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利军 甘香 唐菊素 李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属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临床特征是呼吸系统中的气流受限导致阻塞[1]。通常会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一旦发展到气道阻塞加重期会导致通气功能恶化,进而引发Ⅱ型呼吸衰竭,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2-3]。研究表明,COPD的发病诱因可能与空气中有害气体和颗粒引起呼吸系统发生炎症反应有关。无创通气治疗可以有效减缓患者气道的阻力,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避免病情加重,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治疗手段[4]。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由于病情治疗复杂、见效缓慢、复发率高、治疗周期长的特点,容易对治疗丧失治愈信心,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临床护理上应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缓解情绪,激发治疗的动力。激励性护理可以激发患者的治疗信心和自身积极因素,提升患者的治疗配合度,改善预后并加快康复进程[5-7]。本研究针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激励性护理并对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进行无创通气治疗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18例,(1)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标准,确诊为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②满足无创通气治疗条件。(2)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呼吸系统疾病;②合并恶性肿瘤;③肝肾等器官功能受损;④心力衰竭;⑤严重精神障碍、交流障碍。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并同意。对照组男28例,女31例;年龄49~71岁,平均(58.26±4.28)岁;平均病程(5.96±2.13)年。观察组男32例,女27例;年龄48~70岁,平均(58.97±3.65)岁;平均病程(6.03±1.87)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遵医嘱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护理内容包括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生活护理、饮食指导等。护理4周。
1.2.2 研究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引入激励式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健康教育交流。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交流,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在语言上多使用激励性的话语对患者进行鼓励;帮助患者学习疾病知识,介绍诊疗方案,提高认知,消除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向患者及家属普及情绪管理知识。(2)群体榜样激励。通过开展疾病知识讲座的形式来加强患者对疾病的整体认知,邀请康复效果良好的患者分享经验,鼓励患者之间进行积极的经验交流,通过榜样的作用和群体心理暗示来激励患者学习正确的康复方式,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升康复信心。(3)需求激励。在与患者沟通交流期间,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尊重患者的内心诉求,对合理的需求给予肯定鼓励,提升治疗的积极性。(4)阶段式目标激励。帮助患者建立阶段性的康复计划,每完成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对患者给予鼓励肯定,激发患者的成就感和信心。护理4周。
希望水平: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对患者实施激励式护理前后的希望水平进行评估,量表内容包括3个维度,共计12项,每项采用1~4级计分制,总得分为48分,总分值越高表示希望水平越高。
肺功能:测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用力呼气1秒率(FEV1/FVC)。
并发症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对比。
满意度:使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患者HHI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HHI总分值均有所提升(P<0.05),且研究组患者HHI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HHI总分对比[分,(±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HHI总分对比[分,(±s)]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t值 P值研究组(n=59) 32.89±3.46 43.52±4.28 16.681 0.000对照组(n=59) 33.14±3.21 37.43±3.69 6.730 0.000 t值 0.407 8.278 P值 0.685 0.000
护理前,两组患者FEV1、FVC、FEV1/FVC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FEV1、FVC、FEV1/FVC较护理前均有所提高,且研究组患者FEV1、FVC、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对比(±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n=59) 1.27±0.16 2.14±0.15 2.02±0.21 2.68±0.27 68.11±5.36 75.76±4.82对照组(n=59) 1.24±0.20 1.61±0.23 1.98±0.16 2.28±0.18 68.25±5.19 71.24±4.34 t值 0.901 14.826 1.164 9.468 0.144 5.353 P值 0.370 0.000 0.247 0.000 0.886 0.000组别 FEV1(L)FVC(L)FEV1/FVC(%)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COPD是一种常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较多发,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该疾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升高之势[8]。COPD的主要特征是呼吸道不完全可逆且持续性的气流受限,发病初期病情较隐匿,病程长且呈进行性发展态势,临床表现上主要是肺功能受损伤而减弱,当病情发展到恶化阶段急性发作时会伴随呼吸衰竭的症状,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导致患者伴随有负性情绪,治疗信心不足,对治疗效果具有不利影响[9-10]。目前,针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尚无根治方法,药物治疗也无法抑制肺功能受损的情况。相关研究表明,呼吸肌疲劳和呼吸道内的分泌液堵塞与COPD病情加重密切相关[11-12]。无创通气治疗是通过机械通气技术使用呼吸机为患者进行辅助通气,可以有效减轻呼吸肌的疲劳症状,改善患者呼吸道内的气体分布,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并纠正呼吸衰竭,是当前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首选方式[13]。无创通气治疗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要求较高,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对疾病相关知识的匮乏,以及对疾病本身的恐惧和治疗效果的不确定从而产生负性情绪、认知不足、并发症的发生及不适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进程。有研究报告表明,COPD患者中有85.6%存在负性情绪,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有必要对患者给予激励式护理干预,以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HHI总分值均有所提升(P<0.05),且研究组患者HHI总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FEV1、FVC、FEV1/FVC较护理前均有所提高,且研究组患者FEV1、FVC、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了激励式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在无创通气治疗过程中的负性情绪,提升患者的希望水平,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及配合度,对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改善,并减少了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激励式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良好的交流沟通,改善了护患关系,提升了满意度。分析原因在于激励式护理。通过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交流,在为患者分享病情相关知识的同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需求。并在交流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激励和肯定,进一步消除患者负性心理[16-17]。而且通过鼓励患者之间进行积极的经验交流,让康复效果好的病友分享经验,也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希望水平。并通过为患者建立阶段性的康复计划,在每阶段计划完成之后给予肯定和鼓励,也能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一系列的激励式干预,激发了患者的潜能,使患者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由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主动参与治疗,充分调动患者自身的积极性,且在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过程中,无形地拉近了与患者的距离,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也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18]。
综上所述,激励式护理干预对接受无创通气治疗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明显提升患者的希望水平,有效促进患者肺功能的改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增进护患关系,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