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巧云 楼世洲
[摘要]文章对近20年民办教育政策研究的主题进行阶段性分析,发现民办教育政策研究的“应然”部分包括基本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实然”部分包括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教育管理研究、教师研究、办学体制与机制研究等。在此基础上,未来的民办教育政策研究要反思“应然”问题,进一步廓清民办教育政策的基本框架;找准“实然”问题,探寻解决现实问题和突破困境的实践路径与举措;推进“应然”与“实然”的归一,努力构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相适应的民办教育治理体系。
[关键词]民办教育;政策分析;治理体系;发展逻辑
[作者简介]徐巧云(1988- ),女,江苏扬州人,浙江师范大学在站博士后,讲师;楼世洲(1957- ),男,浙江义乌人,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 金华 32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论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知识逻辑”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FGLA00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3-0077-08
新世纪以来,我国民办教育从最初的“拾遗补缺”发展为今天的“不可或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关系到我国教育制度和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解决,更关乎国家发展和国际战略计划的实施。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教育、经济、科技的全球化竞争,为加快民办教育的现代化建设与治理,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提出把民办教育体制改革作为国家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重点任务来抓。之后,随着一系列配套法规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开启了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代。新时期的民办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定位,既要确立其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民办教育的市场化功能,还需要引导其按照办学性质进行分类办学,以推动我国民办教育的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本研究试图利用知识图谱等研究方法,对21世纪以来我国民办教育政策研究的热点进行主题分析,廓清民办教育政策和实践的演进脉络和深层关系,并展望未来民办教育政策研究的深层领域和拓展空间。
一、21世纪我国民办教育政策研究的主题分析
21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众多政策支持与规范民办教育的发展,涵盖了民办教育的多个领域,直击民办教育发展中最为迫切的现实问题,我国民办教育政策對民办教育的发展发挥了推动与规范的双重作用,纵观20年来我国民办教育研究在研究主题上与同时期的民办教育政策形成了相呼应的主题内容与分析视角。为了更为全面地呈现民办教育研究与民办教育政策之间的密切关联性,笔者运用CNKI数据库的高级文献检索功能,检索了近20年研究民办教育的CSSCI期刊文献。从共1559篇中剔除本期导读等无效文献,最终获得有效文献1536篇,并通过空间向量模型和聚类算法进行了主题聚类分析。另外,经统计分析民办教育研究的高频摘要关键词主要有教育(125频次)、高等教育(124频次)、民办高校(114频次)、民办教育(113频次)、民办学校(94频次)、政策(53频次)等。
我国于20世纪末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民办教育的发展提出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提出在3~5年左右时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至此,打开了民办教育发展的新世纪大门。具体来看,21世纪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历经了初步探索、快速发展、转型发展以及创新发展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民办教育研究的主题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第一阶段:2000—2004年
进入21世纪,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完善,我国民办教育逐渐走上了法治化、规范化道路。200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成为新世纪我国民办教育法制建设的里程碑。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标志着我国民办教育管理体系建设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随着民办教育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民办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种种乱象层出不穷,特别是爆发的“民办高校群体性事件”成为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话题。这些政策偏重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所以,该阶段的研究具有明显的政策效应和现实特征,主要聚焦于民办教育立法、民办高等教育、社会力量办学以及教育产业化等问题。
(二)第二阶段:2005—2009年
自2006年起相继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06〕101号)《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高度肯定了民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民办教育在系列政策的引导与助推下,逐步进入了发展的稳健期。该阶段,有关民办教育主题的研究逐渐聚焦于民办学校教师主体的权益、办学主体的合理回报、独立学院的运行管理等方面。其中,由于上海市的民办教育走在全国前列,民办教育的国际化特征尤为明显,国际学校、中外合资办学以及民办学校开设的国际化课程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所以,上海市民办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也成为学界争相讨论的话题。
(三)第三阶段:2010—2014年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印发,提出清理并纠正对民办教育的各类歧视政策,保障部分地区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随后,相继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教发〔2012〕10号)《民办教育收费管理办法》等政策对民办教育的公益性以及分类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该阶段民办教育研究的主题逐渐从“合理回报”转向坚守教育的公益性,事实上“公益性”始终是民办教育法案中最稳定、路径依赖最强的内容。随着各类管理政策与办法强调对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进行分类管理,推进“教育公平”,缓解优质教育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成为该阶段的研究热点。
(四)第四阶段:2015年至今
2016年以来,我国颁布了多项政策规范民办教育的发展,相继颁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等配套政策文件,开启了我国民办教育法治化发展的新时代。《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订,充分彰显了立法“促进”民办教育的主旨。国家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多次肯定了民办教育的积极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同时,民办教育的性质和管理实则做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再次强调了教育的公益性特征。为了维护教育的公益性,推进民办教育的法治化管理与内涵式发展,该阶段有关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政策以及不同民办学校举办者的身份与管理成为重点研究内容。2020年,《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收费管理的意见》的发布,进一步加大了对民办学校的监管力度。
二、21世纪我国民办教育政策研究的热点主题
教育的“应然”与“实然”问题反映了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之间的博弈。民办教育发展规律演变的理性逻辑反映了民办教育的“应然”走向,而民办教育发展的客观现实与活动则呈现了其“实然”状态。民办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知识逻辑、学科逻辑、社会逻辑的共性规律和各自特性,知识逻辑与学科逻辑构成了民办教育发展的“应然”之需,而社会逻辑则是民办教育发展的现实之需。为了理清民办教育“应然”与“实然”的基本问题和内在联系,本研究通过关键词聚类、主题词共现以及关键词突变对近20年我国民办教育政策研究主题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民办教育政策主题研究的“应然”问题主要包含了民办教育基本理论、民办教育政策研究;而民办教育的“实然”问题主要包含了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管理、民办教育办学监管、民办教育质量保障与师资队伍、民办教育发展环境等研究领域。
(一)民办教育政策研究的“应然”指向
民办教育政策的“应然”研究通常探讨的是民办教育应该如何更好地发展,“应然”的方向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这必然需要民办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政策研究的支撑。所以,从当前民办教育研究的现状来看,民办教育政策的“应然”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原理性或政策性问题的探讨。当然,教育政策与活动的研究通常是“应然”问题与“实然”问题的融合,不能用绝对的二分法来分析。本文主要基于现有民办教育政策的研究类型和研究目的做进一步划分与探索,以期廓清民办教育政策研究的热点主题。
1.民办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我国民办教育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民办教育的概念内涵、范畴、本质特征、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建设、办学属性等方面。民办教育基本理论是研究民办教育的基础,属于教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我国民办教育与国际上通行的私立教育概念在本质上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几十年来,我国民办教育从“公办教育的补充”发展为“与公办教育具有同等地位”,其内涵得到了深化和延伸。民办教育到底是营利性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组织一直是学界争议的话题,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基本公益性”“属性公益性”“公益性导向”与“不以营利为目的”“合理回报”“奖励”之间的博弈与调适是亟须理清的基本理论问题。事实上,民办教育是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发展性的概念,不论民办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如何发展,“自主性、灵活性和个性化”始终是民办教育的本质特征。理论的发展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民办教育的理论创新需要明晰研究对象的“民办”特性,尊重民办教育的内在规律;此外,我国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教育,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本土化”的民办教育话语体系,在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公平”等价值观基础上构建并完善中国民办教育理论体系。
2.民办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政策研究通常涉及教育政策价值、政策过程、政策环境以及政策文本的分析与研究。民办教育政策被喻为民办教育的生命。“一切为了人民”是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立场,“人民的利益”是理解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毋庸置疑。民办教育政策研究包含了两个层面的研究内涵:一是“为”民办教育政策进行的研究,旨在制定出更为完善与适合的政策;二是“对”民办教育政策进行的研究,重在分析目前政策的有效性与适用性。在民办教育政策研究中,主要涉及民办教育政策的价值、政策制定主体、政策内容的制定与调整、政策的执行与评估、政策实施的成效与困境等内容。民办教育政策过程主要包含了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其中,政策制定主体不限于中央,还包括各级政府;政策内容不仅包括民办教育法,还包括各类条款,如税收政策、财政拨款、资助政策、用地划拨、师生法律地位与权利等政策。当前研究从政策制定的价值追求、政策的转型、政策的财政资助、地方政策的比较分析以及新政的展望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体现了我国民办教育政策从“规范”转向“扶持”的发展特征,给予了民办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为了实现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协同发展的格局,我国民办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完善顶层设计,引导内涵发展;坚持分类管理,公平对待,维护教育的公益性理念。同时,在政策层面要解决好地位问题、适用范围问题、弹性问题等,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学校章程、举办者法人财产权的梳理与分割、举办者关系变更、分类管理中的学校财务税收、民办学校教师身份、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以及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关联交易等具体政策。
(二)民办教育政策研究的“实然”追求
民办教育政策的“实然”研究是一种去理想化的、基于问题意识的“教育画像”,主张对教育现象的客观描述与判断。根据当前已有研究来看,民办教育政策的“实然”研究主要围绕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民办教育管理、民办教育教师、民办教育的办学体制与机制问题开展了颇为丰富和鲜活的探索。
1.各級各类民办教育研究。首先,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呈现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办学模式,第一种是面向外来务工子女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第二种是面向有一定经济基础家庭的民办学校,第三种是面向高收入家庭的民办学校。目前“公退民进”的担忧主要集中在第二种民办学校与同学段公办学校的竞争。其次,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聚焦于民办高校的体系定位、发展演进、市场化特征、地位变化、民办高校教师培养、竞争机制以及管理体制研究。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办学类型多样化、办学机制灵活化的特征,如独立学院充分利用了公办高校的资源优势、管理优势、师资优势,充分发挥了民间资本的资金优势、市场优势,从办学之初就实现了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当前,民办高校的目标定位、专业设置、办学质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成为民办高等教育密切关注的领域。最后,当前学界对民办学前教育的关注度稳步提升,且研究的问题意识较浓。对幼儿园的收费制度、办园规范、监督管理、教育教学、师资质量等方面进行跟踪与剖析发现,目前民办幼儿园存在硬件设施不够完备、政府监管力度不足、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师资力量薄弱且队伍不稳定、安全建设与管理不达标等问题,其中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的高收费、乱收费问题严峻。另外,针对以上问题,学界积极倡导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与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进行分类管理,加强政府监管,鼓励和支持民办普惠性幼儿园的发展,建立政府与民办幼儿机构间互补合作的“混合制幼儿园”,充分发挥公办教育的体制优势和民办教育的机制优势,并从执行制度、政府职责、管理体制、社会参与等方面扶持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
2.民办教育管理研究。民办教育管理的改革与民办教育政策是密不可分的。近20年来,我国民办教育经历了“积极鼓励—严格控制—加强管理—依法管理”的演进过程,逐渐实现了民办教育管理的法治化进程。众多研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观念基础、实施意义、适用范围、制定过程、具体修订、实施条例、修法决定中的“补偿奖励条款”、立法缺失、法律特征以及完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基于民办学校具有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种类型,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研究主要从民办学校管理的意义、分歧与共识、分类管理的方法与制度、分类管理的困境以及分类管理需要处理的核心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当前,民办学校的实体属性和法人运作程序不清晰是分类管理的主要分歧,此外还存在办学自主权落实困难、民办学校师生认可度不高、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与出资者的监管、民办学校的收费管理等問题。所以,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势在必行,同时要处理好国家统一规定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管理理念,公平对待、依法办学。
3.民办教育教师研究。民办学校教师的“身份难题”以及师资建设一直是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瓶颈。虽然我国相关政策文件明确规定“民办学校的教师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教师流动的尴尬境遇。例如,部分民办学校利用高薪“挖”公办学校的教师,以高水平师资吸引“尖子生”和高收入家庭子女进入民办学校,“掐尖”的招生行为增强了“公退民进”的担忧。另外,一些民办学校的教师在身份与待遇、社会保障、师资培训等方面难以享受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与权益,师资队伍建设困难,教师成长空间有限以及“同工不同酬”问题尤为突出,导致民办学校教师队伍活力不足、流动性较大。当然,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还面临地位低、科研弱、教不好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现有法律法规对教师的法律地位界定依然不够明确,缺乏操作性。第二,在办学理念层面,部分民办学校的举办者通常“利字当先”,不愿意投注过多的资金用于教师的进修与社会保障,甚至可以说没有真正将教师的利益放在学校办学的重要位置。第三,制度与政策保障问题,一方面由于体制与政策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在教师的薪酬标准、社保和医疗保障、教师聘用和离职、教师专业提升和职称晋升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影响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质量。另一方面是民办学校普遍热衷于学校规模的快速扩张,导致教师的社会保障性资金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资金难以得到保障,影响了民办教师的社会保障水平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应通过深入推进民办教育体制改革,解决民办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中的多重问题;应进一步制定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制度,切实保障民办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与合理诉求,为民办学校的办学与发展提供稳定的师资。
4.民办教育的办学体制与机制研究。国家的教育体制与机制是民办教育发展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可称之为民办教育的发展环境或发展要素。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主要包含了民办教育办学体制和民办教育产权研究,民办教育办学体制决定了民办教育的办学性质和办学模式,民办教育产权明晰了民办教育的所属,这是投资者和管理者最为关心的利益焦点,这两大核心要素决定了能不能开展民办教育以及如何开展民办教育。我国教育的办学体制是在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的格局中实行公办、民办、民办公助、国有民营等多种形式,基本形成了办学主体多元化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局面。在基础教育阶段,“名校办民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体制改革试验一度成为学者们争相关注的研究对象。不论我国教育体制如何深化发展,民办教育的市场化办学体制机制始终是其优势所在,即市场主体的进取性、内部运行的高效性以及外部适应的快捷性优势。
民办教育发展中另一个核心要素是民办教育产权。民办教育产权是民办学校的财产所有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这些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产权制度是民办学校制度的核心内容,我国民办教育的产权是民办教育研究长期关注的议题。目前关于该议题的研究涉及了民办学校的财产归属、产权制度改革、产权与控制权、产权的法律保护、产权制度建构与实践、产权的流动、分割方式以及运行逻辑等方面。关于民办学校产权的归属问题,学界予以关注较多。由于民办学校办学主体不同、学校类型及性质多样,民办学校的产权归属也是多元化的。为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均衡、可持续发展,民办学校产权作为合法的权益应当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但是,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允的原则,确保其必要性、合法性和合规性,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协议控制等方式控制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三、推进我国民办教育发展治理体系建设的理性反思
任何教育问题都存在“应然”与“实然”之争,实现二者归一是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如此才能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实践逻辑的协同发展。我国民办教育还存在诸多不可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正视问题与不足,从教育发展的“应然逻辑”和“实然逻辑”入手,积极开拓、寻求突破,构建民办教育发展的“双螺旋规律”,助力我国民办教育发展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反思“应然”问题,进一步廓清基本理论
当前,民办教育理论研究还存在诸多概念不明晰、界定含糊等问题,一些研究将私立教育与民办教育混用,时常混淆盈利性与营利性、非营利性与公益性、非营利性与普惠性、国家性与社会性、教育产品与教育服务等基本概念。如有研究者质疑民办学校按办学性质进行分类的现实性,认为民办学校不能营利就无法获得收入、实现发展。其实这混淆了营利和盈利的概念。“盈利”是一种事实描述、状态描述,如果一个组织或者一项活动(主要是经济活动)的产出是大于投入的,就可以说它是盈利的。而“营利”是一种目的描述、价值描述,即把获得盈余作为组织目标。况且,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关键不在于是否盈利,而在于盈利能否分配。还有一些研究将非营利性等同于公益性,将营利性等同于非公益性,实则是对民办教育的深度误读。此外,随着我国国际学校和外国人子女学校的迅猛发展,如何确定这类学校的性质和制定这类学校的办学标准、管理和监督机制也是民办教育理论研究待厘清的课题。
民办教育理论研究需要以教育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诸多领域的理论,才能廓清民办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首先要明晰民办教育研究对象的性质与特点,我国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下的教育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教育,发展民办教育是为了满足我国人民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民办教育服务人民大众的根本需求始终是我国民办教育的终极目标。其次,我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化体制下发展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主体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民办教育的市场化特征是其发展的活力所在。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相比,在运行机制上具有灵活性、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市场特征。目前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总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的差额需求和差异化需求日益增加,民办教育的定位必然发生变化,已逐步从传统补充型教育转向以实力竞争为主、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特色服务的选择性教育。所以,新时代民办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势必要与时俱进,紧贴社会主要矛盾和教育发展总特征的变化。
(二)找准“实然”问题,探尋实践路径
针对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堵点”“难点”和“痛点”,探寻解决问题和突破困境的实践路径与举措。如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政府职责落实不到位,民办学校师资队伍不稳定,国际学校、外国人子女学校中的课程、教材、管理等,这些棘手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学界应当给予关注。近年来,随着民办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常以“国际部”“国际课程班”和“境外班”为品牌特色进行招生,引发了“择校热”等问题,实际上折射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现实问题。当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国有民办学校的大量出现,这种办学方向本质上与教育的公益性是相违背的。在推进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收费标准的审计与监管成为广大人民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学界理应积极关注。民办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权益保障问题一直是民办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棘手问题。虽然国务院等相关部门已出台文件,要求统筹调配各校编制和岗位数量,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依法保障教师权益和待遇。但是如何促进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建立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教师流动机制等现实问题仍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信息化时代,在线教育和数字化学习日新月异,吸引了资本市场的众多资金流向线上培训行业。同时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号召使得在线教育的发展更为迅猛。一些不合规的线上培训机构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开设门类繁多但却忽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不仅扰乱了校外培训市场,增加了家庭经济压力,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毫无裨益。民办教育机构潜在的资本垄断与竞争问题实则暴露了我国义务教育存在的深层隐患。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要求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是由于政策具有滞后性特征,其执行力和效果如何还需纵观全局,持续改进。近年来,“内卷”一词延伸到各行各业,教育领域的内卷现象也愈发严重。民办教育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表面上加重了教育领域的内卷,实则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所以,一方面要严格规范管理民办教育机构,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公办学校教育的课后服务功能,持续探索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三)推进“应然”“实然”归一,构建治理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我国民办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民办教育管理体制与宏观政策仍然是以体制化管理模式为主导,许多政策法规和管理条例与市场化经济背景下的民办教育发展现实不符。如“不以营利为目的”和“公益性”是我国民办教育一以贯之的宗旨,而“合理回报”实则就是营利,将“合理回报”视为“奖励”,造成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教育属性定位的混乱。当前我国民办学校关联交易政策尚不完善,由于缺少具体的政策约束和监管,民办学校与关联方之间关联交易难以保证其公平性和公允性,民办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极易受到损害;同时,一些关联方利用虚假的关联交易变相占有、挪用民办学校的资产和资金、转移办学结余,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法人属性存在严重冲突,实则阻碍了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与法治化管理。政策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政策研究有助于提升政策制定与执行的“理性逻辑”。所以,兼顾“理论与实践”,增强民办教育政策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匹配度是未来民办教育政策研究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此外,有关民办学校的教材使用问题,虽然《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已于2019年底颁布,规定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但是众多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对于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使用境外不规范教材的现象屡见不鲜。关于民办学校特别是国际学校的课程与教材设置,也应当引起学界的重视。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要针对民办学校特别是国际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我国宪法和教育法律、与我国教育基本宗旨相一致的教材选用基本框架和申请审核制度。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根本原因是未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民办教育治理体系。随着民办教育的发展,由管理体制与发展机制与社会现实不相适应的矛盾逐渐暴露并引发更多的新问题。所以,未来民办教育研究应通过深化民办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办教育治理体系和宏观政策,通过制度规范和市场调节解决民办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破解制度设计上的滞后与缺陷才能推动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奕桦,韩凯辉.学校自主管理成效研究——以中国和日本中学的比较为基础[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04-117+128.
[2]韩民,张力.《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的意义及其政策课题[J].教育研究,2004(4):38-43+52.
[3]黄藤,王冠.对我国民办教育理论研究基本问题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103-108.
[4]劳凯声,李孔珍.教育政策研究的民生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2(12):11-18.
[5]罗腊梅.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演变逻辑与未来走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6(03):75-79.
[6]马艳丽,周海涛.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新进展新诉求[J].中国教育学刊,2019(7):19-23.
[7]潘懋元,胡赤弟.民办高校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2002(1):27-31.
[8]阙明坤,费坚,王慧英.改革开放四十年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回顾、经验与前瞻[J].高校教育管理,2019(1):11-18+35.
[9]阙明坤.我国独立学院转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16(3):64-71.
[10]沈亚平,刘澜波.模糊性治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逻辑[J].现代教育管理,2021(5):52-60.
[11]文东茅.论民办学校的产权与控制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29-34.
[12]魏聪,王海英,林榕,等.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与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的关系辨析及路径选择[J].学前教育研究,2019(3):54-70.
[13]吴晶,郅庭瑾.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协同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人民教育,2019(9):29-32.
[14]徐绪卿,王一涛.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从“规范”向“扶持”的转型[J].高等教育研究,2013(8):42-48.
[15]杨程,周小舟.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困境及其破解[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5):100-105.
[16]周海涛,闫丽雯.源于实践的民办教育理论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9(21):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