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寿宁县教师进修学校 吴其炳
语文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在短短40 分钟里行之有效地运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特别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出台,更是摆在所有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大课题。本人认为,在当前新态势下适时开展以下的活动,对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有所裨益。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充分的重视,许多学校大力开展经典诵读、“诗词大会”“校园大阅读”等系列活动,利用这个契机,本人结合平时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把自己在课外看过的好书,听到的故事,也可以是典型的新闻事件,在课前三分钟推荐给其他同学。
再如在课堂上,教师在介绍文章作者、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不以为然。教师不妨就把这个环节作为预习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可以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找资料、请教父母等。学生兴趣盎然,他们上网查阅资料,并将所查资料打印或者抄录,进行相关整理,作业完成得很好,汇报交流他们更加积极主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而通过这一方式认识到的文章作者、时代背景及文中的人物、事件等资料,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在实践的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盘考虑小学生的阅读特点及思维特点。小学生年龄小,思维还比较幼稚,学生在表达中难免有一些生涩或者含糊不清,容易招致同龄孩子的嘲笑,但他们有自己的尊严。这时教师要带头以慈爱宽容之心对待,同时引导其他孩子学会尊重、学会倾听;二是着力营造宽松、愉悦的气氛。活动中,应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一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更要想方设法鼓励其主动参与、自觉展现,只有学生“敢表达”“想表达”“乐表达”,他们的能力才有机会提高;三是完善评价机制。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不是一味无原则地赞扬,而应该是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有针对性指出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可见,课前三分钟“大有可为”。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性训练,学生的知识积累、情感蕴藉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课堂教学应指向“说话”训练,这也是落实语文实践的一大举措。教学中,不妨这样做:
1.通过复述、课堂小练笔教学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有效进行复述,而复述能力直接与今后的社会生活相关联,教学中不应忽视。以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课后思考练习题为例,第一题“默读课文,说说牛郎和老牛是怎么相处的,他和织女是怎么认识的”在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要把握语言规范的尺度,不宜一味从鼓励学生参与的角度而忽视语言规范化,特别是语言的概括性、逻辑性等;第二,要准确把握“创造性”,复述课文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要立足于原文故事,在故事情节上大胆想象;第三,要注意故事的完整性,复述性既要保持原文的中心意思,也要注意故事的完整性,这主要是因为复述与改写是完全不同的。课后思考题的第二题“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再和同学演一演”,这既是对复述课文时注意事项的提示,也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的一种手段,特别是学生乐于表演、创编故事。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变换角度,如牛郎、老牛的角色互换,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让他们大胆思考、大胆创作,多元表达。学生跃跃欲试,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语文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
2.口语交际训练的有效性不容忽视。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训练都有编排意图,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教师忽视了口语交际的训练,特别是对课后习题出现的口语交际,更是重视不够。还是以《牛郎织女(一)》为例,课后习题的设计实则是为本单元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作准备,教学中不仅仅是单纯地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而更要注意整合,灵活调整板块的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故事重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尝试着创造性地进行复述。还需要针对口语交际中最容易出现的“口头禅”现象引起充分重视。如有些学生在口语表达中总喜欢用“然后”“接着”“嗯”“啊”等,就应该及时指出,积极引导孩子克服这些毛病,无论与学生交谈还是上课都要做到口齿清晰,表达有条理,语句精炼。
3.口语交际训练的差异性有待提高。这里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的差异;二是同一个班级不同学生存在的差异。城区学校拥有较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普遍比乡村学生高。即使是城区学校,在同一个班级,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的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需要在口语交际训练中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心设计问题。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为例,安排的是“演讲”,对于学生而言,“演讲”是相对陌生的,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很少接触,即使有接触也仅仅是少部分人。因此,教材的编排就从差异性入手,围绕“你作过演讲吗”,从有过演讲和没有做过演讲设计了两个问题。这样的设计意图主要是:一是引发交际话题,初步了解“演讲”;二是明白“演讲”可以从自身的经历入手,有效降低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三是树立信心,从没有参与演讲的学生占据大多数人的角度考虑。学生大体明白了“演讲”之后,教师可以尝试着开展一次实战活动,这个环节要突出三点:一是尽可能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二是让有经验的学生上台演讲,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一个引导、示范;三是鼓励从没有参与演讲的学生上台,树立他们的信心。尝试活动后可以在班级开展正式的演讲活动,教材话题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从科学、读书、家乡新貌、健康饮食等方面入手,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当然,演讲不是说说、玩玩、闹闹,在学生对演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就要做到规范化,首先从拟定题目入手,尽量让演讲的内容有针对性、聚焦性;其次是演讲稿的要求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对于一些程度差的学生不妨降低要求,如只要做到其中一点或两点即可;最后是如何作好演讲的建议,此时的演讲有别有上面的尝试训练,对演讲时的语气、语速、语调、动作、姿态、停顿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要求。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可以设计梯度训练:(1)观看视频,模仿训练。设计的目的在于加强对“演讲”的了解与感知,特别是乡村的学生更有必要。(2)小组互讲,针对训练。设计的目的在于小组内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同时还可以得到针对性的评价,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3)特例指导,加强训练。设计的目的在于教师及时发现小组训练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加强训练。如语气平淡、语速偏快、自信心不强等,教师就可以进行示范,然后再训练,甚至还可以反复训练。同时,可以结合上文提到的课前三分钟,给每位同学展示的机会。
“双减”政策出台后,部分教师“谈课业负担”而色变,认为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也不宜开展,本人认为“双减”政策并没有否认社会实践,反而对社会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必须改变思维全新应对,真正拥抱素质教育,把综合素养提高上去。众所周知,教育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学生可以在其中开阔视野、实践研究、全面提高。特别是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它连续着课内外,既可以将课本知识得到验证,又可以反过来补充课本知识。如何利用社会实践这一活动形式,既达到活动目的,又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呢?
不难发现,小学语文社会实践一直在摸索中前行,取得丰硕的成果但也问题不少。大多数教师认为语文实践活动就是调查、参观、访问、联欢、考察等活动,就是课余带领学生深入社区、郊外、街道、商场、风景区等场所,让学生去亲近大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表面看,小学语文社会实践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实则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1.缺乏目标,盲目开展。语文社会实践不同于课堂学习,学生乐于参加,情绪高涨主要原因是:第一,语文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具体任务,成为放松身心、调整心情的一种课外活动;第二,语文社会实践活动自由开放,想怎么参与就怎么参与,成为玩玩闹闹的游戏活动。而教师则没有正确认识到语文社会实践是一种课型,也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并不能因为仅仅是学生乐于参与就毫无目标地盲目开展。2.缺乏指导,实效不佳。正因为许多教师没有正确认识语文实践活动的性质,造成了语文实践活动“放羊式”的随意性现象。教师采用放任式模式,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发现,当然谈不上效果的优与劣。本人认为,语文社会实践既然是一种全新的课,有必要进行有效指导,例如活动前给学生提供信息渠道,介绍搜集信息的方法,活动中注意分层次引导,拓宽学生思路,活动后注意反馈与总结,让语文实践活动落到实处等。3.缺乏评价,放任自由。就目前来看,语文社会实践活动主要还停留下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一层面,活动过程比较自由,以鼓励为主,在实践过程中缺乏评价,特别是多元评价。例如,活动结束后可以一边交流,一边评价,可以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还可以将社会实践回归课堂,通过一些小测试、小练笔等进行评价,真正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
在语文社会实践过程中,除了克服上述问题,还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精心设计活动内容。首先,活动内容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活动不要偏、难、怪,要做到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参加。内容设计尽量凸显层次,即人人都能参与,但每个人收获、体验却是不同的。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快乐读书吧”,是引导学生阅读与儿童成长相关的中外经典。“快乐读书吧”中的第四部分“相信你可以读更多”就可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与父母一起学习经典诗文、中外名著等,然后再交流阅读心得,做好读书笔记等。其次,活动内容要紧扣教材,拒绝随意化、简单化。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主题是“革命岁月”,革命传统教育不仅要融入课堂教学,还要延伸到课外实践,让学生去寻找身边的革命故事、参观当地的革命纪念馆等,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加以呈现,如口头讲述故事、相片展示、剪报、写话等。最后,活动内容要有效。内容要丰富更要做到有效,社会实践活动绝不是让学生玩玩闹闹,而是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服务。
2.精心设计活动形式。首先,注重形式的趣味化。趣味化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也是语文社会实践更有效的关键。如“推普周”的“啄木鸟在行动”,让学生去寻找广告牌、公示栏等地方的错别字。再如结合传统节日,在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让学生在课外寻找节日元素。其次,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如“啄木鸟在行动”这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果仅仅是学生自由去寻找错别字是不够的。可以先分组分工,看看哪个小组找到的错别字最多?还可以组织讨论会,说说生活的哪些领域最容易出现错别字?出现错别字的原因是什么?错别字有哪些危害等。
3.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一定要突出有效性。以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难忘的小学生活”为例,在设计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采用以下步骤:第一步:开展一次交流活动。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样,能让学生体会到小学生活的快乐。围绕“难忘小学生活”展开回忆、讨论。第二步:选取典型物件。六年的小学生活总有许多值得珍藏的物件,写字本、试卷、相片、奖状等等,甚至一个物件就代表一段回忆,选取的时候要求做到好中选优。第三步:制作纪念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难忘的小学生活”,尤其是要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根据典型物件,可以配上几个关键词,写几个句子,还可以加上一些简单的绘图、花边或是个性签名,让纪念卡具备独特性、创新性。第四步:可以将大家做的纪念卡进行搜集整理,在班级展示,或整理成册,形成纪念册,提升学生的成就感。需要注意的是,实践活动过程把握量和度,教师不宜机械地用读书笔记、读后感等作业形式来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总之,社会是一个广阔的舞台,许多取之不尽的资源是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和最佳途径。教师要在国家“双减”政策的指导下,从小学生发展和语文教学规律出发,不断为学生创设课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