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愁”的意象审美

2022-03-01 22:23杨佳莉
文学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内心世界芭蕉梧桐

杨佳莉

内容摘要:本文考察古诗词中“愁”的审美意象,首先从比兴的角度,把“愁”本身作为审美对象,把“愁”看作一种抽象情思,寻找其与诸多审美形象之间,在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方面的相似,鉴赏了芭蕉、梧桐、丁香、流水、风烟等意象。其次,把饱含愁情的作者的整个内心世界作为审美对象,通过红绿意象、闲愁意象等,了解词人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环境和社会、时代环境的碰撞交融,领会了“愁意象的审美意蕴和时代意蕴。最后,把“愁”归结为艺术情感,是古诗词的创作动力,也拓展了“愁”的审美意象的范围。

关键词:“愁” 意象 审美意蕴

“愁”作为一种抽象情思,本身没有任何感性特征,诗人词人们用比兴手法,从外在形式和内在情韵方面,把握了这些具象与“愁”的相似之处,把“愁”作为表现对象,诉说了本难以说清的愁绪。古诗词中对“愁”的形象表现,往往也是对诗人词人们整个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形象表现。

一.“芭蕉”、“丁香”、“梧桐”之“愁”

第一组意象:植物意象芭蕉、丁香和梧桐。

宋代吴文英的《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自问自答,描摹出词人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受。愁是分离之人独自感受到的秋天的况味。“飕飕”二字,显出秋风的寒冷萧索,风中芭蕉“叶不展”的外形,和愁思之人“眉不展”很相似。

李商隐的《代赠》,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之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与芭蕉外形有相通之处,丁香常常花瓣纠结,清瘦典雅。好似相思女子黄昏登楼远眺,暗自神伤。“各自愁”,写出芭蕉、丁香各自郁结不展,相思之人各自愁肠百结,相思之愁中更饱含孤独之苦。丁香的芬芳,也流露着“愁”的气味,相思之愁带着丁香般的清香。丁香忧郁的紫色,也给相思之“愁”增添了美丽、忧郁的色泽。

因此,芭蕉、丁香常常被用来写“愁”,都喻指“愁”的郁结不展。同时写出了“愁”的形状、颜色和气味。

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词人的愁,“别是一番滋味”,不是单纯的离别相思,有更深重宽广的内容在。词人用“剪不断,理还乱”来形容难以言表的“别是滋味“,抽象的”愁“具有了”不断“与“乱”的形象特征,慢慢可感。这种愁思,在独上西楼的眺望沉思中,慢慢梳理清晰。词人却用“梧桐深院”的清秋之景,来融合内心愁思。那么,深院梧桐就是此时词人的内心图景。梧桐谐音“吾同”,梧桐沙沙,似在诉说,秋风中梧桐落叶飘飞,萧瑟飘零。与深远孤独的词人似乎处境相同,互相倾诉。

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通篇冷清、凄恻,词人内心的痛苦,用“愁”都不能完全概括。国仇家难、国破家亡,天涯零落,难以述尽。词人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具象来表达。梧桐沙沙,细雨淅沥,秋雨落在梧桐叶上,点点滴滴,更似如泣如诉,悲情无限。黄昏的清冷,光线的昏暗,更易引起人内心情感的波动起伏。

因此,雨打芭蕉,雨滴梧桐,常常写“愁”,使抽象的“愁”具有了如泣如诉的声音和情状。

二.“流水”、“风烟”、“梅雨”之“愁”

第一组,“流水”意象表现“愁”。

南唐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写了故国之思,结篇词句也是自问自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的“愁”同样包含着家国之愁,而君王的家国之痛,如此“以血书者”的痛之深切,又有多少人能感同身受呢?愁之深重,无法言喻,只能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自答。江流滚滚,奔流向东。李煜内心的“愁”情和故国之痛,如江水长,日夜不息;如江河向东入海,无法追回,不容追悔;如一江春水,无穷无尽。流水意象写出了李煜的“愁多”、“愁长”、内心“痛”、“悔”交杂。“春水”,蓬勃涌动,奔腾跳跃;不同于秋水,“澄澈,冷静”。李煜的“愁”是沉痛奔放,心意难平,感慨无限,甚至还是激愤的。个体的敏感情感,时代的忧愁,亡国的伤痛,都饱含在以“愁”为主的审美意象中。

白居易的《长相思》,词写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流水之长,恰似相思之长。水的流动,不似人的羁泊,能流到我想去的地方。瓜洲渡口,明月楼头,有日夜盼我归去的心上人。流水牵连起两地相思之人,写出“愁”之绵长。不像李煜的愁,东流水般无可挽回。吴山点点愁,两岸点点小山,山水相依,整幅江南山水,都仿佛相思之愁的清秀缠绵,也表明词人内心满是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写思念深长,悠悠如流水般缓慢,相思而又哀怨、遗憾。“方始休”,是对如月般团圆的美好期盼。

李清照的《一剪梅》,也写相思。“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个“自”,花独自飘零,水独自流淌,同是相思,却突出分离和孤独。在秋夜月满西楼的背景下,“花自飘零水自流”,也显现出女性化的忧伤,美丽,和婉转。“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是闺阁女子的含蓄特写,极为传神。写“愁”的无法摆脱。

刘禹锡的《竹枝词》,此为相恋词,山水的自然空间,不似闺阁楼头,所以愁情的表达似乎更为率真直接,似民间少女的纯洁胸怀。”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同样写到流水落花,却不似李清照词中的起兴含蓄,而是用比喻,单纯地表明心意,落花似郎薄情,流水似妾情深。似为哀怨之词。其实不尽然,这首词的妙处在联系前两句,“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山花满头,写出姑娘的热情美好,春水拍山流,写出姑娘与心上人似山水相依,浓情蜜意。因此,“落花流水”般的哀愁,是姑娘在热恋中的敏感担忧,既爱又愁,把少女复杂的内心写得真切多转。这首词写的是美好的忧愁,或虚幻的忧愁。

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双溪水和舴艋舟,都載不动词人内心的愁情。非常形象地写出“愁”的沉重,内心的沉重。前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也拟”二字,表明词人听说残留的春色在人间还有,心生向往,打算出门赏春散心可终究没有成行。更映照出词人内心的沉郁悲怆,低回哀痛。

以上五首“流水”意象写愁的诗词,写出“愁”和“流水”一样,或深长,或沉重,或温柔。同时,通过“愁”的审美意象,我们看到了满怀愁绪的不同诗人词人们内心世界却不尽相同。或沉痛奔放,或沉郁无奈,或缠绵多情。以“愁”起兴,情思婉转奔涌。

第二组,“风、烟、雨”意象表现“愁”。

贺铸的《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写相思离别之情。上阕目送芳塵,遥想锦瑟华华,月桥花院,琐窗朱户。词句之间的相思忧愁,融合着闺阁之内典雅清丽的气质。结句一笔宕开,自然开阔,“一川烟草”,是写“愁”的迷茫广远,“满城风絮”,写出“愁”的“满”和“乱”;“满城风絮”正是暮春时分,从“一川烟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初春,到春色欲尽,写出相思之长。“梅子黄时雨”,黄梅时节,淅淅沥沥,无休无止,说明“愁”的缠绵不断。跨越季节,时间煎熬,饱尝相思之苦。三个比兴词句,将“愁”的感觉娓娓道来,使“愁”的审美特质更立体深透,情味浓郁。

白居易的《浪淘沙》。“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万里程”、“一人行”,漂泊、孤独之感立显。黄梅雨中行,连绵细雨行路难,雨滴不断,雨声淅沥,映衬着行路人内心的“愁苦和孤独”。一味闷头摇船赶路、避雨,也许倒能分散行人的郁郁之情,只怕夜色将晚,滩头夜泊,长久积累的愁绪,在时空凝固中,从心头蓦地翻涌而来。“风翻暗浪打船声”,是夜泊的实景,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图景,寒冷,孤独,漂泊不可断绝,前路迷茫,到处是无处躲藏的艰辛和困苦。孤独困苦的漂泊愁绪中,饱含时代的忧患。

唐代崔颢的《题潼关楼》,开篇“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与上一首诗相似,乃客行之作,登楼思乡,顿起漂泊之愁。“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写出“愁”的深广和迷茫。“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眼前之景险要雄伟,群山、黄河烟霭纷纷,涛声、风声入耳,尤感苍凉。诗人的漂泊之愁饱含乡思,饱含对家国的殷忧,深沉复杂,雄健浑茫。

三.“红、绿”之“愁”

“流水”、“风烟”、“梅雨”等“愁”的意象审美,让我们具体感知了“愁”的抽象情思,也感知了诗人词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可见不同的性情气质和创作个性。其实,通过“愁”的审美意象,我们还能感知诗词作者们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碰撞交融,体会其审美情韵和时代特征。

第一组意象:“红”与”绿”的意象表现“愁”

“红”与“绿”的颜色非常鲜艳夺目。红色热情洋溢,绿色朝气蓬勃。自然界中的红红绿绿,更是让我们赏心悦目。但是,在许多古诗词中,“红”与“绿”的审美意象,除了欢乐喜悦,还可以表达忧愁。作者用原本可引来热情与生机的红绿之色,抒写了清冷、暗淡的忧愁,显示了内心世界和自然环境的反差。这是一种特别的“愁”的审美意象。

李商隐的《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点明诗中“秋思怀远”的主题,漂泊孤独之情,直抒胸臆。后两句写景,“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台阶下的青苔与绚烂鲜红的秋树,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一种安静、冷眼之感。青苔生阶下,说明人迹罕至;秋天的树和红叶,虽然绚烂,但飘落之间让人顿生寒意。再加上“雨中寥落月中愁”,全诗充满了秋天冷清和萧瑟的氛围,也充满了诗人的愁绪。诗人的“愁”是“青苔”、“红树”、”雨”和”月”。四种意象组合起来,颜色愈是鲜艳明亮,内心愈暗淡寂寥;景物愈优美,内心愈苦涩。全诗抒写了一种冷艳凄恻之“愁”。

宋代蒋捷的《一剪梅》。“何日归家洗客袍?”这也是一首“客中思乡”之词。“一片春愁待酒浇”,春日迟迟,时光漫长,满眼春色,却不能与亲人相伴,空置美好风光。所以,词的上阕,就有一种明媚的忧伤。“风又飘飘,雨又潇潇”,渲染了这种满眼满心的思乡之愁。

下阙,是对回乡生活的美好畅想,洗衣、焚香、调笙,细节中透露着家乡生活的平常,安宁和闲适。然而心神一转回现实,发现眼前仍是漂泊光景。无限乡愁涌上心来,“流光容易把人抛!”这是饱含焦灼和乡愁的悲慨!而正当情绪发露,难以掩饰之时,词以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作结,将作者的时光之叹和漂泊之愁都化为鲜艳的审美意象,含蓄隽永。樱桃殷红,芭蕉碧绿,鲜色欲滴。时入初夏,春光已逝。用红与绿的鲜艳夺目,来刺痛内心孤独思乡之愁。眼前光鲜,内心黯然。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内心世界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反衬人在异乡的孤独,同时,又让内心世界的漂泊之感和思乡之愁变得优美、含蓄。

柳永的《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这首词,写得是被抛弃的歌妓内心的痛苦。花红柳绿的美好春光,却被强行沾染上女子愁惨的情绪,“惨绿愁红”,情感热烈发露,似自言自语。不似上两首诗词,愁思含蓄。毫不掩饰的直抒胸臆,快言快语,让我们感到女子内心的痛苦之真切,情感真挚亲切。“红”与“绿”鲜艳跳脱的色彩,正衬了女子苦闷之情的剧烈、刺痛。似痛哭悲号而无声。即使在痛苦中,女子对心上人的偏爱也任情发露,“悔当初、不把雕鞍锁”;“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一片痴心,直白热切。这是一篇真挚通俗的内心独白,歌妓的内心世界单纯热烈,痴情愁苦,光彩照人。

“红”与“绿”的审美意象,突出了内心世界与自然环境的反差,反衬内心的孤独之愁。

四.“愁”作为艺术情感

古诗词中,“愁”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情感表达,是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情感。

日常情感的“愁”,是人们内心世界中一种情感的郁积,“愁”的表达,是愁情的释放。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情绪必须经常得到释放,这是人的内在需要和本能。古诗词中的“愁”情,本质上也是一种情感宣泄与传达,是诗人词人们内心世界的“不平而鸣”,甚至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动。这些都成为诗词创作的重要动力,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化。

只是,作为艺术感情的“愁”,不仅是宣泄,而且要创造。不仅要表达,而且要美的表达。古诗词中的愁情,不能简单通过日常情感的“愁”的方式来宣泄。首先,在古诗词中的“愁”是一种新的“愁”,经过了作者回忆和反思,理智和情感的再体验,是对内心世界的自我观照,是一种审美愉悦。其次,古诗词中的“愁“,需要创造新的审美意象,要有美好的感性形式,可直接诉诸感官。同时又有作者理性的参与和融合。“明月”、“风雨”、“落花”等意象,就是“愁”的审美意象。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是“愁”的“明月”意象,抒发送别友人之愁,“随风”之愁,动荡飘忽,表达对友人贬谪的不安,焦虑与思念。“随君直到夜郎西”,借“明月”寄托友情的陪伴和祝福,写得非常潇洒而深情。

李白的《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这是“愁”的登高意象,抒发思乡之愁。“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登高所见,愁情入景,“宿鸟归飞急”、“长亭连短亭”。远景添愁,思归心切,归途渺远的愁绪,写得非常含蓄蕴藉。

欧阳修的《蝶恋花》,“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是“愁”的“江南”意象,抒发采莲女的相思之愁。“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写出越女的美好,以及采莲时的含蓄相思。“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将沉郁的相思写得悠长飘渺。

南唐李璟的《摊破浣溪沙》,“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是“愁”的落花意象,也是抒发词人的伤春之愁,但触发着许多家国之愁的敏感之思和审美想象。词境淡雅。“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传说意象和自然意象结合,使忧愁之情虚实相生,高华优美。

以上“愁”的审美意象中,大部分是自然物象,即实景实象,外在世界的意象。事实上,还有许多虚灵的形象,也可以是“愁”的审美意象,比如神话传说的形象,或梦中之象,饱含情感心理幻想等。另外,古诗词中常见的抽象情思,除了“愁”,还有恨、思、怨、惆怅、惘然等,值得我们再比较思考。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人文系)

猜你喜欢
内心世界芭蕉梧桐
梧桐妈妈有办法
爸爸跟我争芭蕉
芭蕉上练字
梧桐树下
梧桐
微趣图
打开女强人的内心世界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芭蕉琴
长相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