完成,但这种发展不是竭泽而渔,而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总之,绿色发展理念指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者应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构建“生命共同体”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也不例外。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首次提出了“生命共同体”的概念。“生命共同体”概念具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自然界是人“无机的身体”。因此,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第二,自然界是生命共同体。自然界是由山川、河流、动植物、人类等共同构成的一个系统,其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独特作用。对此,习近平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3]47这就是说,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不可或缺,不要形而上学地认为“砍树”只会伤害树木,“污染水”只会伤害水体,因为人类作为自然界这个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对其中任一部分的肆意破坏都将伤及自身。第三,全人类是生命共同体。世界各国人民虽然肤色、信仰和种族不同,但是都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不是某一国家,而是全人类的共同危机。在一定意义上,任何一个国家面对生态危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人类必须共同努力、共同行动才能应对这一危机。近年来,从应对气候变化到抗击新冠疫情,中国用行动证明了人类只有践行“生命共同体”理念,认真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和全球合作,才能解决人类遇到的各种生态危机。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1年,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倡议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打造“生命共同体”,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最新理论成果。

三、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为一切社会财富都是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的,社会的发展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人为发展主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因而,绿色发展理念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其根本目的在于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绿色发展需要,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涵。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新成果,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理论保障,为有效解决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绿色发展需要提供了科学指南。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因此,绿色发展理念提出以后,我国各地认真学习、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纷纷制定相应措施推动绿色发展。首先,各地加快制定推动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更多制度支持。比如,除了制定生态保护的方针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之外,各地更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以往一些企业擅自排放污染物污染环境的情况,随着违法行为处罚力度的加大得到了有效遏制。与此同时,各地遵循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开展环境修复工作,2020年全国共完成造林677万公顷、森林抚育837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283万公顷、防沙治沙209.6万公顷[5]。其次,作为连接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企业积极推进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型,在实现绿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许多企业按照政府的相关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不断调整生产经营模式,加大绿色技术的研发力度,不断推动产业绿色升级。比如,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加快设备的升级改造,使用对环境污染最小的原材料,同时各地企业在排污、治污方面也加大了资金和人力投入。最后,广大群众开始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文明生活方式,并且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工作和各类环保志愿服务活动。根据2020年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多数受访群众表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特别是空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公众在呵护自然生态、选择低碳出行和节约资源能源方面践行程度较高,人们保护自然生态、关注生态环境信息、践行绿色消费等绿色生活行为更加普遍[6]。在消费方面,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商品是否有利于人体健康以及环境保护。

总而言之,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的绿色发展需要放在重要位置。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原则,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旨在以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式走出一条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自然界共同体环境保护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环境保护
爱的共同体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例说“自然界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