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瑶,殷彤丽,刘玉玲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按照高等教育目标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走出校园,走进基层,运用所学知识,发挥聪明才智,奉献社会、服务人民、锻炼自我、激发潜力的活动[1]。青年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既要注重学校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在实践中增强本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提升专业水平、增长自身才干的重要课堂[2]。
2020年5月,《中国青年报》刊发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报道中的许多故事都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息息相关。在第五个专题中,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同学们说,不要认为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是高超、万能的,只有到社会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扭到一起后,产生了社会责任感,才能获得真知灼见。“同学们的忧国忧民,只有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学的知识如何去发挥、如何去为社会作贡献。”在第十四个专题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实践很有必要,大学生应端正择业观念,精准定位,在社会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到基层去,到边远地区去,到社区去,到农村去,到军营去!在第十五个专题中,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大家不仅要脚踏实地,还要仰望星空,要到人民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不计名利,不计得失,甘于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系列专题报道中一个个跨越时空、具体生动的故事,一句句亲切关怀、鼓舞人心的话语,一声声对青年学子的殷切嘱托,都充分显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群体长期以来的亲切关心和对实践教育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3]。
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运用在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和自身能力独立或合作地去解决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问题,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磨砺中得到成长,加深对自身和社会的理解,提高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改善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也具有积极的影响[4]。并且,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表明了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增强内涵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技巧,还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履行社会职责,逐步适应社会大家庭的生活,并形成崇高的思想道德修养。随着我国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高校为满足大学生社会实践需求,纷纷采取了相应措施,“三下乡”“红领巾小课堂”“返家乡”“青春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红色之旅”等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争相上演。如此之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也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让大学生对自身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部分大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仅仅是走走过场,拉起横幅拍张照片做做样子,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部分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也认识不足,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科成绩及各类专业证书才是最重要的,对于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个别高校受活动经费和执行力等因素影响,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仍显不足。同时,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高校部分带队教师不重视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整个过程只是单纯的开开会、带带队、审审稿,对实践内容和过程没有要求,缺乏实质的有深度的专业性指导。
高校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解决遇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5]。当前部分高校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很好地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主要是根据不同主题和重大节日开展如学雷锋、关爱老人、参观教育基地、实践调研等活动,高质量、代表性、连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少,实践活动缺乏创新性和专业性,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能将课堂所学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收效甚微。
“大思政”格局下,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知”的层面,必须要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必须要引导大学生在充分开展校内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火热的实践中感悟,在不断的历练中升华,实现真正地走进群众、深入基层、了解社会。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取得有效成果的重要保障。目前部分高校校外实践基地较少,有的校外实训基地甚至没有形成真正的合作管理模式,导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个人联系社会实践单位。此外,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较多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但与实践基地对接不够,双方机制不健全,尤其是在学生安全、双方责任等敏感问题上存在推诿现象,导致实践基地利用率低下,相对稳定、保障可靠、体制机制健全的校外实训基地缺乏。
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中小学纷纷将课堂、实践活动等搬到网上,开启网上教育模式,上网课、线上实践活动成为疫情防控形势下的教学新常态。但受限网络实践活动平台开发不足、师生社会实践观念保守等因素,大学生网络实践基地严重缺失,限制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与空间。
社区学院是以社区为载体,适应社区教育大众化趋势,根据社区教育特点建立的能够满足社区发展需求,服务全民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社区学院作为社区教育开展的重要抓手,是社区教育的主阵地,影响着社区教育质量。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既有利于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以及建设学习型社会,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6]。
蒲公英社区学院于2015年7月成立,是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主办,协同政府、街道(片区)、社区共同打造的有计划、持续性为广大群众提供终身学习服务的社区教育培训品牌,是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第一个社区学院[7]。经过不断发展,蒲公英社区学院已经在50多个社区内成立了蒲公英社区学院分院,学习人员累计达50余万人次。2020年被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评为“终身学习品牌项目”。2021年9月入选中国第六届教育创新公益博览会。蒲公英社区学院建立以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结合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丰富育人载体,通过搭建“五位一体”社会实践育人平台,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提升实践能力,为解决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实践活动重形式轻内容、实践内容专业化和创新性欠缺、网络实践基地缺失、校外实践基地缺乏等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引,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蒲公英社区学院志愿者服务队目前有党史学习教育服务队、艺术专业服务队、普通话教育服务队、英语教育服务队、法律事务服务队、社会工作服务队、老年文艺服务队、居家养老服务队、日间照料服务队、爱国卫生运动志愿者服务队、垃圾分类志愿者联盟等11支服务队,自成立以来一直充分发扬志愿者奉献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500余场,仅2020年就有2700余名群众受益。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蒲公英社区学院涌现了一大批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奔走在阻击疫情的第一线。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所展示出来的伟大爱国精神、责任担当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砥砺奋斗精神、勇于创新精神都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反映,而这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8]。各高校大学生都应积极加入到蒲公英社区学院中去,成为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参加社区学院组织开展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以亲历的志愿服务体验验证课程的理论阐释,进一步强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对课程内容的认同感。
蒲公英社区学院志愿者服务队还有自己成熟的志愿服务系统,每年都有部分志愿服务活动依靠志愿服务系统开展。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专业和特长,挑选自己喜欢的或者符合自身专业发展的志愿服务任务,如机电专业学生可以免费为社区居民维修小家电;食品专业学生可以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医学专业学生可以开展健康讲座和到小区义诊;师范专业学生可以给辖区小朋友们辅导功课。类似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服务过程中不仅锻炼了专业技能,还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构建起专业教学、志愿服务与实践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蒲公英社区学院志愿者服务系统由政府管理和维护,每年有需要完成的最低任务量,高校可以很好地利用该服务系统,将其打造成为自己的网络实践基地,从而解决网络实践基地缺失问题。在志愿服务队中完成志愿服务任务会得到志愿积分奖励,可以在社区兑现相应奖品,加上在志愿服务中收获受益群众的感谢和专业技术的锻炼,可以极大提高大学生在物质、专业和精神上的满足感,进而增强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蒲公英社区学院文艺队,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广泛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为辖区居民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艺术队成立至今,开展活动150余场,参加人员近5000人次。
高校可以借助蒲公英社区学院文艺队平台,引导学生在了解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启迪心智,涵养心灵,感受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如:在文艺队举行“文化进万家”活动时,在整个活动的策划和演出中,大学生都需参与其中,不仅锻炼了个人专业创作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还增强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让大学生得到全方位锻炼。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引导各族人民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现实文化一样承担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任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蒲公英社区学院于2015年7月开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班,为辖区居民带来优秀传统文化古典诗文培训,精选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教材,通过“三字经”“唐诗宋词”“中国成语故事”“百家姓”等专题讲座的开设,品味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提升文化素养。截至目前,共开办8期培训班,培训约800课时,参训人员在思想道德、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2020年,蒲公英社区学院还依托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优质师资团队和课程资源,开发插花艺术、茶艺、烹饪等100门线上课程,课程资源累计达5万余课时。蒲公英社区学院辐射的社区居民均可通过网络平台免费学习,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大餐,大学生可以通过听取文化讲座、参观文化场所、参与“中华故事讲堂”等方式,用亲身体验深化课堂认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渗透进大学生的生活中,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蒲公英社区学院积极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开设蒲公英社区学院“六点半”课堂。根据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习惯、爱好兴趣,成立各种兴趣班。先后开设了国学班、彩陶班、剪纸班、舞蹈班、书法班、演讲班等。通过一系列丰富精彩的学习活动,把孩子们吸引到健康的文化氛围中,让社区学院成为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幸福港湾。大学生利用课后、寒暑假等空闲时间,积极参与到社区学院“六点半”课堂实践中来,在帮助他人、服务孩子的实践中,锻炼意志,增强奉献意识。
综上所述,蒲公英社区学院服务对象基本上都是辖区居民群众,开展的各项活动形式上需要大学生积极创新拓展,内容上需要大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高校可以将其打造成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在校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区,深入居民群众中。
参与蒲公英社区学院不仅能给社区带来满满的正能量,更能让置身其中的大学生受到“奉献社会”的公益心、“服务民众”的社会责任感的熏陶。大学生深入社区、了解社区、适应社区,不仅有利于思想素质的提升,专业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增强社会归属感,增强对未来生活节奏和环境的适应性,从而进一步促进人格完善和身心健康。因此,在清晰把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并利用好蒲公英社区学院中所蕴含的育人功能,能有效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性,进而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