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立足文本的拓展演绎出更多价值的研讨

2022-03-01 15:06:18江苏省新沂市实验学校
学苑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角度美的文本

江苏省新沂市实验学校 郑 芳

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以文本为依托,结合学生及教学内容特点,将有效拓展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尊重学生个体的感受、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高效课堂的构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在立足文本、尊重教材价值取向的前提下,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有效拓展设计。

一、知识运用的拓展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立足课内知识教学和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有效地向课外拓展,让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简单的“学习机器”,成为满脑子只是“‘茴’有几种写法”的现代孔乙己,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灵活运用语言的时代新人。

如《观舞记》开头很有特色,连用“假如我是……”四个排比句,很有气势,就可以让学生学习运用。可以让学生模仿《观舞记》开头写《我的青春,我的未来》(或其他题目):“假如我是一棵小树______;假如我是一股清风______;假如我是一粒细沙______;假如我是一条小溪_____。”让学生去仿写句式,在于指导学生能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能简明、连贯、得体地表达语言;能激活平日头脑中积累的材料,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和情境。

再如结合初中阶段要求阅读的名著,可以这样设计练习:名著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够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从《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的事件中,我们能_______;从《童年》里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中,我们能_______;从《简·爱》里“我”的遭遇中,我们能_______。如此设计题目的用意在于在识记重要知识点(作家、作品及主要人物名称)的基础上,能够由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分析人物形象和作品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概况和语言运用等能力。它不仅是语文知识运用的拓展,也是语文能力提升的拓展。

在语文教学中,知识运用还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拓展,比如:词语、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理解及运用;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按要求进行分析,展开探究;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展开合理的推断、想象。这样,我们教学语文就不至于把语文教“死”了,而能把语文教“活”了,即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二、美文仿写的拓展

教材中,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如果能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文本美的地方,抓住美的文句、美的修辞、美的描写、美的结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因势利导地进行读写拓展,那么美文的示范作用就能在模仿中充分地发挥出来。

如《列夫·托尔斯泰》,作者用奇妙的文字为托尔斯泰画像,独到细致地勾勒出托尔斯泰平庸、普通的外貌。然而之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让人遐想无限,得益于妙用连珠的比喻和神奇的夸张来突显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与深邃的精神世界。学习之后,可以让学生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来描写一个人物(如班级中的某一个同学)的外貌,使人物形神兼备。学生对这样仿写的兴致是很高的,因为这样去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前很少接触,于是纷纷放飞自己想象的翅膀,用独特的文字向我们介绍熟悉的人。虽然学生的仿写中一些写作方法运用得还不够恰当,但可以感觉到学生是用心在大胆创作,相信经过这样反复训练,学生一定能够将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再如《济南的冬天》,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语言大师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同时也是模仿写景的最佳素材,比如结构的安排、观察角度的选择与变化、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情景相融的特点。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过程中,应该集中欣赏几个重点语段,而不能面面俱到。比如作者写“薄雪覆盖下的山”的部分,以仰视的角度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观察到山腰,松翠与雪白相映生色,雪白与草黄相映生态,各种色彩相互调配;写景既有静态,又有动感;把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曼妙。读者所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更是雪的情韵,雪的内在美。教学后,可以让学生借鉴作品的某一种或几种写法,把自己家乡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有效地做到读写结合。

三、情感体验的拓展

在教学中,若能将文本生发的思考拓展到生活实际中,与学生的亲身经历、感悟体验联系起来,以情感的共鸣为切入点,就能让学生与文本相互渲染,情感得以升华,从而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起到较深的熏陶感染作用。

如教学《伤仲永》,老师可以这样提问:本文借事说理,你学习本文之后,有怎样的启发呢?可以让学生即席发言,也可以让学生用文字书写出来,还可以让学生运用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感受。如此设计题目的用意在于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思想,正确对待自己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天赋高的不能骄傲,天赋低的也不要自卑。高能降为卑,卑能升为高。

再如教学《老王》,作者在向我们传达着人生而平等及关心他人、同情他人、尊重他人的思想。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寻找身边的“老王”,去体会作为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的艰辛;还可以通过评判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老王”类的人物是值得同情的,我们要去同情他们;“杨绛”类的人物是值得学习的,我们要去学习杨绛先生。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他们对同一文本可能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我们要尊重他们独特的情感体验。不仅要尊重,还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挑战权威。如此做,是为教的高明之处,也是在培养为学的优良品质。学生因受年龄和学识所限,提出的问题难免会幼稚甚至出错,教师应学会保护这种精神,鼓励他们不要怕出错,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因为每一次错误都可能会成为一次进步的台阶。

四、主题思想的拓展

新课标提倡学生多元化解读语文材料,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对话,从不同角度创造性地去探究作品的内容,把握作品主题思想的拓展,以获得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如教学《羚羊木雕》,作者思想感情的倾向很明显:以孩子间纯真的友谊渲染美好的童心,作为家长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但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引导学生:在这件事中,“我”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吗?怎样才能避免此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呢?作者歌颂的是友情,但只是在责备父母吗?万芳如果知道羚羊木雕的珍贵,正确的做法应该怎样?怎样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一篇文章,除了要了解它的内容和主旨外,还要尽可能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这样才能读得有创意,才能提高阅读质量。

再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究题目的含义: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呢?我们要把这些困难分为一个一个“步”,然后脚踏实地地去走它,“步步为营”,那么我们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在学生明确主旨之后,我们还可以确立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从父亲教子角度——父亲怎样教“我”脱险的?为什么不抱“我”下来?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如何呢?从“我”的角度——为什么其他人能够爬上去,我却不能?而且上不去下不来,怕得要死?再遇到类似的困难,“我”该怎样做?从孩子的角度——父亲怎样知道“我”被困在这里的?杰利是富有友情的,其他四个孩子呢?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充分发挥语文的思维优势,我们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教益。

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本的主题思想,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主题思想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紧密相联的,在实际教学中,不要将二者截然分开。

五、个性思维的拓展

缺失个性的思维,是没有创新能力的。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语文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渐渐摒弃传统教学中那种惟书、惟教师、惟标准答案的模式,在充分理解文本内容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智慧,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地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个性。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在完成本课主旨的探讨后,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骗子用织新衣服骗走了大量的财物并让皇帝在众人面前出了丑,他们骗人的行径固然卑鄙让人唾弃,但有没有值得我们肯定的地方?

生1:大家不觉得骗子很聪明吗?他们看准了皇帝的心思——这样的新衣既美丽无比,又能帮助皇帝检验他的臣民是否称职和愚蠢。

生2:骗子是很好的心理师呀!他们投其所好,抓住了不同人的心理特点并且恰当地利用了人性的弱点。

生3:骗子的成功在于胆量。上至皇帝、下至朝臣都被骗子牵着鼻子走,他们没有想到还有人敢这样做呀!

生4:我们要感谢骗子!是骗子暴露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昏庸以及他们共有的恶习。

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另辟蹊径,开始多侧面地重新审视被冠以“骗子”的人物形象,纷纷道出自己独特的解读。

又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在学生深入品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谁是文中最可怜的人?

生1:我认为菲利普夫妇是最可怜的人。于勒骗了他们的家产,使他们的家庭生活陷入了困顿,甚至连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

生2:我也认为最可怜的人是菲利普夫妇。他们朝思暮想的荣华富贵成了泡影,“哀莫大于心死”,这种打击是很大的。

生3:我认为“我”是最可怜的人。“我”还这么小,就过早地接触了人情黑暗的一面,对幼小的心灵是种打击。

生4:于勒是最可怜的人。他一生坎坷,老来又无家可归,甚至连自己最亲的人都不愿与他相见。

生5:姐姐与姐夫是最可怜的人。他们的婚姻是以金钱为基础的,赤裸裸的金钱交易。

如此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就能够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有创意地阅读了文本,很好地把握住了作品的内涵。

六、学习方法的拓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方法当作永恒的主题。可以说,方法既是我们教学的手段,更是我们教学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能力,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更不能适应新时代高速发展的科技形势。

教师讲课文,其真正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课文的写作方法、技巧,而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这也就是叶圣陶提出的“课文都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人。学生只有靠自己才能学得真知识,练得真本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做到可不讲者就不讲,在关键问题上给指点一下。

需要强调的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不闻不问,教师要做好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人。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注意巧设难题,以激发学生通过认真思考,深入理解课文的丰富内容和意义。

如我们在教《回延安》一课时,曾提出这样一个疑问:这首诗的作者虽然在延安生活了一段时间,但他的老家并不是延安,诗题用“又来延安”不是比“回延安”更准确吗?这个问题,正设在一般学生无疑问之处,却引发了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思考和讨论,同学们终于体会到:作者在这里用“回延安”作标题,正是把延安看成是养育自己成长的地方,把延安人民看成是自己的亲人,把党比作养育自己的母亲,一个“回”字寄寓着无限的深情。这样的问题设计,既能使学生培养自己发现一些看似无疑实有疑问题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归纳整理导学图表是非常有必要的。导学图表最好通过板书形式表现出来,少用多媒体呈现。因为导学图表能将课文概貌呈现出来,起到承上启下、接榫合缝的作用,使知识点连成线,缀成面,结成体。这样的学习效果会非常突出。

这种导学法,正是人们常说的“得法于课内,运用于实际”的学法。这种导学法,既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帮助学生模仿行文的方法,把文中那些精妙的构思、深邃出胜的立意和谋篇布局的匠心运用于学生的写作实际。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在充分发掘文本的基础上,从作家角度、文体角度、背景资料角度、文化常识角度、课外阅读角度等等,选出有价值的拓展点,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从单一的课本到广阔的语文天地里去探究,如此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角度美的文本
神奇的角度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角度不同
37°女人(2017年8期)2017-08-12 11:20:48
人啊
滇池(2017年7期)2017-07-18 19:32:42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