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波 |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松和小学附属振声幼儿园
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深圳的开放性、兼容性、创新性促进了其多元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了构建适宜的幼儿园课程模式,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松和小学附属振声幼儿园挖掘周边地域文化资源,探索幼儿园课程构建与实施形式,增强幼儿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促进幼儿情感体验与文化经验的提升。
多元地域文化。多元地域文化是指在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渗透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特地域文化,彰显着独特的文化价值。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情决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多元性不仅表现在接纳吸收外来文化,同时也来自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及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每一个地区的地域都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及文化特征。
基于传承与发展的需要,多元化了解本土地域文化成了构建园本课程的关键。我园坐落于深圳市龙华街道上油松社区,因此选择以龙华区上油松村本土地域文化作为支撑,将多元地域文化穿插于课程建设的理念中。在园本课程的探索历程中,我们以地域文化为研究方向,以新办幼儿园为起点,挖掘、探索、总结、提炼,以形成完整的研究线条,创新地域文化特色,激发幼儿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园本课程模式。如何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体现地域特色,是多元地域文化课程设计所面临的难点。我们以深圳地域文化为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取各年级的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探讨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语言文化等方面融入地域文化的必要性。在对本土文化探索与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挖掘出独特的本土文化“油松文化”,整合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初步建构了园本课程“振心课程”。
课程实施途径。“振心课程”以“生活”“运动”“游戏”“学习”为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基本活动形态,关注幼儿自身的兴趣、经验和需要,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在课程建构与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振心课程”,努力使幼儿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引导幼儿热爱传统文化。
课程实践历程。经过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我们将广式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以主题式统整课程内容,根据幼儿的文化背景、个体差异以及班级特色确定不同主题活动。比如从童谣、美食、建筑等方面了解家乡文化,形成“广式早茶”“有趣的粤语”等课程资源包。这些资源包以主题式课程为组织方式,打破了学科领域和文化界限,呈现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多元文化课程内容。以中班开展的“广式早茶”主题活动为例,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幼儿了解到广式早茶实际上不只是喝茶,还有配点心等习惯。通过区域活动泡茶、亲子喝早茶等活动,幼儿对广式早茶的兴趣高涨。
教师要为幼儿的学习创造适合他们主动探索的环境,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构建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幼儿一起动手体验,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齐心协力打造园本特色,培养幼儿的归属感。
在幼儿对油松文化以及幼儿园文化的探索过程中,他们了解了油松社区的本土文化,知道了振声书院的由来,并且发现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升学的作用。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由于教育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幼儿必然要面临许多新问题,要努力适应新环境,建立一套新的行为方式,以满足适应性情况的需要。如果幼小衔接做得好,适应过程就会比较顺利,能够使幼儿入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实现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因此,我们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园本特色“振声书院”,通过与本土文化结合,帮助幼儿深入了解小学的学习方式、学习活动安排、班级规则等。从“幼儿发展情况对比图”中可以看出:主题课程实施后,85%的幼儿在文化探索中能够与他人合作与交流;98%的幼儿对于小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浓厚的入学热情;94%的幼儿了解了小学需要遵守的规则,并且能与同伴协商制定班级规则;85%的幼儿能够在集体中注意听老师和其他人讲话;所有幼儿都知道如何表达感谢……由此可见,通过主题活动,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实施多元文化课程应兼顾形式与内容。目前,我们构建了有层次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日常教学活动、传统节日活动以及“学苑月”等系列月历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尊重幼儿的主体意识,引导幼儿个性化发展。依据后期实践数据和成果分析,幼儿在主题活动实施前后,无论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可还是对多元文化的了解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在月历实践活动中,“振心课程”以月为单位,设置安全月、自然月、学苑月、科艺月等主题,不同的月历活动分别对应不同的主题实施内容。通过系列活动提升幼儿能力、锻炼幼儿自信心。
教师专业发展。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按照早期准备、计划实施、活动调整与再实施、总结研讨的行动历程,重点探索幼儿园主题课程的开发与运用。在实践中,教师掌握了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在开展课题研究中,我们依据教师教研能力和教研需求,尊重教师个性化的研讨风格,如答辩式教研、小组式探讨等。在创新的教研方式中,教师参与教研的兴趣高涨,教研能力有所提升,推动了专业化发展。
儿童的早期生活与一定的地域文化有联系,他们的个体生命发展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在确定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框架后,我们以地域文化为发展脉络,将幼儿的学习轨迹渗透在一日生活中,以生活本身作为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幼儿天生喜欢游戏,我们将文化的探索以丰富多彩的游戏融入幼儿活动,例如将生活与地域文化融合,使地域文化成为连接生活与课程的重要媒介,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
通过对地域文化元素的综合分析与探究,我们发现地域文化潜在的教育契机,形成地域文化课程实施方案,横向上甄选不同年龄阶段的班级作为实验对象,纵向上以年为单位形成月历计划。实施地域文化课程倾向于实践性,地域文化视野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策略有两种。其一,开展园外课程实践考察活动。实践考察分为教师实地考察调研和亲子探访两种形式,比如参观游氏祠堂、古树老庙等。深入生活的实地游玩,可以拓展幼儿的文化视野,促进幼儿对地域文化的了解,进而认同和弘扬传统地域文化。其二,打破五大领域的单一界限,碰撞地域文化火花。我们从地域文化特征出发,重视主题活动中各领域的交叉融合,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为首要目标,促进幼儿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建设以文化为拓展、具有园本特色的幼儿园课程,把生活还给幼儿。
在地域文化课程研究中,教师以多元地域文化为支持,系统学习相关知识,实地感受多元地域文化魅力。在课程探究中,我们跟随幼儿的视角,感受多元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差异性,领悟多元地域文化的特色。在课题调研培训中,教师以小组形式碰撞,撰写观察记录和主题案例,加强了地域文化理论研究,增强了专研能力,提升了文化素养,提高了实践研究能力,构建了地域文化知识系统。
一直以来,多元地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里,在教育的探索中,我们结合理论与实践,以初探、求索、求真为脉络,以幼儿生命的本真为原则,以多元地域文化为特色,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多元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具有实践性的参考经验。今后,我们将继续以地域文化的多元性为研究方向,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可能性。